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草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40030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草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草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草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草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草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草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草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草案)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二0一六年三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一)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二)内部管理逐渐成熟(三)社会服务渐成体系(四)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二、特色优势与差距不足(一)特色与优势(二)差距与不足三、形势研判(一)发展机遇(二)面临挑战第二部分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二、办学定位三、基本原则第三部分目标及措施一、教学科研二、学生工作三、社会服务四、文化建设五、队伍建设六、国际交流七、思想认识八、党建工作九、依法治校十、体制改革十一、资源保障第四部分保障措施前言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2、时期,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目标任务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最为关键的阶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医药卫生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全面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学校在总结“十二五”期间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一)办学实力显著增强1、稳定办学规模,获得

3、社会充分认可学校本着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方针,统招人数始终稳定在2100人/年左右,五年来,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一直居于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新生入学报到率达93%以上。毕业生当年平均就业率在80%以上,90%以上实现基层就业,学生报考本科升学率达到37%o五年间完成成人学历教育9923人,自考本科教育4491人。2、深化内涵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紧紧围绕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课程建设为突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学校新设助产、涉外护理、卫生信息管理、卫生检验与

4、检疫技术4个专业,现有专业24个,基本覆盖医药卫生大类的专业类别,结构更加合理;先后与北华大学、吉林省医药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3所本科院校开展了专本衔接项目,和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抚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所中职院校实施了中高职衔接项目,合作范围覆盖护理、临床医学等11个专业,打通了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通道;完成申报教育部、财政部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2个,吉林省特色专业群4个,吉林省品牌专业4个,长春市示范专业3个,专业竞争力更强;现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优秀课程3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2n.校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优秀课程32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校

5、级优秀教学团队24个,教育部卫生行指委、专职委分委会9人,国家高职讲师团1人,省级科学技术人才3人,校级名师8人,校级教坛新秀19人,国家级高职高专卫生类教材主编和副主编179人次,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材奖各2项。2011年,学校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使“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学校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在组织学生参加的全国、全省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中,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奖励56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五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级别奖项上零的突破。3、整合科研力量,教研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凝聚科研人才,整

6、合科研力量,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卫生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护理学研究所、药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康复应用技术与老年看护研究中心5个研究机构,为科研队伍的培养和学校原创成果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平台。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卫生厅科研项目2项,科技厅科研项目1项,省级其他教科研项目203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各类科研奖项43项;发表论文被SCl收录4篇,国家级核心论文97篇,省级以上论文613篇;教研科研经费支出200余万元。4、加强师资建设,教师素养稳步提升(1)引进紧缺人才,优化师资结构2011年以来,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共引进各类人才86人,其中硕士

7、以上学历76人,副高以上技术职务5人。学校目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47人,具有双师资格证书的教师117人。教授40人、副教授Ill人,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占全校教职工比例为31%,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师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2)搭建各种平台,加大教师培养为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除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外,还搭建各种为教师相互学习和竞争的平台。五年来,学校共选派教师近700人次赴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台湾、上海、天津等地的高校、医院进修、学习,共举办、承办、参加各种专业技能竞赛20余场次,使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有了提升。5、改善办

8、学条件,综合服务保障有力十二五”期间,学校在重大基本建设结束之后,将建设的重点转向教育教学条件与环境的优化。五年来,学校收入5.49亿元,争取预算外资金2.12亿元。在保障了教育教学各项需求基础上,建设了生命科学馆、心理健康咨询室、塑胶运动场、录播室、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实训中心等;对图书馆报告厅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了用电扩容及线路改造、各楼门前外踏步更换、部分楼宇的防水和墙面的维修以及道路建设等工程;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栽种了17个品种453棵(株)树木(灌木),制作了石头雕刻;依据教学功能,重新规划临床医学部、护理系和药学系的房屋布局,使医学、护理、药学三大系部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楼宇;建设了专门用

9、于学生活动的多功能报告厅;为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学校更新了实验设备,先后新建了配液中心、模拟药厂等,教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8764万元。图书资料建设投入300余万元,引进读报期刊系统、电子借阅机、触摸式查询一体机等先进设备;新进图书42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32.8万册。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目前学校校园网建设己初具规模,校园所有楼宇均己联网,其中学生寝室楼和校园部分区域还铺设了校园无线网络。实现了包括学校信息门户、电子身份管理与认证以及网络教学、教务管理等60多个重要系统的应用;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新型校园数据中心,整合了现有硬件及网络资源,降低了总体建设成本,提高了维护管理水平,为学校教学

