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理考试要点.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50804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0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整理考试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心理学整理考试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心理学整理考试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心理学整理考试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心理学整理考试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整理考试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整理考试要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心理学的定义:是关于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科学。P2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P4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7学派的纷争PS1 .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2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刺激与反应S-R,环境决定论)3 .格式塔心理学派:魏特海墨等4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詹姆士5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pl研究心理学的原则:Pll1.客观性原则2.辨证发展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21.观察法2.调查.3.个案法4.实验法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P15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P15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P15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P16.神经元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外周神经系统:P16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pl6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宠体神经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中枢神经系统

3、通过它们,支配着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自主神经系统,又叫机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根据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具有拮抗的作用,前者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后者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的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P17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干,间脑,小脑,端脑)pl7脑干(脑最古老部位)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又叫延髓),桥脑,中脑间脑P18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它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

4、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运动);顶叶躯体感觉);枕叶(视觉);颗叶(听觉)大脑包括脑干、间脑和端脑网状结构调节睡眠与觉醒和神经结构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下丘脑是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在中央后回大脑皮层奥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割裂脑”实验(罗杰。斯佩里)证明,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P2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P22感受性

5、: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是AII=KI-差别阈限:I-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即韦伯常数,或叫韦伯分数。P23费希纳定律: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按算术级数在增长。公式S=

6、KlogR,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S和R的关系是对数的关系。P24感觉现象p24感觉适应的定义: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 .暗适应:从亮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为了保护对暗适应:戴上红色的眼镜2 .光适应:从暗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的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2 .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色)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P26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这一段的电磁波也叫光波。视觉神经细胞(视网膜视细胞层)包括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位于中央窝上的视觉

7、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是明视觉。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征灰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0。P27色觉有缺陷的人匏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明度相同而色调不同,他无法分辨。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原因造成的。如果外祖父是色百,爸爸也是,女孩才是色盲。女性色盲人数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10色觉异常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比16赫兹低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高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听阙范围内对IoOo-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对

8、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听觉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1.音调:频率决定,频率高音调越高。3 .响度:振幅决定,振幅大声音越响。4 .音色:由波形决定的。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由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的,不规则的声音叫噪音P29味觉:分布在舌面,上腭上面的味箫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它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基本的味觉有咸、甜、苦、酸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对机体起保护作用。知觉的定义对客观物体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

9、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P32知觉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如两可图形3.恒常性4.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在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简称常性。P34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P35知觉的种类P351.空间知觉:5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在估计的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6 .运动知觉:4.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

10、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P41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五种记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遗忘及遗忘规律M2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保持曲线: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以自己作主试者,又以自己为被试者,用的记忆材料叫无意义音节,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既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就是著名的保持曲线,也叫遗忘曲线表象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头脑中出现的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p44表象的特征:1直

11、观形象性、2不稳定性、3可操作性、4概括性。瞬时记忆是以刺激物的形象、瞬时记忆的信息首先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很大,但保留时间很短。图象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T秒,声象记忆保持的时间可以超过1秒,但不会少于4秒。瞬时记忆转入短时记忆的条件是:对识记的材料加以注意;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就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及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到的,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是听觉的编码,有少量形象编码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机械复述;精细复述。记忆广度就是短时记忆的容

12、量,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保持时间1分钟以上。语义编码和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退或干扰。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思维I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思维作为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P48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从已知推断出未知的间接反映。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思维的种类P50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

13、思维,又叫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索P52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3定势的作用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面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言语活动包括说、听、写、读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是言语运动中枢,受损得表达性失语症。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是听觉性言语中枢,受损得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受损得失读症;4书写中枢,受损得失写症。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14、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0P55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P591 .睡眠。对睡眠脑电波四阶段的变化的理解可参阅下图2 .梦: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卜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生物节律I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验者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会影响到健康。梦的特点:不连续性

15、、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只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注意的特征P621.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范围。7+(一)2,5-9个。3 .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分散,即分心4 .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5 .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三个条件: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达到自动化

16、程度。2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有内在联系。3两种活动不在同一感觉道,不用同种心理操作。P63需要的定义: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的种类P641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又叫获得性需要。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也可由外部环境条件引发。激发活动的动机:除需要之外,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动机的种类p661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 .有意识的动机和无

17、意识的动机.有意识的动机: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的动机。无意识动机: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无意识动机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婴幼儿身上存在着,在成人身上也存在着,例如定势的作用人们是往往意识不到的。定势: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它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3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P67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P69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

18、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4 .动机功能5 .组织功能6 .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理论p721.情绪的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角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后人称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2 .情绪的丘脑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3 .情绪的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4 .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汤姆金斯和

19、伊扎德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1 .动力性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2 .激动度行激动和平静的两极。3 .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4 .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情绪的种类1.从情绪的内容来分一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5 .从情绪的状态来分一一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在激情的状态下,人能做出平常做不出的事情,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也能使人的认识范

