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度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度工作计划.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市生态环境局2023年度工作计划2023年,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强化治污攻坚和大美XX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实际行动助力XX“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一、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部署十大标志性工程和
2、碳达峰十大行动。编制实施XX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路径。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5万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18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3座。做好重点企业碳核查、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发电行业碳交易监管。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结合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优化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严格“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两高”项目全面实行碳评价和排污总量点对点替代。以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为抓手,力争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000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400家、“散乱弱”企业1500家。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25%以上。推深全市污染行业整治,
3、编制实施全市总体行业整治工作方案,大力推进化工、电镀、修造船等行业深度治理,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七大攻坚行动,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打好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开展化工、涂装等重点行业VOCS深度治理和低VOCS源头替代,实施塑料加工制造等涉气产业集群整治。2023年底前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深化绿色港口建设。做好2023-2025年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排查梳理并扎实推进修复工作。开展制售劣质油品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取缔黑加油站点。深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强化预测预警能力和污染天气应对,做好亚运会等
4、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积极谋划出台我市噪声污染防治计划及相关配套制度文件,提高噪声污染防治水平。打好碧水保卫战。巩固深化“甬有碧水”八大行动,开展重点河道全流域治理攻坚,提升省控断面水质和优良比例。巩固“污水零直排”建设成效,规范医疗废水治理,加快老旧市政管网“提标改造”和城镇污水管网“扩网增效,抓好截污纳管专项行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加快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万吨/日。开展甬江流域生态缓冲带修复,力争创建10个省级重要湿地,建设12条美丽河湖、20个美丽河湖片区。统筹排口、断面、岸线、湾滩,大力推进陆海同治,强化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全力保障亚运会海洋环境质量,高标准建设梅山
5、湾“美丽海湾二打好净土清废保卫战。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深化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减排工作。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推动“无废细胞”多样化发展,力争获评省级四星级“无废城市:提高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90%以上。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铝灰资源化利用等补短板项目。持续开展新污染物和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三、全面深化美丽XX建设。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制定印发XX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22030年),指导余姚市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力争实现省创全域全覆盖,力争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
6、新基地各1个。积极探索“共富”路径。结合XX自然禀赋和产业特点,创新拓展补偿转移、融合开发、基金支持、绿岛集成等“两山”实践模式,不断放大生态文明新优势;实施全国首个海湾类EoD项目,并对前期谋划的四明山等重点区域23个EOD项目,按项目成熟度分步报批实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制定实施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推进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创建省级森林城镇6个。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甬江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提升21个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和体验地,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四、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
7、步明确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推进区(县、市)生态文明委员会实体运行。围绕减污降碳、数字赋能、助企惠民等重点领域,推陈出新继续锻造“十大生态文明改革案例:完善第三方监管机制,加大对环评、验收、检验检测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的监管力度。强化数字赋能生态环保治理,不断建强全面覆盖的基础数据、搞活贴近实战的应用场景、加大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构建高效、精准、管用的“空天地”一体化指挥应用体系,夯实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与协同平台的基础支撑,迭代更新“无废城市”应用场景,推进“浙里甬河清”精准治水、“甬环通”预防式执法、活性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等具有特色应用场景建设。强化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建设16
8、6条三江一级支流水质自动监测站(点),组建大气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网络,建设20个声环境自动监测站。升级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谋划水环境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建设,提升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预测、跟踪、分析、研判、预警水平。五、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服务保障。强化重大项目环境要素保障,加快实施排污权竞价交易,启动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交易试点,完善排污权分类分级交易机制,稳妥推进市场调配,营造良好供保环境。持续增强金融支持企业力度,优化碳资信评价体系,拓展排污权抵质押贷款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实现企业环境资源变为可用资产。强化良好营商环境营造。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优化“三生融合”空间,推动“三
9、线一单”动态更新,确保重大项目尽早落地。建立市级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用好多评合一、打捆环评等政策红利,实施提前介入、同步审查、容缺受理等举措,压缩审批时限。强化环保服务品牌推广应用,深入推广“生态环境议事厅”“生态环境集市”“生态环境大讲堂”“环保管家”等服务品牌应用,不断扩大受惠企业范围,提升生态环境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推动环保产业协会更广泛参与环境治理市场规范和企业服务,做大环保产业、实现同向发力。六、扎实推进执法监管和问题整改。建立“预防式”监管服务体系,构建第三方先导服务、非接触科技监管、数字化预警管控三大工作体系,整合“152”正面清单、“绿色保险”“绿岛”等惠企助企服务
10、工作,集成污染源在线监测、用电监控、卫星遥感、高空瞭望等空天一体技术,汇聚6大领域19个业务管理系统,组建数字化监测监控指挥中心,通过“预警+推送”“反馈+整改”机制,强化非接触执法和问题闭环整改,提升执法监管服务质量和企业满意度。以排污许可清单式执法检查为核心,以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为抓手,开展“绿剑”系列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日常监管。落实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建立按月调度、预警约谈、督办帮扶、整改销号等工作制度,确保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剩余的立行立改长期支持4项、2021年省委专项督察剩余2项、省委“七张问题清单”剩余的26项问题和2022年省委专项督察报告反馈的13项问题,按时达序、保质保量彻底整改到位。守牢环境安全底线。突出围绕亚运会等重点时期环境安全保障,强化风险隐患排查,开展实战演练,全过程、各环节防范环境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