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总论.ppt(5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传染病学总论(Introduction of Lemology),传染病学,1传染病(概念)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生物(包括微生物:朊毒体、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比较强的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传染病学(lemology):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及规律,并研究其诊断与治疗措施,以促使患者康复,进而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一门临床科学。流行病学(epidemiolog
2、y):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传播的原因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和对策的科学。,2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传染病历史)人类认识传染病并和传染病作斗争已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我国早在公元前八世纪的周代就知气候异常可致疾病流行;春秋战国时代就知道了许多疾病有传染性,可以流行。东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编著了有名的“伤寒杂病论”,其中就有与现代有关的传染病。三国时期蜀军南征七擒孟获时曾因瘴气而损兵折将,即已知军事活动与传染病关系密切。李时珍已知道将病人的衣服蒸过再穿就不会被传染。,16世纪明代广泛应用人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的开端,是我们祖先对医学的重大贡献。而西方直到18世纪才在我国的影响下由英国人琴纳
3、发明了牛痘苗。17世纪中后期(1677年)荷兰的吕文胡克制造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9世纪后叶德国的郭霍发明了细菌培养及染色方法,开创了传染病研究的新纪元。20世纪40年代后一系列抗菌药物和生物制品的先后问世,使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近半个世纪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技术的发展使传染病的诊治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3传染病的现状 近代中国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古代较先进的中国医学日渐衰落,加上反动统治的压迫和外敌侵略,人民生活穷困不堪,各类传染病猖厥流行,仅每年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即达上千万人,丙型肝炎和霍乱等传染病也大举输入,以至于中国有东亚病夫之称,正所谓“千村薜荔人遗失,万
4、户萧疏鬼唱歌”。孙中山、鲁迅和郭沫若等仁人志士均先后东渡日本学医救国,但均因无所建树而最后弃医从政或从文。在旧中国传染病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各级传染病研究机构和防治队伍,积极进行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使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明显下降(如血吸虫病、疟疾、白喉、麻疹等),有些传染病已消灭或接近消灭(如天花、炭疽、黑热病和灰髓炎等)。但传染病完全消灭是不容易的,因为:自然界、生物界之间是相互斗争的,病原生物也是此起彼伏。如原来少见的传染病现在多起来,如病毒性肝炎,过去没有的传染病现在出现了,如艾滋病、军团病等;原来不致病的生物,现在致病了;原来减少了
5、,现在又增多了。其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1)人类生产和活动方式的改变。如垦荒、石油开采、修建铁路和输变电工程、野生动物捕猎养殖等生产活动;农药的广泛施用及动植物产品的交易;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宠物豢养等新的生活方式兴起,使人与各种宿主动物和病原体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疾病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导致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发生率增高。,(2)医源性因素。肿瘤及重危性疾病的晚期、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等均可造成平时不致病或低致病性的病原体感染,即院内感染,其中不少本身即为传染病,如结核、感染性腹泻等。(3)病原生物自然变异。物种进化、适者生存,病原变异
6、是病原生物适应自然而世代繁衍的普通现象。如AIDS的病原体HIV,目前认为其早已在黑猩猩体内存在,感染人体后发生了变异毒力增强,导致艾滋病的发生。还有疯牛病,为一种的新的病原体朊毒体(Prion)所致,在英国发生后引起了世界性风波,各国都拒绝英国牛肉进口,给英国经济造成了损失。,(4)病原生物的人工重组。近代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通过基因和细胞工程技术生产新的生物体如克隆动物或克隆人、制造新的病原体及生物武器成为可能。一些国家具有生产制造生物武器的强大能力,他们很可能在形势不利于他们时,使用各种手段。以上说明传染病防治任务仍很艰巨,传染病防治工作仍很重要,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第一节 感染
7、与免疫,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共生状态(commensalism)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重复感染(re-infection)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感染(Infection),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潜伏 显性 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频度,人体,病原体,侵袭力(invasiveness)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细胞、伤口毒力(virulence)包括外毒素(exotoxin)内毒素(e
8、ndotoxin)数量(quantity)变异性(variability),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致病能力,保护性免疫应答/变态反应 非特异性: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 因子 特异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组织损伤排出,病原体,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内毒素、外毒素免疫机制,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叫做传染。其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又叫做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即
