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材料汇编(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材料汇编(4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材料汇编(4篇)目录1 .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担当63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104 .加强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225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向26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民族“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民族“非遗”承
2、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蕴含丰富的民族团结元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宣传推广“非遗”文化,抓好民族非遗”的挖掘、保护、利用,推动民族“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非遗”文化与时代结合起来,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
3、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入挖掘民族“非遗”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非遗”在文化内涵、艺术形式和价值取向上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蕴。我国诸多“非遗”项目,多以民族名称进行项目命名或以民族为主体进行申报,我国已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610个子项目,其中冠以“民族族”限定语的有617项,少数民族类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48%。我国各民族族源神话多讲述多个民族由“一母所生”或“同出一源:如在华南地区,壮、侗、苗、瑶、畲、毛南等民族中广泛流传着盘古创世的神话,都把盘古视为本民族的创世神,承载着各民族同源共生的历史记忆。各民族民间文学有诸多共有的表现形式,如“天鹅处女”型、“两兄弟”型、“动
4、物报恩”型等情节类型以及“三段式”叙事手法在各民族民间故事中的普遍运用,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层面上频繁的交流互动。民族非遗”特别是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各民族崇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等共同价值观,在各民族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编织起民族精神凝聚的纽带,有力地增强了各族人民的相互认同,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基础。要深入挖掘民族“非遗”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载体和资源。加快推进民族团结主题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
5、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民族“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非遗”保护传承的规律和特点,实现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好基础。要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民族“非遗”主题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的转化创新,赋予民族“非遗”以时代生命力。要结合时代特点,积极运用民间文学、戏剧、山歌、舞蹈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表现形式,主动创作适应时代发展的主题鲜明的优秀文化作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有力促
6、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民族团结主题“非遗”的形式改编创新,使人民大众在音声和视觉体验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拓展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民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展演始终离不开场域。在民族“非遗”传承和展演的传统场域逐渐消失的形势下,建构具有时代特点的多样化的传承和展演场域,让民族“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是时代对“非遗”保护传承提出的迫切要求。要坚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民族“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了解各民族“非遗”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形成的
7、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构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在“非遗”资料收集、学术交流、动态展示、传承体验等方面铸牢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积极开拓互联网传承和展演场域,通过制作“非遗”栏目、开设“非遗”课堂、建设“非遗”网站、拍摄“非遗”电影、开发“非遗”网络游戏等方式,运用“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展演民族“非遗”,铸牢广大受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以民族“非遗”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实有效的民族节庆活动,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民族“非
8、遗”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要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充分利用西北地区花儿会、苗族“六月六”吃新节、壮族“三月三”歌节等带有狂欢属性的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民族节庆活动,搭建互动式民族“非遗”传承和展演平台,丰富民族“非遗”传承和展演形式,从而有助于维系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有助于增进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认同,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开创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1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党的二十大郑重宣示:
9、“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伟大复兴“奠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共识的基本前提。昔日,泱泱中华屹立于世界东方。近代封建王朝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则让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共产党在诞生后,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的伟大飞跃。借镜观形,以史为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从思想上有效凝聚
10、民族共识,实现价值统一。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进入新发展阶段,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最有效的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团结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加强民族团结做好思想基础,为形成稳定的民族团结态势做好根本保障。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萌芽、形成、成熟到再发展都始终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抵御和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
11、,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所在,是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教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产生与发展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类别,能有效应对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第一,国民教育为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基础。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10年高于4%o世界上规模最大且高质量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可能,庞大的学生和教师
12、队伍已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力量。第二,干部教育为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示范标杆。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当前,抓住“关键少数”就是掘住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牛鼻子”,势必形成领导干部引领示范各族人民积极效仿,势必形成全国上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第三,社会教育为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效补充。社会教育旨在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社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打破了固有的教育形式,具有形式更广、操作更易的特点,其通过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使各族人民能更直接、更有兴趣、更便捷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
1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要在关键的几个方面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强化各民族对祖国辽阔疆域的认同。中华民族实现了多次民族和疆域的大融合,我们要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祖国辽阔的疆域来之不易,树牢疆域领地是民族之基、坚定疆域领地神圣不可侵犯。第二,强化各民族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认同。从尧舜禹禅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一统、三国战乱、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再到隋唐五代灿烂辉煌,直至宋元明清封建时代的顶峰。各时期的实践活动都给各族人民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需要我
14、们去诠释和宣扬。第三,强化各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建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强化各民族对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第四,强化各民族对伟大精神的认同。伟大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培育形成的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和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谱系。如建党精神、沂蒙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回望历史,伟大精神带领各族人民展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
15、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确立了鲜明主线。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高等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如何在高校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教育强国有机结合,是高校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完整准确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
16、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两个结合”,贯彻“六个必须坚持: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有力支撑。从“两个结合”深刻认识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余年来,我们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彰显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
17、新逻辑。这决定了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意义重大,必须从“两个结合”的理论高度予以深刻认识。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包括XX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也面临着一些阶段性特征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整体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局部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各族师生在数量上增长明显,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各族师生的“五个认同不断巩固,但仍面临严峻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这
18、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回应新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工作主线,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水平。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要求。高校由于自身特殊的定位和属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一是从文明基因看,高校肩负着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文教传统的使命。自汉代以来,以太学为首的历代王朝教育机构均将春秋“大一统”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加以传授,持续不断地塑造着中国人的国家观,凝
