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95915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肥胖症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展望2024摘要近年来,随着肥胖症发病率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症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肥胖症可引发多种合并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也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因此,肥胖症防控势在必行。当前,中国肥胖症诊疗仍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亟需更多的研究突破和临床治疗策略。随着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智能化诊疗模式的发展,未来肥胖症的中心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肥胖症是指脂肪过多或脂肪异位沉积导致的一种慢性复发性代谢性疾病。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症人数最多的国家,2018年中国成人肥胖症人数已达8500万,且仍在增加1肥胖会引发多种疾病,影响民众身心健康和降低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健康

2、保健负担,并最终导致死亡风险增加2z是多种代谢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害。与全球趋势一致,中国肥胖症的诊疗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首先,社会对肥胖症的认知不足,公众对”肥胖症是一种疾病”的认可度不高,医护人员尚未将肥胖症作为优先诊疗的疾病,政策上对肥胖症有效干预及管理策略有限。其次,虽然近年来肥胖症相关研究发展迅速,但从临床实践角度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各自为政,临床转化较为困难。再次,肥胖症临床治疗方法有限,且对症不对因,效果欠佳,尤其对体重反弹仍缺乏对策。肥胖症是人类发展史的必然产物,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息息相关,所以难以从纯粹的医学角度去理解和治疗肥胖。近年来新型肠促胰素类

3、药物的问世和代谢手术的逐渐普及3,4,使临床医师摆脱了对肥胖症治疗束手无策的窘境,但肥胖症的治疗仍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研究突破和临床治疗进展。未来肥胖症的主攻方向,需要从病因出发,重视个体化诊疗,分型而治;在现有条件下,借助多种治疗手段,寻求有效的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和智能中心化管理模式,达到持久的疗效获益,从而遏制中国乃至全球肥胖症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本文尝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和临床诊疗突破方面探讨中国肥胖症诊疗现状,并展望未来肥胖症管理。一、肥胖症的健康负担及诊疗困境1.肥胖症的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WOrIdHealthOrganization,WHO)将成人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

4、,BMI)30kg/m2定义为肥胖症5然而,由于遗传易感性及种族特异性,亚裔人群的脂肪含量和分布与西方人存在明显不同6在相同的身体脂肪含量和分布及相同的肥胖合并症或全因死亡发生风险条件下,中国人群的BMl水平比西方人群更低7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基于相关meta分析数据将28kg/m2作为中国人群肥胖症的BMI临界值8o此外,腰围、腰臀比、体脂率、内脏脂肪含量也是肥胖诊断的重要考量因素,尤其对于容易出现内脏脂肪聚集的中国人群8,9。因此,在临床实践中,BMI24kg/m2(即中国人群超重切点)并伴有12种代谢异常的人群即可列入肥胖的干预对象。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看,肥胖所带来的个人、社会及经济负担更不

5、容忽视。2018年,中国成人和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症比例分别为51.2%和15.8%,预计到2030年上述数据将分别达到70.5%和31.8%10o而我国由超重/肥胖及其合并症所造成的医疗费用从2000年(25.7亿元)至2009年(549.8亿元)已增长了约20倍11,预计到2030年中国超重/肥胖症相关的医疗费用将达到4180亿元,约占全国总医疗费用的22%12o肥胖症可导致多种合并症的发生,包括多种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等),也可能增加某些肿瘤的风险9,这些合并症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风险升高13o据统计,40岁的男

6、性和女性人群预期平均寿命可能会因患肥胖症而分别减少5.8年和7.1年14o同时,肥胖症不仅与生活质量下降相关15,超重/肥胖或减重失败等经历还易诱发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B制氐睡眠质量,增加社会心理负担16J7o因此,控制肥胖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有效干预,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2.中国肥胖症诊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肥胖症属于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但管理周期较长,管理过程较为复杂且花费大,需要医患配合,多学科综合管理,防控结合。近年来,我国对肥胖症的管理控制重视程度逐年提高,2003年至今已发布了数十版肥胖症相关指南/共识,并制订及实施了多种肥胖症相关政策和措施。然而,中国的肥胖症诊疗仍

