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护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跟骨骨折护理.ppt(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跟 骨 骨 折,跟骨骨折(fracture of the calcaneum)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多为高处坠落足跟着地所致。跌落的高度,地面的性质及体重均为损伤的要素。值得注意的是,约有50%的跟骨骨折合并有胸,腰椎骨折。另外田径运动员经常穿鞋不穿袜子大量的训练,也容易发生跟骨骨折。,解剖,跟骨为足的主要承重骨,也是足部最大的骨,是身体负重和行走的主要着力点。是由一薄层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的不规则长方形结构。跟骨后面粗隆称为跟骨结节,跟骨上关节面接距骨,形成距骨下关节,其前端的关节面与骰骨形成跟骰关节。跟腱附着于跟骨结节的中线,有强大的跖屈作用。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40左右的跟骨结
2、节角为跟距关系正常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跟骨骨折时,此角常变小,甚至呈负角,如不矫正,将降低腓肠肌的收缩力,而影响足的功能。,病因,跟骨骨折为足部常见骨折,多发于成年男性。多为间接暴 力引起,由高处坠下足跟着地,为跟骨骨折的最常见原因。由于坠地时,足常不能平衡着地,可导致不同部位的骨折。如由高坠地,身体重力沿胫骨(经)距骨向下传导至跟骨,则跟骨可被垂直压缩或劈裂骨折,可合并脊柱压缩骨折,颅底骨折。如由高坠下足踝外翻足跟着地时,则可引起跟骨结节纵形骨折;内翻足跟着地时,可引起跟骨载距突骨折;若由高坠下足蹠屈着地时,可引起跟骨结节的横形撕脱;足的强力扭旋,可引起跟骨的前突部骨折。,分类,(1)不波及
3、距骨下关节的跟骨骨折。(2)波及距骨下关节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有典型高处坠落,足跟着地的外伤史。伤后足跟疼痛及压痛,肿胀,不能着地负重,足内翻,外翻障碍。足部有宽而扁的畸形,外踝下方正常凹陷消失,有时足纵弓变浅。24小时后足底出现瘀斑,是由于血肿渗至跖筋膜以下所致,即使裂纹骨折也会出现这一征象,因此具有重要诊断意义。,1.伤后足跟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负重。2.足跟横径增宽,可有内翻或外翻畸形。并有程度不等的肿胀和瘀血斑。3.可有前足增长和足纵弓低平,多有外踝下膨出,甚至足呈舟状畸形。4.足跟两侧挤压和足跟底部按压及沿跟骨纵轴扣压均有明显疼痛。5.踝关节背伸、蹠屈及内翻外翻活动,均有明显受限。
4、6.由高处坠下足跟着地或继而臀部着地时,除引起跟骨骨折外,尚可合并腰椎压缩骨折,甚至颅底骨折和颅脑损伤,应注意全面检查,以免漏诊。,治疗目的,恢复跟骨长、宽、高轴线-足部正常力学关系后关节面解剖复位Bohler、Gissan角,治疗,跟骨骨折需要拍3张X线片,足部正侧位,后足和踝部侧位,跟骨轴位片。以明确骨折是否波及跟距下关节。(1)对于未波及跟距下关节,无移位的跟骨骨折,可采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或用小腿管型石膏固定46周。(2)有移位但未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应给予良好的复位,用长腿石膏将患肢于屈膝,踝跖屈位固定6周。(3)对于已波及跟距下关节,有移位的,应手术切开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复
5、位后采用斯氏针内固定,外用石膏固定23周,拔出钢针,拆除石膏练习足部的活动(4)撬拨复位:适用于足内关节的压缩骨折,万向接头方便安装,撑开杆,复位原理-向后撑紧,解剖复位跟骨的 长、宽、轴线,复位原理-向下撑紧,恢复跟骨的高度、部分Bohler 角,复位原理-小切口解剖复位后关节面,增大距下关节间隙,为后关节面复位提供巨大直视空间,为复位创造条件,撑开式微型跟骨复位外固定器特点,将AF钉原理用于跟骨骨折,改造形成撑开式外固定器为跟骨骨折提供微创、高效、简单、方便的新策略,撑开式微型跟骨复位外固定器特点,微创切口瘢痕少,关节活动恢复好,适用所有类型的跟骨骨折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优良率907,撑开
6、式微型跟骨复位外固定器特点,使粉碎、复杂的骨折复位简化为单纯的后关节面骨折的复位解决切开复位感染率高的问题,并发症最少、疗效最优,病例一,跟骨骨折病人的护理,体位:术后适当抬高患足,以促进静脉回流,改善末梢循环,减轻局部肿胀和不适。保持患足功能位(踝关节背伸90),注意观察患足感觉运动情况,若出现感觉运动障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因严重粉碎跟骨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可破坏骨外膜血液供应,使骨愈合困难,故术后48 h须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患肢皮肤发绀、皮温低,需及时处理。,管道护理: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不可牵拉,折叠,扭曲,堵塞引流管。观察切
