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骨干培训会发言:如何紧贴基层党员思想行为特点激发活力动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务骨干培训会发言:如何紧贴基层党员思想行为特点激发活力动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务骨干培训会发言:如何紧贴基层党员思想行为特点激发活力动力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激励下,广大党员投身强国事业、奉献强国力量的信心得到不断强化。但受多元思想冲击、成长进步制约、多方拉力牵绊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基层党员队伍活力动力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需要因势利导、综合施策,持续用力抓破解。下面,结合工作实践和调研思考,我围绕“如何紧贴基层党员思想行为特点开掘动力活力”作个交流。一、着眼多元化价值追求给基层党员带来的影响冲击,必须在加强学习灌输、坚定理想信念上狠下功夫。近几年,随着各级编配矛盾逐渐理顺,配套政策不断出台,党员队伍总体态势趋稳向好,但利益趋动和艰苦奋
2、斗精神弱化所引发的后拉力不容忽视。剖析原因,根子上是献身事业、强国兴党的信念不坚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思想素养先天不足。当前,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党员已经充实到一线,逐步成为骨干力量,从成长经历看,普遍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我党传统作风的深入了解,缺乏艰苦环境和复杂斗争的锻炼,初心使命没有真正深入骨髓。外部环境影响大。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一些党员奉行“等价交换”,习惯用“图什么”“值不值”来衡量个人价值,一旦利益受损或得不到家人理解、社会认同,就动摇初心,投身岗位干事创业的思想根子扎得不牢。实践感到,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仰追求是党员干部最基础、最恒定、最持久的动力活
3、力。对此,必须在加强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大力灌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和弘扬我党优良传统,切实把创新理论和优良传统灌注心阅、植入血脉。一要强化灌榆力度。教育灌输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在系统学、深入学、全面学上使蛮劲、下苦功。要突出精准滴灌,区分不同层次,科学规范各职级党员学习内容,把真学真信真用的好学风灌注全程;要坚持体系用力,变零打碎敲为系统灌输,要建好学习平台,在供给侧上抓优化,依托网络平台搭建教育共享和教育监控平台。同时,大力推开场馆建设,打造红色教育平台,实现网上网下一体推进。二要用好政策激励。把学习成效同个人进步相挂钩,提高学习获得感。去年以来,我们在优秀干部提拔使用上,摸
4、索推行“理论测试+集体面试”的路子,把创新理论和党史知识作为“必答题”激发了学习自觉。三要注重以上率下。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当好时代播火者,把讲科学理论、讲红色历史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更要带头把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统一起来,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领各级坚定信仰信念、投身工作实践。二、着眼重担压力叠加下的精神负荷,必须在优化环境、释放动能上用力。当前,基层党员干部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基层党员干部感到精神负荷过重,影响和制约了动力活力。分析感到,导致压力过载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批评苛责多,真诚包容帮扶不够。面对日益繁重的建设工作,部分党员干部能力不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
5、工作打不开点、素质跟不上趟具有一定普遍性,需要客观对待、细心体谅。但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视现状,布置工作、检查指导要求过高、过满、过急,甚至板着脸孔横挑鼻子竖挑眼,缺乏充满关怀的包容和帮带,使基层党员干部陷入困惑和无助之中。有的干部谈到“不怕工作重,就怕脾气冲”,普遍盼望多一些理解、少一点苛责。久治不愈、隐形变异的新老“五多”干扰大。“五多”作为一种弊病,得来容易去病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老五多没解决,新五多又来了”。特别是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留痕主义还大有市场,让基层疲于应付、难以招架。如影随形、不可卸肩的安全责任引发焦虑。随着各项工作持续深入,各级长时间处于加班加点的状态,安全工作充满
6、不确定性。一线党员就像坐在火山口上,整天担惊受怕、充满焦虑。不少基层党员反映:安全压力像“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头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家庭现实矛盾难以调适。问卷显示,三分之二的党员干部把家庭问题作为影响动力活力的一大诱因。有的不善于处理婆媳矛盾、赡养老人等问题,常常因琐事引发冲突,又不善于及时化解,在日渐瘀结中导致婚姻破裂;有的因缺位子女成长而背负歉疚和忧虑,不少人担心“一个人影响两代人”。“后院”“后代”问题成为制约干部稳心尽责的沉重拉力。解决这些问题要重点把握四点:一要端正根本态度。党员领导干部要深悟尊重基层、敬畏基层、呵护基层的极端重要性,时刻用心体察基层的酸甜苦辣,多些真诚关爱、少
7、些颐指气使,多些平易近人、少些居高临下,多些设身处地、少些自诩高明,让他们在负重苦行中得到关怀和温暖。二要切实松绑减压。发生问题时要沉得住气,谨防狠劲收拾、一味加压、乱中添火;筹划工作时要体恤下情,杜绝层层加码、越俎代庖、反复折腾。要进一步厘清职责界面,深入研究新体制下“管什么、谁来管、管到什么程度”、基层“千什么、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确保各级按职责干好各自的事,使各项工作归正到法治轨道上来。三要建立推开容错机制。科学把握问责尺度,慎用票否决”,稳妥开展澄清正名和诬告倒查,为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同时,对受处分人员要一视同仁,过了影响期就要公平使用,让他们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四要拓展搞好
8、暖心服务。着眼提高家庭生活幸福度,预前做好婚恋和家庭生活指导工作,提高处理家庭矛盾的能力,让他们后方有依靠、前方有干劲;要保障休息权,把广大党员从加班多、休息少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同时,要调整困难救助帮扶政策,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幸福感、获得感。三、着眼现行政策下的党员成长瓶颈问题,必须在转变观念、畅通渠道上用力。调研中,一半以上的基层党员将“成长进步不顺畅”列为影响活力动力的重要因素。有两个突出问题:经历缺项造成的资格恐慌。当前,不少党员缺少基层代职锻炼机会经历,他们大都是过去精挑细选的骨干,能力素质普遍不差,也想干愿干,但受任职资格限制,心里总是悬着不踏实。有的谈到:“经
9、历缺项,还没干到头,就已经看到头”。进步偏慢带来的赶队焦灼。不少干部陷入进亦难、退亦难的困境,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从现行政策制度看,这些矛盾问题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但可以通过科学调控、精准配置,减少冲击影响。一要转变进步观念,端正思想认识。积极加强现行政策解读,跟进宣讲改革红利,广泛开展讨论辨析,营造靠组织进步、用素质说话、凭能力立身的鲜明导向。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加强对比观、进步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精力放在提高本领、增强能力上来。二要拓展选用渠道,增强信心定力。打破单位区分和地域界限,对各级岗位实行统筹调剂,最大限度解决基层党员出路不畅问题。三要加大培育力度,拓宽发展路径。要把“选
10、种育苗”和“田间管理”结合起来。一方面,对那些素质好、有潜力的“好苗子”,要早发现、早培养,看准了就大胆放到重要岗位摔打锻炼,育好“种子人才”、建好“后续梯队”;另一方面,坚持多岗位交叉培养锻炼,对素质突出但经历缺项的,优先安排到相应岗位完善经历,着力解决经历比较单一、素质不够复合、后续发展受限的问题,切实增强基层党员队伍活力动力,为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关于全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于5月份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实地调研了我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情况。调研组分别
