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长研讨文章: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校长研讨文章: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校校长主题教育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发展,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XX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的重要内容。奋楫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发挥中国优势,践行历史使命,夯实关键支点,为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
2、响力作出应有贡献。-、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中国优势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J走出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发展新路,必须发挥中国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1发挥政治优势,突出党建引领发展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走
3、在时代前列,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理论、政治、组织、体制和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我国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政治底色。高校发挥政治优势,就是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切实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要坚决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到实处。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大学文化高质量发展,使高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
4、坚强阵地,成为革命文化传播与弘扬的前沿阵地,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与建设的坚强堡垒。2.发挥制度优势,提高现代大学治理水平。制度优势是治理体系最大的优势,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发挥制度优势,提高现代大学治理水平,就是要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我国高校治理的根本制度,坚持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构建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决策模式,完善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正确处理党委书记与校长之
5、间的关系,明确议事规则和党性原则,保障决策民主和执行效率,完善制度体系,激发制度潜能,促进高校从“善制走向善治良治和“长治,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高校治理效能,确保“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3发挥文化优势,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J大学的开篇首句开创了人类探索大学内在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历史先河。作为舶来品的近现代大学,在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兴起、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一百多年前,面对积贫积弱、多灾多难的中国,我国知识分子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不懈探索,赋予了大学丰
6、富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时代使命,积极推动近现代大学从舶来品向本土化的转变。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要聚焦新的文化使命,立足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以质量文化为基本前提,以追求卓越为努力方向,以具有鲜明时代性、守成创新性、持续改进性、全面发展性、公平均衡性基本特征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幸福、为民族复兴贡献大学的智慧和力量。二、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环顾当今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是全球性研究型大学,中国大学如果按照这种源于西方模式的研究型大学来发展,就更难以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是在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中需要特别警惕的问题。如何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
7、文化与西方大学模式相融合,增强文化认同,是我国大学建设尤其是顶尖大学建设面临的重大文化使命。实现这一重大文化使命,极有可能推动一种新的大学模式的产生。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首先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而践行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抢占下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先机,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生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增,促进
8、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创造力孕育的基地,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要丰富历史文化的滋养。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中国大学必须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以中华文化为精神动力与智慧源泉,以文化育人为办学理念和重要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积极培育创新创造生态,着力营造文化育人环境,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扎实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真正让教与学成为“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心灵唤醒,造就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
9、创新型人才,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召唤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伴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中国大学必须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布局,牢牢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清晰理解“双一流建设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辩证关系,持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
10、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须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清醒看到中华文化在世界和时代面前的显著优势,全力服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推进全球治理大变革。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范围内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迫切需要进一步变革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且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人类命运共
11、同体承继着中华文化关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义利统一等思想精华,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全球治理体系的理想追求,符合各国民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利益诉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紧迫的时代使命,又要把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增进全人类福祉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立足中国,胸怀天下,中国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以中国道路为方向,以中华文化为底蕴,以天下一家”为情怀,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为己任,以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目标,在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实现各国民众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的进程中
12、争创世界一流。三、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支点大学文化既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制度、环境、行为等方面的共同价值与规范,也是一所大学要始终坚守的办学理念、治校传统和特有精神。作为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大学文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创新的过程。迈进新时代,中国大学唯有深耕中华文化沃土,倾听人民呼声,感应时代脉搏,扎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夯实文化建设的关键支点,才能培育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中国智慧的大学文化,真正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建立大学精神坐标,做好文化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一
13、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校风、学风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大学的气质与灵魂,具有文化传承、导向激励、规范约束、社会辐射等功能。毛泽东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挥办学主体作用,根植校园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专业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提炼展示大学精神的价值标识和文化精髓,建立文脉薪火相传且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坐标。据此超前谋篇布局,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
14、一,明确目标、细化举措、压实责任、强化保障。2.注重文化生态培育,构建文化创生机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大学文化也不例外。大学文化创新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土壤,因为创新并不是一种给定方法、技术和手段的习得,而是由人的内在素质和创造性文化生态的生成决定的。广大师生和校友等群体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彰显其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意识,倡导家校政社协同联动,贯通大学文化生态的内外部系统,对于大学文化生态的培育和创生机制的构建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大学还要正确处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关系,以校园良好的人文环境、共同的价值理念、文明的道德风尚,激发文化主体的
15、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使其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日常活动中传承和延续大学文化,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从而满足时代新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以高质量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大学高质量发展。3.推动文化传媒融合,讲好大学文化故事。百余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历经求生、改革和巨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优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中国大学既要牢固确立科学发展的质量观,正确处理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之间的矛盾,着力破解文化建设难题;又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努力讲好中国大学教育文化故事。对此,大学可依据自身建设的学科特色和生动实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对外传播机制,积极推动大学网络宣传平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深度开发以大学人”“大学文化等为主题的微课程、微视频、微电影、微宣讲等,用社会大众乐于接受的多种形式,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学文化魅力,塑造更多为社会大众所认知的大学发展新形态,推动大学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