20、围变得狭窄,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应激: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意志的定义p76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1 .准备阶段2.执行阶段动机的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2 .双趋式冲突3 .双避式冲突4 .趋避式冲突5 .双市.趋避式冲突意志的品质p781.意志的自觉性,与之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2 .意志的果断性,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卤莽草率。3 .意志的坚韧性,与之相反的是虎头蛇尾、墨守成规和执拗。4 .意志的自制性,与之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人

21、格的特性p85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功能性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气质定义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P86气质类型学说1.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血液、踮液、黄胆汁和黑胆汁。2.体型说:克雷奇米尔提出,躁狂抑郁多矮胖型:精神分裂症多瘦弱型或强壮型、发育异常型。3.血型说:A型温和老实,消极保守,焦虑多虑,冷静但缺乏果断,富于情感;B型积极进取,灵活好动,善于交际,爱说寡信,多管闲事:O型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爱支配人。AB型外表象B,内在却象A。4.激素说:伯曼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的类型,即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和性腺型。气质特性的感

22、受性和耐受性一般表现为,感受性强耐受性弱:感受性弱耐受性强对应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期液质、抑郁质如何看待气质类型:p91,92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质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5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性格的定义,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P93性格,容易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核心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等层次

23、。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本我,指的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寻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荣格把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荣格把兴趣和关注指向于内部的人格类型是内向型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奥尔波特把人格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卡特尔找出了16种互相独立的人格根源特质,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属于人格的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的维度包括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第二章社会心理学pl021.学科独立标志:1908罗斯社会心理学,麦独孤社会

24、心理学导论2 .心理学定义侧重心理:F.II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G.W奥尔波特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影响。侧重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3 .社会行为:人时社会因素引起的并村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勒温公式B=f(P,E)qB一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含义: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4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

25、心理活动。5社会心理研究的范围。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的等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6美国学者霍兰谯的三阶段理论P104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古希腾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

26、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顶峰(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一一其理论基础是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20世纪20年代开始。特点: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

27、用研究。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英德(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b.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3)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瑟斯顿、李科特,谢里夫,莫里诺,勒温(德国)。(4)二战后的特征:a.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b.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并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与预测行为c.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5)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并出版了六卷本的跨文化心理学手册(19801987)。社会心理学新的的研究取向和途径:有文化人类学背景的“跨文化社会心理学”人物:勒温一社会心理学之父。奥尔

28、波特一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7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实事求是,客观描述。无论资料与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8主要伦理守则:1制定时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2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特殊时,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事后说明。3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对被试者的资料保密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9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P113(1)社会学习论: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行为的学说。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A简史:a.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俄

29、国的巴甫洛夫,美国的沃森b.发展了行为主义:赫尔、斯金纳c.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米勒、多拉德d.提出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斯特B学习机制:a.联想:古典条件反射b.强化:行为后的奖赏(正强化)与惩罚(负强化)作为强化,能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c.模仿: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C观察学习:a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b.包括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过程社会交换论:创始人霍曼斯。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企图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布劳发展了交换论: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五个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

30、一满足命题;侵犯一赞同命(3)符号互动论:20世纪30年代詹姆斯,米德。最早使用者:布鲁诺(4)精神分析论(深层心理学)强调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弗洛伊德的主要概念和观点A意识与潜意识意识:个体能察觉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前意识: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潜意识: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他们受法律道德及风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B力比多假定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C快了原则与现实原则快了原则:顺从冲动,追求快乐。现实原则: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否者不但得不到快了,反而会痛苦。D生本能与死本能前者指向生命

31、,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后者指向毁灭,是体现恨与破坏的力量E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A霍妮的“文化因素论”B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关系中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个体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个结点。10社会化概念Pl19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

32、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U社会化的基本条件P120(1)社会依附期很长(2)遗传素质很好12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13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2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14社会角色分类按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成就角色按行为规范化程度分: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按功能分:功力型角色、表现型角按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15角色失调(领会)(1)角色冲突: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

33、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感到的冲突是角色冲突。既有角色间的冲突,也有角色内的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16自我: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生理/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是詹姆士关于自我的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P124主我: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客我:认识的对象,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静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

34、念。23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17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A生理自我:个体对自己妪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出生8个月就有,3岁成熟。B社会自我:3岁13,14岁,处于自我的中心,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动C心理自我: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18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需要a对成就,有事与自信等的欲望b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19心理学原理1890詹姆斯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20影响自尊的因素pl27a家庭中亲子关系b行为表现的反馈C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d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2

35、1印象形成的效应pl31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2)光环效应: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3)刻版印象22印象管理或整饰1.印象整饰的概念:亦称印象管理。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2 .印象整饰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动一种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整饰。3 .印象整饰的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投人所好23归因原则a不变性原则b折扣原则c协变原则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外部因素