10、、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支撑平台。学校先后推行了一楼三责、服务质量评价制度,进一步牢固了服务育人思想,后勤服务部门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内部管理逐渐成熟1、完善治理结构,推进民主建设2011年前后,教育部颁布了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等文件,对高校治理结构完善问题做出了明确要求。学校根据这些文件完善了学校章程,并先后出台了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教职工代表大会管理办法、学术委员会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对学校党委、行政、学术及职工民主权力范围和议事程序等做了进一步明确,基本建立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了

11、集思广益、强化监督,学校还创造性地设立了校务委员会、人事工作委员会、教务工作委员会、预算委员会、采购委员会等民主议事机构,从成立至今,共议决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500余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民主决策、科学管理。2、优化管理职能,整合重组机构为了推进学校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学校按照综合管理职能推进职能部门和党务、工会整合重组。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将校办、外事办、法务办等部门合并为校办,将后勤办、物业公司、饮食服务中心等合并为总务处,将学生处、团委、事业发展处合并为学务处,将教务处、科教处合并为教务处,将计算机教研部、外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并入医学人文部。同时对党务和工会工作整合,将财务处

12、、采购处、网络中心等部门并入后勤支部和工会,在学生事务处和医学人文部成立了学工支部和工会。这样既理顺了关系,集合了优势,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3、做好党建工作,夯实思想保障十二五期间,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着重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等为契机,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有了大幅提高;二是本着“科学、合理、有利的原则,对党的基层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特别是后勤支部、学生支部的整合,推动了资源和优势互补,牢固了服

13、务理念;三是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健全干部工作规章制度,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结构得到改善,队伍得到加强,中层干部数量从2010年底的53人减少到目前的37人,5年来共提拔中层14人,调整交流33人,本科以上学历占中层干部总数从原来的92.5%增加至97.3%,目前2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占中层总数的73%;四是本着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原则,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目前,学校有党员299人,其中教工284人,学生13人,其他2人;五是做好领导干部培训学习。五年来,学校共组织中心理论组学习、中层论坛、专家讲座等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

14、学习近百次,起到了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的作用。4、倾斜教学一线,提高教师待遇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学校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框架下不断提高教职工待遇。为了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能力,学校专门针对教师岗位设立了学位津贴、双师津贴。与2010年末相比,员工工资人均上涨2500元,涨幅达89.81%。(三)社会服务渐成体系学校不断挖掘潜力,创新服务形式,较好地承担了地方社会服务的责任,为保障周边社区居民健康和促进地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作为国家级示范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年来为3.5万人建立了健康档案,累计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计划免疫接种、慢性病诊疗、妇儿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1

15、2万人次。为了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五年来,学校承担了省、市医药卫生行业相关的各种培训、考核等53项,共完成6845人次的理论、技能培训工作,承担省、市执业医师实践考核、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理论考试等各类考试近5万人次。2012年,学校斥资500万元,建设了理念先进、环境优雅、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的生命科学馆,在满足校内教育教学需要的同时,还面对社会开放,己提供了1500人次的社会参观,为区域内基础医学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有效的教育平台。这些工作既丰富了学校社会服务的内涵,提升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在省内医药卫生界的知名度。(四)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五年来,学校以善教惠生理念为核心,打造了呵护

16、生命、敬畏责任的职场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文化。通过“创新论坛、话法说事、80后论坛、假日学校、文化沙龙、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医道大讲堂”、达仁书社等平台,打造了学校文化愿景,厚重了学校文化内涵,使特色文化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全国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吉林省省级文明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暨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吉林省模范集体、吉林省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外宣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连续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有力地展示了学校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二、特色优势与差距不足(一)特色优势与同级同类高校相比,我

17、校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学校历史悠久,累计培养了十余万名医药卫生人才,很多校友成为医药卫生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学校因此获得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学校教学成果显著,己经建设了一批国家及省级专业和课程,在全国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地处省会城市,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学校专业性较强,在招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学生专业技能较强,学生连续多年在多项专业技能赛事中都名列前茅,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社会认可度较高;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形成了比较成型的育人文化和管理模式。(二)差距与不足1、学校缺少附属临床教学医院,严重制约着专业、课程建设和学生专业精神、素养和技能的培养。2、学校隶

