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战地记者.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413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战中的战地记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战地记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战地记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战地记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抗战中的战地记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战中的战地记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战中的战地记者.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抗战中的战地记者全面抗战八年中,有那么一批人,都很年轻,他们跟随国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奔赴抗敌前线,出生入死,义无反顾。当时的中国,干百万人时时刻刻期盼着得到他们的胜利报告,可过后却忘记了他们的曾经存在。我们走访过国内许多地方的抗战纪念馆,比如卢沟桥抗战纪念馆,里面展示着全国各行各业人民大众奋起支持抗战的内容,提到了文化界,教育界,工商界等等,既有文字,又有图片,丰富多彩。却寻不到我上面提到的那一批年轻人对伟大抗战的贡献,只字全无。那一批年轻人,就是抗战时期活跃在前线的战地新闻记者们。我的一个堂姐夫,全面抗战初期便是这批战地记者中的一个,他叫范长江。二伯父沈钧儒的幼女沈谱,是我的堂姐。我在南京

2、出生,父亲给我起名宁。堂姐沈谱,1940年12月10日在重庆良庄结婚,于是范长江便成了我的堂姐夫。全面抗战之后,内战之前,中共在南京设代表团,团长是周恩来,新闻发言人是姐夫。那几年,我的父亲是上海三大报之一新闻报驻南京记者站主任,专门报道要闻。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姐夫经常会见父亲,介绍中共对时事的看法和政策,然后由父亲作为新闻报道,发布在上海新闻报上,传播给大众。父亲告诉我,通常都是他开了报馆的车,到中共代表团驻地附近,姐夫等在那里,坐上车,找个餐厅或咖啡馆谈话。50年代中期,我家搬到北京,到沈钧儒府上给二伯父祝寿,见到姐夫,我还听他叫父亲苏叔叔(父亲名苏儒)。父亲说,当年在南京,姐夫就是那么称

3、呼他。姐夫离开南京中共代表团之后,梅益先生接替他的职务,继续保持跟父亲的工作关系。听父亲说,梅益先生曾带父亲进过中共代表团驻地几次,并会见过周恩来,而且颇得周的好感,甚至曾有吸收父亲加入中共的意图。可父亲当时缺乏政治头脑,只想做无冕皇帝,没有理会人家的好意,此事也就作罢。但梅益先生去世之前,数十年来一直跟父亲保持着联系,并在好几次政治运动中为父亲写材料,证明父亲曾为中共革命做出过贡献。姐夫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从很年轻的时候开始,就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27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姐夫只有十八岁,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学兵营。后来学兵营编入二十军第三教导团第三营,姐夫任第三排九班班长,

4、在贺龙军长率领下,参加南昌起义。潮州一役,第三教导团战败,撤退中部队失散,姐夫只身流落汕头,贫病交迫,沦为乞丐,险被收尸人活埋。姐夫决定重回学校读书,另谋生路,于是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姐夫离开中央政治学校北上,1932年9月入北大哲学系,学习期间投身救亡运动,曾到前线慰劳抗日将士。1933年起,姐夫为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多家报纸撰稿,鼓动民众抗日意志,开始新闻事业。两年之后,1935年,姐夫二十六岁,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奔赴大西北,历时十个月,行程近万里,将所见所闻写成系列通讯,在大公报连载,首次报道中共实况,轰动全国,一举成名。后来又因报道西安事变,北上延安,被毛泽东接见。姐夫的这

5、些事迹,在国内有广泛宣传。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对日抗战全面爆发,姐夫和一伙新闻同志奔赴华北,采写大量战地通讯,揭露日寇罪行,呼吁民众抵抗,鼓舞军民士气。这些业绩,在国内似乎很少受到重视,鲜为人知。姐夫的长子范苏苏花费心血,收集资料,补编重版姐夫和他的同志们当年的战地通讯集卢沟桥到漳河一书,虽获出版,却不被媒体和学界重视。这本卢沟桥到漳河,列入“抗战中的中国”丛书,最初由上海生活书店于1938年3月出版,收集了包括姐夫等六名战地记者的十篇战地通讯,写作发表日期从1937年7月23日到同年10月28日,正是日军侵略华北地区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我不知道别人读到这样的通讯,会怎样感觉。我自己是每

6、读一遍,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为的是在卢沟桥前线视死如归的国军官兵们,为的是同样在卢沟桥前线视死如归的战地记者和我的姐夫,为的是那些牺牲和未牺牲的国军官兵和战地记者们竟被冷漠地遗忘。但是,卢沟桥事变后头一个赶到前线的战地记者,并不是姐夫,而是另一个用小方为名发布战地通讯的记者。7月7日战事爆发,小方于7月10日便到达现场,开始发送前线战况。同月28日,他与姐夫及另一战地记者陆诒在卢沟桥前线相遇。小方原名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生于北平。直到最近,外甥范苏苏告诉我,原来方大曾还是我们的一个亲戚。二伯父沈钧儒青年时期考中秀才,被苏州名士张廷嚷聘为西席,后又将爱女张象征许配他为妻。二伯母有个大哥名张

