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空管支撑保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空管支撑保障.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强化空管支撑保障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高民航全要素生产率,推进民航能源资源结构优化、精准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推动民航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一、强化空管支撑保障持续增强空管部门生态环保意识和保障能力,为提升空域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民航碳排放提供重要支撑。开展空管部门对低碳民航建设贡献评价研究,促进空管效率评价指标管理。推广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经验,不断优化空域结构。支持空管部门加快推进流量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空管新技术应用和技术融合,不断优化航班尾流间隔和进出港程序。努力增强民航气象精准及时预报能力,减少天气对航班正常影响,促进飞行节油降碳。加强协
2、同融合,努力优化临时航线划设和使用,积极促进国内航线平均非直线系数下降。二、深入开展民航污染防治以提升机场区域环境质量为重点,推动各机场完善机场牵头、驻场单位积极参与的污染防治联合工作机制,构建民航大气、噪声、污水、固废等污染协同防治格局。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适时发布机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推广目录。依法推进机场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鼓励机场编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促进机场基于大数据、5G等新技术提升机位分配智能化水平,加快跑滑设施和程序改造升级,有序推进单发滑入、电动滑行等技术应用,减少飞机滑行排放。持续深入推进机场运行电能替代,安全高效使用电动设施设备,减少航空煤油和汽柴油消费。到2
3、O25年,机场场内电动车辆设备占比达到25%以上,汽柴油消费占比力争降至5%以下,机场场内充电设施与电动车辆设备数量比不小于1:3,年旅客吞吐量5OO万人次以上机场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替代设备使用率稳定在95%以上。加快淘汰机场场内老旧车辆设备,持续开展场内燃油车辆设备尾气治理。督促北方及高高原地区机场供热系统改造,有序淘汰燃煤锅炉,因地制宜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应用,实现煤炭消费稳中有降。鼓励年旅客吞吐量5OO万人次以上机场有序推进陆侧综合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优化改造,提升运行和衔接效率。加强航空器噪声污染防治。加强部门协同,推动完善航空器噪声治理相关法规标准建设,依法依规推进航空器噪
4、声污染防治。研究构建以用地相容管理和运行程序优化为重点的航空器噪声治理体系,重点开展噪声监测体系和基础能力建设,研究建立监测结果发布机制。到2O25年,全国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机场基本具备航空器噪声事件实时监测能力。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海南等地区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机场率先开展航空器噪声治理试点工作,严格管控不达标航空器运营。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大力开展民航节水控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机场因地制宜开展智能节水系统与污水收集处理回用等设施建设改造,加强管网漏损排查与控制。开展节水型机场和民航公共机构示范,推广
5、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到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机场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到20%以上,单位旅客综合水耗五年均值力争控制在60升以内。推动开展绿色除冰雪行动,加强除冰雪废液资源化利用,探索超疏水等先进技术在民航除冰雪领域应用。系统开展固废治理。加强机务维修过程的废矿物油与含废矿物油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降低废弃油污对环境影响。实施民航塑料污染治理行动,严格管控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使用,到2025年,民航机场和航班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消费强度较2020年显著下降。鼓励航空物流企业加强航空集装器、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单元器具循环共享,提高货邮包装回收利用。推动民航机场、公共机构进一步规范
6、垃圾分类收集、储存和运输,积极参与所在地“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垃圾社会化、专业化处理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改善。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强化机场生态选址,依法依规开展机场等民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管控可能危害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等的民航运输及相关建设活动。在确保民航飞行安全前提下,鼓励开展机场生态防鸟技术研究与应用。鼓励民航企业以生态补偿方式积极参与青藏高原、黄河、长江等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探索投资生物质能源和经济林等生态产业,促进我国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提升。三、全面提升绿色民航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绿色民航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民航关键脱碳技术
7、攻关,完善民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推动人才引进培养,为民航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建设绿色民航科研创新平台。引导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民航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各方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促进绿色民航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研发成果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围绕民航低碳发展战略、民航环境影响数据库和评估模型建设、环境影响监测和评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对策等领域,推动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研项目。围绕民航低碳、零碳、负碳等先进技术研发、验证与成果应用,打造一批开放型实验室、工程中心。升级完善绿色民航专家库,提升民航绿色发展决策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8、完善绿色民航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以能力、质量、实效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绿色民航人才,造就更多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全球视野的绿色民航领军人才和项目团队。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扎实推进新能源、碳减排、碳交易、循环经济等绿色民航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深入推进民航绿色发展培养更多复合型、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后备军。鼓励民航协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绿色民航专业培训,有序推进民航碳排放管理员职业体系建设,促进行业从事绿色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增强推动民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本领。在民航局党校教学计
9、划中纳入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课程,深化民航各级领导干部对行业绿色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四、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力争2O3。年前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民航绿色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要求行业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全球脱碳进程进入加速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
10、严守的三条红线。与此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各国围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标准和产品装备的博弈更加激烈,强化绿色复苏、提升中长期减排力度成为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的着力点。民航绿色转型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短期内,以化石基航空煤油为主的民航能源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变,先进适用的民航深度脱碳技术无法实现规模化应用。长远看,我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民航运输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能源消费和排放将刚性增长,实现民航绿色转型、全面脱碳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综合分析,民航绿色发展面临更多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挑战和压力,工作深度和幅度将不断增加,全面绿色转型任重道远。全行业必
11、须系统全面深刻认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危机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奋力开拓民航绿色发展新局面。五、主要目标到2O25年,民航发展绿色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基础更加巩固、措施机制更加完善,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现,行业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低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民航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为全球民航低碳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实践。到2O35年,民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趋于完善,运输航空实现碳中性增长,机场二氧化碳排放逐步进入峰值平台期,绿色民航成为行业对外交往靓丽名片,我国成为全球
12、民航可持续发展重要引领者。六、基本原则坚持全面系统。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实现民航安全、绿色、效率、服务相统一。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民航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手发力,加大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增强民航绿色发展动力和活力,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不断提升行业绿色发展上限,拓展行业发展空间。坚持效率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高民航全要素生产率,推进民航能源资源结构优化、精准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推动民航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坚持开放融合。着力推进民航行业与绿色环保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绿色民航有效供给。立足国情和民航发展阶段,统筹做好航空减排对外斗争与合作,为全球民航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