7、口有无渗液,由于跟骨切口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会引起伤口的逆行感染,常规72小时,一般情况下,术后48小时尽量拔出引流管。如发现渗液,应当及时通知医生,及时更换敷料,避免敷料渗湿后起不到隔离作用,诱发感染。,感染:若病人体温升高,切口周围皮肤红肿,切口疼痛加剧,和(或)切口周围皮肤有波动感,切口有脓性渗出液,说明切口已感染。早期局部切开引流冲洗,加强局部换药、应用有效抗生素,全身联合用药,并加大抗生素用量。体温过高时可采用酒精擦浴、冷水灌肠。预防针道感染:骨折处一般用3枚克氏针固定,针道周围用无菌纱布敷盖,避免污染;针道周围切勿填塞过紧,以防分泌物排泄不畅,造成感染。密切观察钉孔有无红肿、分泌物及
8、发热现象,用0.5%碘伏或75%乙醇消毒钉道,23次/d。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及时纠正其错误。,切口 和针道感染根据感染情况可行烤灯照射。每日23次。早期可消炎、消肿、镇痛,使炎症局限,后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生长,促进创面愈合。跟骨骨折开放复位外固定术后并发切口感染,早期如果不及时控制感染或护理不当则容易形成慢性骨髓炎,影响伤口及骨折愈合,影响患肢正常功能的恢复。因此,切口感染重在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疼痛:告知患者采用松弛术分散注意力,以缓解疼痛;术后保持病室清洁、安静,减少周围环境对患者的刺激;将本病有关的生理及病理知识和疼痛反应规律告知患者,解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恐惧
9、,以提高其痛阈;必要时,遵医嘱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并记录。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压疮: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和患肢术后的功能限制,尾骶部、足跟等部位受压过久易产生褥疮,因此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褥清洁、平整、干燥,每隔12h翻身1次,定时按摩骨突处。,保持外固定架固定效果外固定架在治疗跟骨骨折中主要起支撑、固定、部分调节作用。因此,需定时检查支架接头有无松动,及时拧紧,以保证外固定架牢固固定骨折端。并根据骨折错位情况来调节骨折端的受力状态及受力方向。,饮食护理:加强营养,骨折患者必须加强营养支持,以达到促进骨愈合的目的。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
10、、含粗纤维及含钙量多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骨头汤、牛奶、海米、水果、蔬菜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健康教育向患者讲明跟骨是足部最大的骨,足的主要功能是负重,行走,维持身体平衡和吸收震荡,足部骨骼小,可产生各个方向的形变,从而适应各种不同地面情况和吸收来自地面的震动。跟骨骨折后体重的下压力、地面的反抗力和跟腱收缩力将导致跟骨骨折块移位,造成跟骨高度丧失、足弓消失、宽度增加、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紊乱等畸形。这些改变使足部的生物力学结构破坏,如不及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易形成继发性扁平足,严重影响足的承重、站立及行走功能,导致永久性足部疼痛跟骨骨折造成足弓塌陷、复位困难、Bohler角变形的原因是骨折类型不
11、规则和跟腱挛缩。而撑开式微型跟骨复位外固定架以超踝关节固定,可避免跟腱挛缩,再辅以手法复位,使骨折在持续牵伸和牢固固定下维持复位直至骨愈合。该疗法不但避免了非手术治疗时因没有持续固定骨折而发生骨折移位、足跟增宽或短缩,保持跟骨高度及足部正常的解剖关系,而且避免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所产生的术后并发症或普通复位对关节面的损伤。通过讲解,使患者对手术目的有所了解,引起重视,解除其疑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早期练习足部活动,如石膏固定期间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膝关节伸屈运动,去除石膏后应主动活动足趾个关节,以保持足部各个关节的活力。术后当日6小时内即可行足部直腿抬高足趾关节活动
12、,膝关节活动以利于减轻肿胀和防止血栓的形成。术后2个月拆外固定架,拆外固定架后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囊粘连及挛缩,避免内固定所造成的骨膜损伤而使骨折愈合时间延长。指导患者活动患肢,动作轻柔,活动范围从小到大,从被动到主动。35 d后进行主动运动(踝关节屈伸运动,30下/次,34次/d)。拆外固定架后即可下地扶拐行走,开始2次/d,每次510 min,并逐渐增加时间及次数,拆外固定架2周后恢复踝关节功能。,出院指导:有螺旋牵引,管型石膏的患者禁止患肢负重,注意卧床休息,适当做邻近关节的活动,平日注意观察患肢有无 肿胀 感觉减退 皮肤颜色苍白,青紫;有以上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复诊,一个月以后复查X线摄片,石膏固定68周后根据X线摄片,视情况拆石膏。12周后部分负重。外固定架术后的患者应观察针道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瘙痒,渗液流脓,不可直接用手抓挠皮肤,和用不洁物如:卫生纸巾等擦拭。检查外固定器有无松动,及时调整。术后2个月来院复诊后取出外固定架,及时活动踝关节,1个月后可部分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