11、到*县、*县、*区、*区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听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有关数据资料,全面了解了我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将落实“双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减负”“增效”双管齐下,坚持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全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得到有效减轻,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有效规范与治理,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我市有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一)强化组织领导,齐抓共管局面基本形成。一是健全协调机制
12、。调整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双组长、22个部门组成的市级专门协调机制,各县(市、区)全部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架构,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贯通、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印发*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实施方案,系统研究制定20余个配套文件,构建“1+N”政策制度体系。实施分类管理。明确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不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归口管理,确保责任明晰、治理高效。三是成立监管机构。市教体局设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12个县(市、区)教育部门也相应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门机构,配齐配强监管队伍,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基本形成。
13、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媒体及时发布、报道、解读我市“双减”政策、做法,加强舆论引导,凝聚广泛共识,全市共宣传报道校外培训治理信息1480余条、校内提质信息2530余条,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刊发稿件50篇(条)。(二)加强创新变革,校内减负提质成效明显。一是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强力推进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招考制度、质量评价等六大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治理能力提升等五大工程,建立完善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确保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目前,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普遍做到
14、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二是作业管理持续加强。组织制定了*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规范教学计划制定、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和评价等常规教学环节;举行义务教育阶段优秀作业设计评选活动,开展*市名师作业设计大赛,提升教师自主设计作业能力。推动家校联动,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生学业、作业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共建合力,逐步实现了让书包轻起来的目标。三是课后服务全面推行。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印发*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实施课后服务“5+2”模式(周一到周五+每天课后2小时)。全市95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实现了所有县
15、(市、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有需求的学生三个“全覆盖”。*县被认定为全省课后服务示范区,叶县第七小学等3所学校被评为示范校,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三)加强统筹监管,校外培训行为逐渐规范。一是学科类培训机构有序压减。按照“依法规范、有序稳妥”原贝L深入开展学科类机构压减、打击隐形变异等专项治理,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全市524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至15家,压减率97.14%,高于全省平均值4个百分点,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营转非”完成率、监管服务平台纳入率、预收费监管覆盖率三个100%。二是非学科类培训监管逐步完善。统筹推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类审批登记工作,印发关于做好全市非学
16、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类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归口管理,明确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开展校外教育培训监管数据稽核专项行动,完成了1127个培训机构稽核任务。三是行政执法日趋加强。坚持“举报线索必查、问题隐患必堵,“双减”以来全市累计接收处理投诉举报380余起;以2022年校外培训治理“攻坚年”为主线,全市出动检查人员1827人次,排查机构896个,依法查处违规机构52个,化解群众退费24起,涉及学生1759人,化解金额273.9万元;今年1至4月份全市累计派出430人次,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学科培训54起,通报曝光24起,协调退费95人,退费金额6.8万余元
17、。二、存在主要问题从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和基层反映情况来看,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我市推进“双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对标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对标人民群众期盼,对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教育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由于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教育观、人才观尚未完全转变,部分家长担心减负后学生成绩下降,不能理性设置孩子的期望值,盲目攀比、跟风报班甚至请家教,校内减负、家庭增负的现象依然存在,双减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以及学校减负、提质、增效的路程任重道远。教育评价体系仍需持续深入改革,破除“唯升学”“唯名校”“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导向仍然任重道远。(
18、二)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升。一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多元需求。尽管我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成立学科教研中心组、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开展区域教研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课堂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力素养、教学组织方式等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作业设计质量仍需提高。尽管各县(市、区)、学校积极探索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而言,受考试命题改革、惯性思维、教师能力等多方面影响,作业仍主要集中于巩固课堂知识和强化训练技能,书面性、统一性作业较多,实践性、个性化作业较少,个别学生还存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作业的现象。
