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党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主题党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用整体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处理事物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整体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助于防止片面、孤立、静止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美,进而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伟大梦想。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整体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从其形成发展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整体性特色。1 .理论渊源的整体性。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2、列宁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本源,并使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强调“老祖宗不能丢”的同时,指出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一一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相结合,对新时代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总之,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和“脉”,不断进行着理论创新。2 .实践基础的整体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大地,致力于解决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整体性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问题,是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立时代潮头,开改革之先,邓小平理论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崭新实
4、践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研判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从容应对各种困难风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5、立时代之基,答时代之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实践中创新发展。3 .文化底蕴的整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就必然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以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化方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乳汁,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三步走”发展战略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中华传统美德,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内涵,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思想,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客观具体实际,对中国古代知行观作了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要思想。综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彰显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底蕴。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容体系的整体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体现在以纵向历史逻辑为经,也体现在以横向理论逻辑为纬,纵横交融,凸显了内容体系的整体性。
7、1 .理论主题的整体性:时代之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时代之问。毛泽东思想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在准确弄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并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基础上继续艰辛探索着“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具有“和平与发展”“改革与建设”共同历史条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分别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
8、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时代主题的连贯回应,各有侧重又层层递进,映衬出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追求。2 .理论立场的整体性:人民中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
9、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以新的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理论。毛泽东同志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提出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着深切的人民情怀。邓小平同志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体现着赤子之情。江泽民同志提出具有整体
10、性特征的人民群众利益观,强调“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化全党宗旨意识,强调“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习近平同志延承唯物史观,立足当下中国实际,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以人民为中心”提升至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高度,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
11、使命。总之,历史条件在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人民中心的理论立场始终未变。3.理论精髓的整体性: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赋予“实事求是”以全新的科学含义,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并恢复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赋予其“解放思想”的全新内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党内外的自满、懈怠情绪,强调解放思想、
12、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与时俱进”的全新内涵,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为党的思想路线赋予“求真务实”的全新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将实事求是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守正创新,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由上,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在实践基础上不断
13、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贯穿于党的全部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党的理论的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用意义的整体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完整统一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彰显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之美二1.逐梦圆梦:人民幸福的思想伟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科学阐释革命”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由此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一极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坚持“一化三改”,坚持“两条腿走路”,巩固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1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以全球视野观察世界、立足国情党情,敏锐地把握世界潮流带给中国的机遇挑战,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这使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台阶。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胡锦涛同志准确把握世界大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围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强调以供给侧结构
15、性改革为发展主线,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发展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由此,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有余,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历史巨变,彰显了实现人民幸福的思想伟力。2.历史跨越: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立是前提,自强是基础。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民族复兴的历史序幕,以毛泽东同志为
16、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基本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目标、“三步走”的战略安排,确保我国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的紧要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向全世界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信心,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全面部署。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
17、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时代潮头,明确以“中国梦”表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提出新“两步走”的战略,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提前15年。2021年,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3.行稳致远: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我们党从建党之初50多名成员发展到今天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绝境中突围、逆境中奋起、困境中壮大。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永远年轻的青春密码就在于始终坚持自我革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党的自我
18、革命的强大理论武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两个务必”重要思想,注重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二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将“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根本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同时将自我革命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坚持新时代“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方针,将“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进而不断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不断深化党的建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