7、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社会对疾病的认识有限民众角度:在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既往肥胖被认为是一种富庶的象征和健康的表现,因此减重未被作为当务之急而获得家人和医学支持。据调查,在中国肥胖症儿童中,仅有63%的儿童其父母认识到子女的体重问题,只有27.8%的儿童接受了减重治疗18此外,大多数肥胖症患者认为肥胖仅是形体问题,而非疾病状态或会危及生命19o即使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于肥胖症及其相关合并症的认识仍有欠缺20因此,在面对肥胖症时,不少患者采取非科学的态度,选择简单易行的非医学手段盲目尝试减重,这些行为代价大、效果差、隐患多,同时增加了患者的挫折感。专业角度:尽

8、管国内各专业已发表了多个相关指南/共识,但不同专业医务人员对肥胖症发病机制、诊断及分类、治疗手段等信息的了解仍有偏差。首先,部分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将肥胖症作为疾病进行治疗的认可不足,选择减重的干预手段和起始药物治疗的意愿并不强且较随意21L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肥胖症管理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21o其次,缺乏全面掌握巴胖症相关教育与干预知识的专业护理人员22,因此培养专业胖管理师势在必行。鉴于上述不足,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临床证据的肥胖症诊疗指南,并由具有权威性的专业减重医疗机构为从业人员提供规范化培训。2021年发表的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对肥胖症诊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9、阐述,内容值得参考23。政策角度:中国已发布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2030等多个国家政策角度的健康指导,对控制肥胖症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如何贯彻执行相关政策,遏制我国肥胖症患病率的迅速增加仍任重道远,我们仍需要更加高效统一和规范可行的肥胖症防控政策及执行方案21目前减重市场以商业为主导,非科学的商业化减肥宣传模式、质量良莠不齐的市场化减重产品进一步增加了肥胖症治疗的难度,需要对减重市场进行规范引导。国家尤其公立医院应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建立更多正规化的专业医疗减重机构,尤其是设备齐全、手段多样化的T本化诊疗中心;这些正规减重机构需要更多的科学宣传及政策支

10、持(如肥胖症及其并发症列入医疗保险范畴等),使肥胖症患者得以科学诊疗和早期干预,从而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疗效,同时为正规机构树立良好的品牌和信誉。(2)肥胖研究的困难与挑战近年来,尽管肥胖研究在中国蓬勃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基础研究更注重对肥胖症单一发病机制(如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等)的探讨24z常采用肥胖症相关基因有或无(即kn。Ckin/out)的动物模型。然而由于肥胖症病因的复杂性和多态性以及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较为困难。其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虽能体现肥胖的发展趋势、地区特性和危险趋势,但难以确定胖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其三,临床干预性研究虽以问题为导向,

11、但关注点往往落在患者短期的减重效果。事实上,干预停止后减重效果无法长期维持的根本原因仍是对肥胖症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不足。因此,目前在临床研究方面亟需基于病因的肥胖症临床分型以指导个体化治疗,以及针对中枢的肥胖症机制探讨,从而有的放矢地使患者获得持久的减重效果,避免”人人可为而人人不为”的治疗局面。同时在临床上要坚定地秉持持之以恒的治疗态度,把肥胖症作为与糖尿病等慢性病一同对待,对肥胖症进行长期的医学监督与治疗。(3)治疗手段的挑战目前临床上仍需要统一的针对肥胖症各阶段的治疗规范和个体化治疗措施。亚裔及中国肥胖人群脂肪含量高、皮下脂肪库少,容易发生脂肪的异位溢出以及内脏脂肪蓄积25,代谢紊乱发生