18、属于长春市卫生局,与教育主管部门关系不理顺,不能充分享受教育优惠政策,缺少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保障。3、缺少在教学和科研领域里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4、教研、科研成果转化力不够。三、形势研判(一)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2013年以来,国家和吉林省先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省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职业教育规范、有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政策支持。与此同时,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和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对医药卫生提

19、出的新要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农村和社区卫生资源建设力度的逐步加大等因素为医药卫生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二)面临挑战作为一个面积18.74万km人口仅有2700万人的农业大省,吉林省目前有专门的公办医学本科院校及设置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5所,医学专科院校两所,举办医药卫生及相关专业的院校10余所,医药卫生相关专业竞争激烈;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提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给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效应凸显,适龄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各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也较为激烈;慕课、翻转课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给传统的

20、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而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期望值的提高也使医学专科教育处于更加充满挑战的境地。第二部分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秉承教以惠生、学以达仁”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人才强校、文化引领、专家治学”的发展思路,坚持内涵发展的道路。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文化传承,主动适应技术进步和

21、医药卫生发展变革对学生和学校教育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拓展办学资源,丰富办学形式,厚重办学内涵,深化校院、校企合作,焕发医学教育的生命力,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为区域培养社会责任感强、专业知识扎实的实用型、技术型医药卫生人才,为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办学定位(一)办学目标定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理念先进、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能力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较高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建成基层卫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卫生职业培训基地。(二)办学层次及类型定位以专科教育为主体,开展本科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形成医学高职、本科教育相融通、学历教育

22、与非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格局。(三)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培养品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医学技术技能型人才。(四)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吉林省,面向国内,辐射国际。立足行业,服务基层。三、发展思路(一)坚持科学发展科学把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效益。(二)坚持特色发展认真总结分析学校的办学现状,科学定位,选准方向,重点突破,不断培植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品牌和社会服务品牌。(三)坚持质量为本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地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提高质量

23、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学校人才质量培养的提升。(四)坚持多元发展按照市场规律、职业教育和医药卫生行业发展的要求,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积极推动学校办学模式、办学方式、服务功能、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方式等的多元化。第三部分目标及措施十三五”期间,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资源情况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到十三五”末期,通过主管部门划拨获得一所附属医院,建成两个国家级骨干专业,新增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好养老康复中心并投入运营,社会服务能力进一

24、步增强;医学文化内涵得到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品味不断提升,文化建设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牢固确立,管理理念得到更新,制度标准进一步完善,管理方法科学有效,依法治校水平基本达到国家级示范校标准要求。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省级示范校领先地位更加巩固,争创省内一流、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职业院校。一、教学科研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化教学内涵。以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文件要求为指导,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文件

25、要求为引领,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开展内部教育教学自主诊断和持续改进工作。以培养服务基层岗位卫生职业技能人才为基本目标,探索培养面向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本、专科层次卫生职业专门人才。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依托护理学、助产、药学、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与相关医药企事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与相关中职、本科院校开展中高职衔接项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关专业课程衔接体系,搭建专业发展立交桥,贯通专业人才成长通道。(一)专业建设根

26、据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紧贴康复养老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调整学校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办学层次、深化专业内涵。按照以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品牌专业为龙头,带动和辐射医学技术类专业、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发展的思路,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共享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1、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国家、吉林省、长春市区域经济发展对卫生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适时调整专业,扩展专业门类,优化专业结构;继续加强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品牌专业建设,同时围绕新兴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等新专业的开发和建设;形成学

27、校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公共卫生与卫生管理、健康管理与促进专业群;依据卫生行业发展状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区域卫生产业分布相适应的专业布局。2、提升专业层次以专科层次卫生职业教育为主,探索本科层次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护理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加快国际教学标准引入和实践,探索医学技术、药学等专业国际合作办学的可行性。3、深化专业内涵(1)巩固发展重点专业巩固发展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品牌专业,持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以吉林省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带动专业群相关专业建设发展。重点打造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2)突出发展特色专业根据国家、吉林省和长

28、春市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健康管理、康复养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加快发展中医保健养生、康复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中药学等特色专业。特别是以康复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引领,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打造医学技术类专业特色,争创3-4个省级专业。(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50%以上,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推进相关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三)课程建设加快专业核心课程的

29、课程标准建设。完善现代学徒制和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尤其注重课程设置、实践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增设创新创业课程,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慕课的教学形式,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过程,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大课程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设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做到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覆盖骨干专业的核心课程,力争建成1-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四)教材建设完善学校教材开发、遴选、更新和评价制度。完善教材编写、出版评