36、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内部因素归因24影响归因的因索p136a社会视角b自我价值保护倾向C观察位置d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25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26亲和: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起源:依恋27亲和的作用:a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b获得信息c减轻心理压力d避免窘境28影响亲和的因素:a情境因素:压力越大,动机越强。b情绪因素C出生顺序: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29膨响成就动机的因

37、素pl41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30侵犯行为的构成: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下三种情况,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1)伤害行为: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2)侵犯动机(侵犯意图),侵犯行为的原因(3)社会评价:a.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31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a情绪唤起水平b道德发展水平C自我控制能力d社会角色与群体e大众传媒的影响32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索(1)外部因素:a.自然环境b.社会情境:他人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c.时间压力:时间紧迫,难于利他。d.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态度,价值观),未伤害过

38、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a.心境(愉悦)b.内疚c.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利他行为呈正相关)3)利他技能:更多救助技能与手段33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P1471社交焦虑2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特点:a具有针对性b具有持续性c具有对抗性d具有普遍性3羞耻“内疚31态度的成分:C(认知)、(情感)、B(行为倾向)统称为态度的ABC模型.一般是三者协调的。不协调时,情感往往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35美国学者霍夫兰第的态度转变模型传递者f沟通信息一

39、目标(接受者)一情境1.传递者:(1)信息的传递者: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影响他提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均成正相关。(2)传递者的立场(3)说服的意图:a.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变态度b.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的意图,心理上没有抗拒,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变态度。(4)说服者的吸引力: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因而容易接受他的说服。2.沟通信息:(1)信息差异:a.传递者的威信较高,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b.传递者的威信较低,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改变也较大。(2)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a.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否定畏

40、惧本身,态度转变较少。b.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3)信息倾向性:a.对一般公众,单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好。b.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4)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好于书面,面对面强于大众传媒3.接受者I(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a.已经内化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部分,难于改变b.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a.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b.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改变态度。c.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

41、受说服。(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4.情境:(1)预先警告: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但预告也可能有抵制说服的作用。(2)分心:a.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他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b.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3)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Oa.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b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36态度转变的影响原因pl531传递着方面的影响因素a传递者的威信

42、b传递着的立场c说服的意图d说服者的吸引力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a信息差异b畏惧c信息倾向性d信息的提供方式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a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b人格因素C个体的心理倾向4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a预先警告b分心3重复37态度转变理论pl541.海德的平衡理论:1)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人们在改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的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2)他提出P-O-X模式。P-个体,0他人,X-另一个对象。P-0关系最总要,P-O肯定是为强的,P-O否定时为弱的。38态度测量方法量衣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39沟通的概念pl58沟通指信息传递和

43、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40沟通的主要功能1.获取信息的手段2.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3.满足要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5.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41人际沟通的分类1 .正式/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分2 .上行/下行/平行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分3 .单向/双向沟通:以信息源及接受者的位置分4 .口头/书面沟通:按沟通形式分5现实/虚拟沟通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把握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虚拟沟通中,沟通双方以寸方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不清楚的,沟通的进程主要受自己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左

44、右和引导。42身体运动和触摸1.身体运动: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手势语占重要地位。2.触摸: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国姿势与妆饰P163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姿态表达情感及态度的身体语言。服装、化妆、饰品和携带品,也都能透露一个人的情趣、爱好、情感、态度、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信息,在人际沟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4人际距离pl64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1.公众距离12-25英尺2.社交距离4一12英尺3.个人距离1.5-4英尺4.亲密距离018英寸(注:1英尺=0.3048米,1英寸=25.4受米45自我暴露:pl66把自己私人性的

45、方面展示给他人。分四个水平:a情趣爱好b态度C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d隐私方面46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pl67a相互性原则b交换性原则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平等原则47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分为:亲和,喜欢,爱情(最强烈)48影响因素:a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成倒U型b相似性: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的相似C互补:需要/社会角色和职业/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d外貌e才能f人格品质:最稳定的因素,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安德森研究发现最受喜爱的六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49社会影响:pl73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

46、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特点:a引起从众的群众压力是真实存在的/想象的b群体压力可以是在个体意识到/未意识到C个体自愿行为影响从众的因素:P174,175群众(致性,凝聚力,规模),个体人格,情境的明确性,其他因素(没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50社会促进:pl77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他人的在场有实际/想象/隐含在场。社会抑制,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绩效降低的现象。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观众效应: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的

47、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活动及其效率有明显影响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的是特里普利特扎荣克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易于表现,而弱势受到抑制。社会懈怠(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付出的努力比不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模仿IP178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特点:模仿是自愿;相似性模仿的发展:从无意到有意模仿;从游戏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到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塔尔德提出3个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暗示P179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