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五年级劳动教育衣服破了我会补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五年级劳动教育衣服破了我会补教案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北师大版本【课题名称】衣服破了我会补【一、教材分析】此册五年级所用的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共有19个活动,其中包括有家务劳动课程、职业体验课程等。教材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主,侧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初步形成创造性的劳动意识。课程设计也多以生活教育为辅,鼓励创造性劳动,同时围绕学生发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作为小学高龄段的孩子,自主意识逐渐强烈,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要敢于放手,学会研究并体验学习的快感和成功,这更符合学生的“小成人”的内需。【三、教学目标】1 .学习并初步
2、掌握缝补衣物的基本技能。2 .学习手工针缝的平针、回针和藏针三种针法,增强动手能力。3 .对手工缝补衣物产生兴趣,增强劳动意识,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一些针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 .教学难点:能根据衣物损坏的情况,分析判断对应的缝补方法。【五、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针线、剪刀、布块3 .学生准备:剪刀、针线、书本大小的布块【六、教学过程】活动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依次出示图片】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妈妈买的漂亮裙子不小心刮破了,你肯定心疼极了;脚上的袜子穿久了就出现了一个小孔,看着尴尬穿着也不舒服;这
3、时候的你肯定想赶紧把他们缝补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缝补衣物吧。活动二:介绍缝纫工具与材料1.你们知道,要缝补好衣服,都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吗?【生思考】没错,我们需要用到手缝针、缝纫线、缝补面料以及一些辅助工具。2.教师依次介绍手缝针、缝纫线、缝补面料以及辅助工具。活动三:学习针法,掌握技巧1.有了工具和材料,相信同学们都已经迫不及待了,可是我们还需要知道怎样用针线把布缝合起来。手缝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学习三种基本针法,分别是平针缝、回针缝和藏针缝。2.教师分别教学介绍平针缝、回针缝、藏针缝,每讲解一种针法,再让学生练习三针。活动四:根据情况,分析判断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大
4、家已经学会了手缝的三种基本方法。我们用这三种针法进行缝合的话,藏针缝是最结实的,其次是回针,最后才是平针。2 .但在生活中,面对破损情况不同的衣物,我们该用哪种方法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分类,再进行判断吧!3 .将衣物的破损分为四类:衣服开裂、有不明显的破洞、有较大的破洞、针织类衣物破损。再根据四种情况分别介绍对应的缝补技法。活动五:自行实践操作1.同学们,学习不能纸上谈兵,还需要亲自实践。4 .现在就请大家翻开课本33页,我们先完成这张实践活动表的前半部分,对自己即将要缝补的衣物进行一个分析判断,接着就可以运用今天学习的这几种针法来缝补我们的衣服了。5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手缝的
5、三种基本方法,学会了如何根据衣物破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缝补。课后还请同学们认真练习,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大家还可以给爸爸妈妈展示自己亲手缝补的衣物,并和他们分享你的缝补过程与收获。【七、课后活动超市】(设计分层活动作业,三选一)1.请根据以下情况选择对应针法。(1)(2)(3)(4)(5)平针缝回针缝衣袖被钉子钩破出一条裂痕袜子指头部分出现一个小孔裙摆不小心烧出一个大窟窿 牛仔裤裤裆开裂校服衣摆被划破藏针缝() ) ) ) )2 .通过查找资料,在家人的帮助下再自学一种常用的针法。3 .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学到的缝补衣服的技法缝制其它物品,如果可以不妨试着缝制看看。【八、板书设计】
6、活动5衣服破了我会补基础针法:平针缝、回针缝、藏针缝*注意用针安全!【九、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选材新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材料的准备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宽松的、开放的、和谐的“做中学”氛围,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观察、猜想、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和发现,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做出及时的、恰当的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种以探究制作为主的课堂上,教师的话要少之又少,只是起引导、点拨、启发、激励的作用,而应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想、充分地做、充分地说,学生获取的知识、能力、技能、方法才真正是他自己的,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堂,当学生提出生成性问题时要紧紧抓住,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切实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以新出现的问题做为课堂内容结束,延伸到课后,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