7、象奎,字宝书,其子张孝通是二伯夫妇的外甥,也就是姐姐沈谱的表兄。而张孝通夫人方淑敏的二弟就是方大曾。也就是说,方大曾是堂姐沈谱夫妇的表兄弟。不过当年与他一起在前线采访报道,以及小方牺牲后写文章纪念他的时候,姐夫却没有想到他会因为结婚而与小方成为亲戚。方大曾从摄影开始进入记者行业,抗战爆发后经姐夫介绍,为大公报写战地通讯。南口战事吃紧,姐夫和方大曾在大同时,旅社无食物提供,他们经常在墙边防空洞写通讯稿。听说保定吃紧,卫立煌部布置在永定河上游青白口与日军激战。方大曾带足墨水稿纸和照相器材,匆匆赶往前线。行前,姐夫对他说:“希望你能写一篇永定河上游的战争。”方大曾坚定地回答:“我一定有很好的成绩答复

8、你。”之后,姐夫果然收到小方几篇很出色的通讯,9月17日从娘子关出雁门关,9月25日血战居庸关,9月30日平汉北段的变化,那时方大曾是平汉前方唯一的战地记者。据跟他一起在前线采访过的陆诒回忆,方大曾给一个十六岁小战士拍照片时,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别人招呼他赶紧躲避,他拍拍胸前的照相机,笑说:“今天收获不小。”保定失守之后,姐夫失去了与方大曾的联络,汇款也不知寄往何处。联系方大曾的亲戚,得到的答复是,小方退至蠡县后曾发一信说:“我仍将由蠡县继续北上,达到长江原来给我的任务。”之后石家庄陷落、太原失守,方大曾的消息便一点也打听不到了。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后来证实,方大曾在华北前线牺牲。他的许多战地照

9、片,由其妹保存,最后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而在抗战时期的战地记者心中,永远保留着小方这样的身影:年少,英俊,头上戴一顶白色的帆布帽,身穿白衬衫和黄短裤,足蹬跑鞋,挎一架照相机,显得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姐夫在全面抗战时期的战地记者生涯中,最为著名的一件事,是不顾安危亲赴台儿庄,采访报道大战和胜利。到了现在,台儿庄大捷已经家喻户晓,但姐夫的这段经历,却仍旧很少人了解。台儿庄战役打响之后,前后有数十名记者到达前线采访,其中包括大公报的姐夫、新华日报的陆诒、星光日报的赵家欣,以及中央社特派员曹聚仁夫妇等。还有一些外国媒体也派出记者,如苏联塔斯社、美国合众社、芝加哥每日新闻、新加坡星洲日报等。4月4日

10、,姐夫和陆诒一起抵达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部,次日会见李宗仁将军。李将军握住姐夫的手说:“你是名记者,你的报道鼓舞我们的士气,增加我们的决心,我代表抗战前线的将士们感谢你们。”然后李将军讲述了台儿庄几日战况,防线正面的孙连仲部伤亡惨重。忽然李将军话题一转:日本整个对华作战计划,有一个根本假定作基础,就是中国必降。他们没有预料万一中国不屈膝,该怎样办?所以他们计划布置兵力,制定作战方案,都依据速战速决的原则。现在我们不但不屈服,而且决心坚持抗战到底,不胜不停,这一下日本手忙脚乱了。日本的政略可以说完全失败,战略也自然失去根据。所以我们自今天以后,处处强硬,每时每地都成为日本意外的困难,不管每一战斗的结

11、果怎样,原则上都是日本失败了。我们已经搞乱了日本,我们还怕他们什么!听了李将军这些话,姐夫很激动,在他的通讯李宗仁纵谈抗战前途中写道:“转危为安者,实由于李宗仁先生之坚定与从容。”由于在台儿庄的相处,也由于姐夫的报道,姐夫和李宗仁将军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60年代李宗仁将军返回大陆之后,专门找到姐夫叙旧,李将军还赠送姐夫一把小手枪作为纪念。外甥苏苏回忆,他记得曾经在家里办公桌抽屉里见过这把小手枪,问姐夫哪里来的,姐夫答是李宗仁将军送的。“文革”发生,姐夫便把这支手枪上交了。4月6日,台儿庄国军拂晓发起总攻,姐夫和陆诒等战地记者抵达前线司令部,采访孙连仲将军。战斗到下午两三点钟,仍没有消息,孙

