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十四五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十四五建设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十四五建设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前景分析随着中国制造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制冷空调工业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到稳定发展,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左右,可谓发展迅猛,现每年制冷从业人员数十万人,我国发展成全球第二大制冷空调设备的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生产国,众多等企业都已壮大为全球领先的制冷企业,这就为职业教育中的制冷专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应用空间,在消费市场需要大批懂制冷专业知识的安装维保人员,在生产领域需要大量技术工人。目前制冷行业正朝着节能、高效、环保、智能方向发展,从业人员必须有专业学习基础,调研表明,全国平均每年需要制冷专业的高、中
2、职生约20000人,全国各学校制冷专业招生规模较小,就业前景尚可。(二)专业现状分析L“学训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岗位能力调研、企业工作过程调研等多方面调研,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学训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专业教学过程充分对接岗位,对接项目,充分发挥专业群的力量,借助信息化手段,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系统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完成对学生、教师多维度考评。2 .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情况本专业在设置期初,以专业就业为主要方向,课程均以专业类课程为主。经过十三五期间对制冷行业及岗位的调研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在充分考虑专业现有
3、基础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群构建岗位能力模块,根据能力模块构建能力要素,以能力要素为切入点重组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3 .专业师资团队情况装备制造类教学部专任教师共31人,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简称制冷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100%,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5%;高级讲师2人,讲师1人,助理讲师1人;“双师型”教师2名,占专业教师总数50%o4 .专业实训基地(校内外)建设情况本专业现有制冷和空调实训中心1间,实训设备70台套,标准工位50个,设备总值100多万元。近年来,先后与广东东芝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珠海格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的
4、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大金空调有限公司、上海亿欣制冷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个。拥有较为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及设备管理和维护等有关规定,确保设备仪器等的完好率。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轮岗制度,全面提高教师团队素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管理外派带队指导教师的管理与监控,量化管理目标,责任到人。5 .专业招生及在校生人数情况截止2020年底,本专业2018级在校生45人,2019级在校生42人,2020级在校生46人,合计在校生总人数133人,保持着稳定的招生数量。(三)专业发展综合分析(SWOT分析)1 .专业优势(1)培养模式制冷专
5、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我校坚持“应用型”培养模式,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专业教学过程充分对接岗位,对接项目,充分发挥专业群的力量,借助信息化手段,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系统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完成对学生、教师多维度考评。(2)教师队伍拥有一支团结、善于学习的师资队伍,虽然专业教师人数不多,但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并且在不断的教学中创新和改革。(3)校企联动以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基础,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新机制。建立有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有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年会”,构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加强联络、交流和深化合作。(4)生源稳定制冷
6、专业是我校一个老专业,招生人数较稳定,一直以来招生规模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2 .专业劣势(1)师资结构由于本专业规模不大,专业教师人数较少,且年龄偏大,缺少年轻老师,不利于本专业的长期办学水平。同时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培训及企业实践锻炼经验,“双师型”教师占比需进一步提升。(2)地域限制由于制冷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处区域创新创业上获得的资源较为有限,思路也相对比较局限,面对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需要突破地域的限制,方能与时俱进。在教学硬件设施和实践教学方面,校外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数量较少,鲜明地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校外实习基地也较少。(3)教学资源缺乏在教学
7、资源库建设方面,缺乏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不足,导致教师课程可用资源较少,缺乏教学辅助手段。3 .专业机遇(1)当代社会,制冷应用渗透到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活动的各个领域,如空调工程、食品工程、机械及冶金工业、医疗卫生事业、国防工业、石油化工、农业、日常生活等,制冷技术是对人类社会和生活影响最大的工程技术之一,由于制冷应用广泛,故而需要大量的制冷技术人员,能提供稳定的就业。(2)随着制冷技术的发展,新设备、新工艺、新控制方法不断涌现创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岗位要求,保证了本专业学习的生命力。(3)与校外实习基地联系日益密切,利于专业资源建设。4 .专业挑战随着制冷技术
8、的发展,新制冷设备不断推出,而教材内容和教师的专业水平跟不上新技术的变化,教学内容有时跟不上时代发展。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团队不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有机会去参加技术专家组织的专业培训,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但这种专业培训太少,给课程内容的更新带来了挑战。另外当地缺少领先的制冷企业,特别是大型制造企业,给部分学生的本地就业带来困难,一部分学生只能去接纳能力较强的外省就业。二、指导思想1 .目的宗旨贯彻落实“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发展的基本规划及“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制冷人才需求的实际,致力于
9、培养具备创业、就业能力的制冷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建设,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课程体系,努力开展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全面提高毕业生质量和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性。促进我校制冷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发展。2 .专业定位我校制冷专业开设于1994年,是我校老牌专业之一。本专业自开设以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师资水平,紧跟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以制冷专业为核心,以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专业为补充的专业群。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推进专业建设