12、早26,因此需要尽早积极接受干预。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目前的肥胖症管理较欧美更为保守,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开展相对滞后,除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外,其他治疗方式与西方相比尚缺乏独到之处。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23,27,28,也是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减重方式。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疗效持久性有限且缺乏科学指导,一旦患者停止接受干预体重反弹率高29一项随访时间长达9年的研究显示,在肥胖患者中减重成功且维持体重不反弹的比率只有1%左右,而在重度肥胖患者中上述比率不足千分之一,可见减重不是靠意志和教育能奏效的,充分证实了肥胖病因的复杂性30因此肥胖的治疗需要结合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及

13、手术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管理。在药物治疗方面,国内减重药物的选择较少,目前仅有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在国内获批了“超重或肥胖症者(包括已出现与肥胖症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的长期治疗”的适应证,因此亟需更多疗效好、安全便利、适合长期使用以维持体重且适用于中国患者的减重新药。现阶段国际上的肥胖症规范管理手段已逐渐过渡到肥胖的中心化管理和个体化诊疗的模式,其中肥胖中心集多学科专业于一体,更有利于临床管理。虽然近年来肥胖症治疗领域的热度不断提高,但不同学科的学者对肥胖症的认识仍不够全面。实际上,肥胖是一种属性多且表征不同的代谢疾病,降低体重不是肥胖症治疗的唯一目标,并且肥胖症的管理不能只关注患者短期获

14、益,更需注重患者长期获益和终身健康。肥胖症的治疗需要营养、运动、心理、内分泌科、外科、中医等多学科联合,形成统一的规范化治疗模式,即中心化管理。已有国外证据证明肥胖健康管理中心模式对肥胖症管理有效31,但国内肥胖中心化建设仍显薄弱,需要更科学的规划和规范。国内的一些内分泌代谢中心集内外科一体、中西结合的模式,多年来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成果,值得借鉴推广32,33o二、肥胖症诊断与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1 .肥胖症的分型和精准诊断肥胖症的传统分类主要基于BML腰围、脂肪含量和相关代谢异常,早期诊断主要以分度和分期为主,这种分类方式已沿用多年,但并不能反映肥胖症的病理生理或病因异质性34o近年美国临

15、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linicalEndocrinologistszAACE)联合美国内分泌学院(AmeriCanCollegeofEndocrinology,ACE)提出了一种较为详尽和全面的肥胖症ABCD分类系统35,然而其在实际操作中相对繁琐和复杂,临床实用性较低。国内研究者也曾基于表征和代谢特点等将肥胖症分为代谢正常的巴胖、低代谢,的巴胖、高代谢性肥胖、炎症代谢性肥胖和体重正常代谢性K胖32o在临床实践中迫切需要对肥胖症进行更精确且更易于操作的分类方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肥胖症患者的临床管理。随着新型人工智能(art而Cialintellig

16、ence,AD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均尝试利用AI对肥胖症进行临床亚型分类。美国梅奥诊所(MayOCliniC)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将肥胖症患者分为”饥饿的大脑“、“饥饿的肠道”、“情绪型饥饿”和“缓慢的燃烧”四种表型,该分类方法已被证明在指导肥胖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36。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开展的一项国内多中心研究,也借助机器学习方法提出了一套AI辅助的肥胖代谢(intelligence-identifiedmetabolic,AIM)分型标准,将肥胖症分为代谢健康型肥胖、高代谢型肥胖-高尿酸型、高代谢型肥胖-高胰岛素型和低代谢型肥胖四种亚型,并证实了不同肥胖症亚型患者临床特征不同,接受代

17、谢手术后的疗效也各异37,38。AIM分型能更好地反映出肥胖症患者代谢紊乱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从而有助于更精准地诊疗肥胖症37,包括指导代谢手术的临床决策和预测术后结局等38表1对上述各种肥胖分类方法的标准及优劣势进行了总结。基于此,将来的肥胖症治疗应当进一步贯彻分型而治的个体化治疗策略。2 .肥胖症的治疗肥胖症治疗的目标临床上减重的理想目标是减重后长期维持体重,以改善肥胖症相关合并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疾病进展和降低死亡率39o在设定治疗目标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较为合理。现阶段大多国内外指南/共识建议将36个月减重5%15%作为首要治疗目标,以改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