19、聚起各族人民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当代高校有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学科研中,以在各族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时代己任。二是从科学研究看,新时代高校肩负着在学术上打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理路的使命。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各类理论人才荟萃、交叉学科优势明显、研究综合实力雄厚,更有责任围绕这一契合性,探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层理论和演进路径,在学理阐释层面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三是从文化职责看,高校肩负着不断夯实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的使命。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
20、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抓住各族师生的文化认同这一关键,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重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滋润心灵根脉,为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做到本立道生、心凝魂聚。这不仅将直接影响中华文化的未来,也将从根本上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把握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党和国家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关乎“为人民服
21、务”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也关乎“国家统一”这个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XX大学等边疆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具有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大、比例高、民族多等特点,且长期处于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一线。各族学生能否接受到好的高等教育,在价值观上“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L直接关乎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因此,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办好各族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一是要努力推进各族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达到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标,以教育之力厚植各族人民幸福之本;二是要大力培养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各族优秀青年,为
22、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江山永固筑牢人才之基,以教育之力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练就的精神气度。习近平总书记在XX大学视察时指出,“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在民族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各族大学生受教育权保障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以XX大学为例,学校2022年各族学生规模达3.7万余人,比1950年增长约240倍;各族专任教师数量约2000人,比1950年增长近160倍。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88所重点高等院校和16所综合性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
23、、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的各族师生。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制度和政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和足够底气,在全球视野和百年变局中,坚定“四个自信”,独立自主地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关键。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结合实践、时代、人民的需求,推动高校铸牢
2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新理念、转变思路、完善政策、创新方法。近年来,XX大学党委始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上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度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提升举旗定向、牵头抓总、统筹推进的能力;另一方面,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凝练和突出自身优势特色,积极构建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党团组织、师资队伍、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等建设多维协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体系,并且以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为依托,初步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新模式,获得有关部门和同行专家的认可。第四,必须坚持
25、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认识以下三点。一是要认识到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勇于直面矛盾的普遍性,正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的问题。二是要认识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准确把握新时代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阶段性问题,以增进各族师生的共同性为主要任务,同时要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重点关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边疆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维度,重点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26、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问题。三是要认识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历史脉络,总结规律,推动创新。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论。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树立大局意识,善用战略思维,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全局和建设教育强国事业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动态地把握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牵涉的各个方面,完整、准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XX大学战略位置关键、教育使命重大,更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做到上述要求的基
27、础上,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谋万世、谋全局中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第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历史视野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放眼世界,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如何实现长期统一稳定、发展繁荣,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学都需要研究的问题。XX大学位于边疆多民族地区,在研究上述问题方面拥有长期的学术积累。我们愿与全国高校一起,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坚持胸怀天下,在中外比较视野中,持续深入研究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成功之道,探索和总结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从建设
28、教育强国的要求深刻明确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时代任务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建设教育强国提出六个方面的重要要求。这为我们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明确了时代任务。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必须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一前提。在培养目标上,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正确认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应有之义,全面融入立德树人
29、根本任务,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融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使命,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导向,培养一批批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坚定“五个认同”的各族优秀青年。在培养内容上,要坚持不懈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育人,着力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教学,切实提高各族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培养方式上,首先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通各族大学生“掌握知识”“打开格局”“树立信念”三个认知环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不断转变,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从2020年
30、开始,XX大学按照上述思路,将新开设的XX地方思政课“简明XX地方史教程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示范课,取得良好效果,荣获第十一届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接下来,XX大学将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进一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其次,要树立“大思政观”,助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这方面,XX大学已开始以XX地方思政课为抓手,加强与中小学协同合作,努力打造各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再次,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善于运用互联网画出各族师生的同心圆,构筑各族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让互联网成为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31、识工作的最大增量。第二,要把握教育生命线,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而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必须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一方面,要开展高质量学术研究,聚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深挖其理论基础,从“道”的层面不断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核;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根源,理清其历史脉络,丰富其历史内涵;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民族问题的解释权和阐释力。通过开展高质量学术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上不断开辟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价值的学术增长点,努力构建中国特
32、色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要服务高质量发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有机结合与统筹推进中,让各族师生有更多机会投身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国实践,共同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这方面,XX大学将持续与XX各地州开展紧密合作,建立更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围绕乡村振兴、旅游兴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服务X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族师生共同参与和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历程与伟大成就,共同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第三,要顺应教育改革,
33、创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式方法。在改革创新的驱动下,我国正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这要求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一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改革。二是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缩小各地区各民族在高校入学、升学等方面的差距。三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情况纳入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增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四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材和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在这方面,XX大学专家主持编写的简明XX地方史地方思政课大中小学教材和干部读本已覆盖全疆