10、规范化,发挥专业建设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制定和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活动,以适应重实践、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出满足制冷人才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实用性人才和为进一步的升学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加强产学合作,使实习实训条件更加完备,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地方经济,促进专业发展。(二)具体目标(表格描述)序号任务建设目标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每年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坚持就业升学双导向,以能力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托校内实训基础、校外实习基地,完善“学训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课程体系改
11、革对准岗位设置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构建岗位能力模块,根据能力模块构建能力要素,以能力要素为切入点重组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岗课赛证”融合需求的课程体系。3三教改革建设一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建设一流课程,编写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序号任务建设目标教材,多领域助推专业群特色发展。4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引入企业资源、争取学校资金,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5教科研推进建立良好的应用性学术机制,建设服务科研工作的信息资源保障平台,帮助参加教师能力、教师技能比赛的教师取得好成绩,在指导学生技能比赛方面实现突破。6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探索构建多方参与、
12、多个维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将证书获取率、比赛成绩、升学率、就业率及各方满意度等纳入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多方面对学业水平进行评价。7专业文化建设以文化为视角积极提炼专业个性和共性元素,精心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专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专业文化内涵,形成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体系。8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和社会考证,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研究项目,开展合作交流。四、主要任务(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坚持就业升学双导向,以能力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托校内实训基础、校外实习基地,完善“学训一体,工学结合”
13、的人才培养模式。“学训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运行方式为:第一学年实践教学时间内安排学生进行机加工和电控实训,主要训练学生的敬业责任意识和专业基础技能,实习单位为校内实训基地。第二学年实践教学时间内进行制冷技能实训,在职业基本能力课程中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素养。在第三学年实践教学时间内通过生产性项目实训(顶岗实习)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机结合,实习单位为校外实习基地,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为升学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结构设
14、计上,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制冷行业实际工程项目,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对准岗位设置课程,在充分考虑专业现有基础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群构建岗位能力模块,根据能力模块构建能力要素,以能力要素为切入点重组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1 .确定职业岗位群本专业主要面向商用制冷系统施工、运行维护以及冰箱空调制造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制冷与空调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的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15、以此确定制冷专业的四大职业方向:职业方向对应岗位小型制冷设备安装、维修小型制冷装置安装调试及维修制冷空调设备生产制冷空调设备制造公司技术工人中央空调安装、维护、管理中央空调安装与调试及运行管理与维护冷库运行、维护、管理冷库运行管理2.构建职业能力模块及能力要素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职业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岗位人文素质模块”“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4个能力模块。能力课程支持岗位人文素质模块1 .军训与入学教育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4 .哲学与人生5 .职业道德与法治6 .语文7 .数学8 .英语9 .信息技术10 .体育与健康IL劳动教育
16、12 .历史13 .艺术14 .物理岗位基础能力1 .电工基础2 .模拟电子线路3 .数字电路4 .机械制图5 .机械原理6 .电控及电工实训岗位核心能力1 .制冷原理与设备2 .空气调节3 .冷库技术4 .制冷和空调设备基础与技能5 .汽车空调6 .电工上岗证实训7 .制冷上岗证实训岗位拓展能力1.CAD2 .建筑识图3 .应用文写作4 .文学作品研读(三)三教改革1.教学改革结合制冷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革成绩形成机制,改革考核制度,改革出题方式。大幅度增加能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考试内容。优化成绩形成结构,要切实将能力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并将能力教育成果体现在期末总评当中。坚持以
17、问题为中心,以制冷操作技能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建设目标相匹配,建立以高质量专业最新教材为主,体现专业特色的实验类自编教材为辅的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教材选用着重于“十四五”规划教材、国家和省部级评选的优秀教材。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把重点放在能够反映本专业特色的实训上,以项目驱动组织课程体系结构,编写出有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材。推动制冷专业数字共享教学资源建设,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3门以上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专业能力分析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 .师资队伍提升专业学历职称
18、,构建教学技能一流,职业技能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采取灵活多样的招聘方式引进人才,积极引进具备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2)鼓励专业教师在职攻读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高一层次学位。制定专业教师成长计划,资助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相关企业研修,实施涵盖全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3)建立并推行专业青年教师的导师培养责任制度,在一段时间内导师集中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和培养。(4)加强专业教师的文化建设,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意志力及情绪反应等等。使教师普遍认同专业的目标定位,树立美好的愿景,看清专业发展的前
