《邹玉峰--李惠军--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玉峰--李惠军--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清客观历史的根抵上,运用相关理论对于历史现象加以主观解释。从这个意 义上说,史料的研究不仅是历史学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历史研究得以科学、客观、 真实和具有借鉴价值的根本前提。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论从史出、“史由证来 ,绝不是什么新的课程理念。它仅仅是“复原学科特质,“回归学科本真。因 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历史教学中简单的“以论带史的现象,武断的“概念推 导的弊端充满于课堂,历史学科失去了它应有的“底色。所以,我们需要矫 枉过正。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学科教育理念的创新,更非一种教学的模式。恰恰因为理解的偏颇,所以我们时常在课堂上看到一些非理性、非常态的所 谓“史料教学的表演行为和为难情形。概而言之
2、,一是史料引入贪大求多,缺 乏灵魂的统摄;二是史料解读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品读;三是史料运用孤立突 兀,缺乏逻辑的贯通;四是史料延展主观随意,缺乏理论的支点。其结果是,要 么是历史课被几那末史料割裂得支离破碎;要末是一段清晰的历史,在笨拙的“史料 教学中,搞得乱象丛生,面目不清;要末是连我们老师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读完、 读懂的史料,却在课堂上被学生,电捷、”精准地理解了。凡此种种,其实都是对 史料教学理念的误读和曲解的结果。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如何选择史料、 运用史料和解读史料,依然需要一次新的矫枉过正。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本课的创意和筹画上,力图做些初步尝试。 【过程设计】 一、课题
3、导入:1、情节描述,引出问题。公元前1046年1月初4黎明,周武王率数万人的“多国部队兴兵伐纣。仓促 中,商纣王拼凑了一支包括奴隶在内的“杂牌军在商都郊外的牧野仓促应战。就 在激战的关键时刻,商军中的奴隶蓦地临阵倒戈,战局顿时急转直下。夕阳西下, 绝望的纣王爬上鹿台,回头望了一眼那道如血的落日后,点燃身边的干柴。一个 近600年的商王朝连同它的末代君王,蓦地消失在熊熊的烈焰中!三千多年来,人们每每谈及此事,似乎有一个铁定的共识,那就是,商亡于 暴政。但是,我们是否思量过这样的问题:一个远在岐山脚下、周原之地的蛮荒 小国,何以能够联合起本属于商朝的八慷慨国共同伐纣呢?商王室与各方国间究 竟是一种
4、怎样的关系呢?其中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2、反顾历史,释惑解疑。(引导学生解释课件显然,这种松散独立、离心离德,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制 度隐患,也注定了殷商灭国的初始宿命,暴政只无非让这一天早日来临罢了。 二、课题展开:环节一从“武王克殷至天下初定1、艰难抉择、因势而动。硝烟未尽,武王便急召太公、召公和周公入宫问策。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殷 商的遗老遗少。“爱屋及乌大传?。这里记载了当时武王的问策细节。面对武王 的困惑和提问,三位大臣提出了各自的对策:太公对日: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咸厥敌,使靡有余,何如?召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
5、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纣一人。【史料运用解析】“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这种看似松散的管理方式,其实恰恰是当时社会现实所必需的。这那末史料的运用,突破了学生已有的常识判断,从而引起他们的探索兴趣,通过教师引导性的分析,学生对周武王的政治抉择有“顿悟之感:2、周公的“无为而治更适合西周立国之初的稳定社会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得三位大臣的主张,导出课件所示的 结论)固然,周武王关注的远非处置殷商遗民。还有离心倾向极强的方国问题和 蛮夷问题等。同学们,你认为当时周武王最有可能接受谁的建议?为什么?预设答案1,防止养虎为患。如果武王不采取坚决的措施,他们也会像反叛商朝一样
6、会反叛周朝。预设答案2:,区别对待,即防止叛乱,又不滥杀无辜。引导学生认识:“人心松散、天下未定的现实面前,他更清醒地认识到, 当前头等大事是稳定时局、收拢人心。所以,他不得不采用了周公建议。2、顺势而为、武王初封。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分封时: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史记周本纪?【史料运用解析】通过?史记周本纪?所记载的武王分封的具体内容分析,学生能够初步知道 武王分封的对象和方式:1、对于殷人的后裔,由纣王之子继续统领,同时派三个兄弟来进行监控;2、对于原