34、所有大中小学学生和干部,在对XX历史问题正本清源、帮助XX各族师生和干部树立中华民族史观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并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五是牢牢抓住教育数字化的机遇,针对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围绕“有形、有感、有效”,推出一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优秀数字教育产品OXX大学目前正在积极建设“简明XX地方史”等具有专业水平、现实意义和群众基础的网络“金课”,希望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出用数字技术助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第四,要秉持国际视野,用扎实的研究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建设教育强国,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在国际视野中充分发
35、挥自身学术优势。一方面,要加大力度研究世界上其他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在总结多民族国家治乱兴衰的普遍规律同时,进一步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必然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要在国际学术界积极发声,用扎实的研究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用优秀的学术成果与国外学者对话,特别是要坚决反对部分国外学者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的曲解和误读。作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高校,XX大学将结合区位优势与学术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围绕多民族国家有效治理、文明交流互鉴等,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第五,要
36、建强教师队伍,提升高校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水平。高校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此,要强化尊师教育,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率先垂范,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要通过制度设计,推动各族教师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各族教师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格局。第六,要协同多方联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能局限于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既要在纵向
37、上坚持党的领导,与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持沟通协调,也要在横向上与中小学、家庭、社区、企业紧密合作和同向发力。唯有如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才能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形成整体效应,更好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全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中国实际,解决时代问题,不断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教育强国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
38、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更多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加强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扎实做好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全区组织部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XX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民族工作重要职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民族工作要求与组织部门职能有机融合,做到两手
39、抓、两促进。统筹全局、深入推进。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及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开展“千堂党课下基层”活动,深入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讲党课,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专题讲座,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强大合力。落实组织、统战联席会议制度,将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组织领域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纳入规划、常态教育。坚持把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素质作为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能力素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实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培训计划。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提
40、升工程的意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教学内容,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从政治上看待和把握民族问题,切实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能力。健全机制、重点考核。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效能目标考核内容,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等重点任务开展区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专项考察,切实把民族地区好干部精准识别出来。突出政治标准,建设“四个特别”干部队伍。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努力建设一支“四个特别”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注重源头选拔培养
41、。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的工作意见等制度文件,不断拓宽来源渠道、优化招录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统筹使用各族干部。坚持以事择人、事业为上,不以民族身份划线,畅通交流渠道,加大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使用力度,统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等各类干部人才资源,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对对党忠诚、思想作风正派、经过实践检验、能力突出的少数民族干部,积极培养,适时使用。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注重平时用功和重点用力相结合,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修订自治区党政机关、地级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正向
42、激励,出台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若干意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从选拔任用上引导干部担当作为。落实关心关爱措施,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待遇优厚、选拔使用优先、生活条件优待“三优”政策,乡镇干部月工资水平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极大调动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坚持分级分类,提升教育培训工作质量。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实施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工程,改进方式,优化路径,不断提升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办好重点班次。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提高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在自治区党校分4期对近100O名
43、区管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专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研讨活动,同时选派干部参加中央“一校五院”调训,着力提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分类专项培训。对于党政领导干部,举办领导干部提升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等,把民族宗教工作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行业领军、青年拔尖、青年托举等人才培养工程,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内容。对于基层干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治理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夯实基础保障。发挥各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办
44、好各类班次,开设专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近年来,在自治区党校主体班次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等课程,举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县处级干部进修班、民族宗教工作专题培训班等班次,培训领导干部400人左右;围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构建“全面融入、1个总讲、9个分讲”的“X+1+9”课程体系。精心打造并向中组部推荐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等课程,被评为全国基层干部培训优秀网络课程。坚持领导干部上讲台,邀请统战、民委等部门领导干部到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年轻干部能力提升研修班等重点班次作专题讲座,确保教育培训有形有感有效。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45、,我国面临着更加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高校“双一流”建设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谱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双一流”政策演变蕴含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自1977年恢复高考迄今,中国高等教育已经高速发展了45年,逐步实现了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1995年11月,国家启动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工程(简称“211”工程),我国高
46、等教育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思路越来越清晰。1998年12月,教育部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标志着我国向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进军。随后2015年我国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阶段。201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以本科教学为根本,实现“四个回归”目标要求,这是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和核心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进程中,高校只有
47、教育引导广大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团结一心,才能推动教育事业行稳致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要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这必然要求高校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不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加速教育实现现代化。坚
48、持立德树人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在高等教育事业上,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源源不断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政治过硬、学识卓著、勇于创新、本领高强的优秀人才。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牢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这一红线,把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育人要求贯彻落实到高校教书育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之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引导学生奋勇担当时代使命,把个人的远大志向和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增进对“五个认同”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心田,转化为学生自身自觉行动。应对世界百年
49、变局演进的现实需要。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防范和抵御各种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渗透,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爱国主义旗帜高高飘扬,让广大师生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伟大祖国实现统一的根本保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坚守底线思维,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坚决捍卫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向。在高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涉及人才培养各方面、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必须规划好顶层设计,提升统筹谋划能力,提出更加鲜活、更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指导。加强党的领导,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航向标”,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面准确把握好贯穿其中的根本政治要求,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在“双一流”建设中,以党的政治建设成效引领学校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