18、糖尿病等多种合并症的风险;且在一定范围内减重越多,获益越大例如当体重减轻15kg时,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zT2DM)的完全缓解率可达86%39,40,41,42且应在短期减重目标实现后再制定更为长期的减重计划,主要以体重的长期维持及代谢正常作为远期目标。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远期减重目标应当是使BMI降至接近或略低于正常上限(即24kg/m2),同时腰围、体脂率和内脏脂肪指标达到正常。尽管有指南建议,但临床实践中仍然常见一些肥胖治疗的误区,如不切实际的快速减肥目标、不合理的饮食或不科学的使用减肥药物等。减重需要肥胖症患者维持体重的长期管理,科学、合理地进行减重,

19、切忌使患者陷入痛苦和周而复始的“减重-反弹”恶性循环中,反而增加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同时,应从基础和临床研究多层面对反弹的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体重下降只是减重治疗的第一步,长期维持和防止反弹才是最终目的。(2)肥胖症的生活方式干预目前,国内外均支持将生活方式干预作为肥胖症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饮食运动干预和行为心理改变等23,27,28饮食干预策略种类繁多,从邓艮食”到邛艮时”(如限能量膳食、生酮饮食、间歇性能量限制、代餐食品、时间限制进食法等)43,疗效大同小异。近期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eT)结果显示,在干预12个月后,无论是否限制

20、时间”艮能量膳食均能无显著差别地降低肥胖症患者的体重、体脂或代谢异常风险39o近期有国外指南还提出了营养密度(即能量与营养素的含量)和营养配比的概念,其临床应用有助于改善超重;肥胖成年人的饮食质量促进健康和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44,45有观点认为,绿色地中海饮食在减少内脏脂肪方面具有更大优势46,而国内专家提出的中国特色江南饮食46,47可能更适合中国人群。运动治疗的意义不仅在于消耗能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多种代谢获益(如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等),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提升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等48。提倡饮食干预与个体化运动处方相结合的多样化干预策略,该策略已被证明相比单纯的运动减重具

21、有更好的疗效48o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多个基于社区49、学校50和工作单位51等不同场景下生活方式干预的RCTz这些研究结果均显示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肥胖症患者的体重,且兼具多种代谢获益。止矽卜,在中国人群的研究也显示,现代化生活环境下,结合智能穿戴设备(运动手环、手机)的生活方式干预,也可能有助于提高肥胖症患者的依从性,提升干预效果52o除了饮食和运动之外,心理、压力和睡眠也与减重治疗的效果明显相关。国外有研究表明,将饮食与定期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策略在减轻体重、体脂以及改善BMI等方面更有效,在饮食干预(6周)期间引入心理治疗,可将肥胖症患者比例从87%降至65%(P0.001)z且在治疗结束后的6

22、个月内这种疗效仍持续保持(P0.001),肥胖人群的比例进一步减少了18%53此外,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减重效果与睡眠的时间、质量密切相关54,55。以上策略在中国人群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心理疏导及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也影响到减重效果,需要贯彻于肥胖的干预和管理范畴。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方式干预常常引起中枢奖励系统的激活和抑制性控制系统的减弱,因此患者在减重期结束后可能出现暴饮暴食,进而出现体重严重反弹。因此,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方案的选择时,需要考虑对中枢的影响56o生活方式干预没有固定的模式,应因人而异,没有最好,只有最优。理想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便于患者长期坚持的

23、个体化方案,均衡饮食和合理运动;同时需要相应的社会心理支持,从而长期维持干预、减少体重反弹。(3)药物治疗虽然国内大多数指南推荐减重药物作为生活方式干预失败后的二线选择21,但考虑到肥胖症的病因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对于多数患者往往效果不足,因此有必要尽早联合药物治疗。目前,中国的减重药物选择较为局限,奥利司他是唯一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减重药物,且疗效有限。基于此,临床医生也会考虑将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peptide-1receptor,GLP-IR)激动剂等具有良好减重效果但国内尚未获批减重适应证的降糖药物用于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治疗19,57。