30、价标准体系,提高教材编写水平。完成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配套教材编写工作。完成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中高职衔接专业教材的校企共同开发工作。组织校企共同编写高水平的配套教材。(五)师资队伍建设健全专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立多方参与协同培养培训教师的新机制。以全面提高教师岗位胜任力为主线,提升专职教师实践技能,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做好兼职教师的聘请和考核评价工作;依托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推进与高等医学院校和三甲教学医院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成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打造高

31、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继续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完善以老带新的培养机制,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打造名师工程,积极培养专业领军人才、技术技能大师和优秀教学名师,力争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3-5名、长白山技能名师3-5名,建成市级教学名师工作室3-5个,校级教学名师每年1-2名。基于择优培养、协同发展、共同提升”的理念,大力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建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5个,建设市级名师团队(工作室)10-15个,校级优

32、秀教学团队20个。(六)实习实训建设完善实习实训管理相关制度,强化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加强校内、校外实习(训)基地配置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校外实习(见习)基地的认证、备案工作。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50%以上,积极开展课间见习、生产实习等实践形式。开展相关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工作。并以此为依托持续开展实习实训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引企入校、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使实习实训项目与医药健康产业相关的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积极开展课间见习、生产实习等实践形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推进临床医学、药学、护理

33、、医学技术类专业积极争取各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力争建设国家、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各1个,市级示范实训基地2个。(七)教学管理依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要求,建立内部质量保证机构,制定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完成一轮自我诊改工作。依据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评价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八)信息化能力建设加大加快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辐射医学技术特

34、色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积极建设网络课程、仿真实训软件、实际教学案例等,实现资源共享,力争建成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九)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调整和完善吉林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机构,广泛吸纳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职教集团。通过人员互聘、平台共享,完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学分转换的集团内部教学管理模式,拓宽职教立交桥贯通通道;开展集团内师资培训、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发挥职教集团对教学的指导和提升作用。积极完善集团建设工作,力争建成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十)教科研建设根据学校升本目标,科研工作坚持以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为先导,以教学改革研究为主线,扎实推进教科研工作上水平。加强教科研

35、的宏观和微观管理,特别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教科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大科研的扶持力度,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的横向教科研项目。完善校内卫生职业教育、护理职业教育等研究所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促进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水平提升。力争在承担或参与国家级教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转化上有所突破,省级重点教科研项目数较“十二五”期间增长20%,发表论文数量及质量均有提升,其中SCI及国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较“十二五“期间增长25%,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有所增加。二、学生工作按照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把握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形成系统的学生思想

36、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完备的学生工作机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生工作队伍,塑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形成健康、文明、稳定、和谐的文化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具体措施(一)建设核心价值观培养平台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惠生育人平台建设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

37、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学风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入学教育、思想道德和形势政策教育、学雷锋系列教育;创新学生奖惩机制,培养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学生典型,发挥先进示范作用。(二)建设综合能力拓展平台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施创新创业培养工程和创业典型示范工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树立创业理想,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工程、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工程、绿色校园建设工程,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和素质;实施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工程与青年志愿服务工程,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开设青思讲堂”,培养优秀学生干部骨

38、干,发挥朋辈教育的示范作用;建设学生身心素质提升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预防;依托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技能交流、培训活动,提供学生实践能力。(三)建设职业发展教育平台促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建设,构建全过程、全覆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坚持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的全程性与长效性,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推进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精细化和信息化,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体系,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供反馈和预警,全方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四)建设学生服务保障平台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发挥好兼职

39、辅导员在专业学科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当好学生的学业导师;重视辅导员的培训与提高,实施“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推行辅导员考评机制和职称评审机制;建设一支“双重身份、双线发展、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工作队伍。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推动助学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学业资助、经济性资助和发展性资助,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学,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加强心理健康普查咨询一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社团活动促发展,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性,达到以专业强实践、以竞赛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拓展网上德育教育。三、社会服务学校依托人才、设施、教学实训设备、网络和

40、场地等优势,构建独具医专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学校在医疗卫生、养老康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具体措施(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扎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在完成社区病房开诊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特色项目,同时在健康教育、养生保健等方面有所作为,提升服务内涵和品质,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广泛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推进养老康复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养老康复中心建设,力争在“十三五中期完成所有工程建设及装修。按照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原则,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努力将养老康复中心打造成服务项目齐全、服务质量上乘、社会声誉良好、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省级示范