19、三是学校执行“双减”政策的延续性仍需加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政策执行较好,小学中高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60分钟以内和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平均时间不超过90分钟的政策执行的还不够好,“双减”政策落实仍需持久用力。(三)课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是课后服务形式还不够丰富。虽然我市课后服务已经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但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还停留在组织学生上自习、做作业上,课后服务吸引力不强;开展课后服务多以体育类、文艺类居多,科技类、探索类、兴趣类、特长类较少,对学生主动思考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还不够。二是社会广泛参与度还不够深。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双减”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将
20、“双减”工作等同于教育部门的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大部分学校课后服务活动场地主要集中在教室、操场、图书馆等,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馆与学校合作开展课后服务不足,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成效还不够明显。三是课后服务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一些学校体音美教师结构性缺编,课后服务活动依靠教职工跨学科指导,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负担重;另一方面,按照关于制定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2022)*号)要求,部分区财政补贴20元/生月还落实不到位,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依旧突出,挫伤了部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后服务的可持续性。(四)校外培训监管仍需加强。
21、一是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仍然存在。随着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的不断深入,逃避监管的隐形变异学科类违规培训行为时有出现,一些机构从“地上”转为“地下”,有些开展“众筹私教”“住家教师,“一对一,家教服务,或通过通讯软件开展线上培训的违规培训行为,隐蔽性强,还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的问题。二是非学科类培训仍需加强规范。按照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要于2023年6月底前完成重新分类审核登记的要求,目前,全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094个(其中文化艺术类936家、体育类148家、科技类10家),而重新审核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仅10家(其中文化艺术类4家、体育类6家、科技类0家),重新审核登记任务依然艰巨,还需进
22、一步加快审核进度,实现全面监管。三是校外培训执法还需健全完善。各地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经费未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大多数执法队伍未配备必要的通信、交通等执法装备,执法保障还不足。校外培训执法制度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部门间职责不清、协同配合还不够,尚未形成强大合力。三、工作建议“双减”工作关乎国之大计、关乎党之大计,是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保持改革定力,坚持综合施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构筑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提高政治站位,营造良好教育生
23、态。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树立强烈担当意识,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从讲政治的高度持续抓好“双减”工作,压紧压实责任,凝聚强大合力,久久为功,落地见效。要建立健全家校育人机制,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多方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家校育人责任,努力凝聚减负共识,防止学校“减负”、家长“增负”。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双减”政策宣传阐释力度,积极总结推广“双减”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转变理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要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着力深化教研教改,引导教师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材
24、研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聚焦“立德树人”目标,发挥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应,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要坚持育心、育德与育才相结合,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扎实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加大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进一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三)完善保障机制,提高课后服务质效。政府要牵头搭建平台,汇聚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各种社会组织及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各种科技文化体育资源,打造课后服务专区,增加课后服务的资源供给。要通过引进国家和全省资源、汇聚全市资源、研发
25、专题资源、整合机构资源等方式,面向全体师生推出免费且优质的线上学习课程,打通课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落实财政基本保障、家庭适当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规定及时调整绩效工资核定办法,足额发放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补助。要探索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通过设定课后服务AB岗、服务时间储蓄兑换假期等方式,给予教师弹性休息时间,并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开展形式多样的关心关爱活动,保障课后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四)健全长效机制,规范校外培训监管。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治理,积极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加快推动校外培训监督管理立法,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面向成年人的许可类培训、面
26、向成年人的其他各类辅导活动进行细分,从法律层面进行界定,明确各部门职责,进一步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要大力推动审批登记,充分发挥“双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针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重新分类审核登记工作在执行中普遍存在难以取得消防验收或消防备案证明等问题,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做法,主动研究解决办法,推动审核登记工作。要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尽快制定文化艺术、科技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指南,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方面管理,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建议将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健全校外培训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真正形成合力,加大监管力度;要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全面提高执法质量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