24、目前减重药物的研发主要以“增加减重幅度和安全便利”为导向,近年来的研发热点主要集中于肠促胰素类靶点,包括激动或抑制GLP-1R,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受体(glucose-dependentInsulinotropicpolypeptidereceptor;GIPR)x胰升糖素受体(glucagonreceptorzGCGR)等单靶点或多靶点,此类药物可通过降低中枢食欲、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最终达到进食减少和体重降低的目的。近期,越来越多的肠促胰素类药物已在中国人群中开展或完成了其肥胖适应证的3期临床试验,未来将有望进入中国临床,为更多肥胖症患者带来获益。GLP-IR激动剂:目前国内即将上市

25、或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用于减重治疗的GLP-1R激动剂主要包括司美格鲁肽(NCTo4251156)、利拉鲁肽(NCT04605861、NCT04487743和NCTO4529278)和贝那鲁肽(NCTo3986008)等注射制剂。此外,更为便捷的口服GLP-1R激动剂如口服司美格鲁肽(NCT05890976)和Orforglipron(NCT05869903和NCTO5872620)也逐渐步入我国临床试验行列。国内外研究数据显示,上述GLP-1R激动剂可使患者体重下降3.9%16.9%58,59RoL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药物反应9。司美格鲁肽(NCTO4251156)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数据有待进

26、一步披露。尽管如此,在更大减重需求的肥胖患者中,我们仍需更强效的减重药物或代谢手术治疗。GIPR/GLP-1R激动剂:既往动物研究表明,GIPR激活可能与GLP-1R激活具有协同作用,在加强其减重疗效的同时还可减少由呕吐中枢GLP-1R激活导致的胃肠道反应61o近期发表的全球研究SURMOUNT-I3结果显示,首个GIPR/GLP-1R激动剂替尔泊肽(15mg)治疗肥胖患者72周后,患者平均体重减轻22.5%,高达62.9%的患者实现减重20%的目标,且替尔泊肽与其他以肠促胰素为基础的减重疗法安全性特征相似3o一项间接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纯激活GLP-IR(司美格鲁肽2.4mg),GIP

27、R/GLP-1R双重激动剂(替尔泊肽15mg)的减重效果更显著(减重百分比平均差值-5.68%,95%置信区间:-7.08%-4.28%,P0.001)62o此外,在中国肥胖/超重(非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替尔泊肽研究SURMOUNT-CN(NCT05024032)目前也已完成,期待未来相关结果的公布。其他药物:目前尚在临床研发阶段的其他新型肠促胰素类药物,包括长效胰淀素类似物GLP-1R双重激动剂CagriSema63、GLP-1R/GCGR双重激动剂Mazdutide64以及GIPR/GCGR/GLP-1R三重激动剂Retatrutide65等,其减重疗效未来或有可能超越GLP-1R单靶点激

28、动剂。这些多靶点肠促胰素药物的研发,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满足更多中重度肥胖症患者的减重需求。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适用的减重药物,如以瘦素66、黑素皮质素受体467寄乍为靶点的药物,也已上市或正在积极研发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减重药物研发方向中应关注关键靶点,肥胖症最重要的干预靶点在于中枢,理想的减重药物应伴随着中枢对食欲调控的改善。随着越来越多强效且安全的减重药物的研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武器”来对抗肥胖症的发生发展。此外,肥胖非一日而成,减重同样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停止减重药物治疗后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68,如停止司美格鲁肽(2.4mg)联合生活方式干预1年

29、后,患者体重降幅反弹了三分之二69。因此,如何在减重后通过小剂量药物维持体重、预防反弹,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4)代谢手术治疗代谢手术是临床实践中治疗重度肥胖症的重要手段,不仅可通过限制胃容量而达到减少热量摄入的效果,还能够调节胃肠道激素分泌和肠道菌群,改变摄食偏好行为70最重要的是,代谢手术通过调节中枢体重调定点防止体重反弹的机制是其他治疗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可以实现持久的临床获益。目前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机制探讨,代谢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证实。一项随访长达40年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非手术组相比,手术继巴胖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了16%,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死亡率分别降