7、来的殷商方国那末采取“褒封方式,让其继续按原来的方式存 在;3、对于新征服的地区,派功臣及亲戚以武力防卫。从材料分析中使学生明白,西周立国之初的分封只是权宜之策,并未进行有 效的“集权式的管辖,而且分封的主体也不明确,控制手段显然也显得过于宽 容。这段史料既表达了西周当时所面临的问题的错综复杂,所能够选择的治国方 略十分有限,正好照应了前面,武王问策后的政策选择,同时,也为后面的“三 监叛乱埋下伏笔。请大家子细阅读材料,看看周武王是怎样解决殷民、方国和宗亲功臣的?预设答案:让纣王儿子武庚统治殷商遗民,但派他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匡助武 庚。对于原来商朝方国的分封,武王并没有派人到方国监督。对于其他地
8、区,周 武王直接封他的功臣和兄弟进行管理。引导学生认识:我们可以把武王分封分别概括为对于殷商遗民采取“以殷治殷 ;对于藉外方国采取“封其故地;对于功臣宗亲采取“直辖管理的不同方略。 周武王以其过人的政治智慧,通过因势利导,分别对待的手段,进行了因循渐变 的分封,从而达成为了一个,松而不散、,独而不立、统分结合局面,实现了西 周社会的初步稳定。环节二从“三监叛乱至上封建亲戚天下归周三年后,周武王病逝镐京。新生政权又遭遇了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 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史记鲁周公世家?【史料运用解析】“三监叛乱材料的引入
9、,正好照应前面武王分封所埋下的“伏笔。通过这 种强烈的反差比照,将学生的思绪导引至“山重水复的境界:“牧野之战浮显出纣王暴政与制度隐患,可谓“死得其所,“武王分封 彰显了武王仁德与制度初定,可谓“顺势而为,而三监叛乱使学生思想陷入了 困顿:殷商灭亡尚可理解,可是武王德政居然也会招致动乱?在这种“奋俳情绪中,在教师重新分析“武王分封所存在的制度隐患后,学 生们的思绪会顿生“柳暗花明之感:权宜之策并非长久之计,制度建设才是安邦之本。从而为下文周公建制做铺 垫。(与学生共同解读文献史料后,教师提出疑点)商纣暴政而王天下。而武王 强调德行天下,按照常理,应该是长治久安了。但是,西周建立仅仅三年,便发
10、生了三监与方国的联合叛乱。对于这种非常规的历史现象,你们认为根子到底在 哪里呢?(再次展示武王分封的示意图)预设答案:殷商遗民和方国自行管理,他们保存了实力,容易形成反叛集团。引导学生认识:现实告诫人们: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临危受命的 政治家周公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前台。那末,周公是如何重构规典强化统治的呢?据史籍: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一?左传?(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史料运用解析】有了前面对武王分封制度隐患的分析作铺垫,再引入周公分封的史料,学生 对周公分封的认识会更加清晰明了。这段史料充分表达了周公分封中的主体意识,“亲戚成为了拱卫成周的中 流砥柱。大家看,与
11、武王分封相比,周公分封的主要对象有怎样突出的变化?这种变 化的意图在哪里?预设答案:王室亲戚占了大多数。通过亲戚关系来加强周王家族对全国的统治。引导学生认识:周公正是利用了血缘宗亲关系来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接 下来,周公必须要面对并解决一个严峻的遗留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置叛乱的武庚 及其殷商遗民?下面,请大家子细琢磨以下文献:周公以微子启(纣王庶兄)代殷后,国於宋。 ?史记周本纪?周公迁殷顽民於成周(洛邑),周公亲自监之。 ?正义?周公分鲁公(伯禽:周公之子)以殷民六族,分康叔(周公之弟)殷民七族。?左传定公四年?【史料运用解析】“分而治之的策略,拆散了殷商后裔的力量,彻底解决了这个“心头大
12、患,从而更衬托出周公分封较之武王分封的进步性。以法那末周公,用即命于周。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官司彝器。?左传.定公四年? 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孟子梁惠王下? 昔天子班贡,周制也。一?左传.昭公十三年? 元侯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一?国语.鲁语?【史料运用解析】“部落联盟联合体,商朝的离心的“方国联盟联合体“集权化的管理倾向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从此以后,各诸侯国都必须“以法那末周公,用即命于周从文献中,我们发现,周公让微子启继续管理商朝遗民,建立诸侯国宋;把 殷顽民迁到洛邑严格监管;殷民六族和七族那末分给他的儿子和弟弟。这实际上 是一种怎样的统治策略呢?预设答案:分割了殷民,把他们
13、融到其他地区,一边分散瓦解。引导学生认识:其实这就是一种分而治之的分化瓦解策略,实际上,周公的 举措将殷商遗民的势力彻底消除了。不仅如此,周公对分封制度的完善是突破 性的。从?左传?定公四年的记载看,集中表达在:“授民授疆土;、作师。通过对周公分封的有关材料的讨论和分析,特殊是通过对周公分封与商朝 的外服制,周公分封与武王的分封之间的联系与变化的比拟,我们可以看到,周 公的封邦建国是古代政治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构建了 以“血族宗亲为纽带的权力体系;形成为了以“天下之君为核心的管理网络; 正因为周公的封邦建国,使得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天子由 “诸侯之长 一跃
