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入“啃骨头、攻难关”的阶段。党和政府对公立医院提出了强化公益属性的要求,人民群众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有了更高的呼声。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是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次就公立医院加强党建工作作出的最为系统全面的要求。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主阵地,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更是落实国家综合医改、保障健康民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如何确保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是新时代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考验。一、公立医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作为公立医院,基本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有利于党的全面领导。自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公立医院不断深入推进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委在医院管理中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在党委领导下,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组织建设,加大党员干部监督教育,
3、通过党建与业务齐抓共管,做好思想促进、组织保障、行动部署、落实督导,促进党委决议的执行,保障工作要求的落实,从而突出了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确保了公立医院健康有序发展。(二)有利于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公立医院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公益性的角度出发、从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坚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将救死扶伤作为天职,以实现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党员干部应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工作中、融入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专业技能,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医
4、疗安全,建设为民所想、为民所用、为民服务的人民的公立医院。(三)有利于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公立医院应紧跟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公立医院发展建设中坚持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学思践悟,认真学习和领会卫生健康方面方针政策的深刻内涵,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紧跟国家综合医改的步伐,促进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开展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切实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打通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有真切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二、公
5、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体现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因公立医院的单位性质和业务范围属性,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党建与业务重视程度、组织融合、能力匹配不平衡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党建与业务“有偏重”的现象依然存在。公立医院工作人员以医务人员为主,党务干部大部分都是医务人员兼职的,业务工作本身繁忙,完成党建任务需要额外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又没有经济报酬。医院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比,工作见效慢、成绩难以体现,工作成就感和价值感不高。医院对党建的考核和奖励机制与业务工作相比,力度太弱,方法单一,无法调动
6、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因此,对公立医院党务工作者对业务工作热情有加,对党务工作反应冷淡,对党建责任制认识不到位,导致出现落实党建任务不到位的情况。(二)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情况普遍存在。部分党务干部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认识不深、定位不准,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抓党建的意识不强、大局观念不够,党建与业务融合方式不灵活,容易导致党务工作停留在上一上党课、做一做记录、搞一搞活动、走一走红色景区上。部分科室负责人为非党员,党支部书记是非部门负责人,导致党建工作与业务开展“各自为政”,缺乏配合意识,常常“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沟通协调不够,党务干部抓党建促业务找不准切入点,业务负责人支持党建也不知从何
7、着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组织保障力。(三)党建促业务的“保障力”不足。部分党员思想认识不深刻、身份意识较淡泊,喜欢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完成规定动作即可,未认识到党建工作是服务于中心工作、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党组织能力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近年来公立医院均增设党支部,新增专职党务工作者,通过党组织的换届选举,吸纳了一些新的党务干部,“新手”对党建业务不熟悉,缺乏工作经验,只能被动完成额定工作,对于党建创新无从、也无力开展。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存在标准动作不规范、谈心谈话不深入、工作流于表面的现象,在工作方法层面,认为党建工作就是学习教育,采取“例会式”“填鸭式”“宣教式”
8、的教育方法多,开展围绕中心工作的针对性强、形式新颖、内涵深远的活动少,党建工作内容简单、手段单一、形式呆板,一定程度上让医务人员认为是额外增加的工作任务,参与的主动性和获得感不强,直接影响党建工作的效果。三、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改进策略针对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党建与业务存在的问题,应从思想统一、组织保障、方式多样、内容融合、考核助力的角度,积极进行探索和改进,用党建促进业务,以业务检验党建,确保公立医院发展方向正确、发展思路清晰、工作措施到位、建设成果明显。(一)以“思想融合”为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应加强学习培训,每月参加中心组学习,在支部通过书记讲党课,每半年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
9、加强对基层党支部书记、支委成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党建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增强党务干部抓党建促业务的大局意识和工作能力。鼓励进行理论研究,重视提升党建工作能力的问题研究,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以理论研究指导党建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发展。利用调研、座谈等方式加强党建的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鼓励阅读党建书籍,撰写党建文章,以点带面,以学促成果产出,以写促成果转化。(二)以“组织融合”为基,将支部建在科室上。按照医院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要求,在每个科室设置党支部,实现将“支部建在科室上L让党建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党员,也让党员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与每一项工作中。
10、积极开展“双培”工作,选培“双带头人”,由科室负责人担任支部书记,把好科室发展的政治方向,也为业务发展做好组织保障,由业务骨干担任党务干部,在党建工作中锤炼政治本领和组织能力,实现”党建促进业务、业务检验党建”的工作目标。(三)以“方式融合”为径,创新方法用好用活。通过情境式、沉浸式、引领式、导入式等方式,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营造学习氛围,扎实推进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组织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通过情境式教育,让党员提升身份意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积极开展“党建知识我来读”活动,打造党建学习红色直播间,通过引领式学习,让党员发挥“领学、导学、促学”示范作用。以党建为主题,设立红
11、色书屋,通过沉浸式环境,为党员搭建“补钙充电”的浓厚氛围。开展青年微党课比赛、党建知识百秒竞赛、手抄报比赛、党建征文比赛等参与式活动,以赛促学,赛学互促,在活动中提升党员政治素养。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创新大赛”“青年党员技能比武”等活动,通过导入式练兵,激励党员党建知识和业务技能双提升。(四)以“工作融合”为本,党建促进业务发展。学史力行,通过转变工作作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让党建促进业务发展,让业务检验党建成果。实施为民办实事“微举措”,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延长服务时间,提升服务品质。发动党员积极参与“百家社区送健康”“百名教授家乡行”“百县先心免费
12、筛,“百堂学术联基层,“百场科普进校园,“,百医门诊免挂号,等为民办实事活动;开展基层健康扶贫工作,推动专科联盟发展;送技术人员下乡,开展义诊活动;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救治,入校实施先心病筛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发扬共产党人真抓实干、务实为民的光荣传统,切实为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五)以“考核融合”为要,营造创先争优氛围。“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着力教育和引导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弘扬行业精神文明,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升医院竞争软实力,在推动学科发展、服务群众中建功立业。建立健全党建考核体系,是评价党建工作优劣得失的重要手段。在
13、党员中开展积分制管理,将参加党建活动情况、现实表现进行考核,积分情况定期公开,作为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者。针对党支部开展党支部考核,将支部标准化考核情况、党建工作任务完成质量、支部书记述职述廉情况纳入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党支部、支部书记评先评优挂钩,提升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四、结语目前,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过程中,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公立医院应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不断加强党建工作,不断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组织形式、新的工作方法、新的管理模式,促进公立医院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有效增强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的动力、活力、凝聚力、发展力,助力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做好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