19、途和方向,为实现专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建立起开放、平等、自由、宽容、兼收并蓄的环境。(四)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学硬件建设,改善校内外实训(含实习)基地教学条件。积极引入企业资源、争取学校资金,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教学条件。L校内实训建设(1)投入一定费用进行实训室软硬件的完善和维护工作。(2)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3)加入专业群教学基地。融入与数控技术、机电技术等专业组成的装备制造类专业群,共享智能制造中心基地。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1)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选择地与对口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2)对实训基地的运行每年定期进行考察和
20、评估。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实训任务后,要撰写实训报告及对实训基地评价意见,作为实训基地继续选择的依据。(3)与广东东芝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珠海格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大金空调有限公司、上海亿欣制冷有限公司等企业继续深度合作,完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需要。3.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实训室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创新实训室运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运行管理程序和操作手册。按照职场环境设计和布置实训室,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体验岗位工作氛围,为学生真实操作前提供专业基础训练。(1)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修订设备管
21、理及维护等有关规定,责任到人,确保设备仪器等的完好率。(2)全面提高教师团队素质,理论实践同提升,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完善各部门对实训的监控与协调,规范与简化实训设备仪器及常用工具的报废与添置手续,保障实训教学的正常运行。(4)不断完善更新各实训场所的功能,以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5)不断健全实验、实训、实习大纲,规范实训操作流程等实训教学文件。(6)建立和完善“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方案,进一步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库,明确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的责任与权利。(7)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管理外派带队指导教师的管理与监控,量化管理目标
22、、责任到人;探索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与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相互交流平台,实现校内校外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监控与管理。(8)为加强对校外实习学生的管理,成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老师共同组成的实习指导委员会,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质量全程监控,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等情况,校企共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档案。(五)教科研推进(1)建立良好的应用性学术机制鼓励教师以课题组的形式团队开展科研,发挥团队作用,共同进步,帮助参加教师能力、教师技能比赛的教师取得好成绩,在指导学生技能比赛方面实现突破。并力争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科研合作。(2)建设服务科研工作的信息资源保
23、障平台安排资料采购经费,用于购买专业中外文献数据库,订购国内外专业的权威期刊、图书、计算机软件、光盘等文献信息资源。(六)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求教师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教学为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坚持以课堂教学抽查、到课率检查、学生期中评议等手段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2)通过开展学生能力测评情况分析、学生学业情况分析,毕业生跟踪调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规划达到如下标准:指标课程考核通过率升学率就业对口率双证率比率90%50%70%80%(七)专业文化建设L实施规范的学生管理工作,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
24、目标。专业老师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学风。2.有效探索专业教育与能力教育、人格养成教育的统一,学生的能力教育、人格养成教育和专业教育同等重要,三者不可偏废。(1)树立新的育人理念,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专业教师,都强调要树立专业教育人格化,人格教育专业化的理念。(2)开展与专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能力和素质教育。系统的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术系列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融入专业的能力教育。使专业教育与能力教育逐步融合,培育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能力。(八)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发挥专业优势
25、,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家电维修等社会活动,组织教师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服务社会。L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和社会考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研究项目,开展合作交流,以及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五、保障措施(一)人员保障1 .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专业部主任执行组长:教研组长成员:专业带头人职责:(I)对专业建设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2)落实专业建设的经费预算及分配,确保经费使用落到实处,有成效;(3)负责完成专业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等工作;(4)负责牵头组织开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的
26、制定工作;(5)组织和开展对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2 .成立课程建设小组组长:教研组长成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1)负责对专业的课程建设实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2)负责对课程的编制、教学过程的管理,带领专业教师最大限度地参与新课程改革;(3)牵头组织开展品牌课程、课程资源、校本特色教材建设等工作。3 .成立实训室建设小组组长:专业部主任执行组长:教研组长成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职责:(1)负责完成落实各专业实训室的规划布局工作;(2)负责落实实训室的整合改造计划,按实训设备配置要求完成实训室的建设工作。4 .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小组组长:专业部主任
27、成员:教研组长、专业带头人责任:落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案;落实和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组织开展教师的各级各类的培训。5 .成立校企合作建设小组组长:专业部主任执行组长:专业带头人成员:专业部全体教师(1)负责牵头策划和开展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2)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和开展学生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二)资金保障设立专业建设的经费预算及使用工作小组组长:校级财务主管副组长:计财科科长成员:教务科科长、专业部主任职责:根据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提交的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筹措资金,审核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确保经费使用落到实处有成效。(三)制度保障为了确保我校在“十四五”期间专业建设的顺利有序进行,将根据专业需要,修订学校现有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各项管理程序,使之适应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