41、性康复性养老中心。(三)拓展继续教育途径继续教育工作要在稳定现有项目和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项目,丰富形式,完善成人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开设成人远程教育课程;围绕职业技能鉴定,居民养生保健,职业资格和专升本考试开展培训;抓住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健康需要的契机,创办第三年龄大学;普及社区居民健康保健知识,提高疾病预防能力,成立社区健康学院。(四)开展文化体育项目积极主动地承担提升区域公民文化和体育素养的责任。除继续利用生命科学馆为更多人提供生命科学常识普及外,要进一步探索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体育场馆等设施在假期有限对社会开放。同时要加大师生深入社区、农村为社会提供志愿的医疗健康常识宣传、辅导

42、力度。四、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一步构筑与医学职业院校相适应的学校文化,提高师生文明素养和文化品位,提升学校形象,充分发挥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措施(一)加强医学职业操守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中华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育人课程,拓宽选修课覆盖面,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文化课程;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进一步探索并实践医学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方式和手段,利用学校在生命文化建设上的优势,加强生命文化建设。(一)进一步厚重校园文化加强学校校报、校园网

43、络等的建设与管理,提升工作质量;制定学校校徽、校歌、校旗等文化符号的使用规则,确保其得到规范使用;出台学校楼宇文化布置与管理规范;继续办好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打造1-2个学校文化艺术活动品牌;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创新理念,创建具有明信片”效应的花园式校园,充分发挥环境文化在教育、引导、影响、塑造、陶冶学生中的作用;形成国家级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从生命的起源、人类进化史、自然及医护人员等元素与生命关系等入手,在荟萃广场建设地标雕塑。(三)做好外宣工作做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实现校园媒体矩阵,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媒体报道的角度、新闻传播规律和读者需求出发

44、,紧跟社会和国家形势,寻找学校闪光点、社会关注点、媒体兴奋点的最佳契合,及时积累、深入挖掘、准确聚焦学校、地方乃至国家推进的重点改革、出台的重要政策、开展的重大活动、涌现的重要典型等题材,找准宣传工作对路的切入点,力争实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注重数量向注重内涵转变,从围绕教育教学向引领教育教学转变。五、队伍建设适度扩大师资规模,优化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稳定骨干教师队伍,着力培养后备力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分类指导制度,形成一支层次高、结构优、富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和管理队伍。具体措施(一)人才引进及配置每年通过公开招聘或调转等途径引进10-20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副高

45、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内紧缺人才,不断充实师资队伍,使其结构、配比与学校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相匹配。根据教学工作量设计教师人数配比,兼顾现实需求及人才储备。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合理进行人员调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教师培养完善师德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机制,举办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宣传普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师德考核,完善师德奖励制度,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促进教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按照立足培养、积极引进、造就名师的途径,着力建设一支以“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中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业带头人为领军的教师队伍梯队,培养30名左右

46、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进3-5名在行业、企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带动教学团队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以中长期培训、专项培训、国外访学项目为主,科学规划骨干教师境外培训计划,重点打造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教学骨干和学科专业带头人。(三)管理队伍建设压缩管理队伍规模,细化管理人员能力要求,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聘用管理人员,拓展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形成有利于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积极推进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的目标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免、培养培训、收入分配等结合起来,强化管理人员的职业意识,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动力;以需

47、求为导向,以能力要求为依据,科学制订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在职学习与脱产进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相结合,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战略思维、业务能力、大局意识、敬业精神和信息素养;通过内部推荐、轮岗等方式,锻炼年轻干部队伍,更好地打造年龄结构合理的管理梯队,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好局面。六、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学校与国际间院校及行业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学生学历提升、教师专业培训的海外途径,提高教师外语交流能力,提升学校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的参与度。具体措施(一)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在巩固扩大澳大利亚启斯蒙老年

48、护理证书合作基础上,开发新的国际合作,新增合作办学院校1-2所,实现学分互认、学历互联的本科合作。引进更适合国内医护行业状况的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用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动校内管理和教学的改革,推进学校教学内容与国际行业企业标准接轨。(二)加强内外双向互动借助国家对外政策,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互动,挖掘医、护、药三系部国际交流潜力,设立1-3个合作办学专业,实现在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的均衡发展。发挥东北一山一水优势,吸引国外友人、留学生到校交流、学习、参观。(三)打造学校国际交流特色基于医护药行业特点,牵头国内与国外医疗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师生交换学习、外方委托培训、国际护理赛事、外籍专家讲座等衍生合作。每年选派4-8名教师出国(境)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