14、而为“天下之君。正因为周公的封邦建国,才浮现了“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诗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 语?)环节三从“宗法关系至卜家国同构天下归宗然而,问题远没有结束。一剂“封邦建国的良药绝无可能包医体制的百病。 实际上,在刚刚分析三监之乱的史料时,大家忽略了一个敏感细节文字。商纣王 儿子武庚谋反实在情理之中的,但是,周公的两个亲兄弟为什么也会联合武庚叛 乱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其实,这里的焦点就在于:武王死后,到底应该由谁来名正言顺、合 理合法地继承?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周武王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是继续沿 用了商朝的继承制度。根据王国维的研究
15、,国王的弟弟最有资格先继承王位,如果没有弟弟,才干 轮到国王的儿子。这就是所谓的“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法度。现在我们根据商朝王位继承法来断一个公案:大家说说看,谁有资格继承王 位?(学生讨论此略)引导学生认识:既然如此,按以往的传统,管叔排行老三,周公排行老四, 武王死了,管叔理当即位,轮也轮不到武王的儿子;即便是摄政,也首先是管叔, 也轮不到周公。所以,管叔和蔡叔挑起叛乱,绝非甘冒天下之大不题,这是有道 理的。显然,要确保西周王朝能够长久顺利地传续下去,必须要建立一种斩新的、 明确的继承原那末。那末,周公究竟确立了怎样的继承法统呢?据史记记载: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一?春秋公羊传
16、?【史料运用解析】这个史料的运用,彰显了西周继统法在解决制度稳定性方面的突出特征:“嫡 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这里有两个关键:第一、嫡长子优先继承,其他嫡子按次罗列;第二、如无 嫡子,庶子中那末以出身显贵者优先继承。实质是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 法度,确定尊贵等级和上下名分。再回到前面这个案例。如果,根据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度,大家看看,哪个人 更适合继承王位呢?预设答案:二儿子。引导学生认识:显然,宗法制度解决了王位继承“名正言顺的标准。至于 说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嫡子和庶子的权力分配和财产继承问题,周公业作出了明确 的规定。据文献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音同你,父庙之意)者为小宗。?礼记
17、丧K小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左传?【史料运用解析】“嫡长子继承的方式,层层分封,形成为了明确的上下之间等级森严的地方 管理体系,贯通其中的就是血缘关系这条纽带。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天子是“大宗;而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被 分封为诸侯,他们是“小宗;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那末世代相传,非嫡长 子那末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相对于卿大夫,又是“大宗,挨次类推。这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观察下面的示意图,便可以一目了然了。现 在大家根据示意图再来理解这段材料。谈谈你对西周宗法分封制度的认识。分成为了不同的等级,上下级关系比拟明显。引导学生认识
18、如果说,分封制是一种授权方式,那末宗法制那末是这种授权方式的“刚 性法那末。由此,在西周社会形成为了一个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有主干1大宗) 有枝叶(小宗)的具有向心力的宗族血缘群体。它把血缘意义上的“家与政治 意义上的“国环节四从“制礼作乐至IJ“协和万民一天下归心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周公通过封邦建国加强对疆域的统治;通过宗法制度保 障了周王室的血缘族权和传承法统。但是他也深知,刚性制度只能迫使人被动屈 从,难以产生思想上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辅之以怎样的柔性政策才干维系刚性 的制度,才干使得万民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呢?傲乱、克殷、践奄建侯卫、”营成周稳定了周初事态之后,就开始着手“ 制礼作乐,从情感
19、意识和思想形态角度强化认同感。周公所制之“礼乐有着怎样的历史内涵呢?我们先来看看“礼;(学生朗 读课件的“礼)预设答案:,礼,的本质是,异,就是差异。就是材料中说的,贵贱、尊卑、长幼、 亲疏之间的差异,是不能混淆的。引导学生认识: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周公制礼作乐,是把礼的标 准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了,所以才会浮现这些差异。下面,我们再 来看看什么是“乐(全班齐读)引导学生认识:乐讲究和同。指音乐、史诗和舞乐。其规模与形式必须同所 处的等级地位保持高度一致。带有浓厚的政治色采和社会色采。它能够使人们产 生共鸣和同类感,它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由礼乐所构建的“尊尊、”亲亲的文化气