30、低了29%、43%和72%71。随着代谢手术的代谢获益证据的积累,以及手术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多个指南对代谢手术的指征也逐渐放宽。例如在2007年的中国肥胖病外科治疗指南中,手术适应证中对体重的要求是患者BMI32kg/m2且连续5年以上体重稳定或稳定增加72,而在2019年的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中,手术适应证已放宽到了BMI27.5kg/m2的部分肥胖症患者73据统计,从2008年至2021年,中国代谢手术量从117台增加至25208台,增加了200余倍4目前采用的主流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和Roux-en-Y胃旁路术两种代谢手术,其在国内手术中分别占比83%和5.8%4

31、。其他新型术式如胃内球囊术、机器人辅助代谢手术及其联合术式等也正在探索中。代谢手术显著而持久的减重效果和代谢获益,与其对中枢食欲的调控密不可分74o与常规的生活方式干预不同,术后患者往往表现为中枢”奖励”系统、注意力系统等对食物信号的激活减弱,并伴随抑制性控制系统活动的增加,以及患者体重调定点下调75。因此,肥胖症不可“无脑而治”,其他减重方式(如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也同样应考虑其对中枢的影响,方能“事半功倍”。(5)肠道菌群调节随着对肠道菌群-肠-脑轴机制的深入探索,人们发现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变化也可能影响人体能量平衡和对体重的控制76,因此,肠道菌群也成为临床上肥胖治疗的靶点和热点,但肠

32、道菌群的特异性和多变性也使临床获益困难重重。某些特定的益生菌(如长双歧杆菌)已被证明能够有效降低肥胖症患者的体重77,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肥胖症是因人而异的,益生菌并不能解决所有的肥胖问题。不同益生菌对患者肠道菌群、代谢和体重的影响差异较大78,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需综合考量。(6)中医治疗传统中医疗法作为我国独特的肥胖治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方法众多,机制不一,因此中医治疗需要用现代医学理念和技术加以科学证实后方能被广泛接受。多种中医方法可通过不同机制(如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激素水平、调节脂肪代谢等)治疗肥胖症79,治疗方法包括使用辨证施膳方案、中医运动疗法(八段锦、易筋经)

33、、中医心理调适方案、辨证使用中药治疗、毫针/电针、温针、耳针、穴位埋线等23。但中医对超重/肥胖症的管理尚缺乏高质量证据验证疗效,且仍需完善的诊疗规范。三、总结和展望近年来,中国肥胖症负担日益加重,肥胖症诊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不容忽视。然而,当前社会普遍对将肥胖症作为疾病的认知尚不足,肥胖症相关基础研究成果无法很好地转化临床且临床研究鲜有突破性进展,同时缺少有效的减重药物及规范的疾病管理手段,这些现实性问题给肥胖症的防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由于肥胖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疾病,具有复杂性和多态性,未来肥胖症的诊疗仍需从病因入手,个体诊疗,分型而治。尝试采用先进的Al技术辅助诊治,根据病因对肥胖症

34、进行分型诊断,加强医患沟通等措施,将有利于制定安全有效且便于其长期坚持的个体化方案。提倡建立多学科联合中心化管理模式,可以结合中国分级医疗服务下的分级诊疗模式,由三级医院多学科肥胖症诊疗中心为肥胖症患者制定综合诊疗策略,由基层医院进行具体的肥胖症筛查、生活方式干预、随访管理及向上转诊。同时要建立基于临床的多学科诊疗指南和培训规范和准入机制,并促进实现个体化诊疗、多学科沟通与协作、术后康复和患者健康教育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肥胖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引进数字医疗势在必行。可通过融合先进的脑认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Al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探索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诊疗方法和临床应用。目前,AI技术在肥胖症的预测和精准分型以及减重效果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已在探索中80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先进的AI技术可以和逐步建立完善的中心化管理模式相结合,惠及更多的肥胖症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