9、传染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不断传播与连续发生的过程,也就是病原体不断转移更换宿主的过程)。,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血液传播 其他易感人群,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是指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染动物。传染源排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A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但不同传染病其传染性和传染期有差别。甲肝、水痘在潜伏期即具传染性,而多数传染病仅临床症状期方具传染性。,B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含隐性感染者)受传染而未发病的时期就有传染性,如:流脑、肝炎等。病后病原携带者指症状已
10、消退,但仍继续排病原体,不同的疾病排菌时间不一。如脊髓灰质炎时间较短,伤寒较久。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无症状而能排病原。如白喉、流脑、乙肝等。这些病原携带者,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和引起重视,因此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较大。,C受染动物 人类有很多传染病都是人畜或人禽互传和共患的。有的动物为病原的储存者,如乙脑(猪)、血吸虫病(钉镙);有的完全为动物间的传染病,人偶尔介入后受染,如钩体病、森林脑炎、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等。后者一般人与人之间不互相传染,但肺鼠疫例外。,(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A 粪口途径传播(消化道传染的疾病)经饮水传播:取决水源类型及受染情况,常见的有
11、伤寒、戊型肝炎、霍乱等。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及多发肠道寄生虫病等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而传播。如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食具、手、苍蝇在传播中也起重要作用。,B 空气飞沫传播(呼吸道传染的疾病)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带菌者,他们的呼吸道或口腔带有病原体,当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病原体随飞沫排出,形成气溶胶。代表性的疾病有流感、麻疹、猩红热、水痘、肺结核等。C 接触传染(接触传播)如狂犬病、皮肤炭疽、性病属直接接触传播。钩虫、血吸虫病、钩体病等属间接接触传播。,D 经媒介昆虫传播 主要指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的某些传染病。如疟疾、丝虫病、乙脑、斑疹伤寒。,(3)易感人群: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而
12、容易感染的人群。儿童、偏远地区的人常无免疫力,对许多病易感(如40年前西藏代表在成都感染麻疹);病原体变异可使非易感染者成为易感者(如流感);随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变成易感者或因重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等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成为易感者。经过免疫接种或隐性感染后可产生抵抗力而成为不易感者。,自然因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zoonosis)社会因素:易感人群的比例,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有病原体(pathogen)有传染性(infectivity)有流行性 有免疫性 可预防性,基本特征,潜伏期:检疫工作的依据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症状明显期:存在顿挫型恢复期:可残余
13、病理、生化改变及 传染性复发与再燃后遗症,临床特征,病程发展的阶段,发热:感染性/非感染性、三个阶段、热型皮疹:外疹/内疹或粘膜疹 注意:时间、分布、次序、形态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肝脾肿大,常见症状体征,2发热与热型 稽留热体温40左右,日差1以内;如伤寒极期。驰张热日温差大于2,最低体温不正常 间歇热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如疟疾。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骤退,间歇无热数日;重复高热,再退,如此反复。如回归热。不规则热-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3发疹: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皮疹可分为:斑疹、丘疹、玫瑰疹、出血疹、疱疹、粘膜疹等。病种不一,疹型、
14、出疹时间、顺序、消退情况均不一样。4病原体扩散形式 毒血症(toxemia):指毒素入血 菌血症(bateremia):指病原体入血,但不在血中繁殖 败血症(hematosepsis):指病原体入血,并在血中繁殖 脓毒血症(pyotoxinemia):指脓细胞带病菌随血流播散,多为严重的G+菌败血症情况下发生,并因而发生徙性化脓性病灶。,5临床类型 按临床过程分:急性(acute)、亚急性(subacute)、慢性(chronic)按临床表现分:非典型(non-typical)、轻型(mild)、典型(typical)(普通型)、重型(serious)、暴发型(fulminant);意义:A.
15、治疗对策不一;B.流行病学研究;C.预后分析6,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资料,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生活习惯预防接种史过去病史集体发病史家族史,流行病学资料,一般检查:三大常规、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直接检出 分离培养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测:特异性抗体检 特异性抗原检测 免疫标记技术 细胞免疫功能检查,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般及支持疗法: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营养病原/特效疗法:抗生素、化学制剂、抗毒素对症疗法:减轻痛苦、保护重要器官 水和电解质平衡其他:康复疗法、中医中药、针灸疗法,治疗方法,卫 气 营 血 辨 证,中医治法,化湿法通下法清营凉血法开窍熄风法滋阴法固脱法外治法,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病人及时上报 甲类(强制管理)乙类(严格管理)丙类(监测管理)接触者 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病原携带者 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一、管理传染源,主要针对 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消毒(物理/化学)预防性消毒 疫源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二、切断传播途径,特异性主动免疫 疫苗、菌苗、类毒素特异性被动免疫 抗毒素、特异性抗体*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三、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