20、氛之中,增强了西周王朝的凝 结力和亲和力。西周王朝利用礼乐制度从意识形态高度,协调了西周贵族之间 的利益纠纷,从根本意义上解决了政治运行的有序化问题。此外,周人的天命观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商朝单纯的尊神敬鬼转变为 西周的敬天保民,礼的重心也从神事转到了人事。西周统治者以“德 诠释“天命, 并将“天命和“德的思想纳入无所不包的“礼的体系中,由此开创了宗周的礼 乐文明。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让人的内心世界坦露出来,并将它们标准于用礼和乐 编制而成的有形之网中。礼乐制度的推行使得西周王朝外表上看起来像是一个彬 彬有礼、钟鸣鼎食的和谐社会。但是,在用礼和乐编织起来的这张有形之网的下 面,却透露出森严
21、的等级秩序和宗法伦理。社会的政治关系(君臣)与人际的血 缘关系(父子),彻底被束缚在这张漂亮的礼乐之网中。三、课题升华:夏商时期,充其量无非是“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一体“神散形聚方国联 盟一跃成为“形散神聚这得益于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以血缘关系为主确 定分封对象。分封的结果使周王成为政治上的天下共主、血缘上的天下大宗。 而礼乐制度那末从精神心理方面,达成为了一种相对的秩序和认同。“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分封制:“天下归周;宗法制:“天下归宗;礼乐制:“天下归心。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都是一定社会现实的产物,它本身也从产 生之初即包含着某种不可克服的弊
22、端,随着时代的变迁,会逐渐的显现出来。(老师为学生讲“问鼎中原的故事,从故事中发出历史的感慨,结束本课)I 教学反思】历史教学中,结论的归纳、概念的抽象、本质的概括无疑是重要的。但是, 它们都必须具有历史的特性源出于材料。而历史课堂上的材料运用,又不同 于历史研究中对于材料的考订、甄别、辨伪。在有限的时空状态下,如何运用材 料,让历史课鲜活起来呢?在这里,我们重点谈三点体味。一、典型、多样的材料与严谨、多元的解读是激活历史的前提。上课伊始,我们出示的课件既有古乐音频,又有燃烧的动画,还有扣人的情 节。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提出问题殷商“亡乎于政,还是亡乎于制?、对于历史课堂教育来说,最幽玄、最抽象
23、、最难以把握,乃至最不可捉摸的 是历史的“灵境。而这种“灵境逻辑推论与历史想象的功能就在于将这些分 散、零碎的历史记忆连结成作为整体的历史经验。从逻辑推论与历史想象在课堂 解读材料中无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材料解读中,逻辑推论就像是思维的骨架, 它规定历史想象运用的范围与限度;历史想象那末如同血肉,在逻辑推论之上形 成一副富有表情的外形,使历史意识有了传达的载体。有了这种演绎思维,历史 过程中的碎片将因为认识者的再体验而被联系成连续性的整体。二、历史材料的逻辑化、线性式链接与融通是激活历史的关键鉴于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阅读难度与量度等客观因素的限定,我们在日常教 学中不可能像史学研究一样,大幅度
24、、全篇幅的引入所有材料。于是,我们在课 堂上所展示给学生的材料,就会显得相对孤立、零散。如何在教学的有限时间内, 即到达历史脉络顺理成章,又表达历史学科的特质呢?关键是如何科学、精妙、 自然地将这些似乎孤立、零散的历史加以延展,进行关联化、线性式地互动链接。 因此通过每那末材料的延展链接,在材料与材料之间搭建起一条清晰的逻辑“桥 梁,并且用课件的形式使之明晰化、具象化。假定一味地运用全部的史料来解读这一现象,往往会导致三种为难的局面: 一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二是史料的过度开辟势必导 致内容臃肿、繁杂,让学生不知所云;三是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沟壑 纵横、“支离破
25、碎。三、环绕课题灵魂与目标来筛选和运用材料是激活历史的核心。在这节课设计之初,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耗了不少的经历去阅读相关史籍、 著述和论文。结果是,在搞清晰了许多历史原委的同时,觉得没有了教学设计的 根本思路。觉得什么问题都很重要,什么史料都不可或者缺。最可怕的是,在最 初的教学尝试中,由于追求四平八稳,结果是面面俱损;由于追求材料翔实,结 果是材料堆砌;由于追求细枝末节,结果是整体混乱。后来,我们静静地坐下来 思考,终于领悟了这节课的灵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多元一体的松 散状态到“天下共主的家国同构。在这个灵魂的统摄下,我们确定了一条主线: 殷鉴不远一武王初封;封邦建国一天下归周;宗法制度天下归宗; 制礼作乐天下归心;终极目标天下归一。有了这个灵魂和这条主线,在材料的遴选和整合上,就有了一个根本原那末, 那就是“六经注我,即将所有的史料转化为诠释灵魂的素材。这样就可以在多少、 详略上自如选择了。顺便提及,这节课在2022年上海市4年一度的教学大奖赛中,由邹玉峰执 教获得了一等奖。李惠军也曾经以此课为例在山西、四川、广东等地公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