12、将军请记者们休息一阵。姐夫坚持不睡,独自一人跟随孙将军,寸步不离。结果姐夫最早获得国军反攻大获全胜的消息,立刻发回报馆,大公报得以抢先发出号外,轰动天下。姐夫后来还曾总结:“台儿庄大战胜利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新的胜利的信念,即我们只要采取主动的、机动的、攻击的、协同的作战方针,坚持运动战为主和阵地战游击战为辅的战术原则,我们就能够保证今后战争的胜利。”抗战时期,没有计算机,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人在前线,也没有电话和电报,姐夫如何能在第一时间,传送台儿庄大捷的通讯呢?原来他是经常借用各战场司令部的军用电话。战役进行之中,分秒必争,各司令部怎么可能允许姐夫借电话呢?原来,为了能够随时有机会借用军

13、用电话,姐夫用了很多心思,同各战区指挥官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比如凡有军官升职授衔,姐夫都会打电报或电话表示祝贺,所以很多国军指挥官都直接认识姐夫。1937年8月,日军进攻南口,姐夫前往采访,用相当篇幅介绍司令官汤恩伯将军如何指挥战役,面对劲敌,日夜操劳,不思饮食,半月无眠,瘦得皮包骨,坚持不下火线。对于这篇报道,汤恩伯将军非常感激。姐夫领导在武汉召开“青记”全国代表大会时,汤恩伯派人给姐夫送来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姐夫说,如果钱是送给我个人,我不能接收。如实报道前线战况,是一个战地记者的职责,我只是做了自己的本份工作。日军进犯察哈尔的时候,省主席刘汝明中将望风而逃。姐夫经过实地采访之后发表通讯,愤

14、怒斥责刘汝明的不抵抗态度。刘汝明非常恼怒,却又无奈,派人带了大笔金钱拜会姐夫,请求笔下留情,为刘汝明写几句好话。姐夫严厉表示:钱不收,文不改。作为战地记者,当有职业道德,笔下只记亲历亲见亲闻,不容欺瞒编造。他让来使转告刘汝明,如果哪天刘汝明英勇无畏,他也会如实报道,赞扬刘将军的功绩。去西北采访时,姐夫到青海采访西北军阀马步芳。马步芳是个大老粗,非常看不起文化人,完全不理会姐夫。于是姐夫仔细留心,寻找机会跟马步芳接触。有一次他听说马步芳要去城外打猎,便借了猎枪和马匹,跟着马步芳的随从们一起出城。也是运气,姐夫打中了一头猎物,马步芳见了很赞赏,问他是谁。认识之后,姐夫陪着马步芳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15、天南海北地说笑,逐步赢得马步芳的信任。聊天之中,似乎不经意间问些问题,听到马步芳的回答,一只手拿铅笔头,在裤袋里默写,偷偷记录。后来两人混熟了,能够一起打麻将,便有机会谈论更多青海局势,姐夫因此对西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出于对姐夫的信任和了解,只要姐夫到了前线,大公报编辑主任王芸生便会守候在电话机前,即使深夜也常不睡觉。姐夫随时得到战况,一旦获得借用军用电话的机会,就马上打电话给王芸生,口述自己的通讯报道,王芸生便逐字逐句记录下来,随即发稿。台儿庄战役结束之后,日军不甘失败,纠集兵力进攻徐州。国军刚刚结束台儿庄苦战,未及休整,决定保存实力,突围撤退。当时在前线还有三十多个战地记者,跟部队吃住在一

16、起。战区主管记者的参谋杨德华牵来两匹马,找到姐夫和陆诒二人,要他们骑上马,由他领路,赶紧撤退。姐夫问:我们骑马,你怎么办?杨参谋说:我徒步跟着你们的马走。姐夫又说:战局紧张,你是参谋,随时要用战马,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可以骑走?再说,我们一起来的有三十多个记者,别人都还留在这里,我怎么能独自骑马撤退?就这样,姐夫婉言拒绝了杨参谋的好意,跟其他记者分别随军突围。出色的报道赢得响亮的文名,与战地记者同甘共苦,使姐夫获得同行们的敬重,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青记)成立,姐夫当选为总干事会干事。组织“青记”是周恩来同年7月到上海,布置给夏衍和胡愈之的任务,用来对国统区新闻界进行统战工作。而筹备会则决定由姐夫负责领导青记的成立和组织工作,当时姐夫还不是共产党员。1938年青记在武汉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邵力子、郭沫若等都出席。周恩来对姐夫的战地通讯早有所知,他曾写信给姐夫说:“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2000年,国务院宣布把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的日子11月8日,定为中国记者节。组织“青记”一年之后,姐夫离开大公报。1939年5月,姐夫参加中共,1941年4月“青记”被查封。1942年,姐夫进入新四军苏北根据地,他的主要精力和时间,转为领导党的新闻工作和文化宣传事业,那是后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