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心中永远的痛——谈孔乙己的“伤疤”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心中永远的痛——谈孔乙己的“伤疤” 论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孔乙己心中永远的痛谈孔乙己的“伤疤”张林林摘要:多次品读孔乙己,我心中感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伤疤”二字。孔乙己外在的伤疤,使得他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这样冷漠的嘲笑将孔乙己一步步推向死亡的边缘。殊不知,真正将孔乙己推向死亡的,却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疤。这伤疤成了孔乙己心中永远的痛,这种悲痛也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内心深处。关键词:孔乙己伤疤痛初读孔乙己,更多感觉是想笑;再读孔乙己,心中更多的是感叹和同情。再细加品读孔乙己,文中“伤疤”二字,格外触目,在细读咀嚼之后,我心中有了很多触动。“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初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不知为何,这一句话在我心中留
2、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始,似乎觉得这句话挺好笑,如同那些喝酒的人笑孔乙己一样。可等我再次细读整篇小说,尤其是“品读”过几遍后,我心中却忽然有了不一样的体味,文中两次看似不经意地提到的“伤疤”,却似乎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他身材很高大;轻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是作者第一次对孔乙己作的外貌描写。第二次提到“伤疤”,便是孔乙己第一次登场时,在咸亨酒店中被一些喝酒之人所取笑,“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初读之时,我未曾怎么在意,自己只是不自觉地笑了一下而已,似乎感觉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然而细品之后,方才慢慢感受到其中深意。孔乙己脸上“时常夹些伤痕”,为何会“时常”?在酒店中,一些酒客取笑他
3、“又添新伤疤了”,为何是“又添”?将这两者合在一起,便给了我们一个暗示:孔乙己经常遭人殴打。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酒客那里得到证实:“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这是酒客嘲笑孔乙己的话,却也说明了孔乙己常遭人殴打的事实以及被殴打的原因。对此,孔乙己虽然为自己争辩,但我们都不难看出这不过是诡辩罢了,他那“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他。在我们读者看来,此时的孔乙己,恐怕是可恶多于可怜,因为,虽然他年老穷困,虽然他常被人取笑,虽然他常遭人殴打,但是,他却懒惰,他却偷窃,他却屡“打”不改,这一切,很难让人给予他更多的同情,正所谓:可怜
4、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然而,小说的情节并没有停止于此,它还要往下继续发展,孔乙己的“伤疤”也还要往深处继续升级。当他偷书偷到丁举人家后,便遭到丁举人残忍的毒打,以至于最后被打折了腿。如果说,什么是导致孔乙己最后走向死亡的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就是这次毒打。孔乙己屡次偷书,于是也便屡屡遭打,然而他旧“伤疤”未好,却己经忘了疼,最后只能带着让自己痛苦,却让别人取笑的“伤疤”,在众人的嘲笑和取乐声中走向了读者们所未知的死亡。孔乙己一生的最后时刻无疑是悲惨的,他喝完了温好的酒,用他老瘦的双手,撑着地,挪着身子离开了酒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们没有亲眼见到孔乙己死去,所以说“大约”,但在这样的情况下,
5、他还能活吗?所以说“的确”。但我觉得,让孔乙己感到最为痛苦的“伤疤”,却并不仅在他外在的身体上,而是更在他“心中”,这也是导致孔乙己最终走向死亡的一个根本原因。当别人取笑孔乙己脸上的伤疤时,他不回答,可当别人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却“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可见,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没有考取功名,便成了孔乙己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了他自己最大、最痛的“伤疤”。平时,孔乙己或许还可以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一下,来掩藏他那最大的“伤疤”,也还可以借喝酒来麻醉一下他那伤痕累累的心。然而,在他周围的那些人,总是喜欢揭他的“伤疤”,拿着孔乙己的伤疤当
6、做他们喝酒时的“谈资”,殊不知那“店内外充满了的快活的空气”,都是建立在孔乙己内心痛苦的基础上的。这些麻木之人,拿着别人的悲剧当成可以给自己带来欢笑的喜剧,拿着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快乐,他们对孔乙己只有取笑而毫无同情,更不会给予丝毫帮助,这些麻木冷漠之人的存在,加速了孔乙己走向死亡。而在那时的中国社会,这样的人还少吗?弱者挥刀向更弱者,被欺压者转而欺压更弱者,这是社会的顽疾,深植于这群人内心里。这样一层层的下来,总有最弱的一个,那便是“孔乙己”。孔乙己很不幸,他还有一些善良的品质未得到发扬便被这无情的社会所吞噬了。在他之后,便是那些看客们,麻木且不自觉,他们乐意见到身边一个个如自己般挣扎的人在
7、冷漠和暴力中被消灭,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却不知道马上就轮到他自己。设想如果孔乙己考取了功名,还会有人取笑他吗?他还会被丁举人打折腿吗?他还会在别人的嘲笑声中,一步步悲惨地走向死亡吗?如果孔乙己考取了功名,他也许会再上演一出“范进中举”的闹剧,那些平时取笑他的酒客们,会像范进中举中的乡邻们那样,送鸡、送酒、送钱,而丁举人则会像张乡绅那样,主动上门巴结讨好孔乙己。然而,造化弄人,孔乙己名落孙山,与功名无缘,一生只能在周围人的取笑声中度日,又在遭到“本是同根生”的丁举人的毒打后,最终只能带着那耻辱的“伤疤”,用手趴着走向死亡。所以说,孔乙己的“伤疤”不仅在外在的身体上,更在心中那功名未就的痛。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深受封建思想束缚的读书人,还能有多余的选择吗?他们不能,也不屑于通过其他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像孔乙己这样的未能考上功名的读书人,那心中的“伤疤”会永远存在。更可叹,社会上的那些庸人们,总喜欢揭“孔乙己”们心中的那道伤疤。也正因为“孔乙己”们心中的“伤疤”一直不能消除,所以,他们的身心上还会不断地增添新的伤疤,直到他们悲惨地死去。参考文献:1李大宝孔乙己新思2余新明咸亨酒店与孔乙己的“群众暴力”网高源鸿浅谈孔乙己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