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甸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docx(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实施方案鲁甸县扶贫办2018年10月一、基本情况-1-(一)鲁甸县基本情况-2-(二)脱贫主要成效-3-(三)深度贫困成因-4-二、总体要求-6-(一)指导思想-6-(二)工作原则-7-(三)对象范围-8-(四)脱贫目标-9-(五)脱贫计划-9-三、重点任务-9-(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9-(一)产业就业扶贫工程-11-(三)生态扶贫工程-14-(四)健康扶贫工程-16-(五)教育扶贫工程-17-(六)能力素质提升工程-20-(七)农村危房改造工程-22-(八)贫困村提升工程-22-(九)兜底保障工程-24-四、投资规模-24-(一)项目总投资-24-(二)分年度投入-25-(三)按照资金来源
2、分:-26-(四)按照脱贫攻坚类别分:-26-五、政策措施-27-(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27-(二)强化金融扶贫支持-28-(三)强化土地政策支持-28-(四)强化干部人才支撑-29-(五)加大干部培训力度-29-(六)加大社会帮扶力度-30-六、组织保障-31-(一)强化组织领导,压实攻坚责任-31-(二)强化精准施策,提高脱贫质量-31-(三)强化资金监管,严格督查考核-32-(四)强化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33-(五)改进工作作风,落实指导服务-34-鲁甸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
3、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和省、市相关文件要求,为全力推进我县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结合鲁甸县实际,制定本项目库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鲁甸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建立健全了组织动员责任落实、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合力攻坚、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等一系列体系、机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脱贫攻坚取得较大进展。鲁甸县是集“山区
4、、贫困”为一体的欠发达县份,目前有贫困乡镇8个,其中深度贫困乡镇5个;有贫困村96个,其中深度贫困村4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867万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到2016年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12.821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33.8%下降到12.88%;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75元增加到8765元。(一)鲁甸县基本情况鲁甸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昭通市的南大门,国土面积1489平方公里,辖10镇2乡,97个村(居)委会1969个村民小组。至2016年末,全县共有总人口46.2万人,居住着回、彝、苗、布依等13个少数民族9.3万人,占总人口的20.13%。鲁甸
5、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已有人类活动,是古朱提银的主产地、南丝绸之路的古驿站,声名远播的野石山新石器遗址、盛产朱提银两千余年的乐马厂、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拖姑清真寺名冠全滇,素有朱提之源、千年银都的美誉。鲁甸地处要塞,交通便利。处于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和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双向大走廊的重要节点,距省会昆明市310公里,距昭通市主城区18公里,距昭通机场和火车站35公里,昆水公路、213国道、昭待高速、昭大一级公路、昭巧公路和即将新建的都香高速穿越县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鲁甸资源富集,潜能巨大。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铅锌
6、矿远景储量820万吨,银金属远景储量683万吨,铜金属储量3.5万吨,镁矿储量为4222万吨,水能蕴藏量120万千瓦,太阳能、风能资源可开发利用总量65万千瓦,铝土、铁、玛瑙、硅石等矿产资源均有分布;属全省优质核桃、花椒、烤烟和生猪、黄牛基地,核桃、樱桃、花椒、苹果等名优农特产品享誉四方;牛栏江百里大峡谷、朱提银古矿洞群、转山包黑颈鹤保护区、10里樱桃文化长廊、风情园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旖旎多姿。鲁甸蓄势待发,前景广阔。是昭通中心城市双核之一,鲁甸工业园区被列为全省工业上山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
7、县、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两基”工作先进县、省级先进平安县、造林绿化模范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撤县设区步伐加快、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鲁甸将迎来持续叠加的发展良机。(二)脱贫主要成效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按照中央、省、市扶贫开发的统一安排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市脱贫攻坚“133”工作思路为指导,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
8、效精准,强化军令状意识,加强统筹、压实责任、扎实苦干,大力开展产业发展、劳务转移、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全面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通过努力。实现了5个贫困乡镇摘帽、43个贫困村出列、22665户7983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33.8%降至12.88%。2016年制定了鲁甸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极大促进了鲁甸经济社会发展。鲁甸贫困人口从12.8214万人减少到4.88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近2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团
9、人口经济收入显著增长,扶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鲁甸县社会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深度贫困成因鲁甸县近年来,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成绩。但是,由于鲁甸位于高山峡谷地区,地理环境特殊、生产发展条件差,受历史因素影响经济发展起点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山区、民族、贫团交织叠加,既是省委明确的“脱贫攻坚主战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又是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坚中之坚1.区域整体贫困明显,致贫原原因复杂多样。鲁甸县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乡5个、深度贫困村40个,目前还有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L296万户4.8867万
10、人,贫困发生率为12.88%,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是水磨镇,达52.02%;同时,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因病1325户(10.22%)456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34%;因残1031户(7.96%)3736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65%;因学1264户(9.75%)6330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95%;因灾319户(2.46%)1104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26%;缺土地248户(1.91%)943A,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93%;缺水51户(0.39%)187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0.38%;缺技术3099户(23.91%)12339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5.25%;缺劳力1720户(13.2
11、7%)4329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86%;缺资金2348户(18.12%)9171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8.77%;交通条件落后759户(5.86%)313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6.41%;自身发展动力不足796户(6.14%)3032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6.20%o多种贫困成因交织叠加,呈现区域整体贫困明显特征。2.素质型贫困突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部分群众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淡薄,自给自足的传统思想观念明显存在,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不强。鲁甸县贫困人口接受教育年限短,接受外界信息、新鲜事物、先进思想和理念的能力水平受限,人口综合素质相对
12、偏低,创造力、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生产科技普及率低,青壮年劳动力缺乏一技之长,缺技术成为主要致贫原因,1.2339万人缺技术占贫困户总数的23.91%,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加快发展生产的办法不多、自身能力不足,部分自然村脏乱差问题突出,没有公厕,农户没有卫生室,民居比较筒陋,还有部分群众人畜没有分居,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需要要进一步思想解放,加大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力度。3.交通水利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鲁甸县交通网络建设滞后,公路等级低;公路网密度小,农村路网不完善,还有?个自然村
13、未通道路,部分自然村道路运输和群众生产生活成本是城镇的数倍;农村道路建设,受高山峡谷地貌和地质影响,建设成本高出一般地区一倍以上,道路防护难度大、安全隐患消除难。骨干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不足,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水利化程度低。当前,农村医疗条件差,还有6个村卫生室未达标,心脑血管疾病、结核病等高原病频发,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诊治。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各类教育发展不均衡,人均受教育年限短;农村学前教育严重滞后,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师资力量缺乏,乡村教师、幼师数量严重不足。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深度黄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
14、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现行标准,强化攻坚能力,防范各类风险,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聚焦特殊贫围人口精准帮扶,解决贫困群众脱贫最急需的突出问题,坚持“五个一批”基本思想,强化政策措施支持,抓实推进精准施策,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以决胜脱贫攻坚为主线,以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为重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能力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提升、兜底保障9大工程,将贫困地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重点,完善贫困县脱贫攻坚项目库,绘制乡镇精准施策线路图,细化村级施工图,确保鲁甸县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同全省全
15、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二)工作原则1 .坚持目标导向,确保脱贫质量。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为导向,坚持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补齐短板,在有限时间内解决急需问题,既不降低标准,也不随意提高标准;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为重点,以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为抓手,加快由找准帮扶对象向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由关注脱贫速度向保证脱贫质量转变,由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并重转变。2 .坚持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紧盯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找准问题和差距,结合地方实际和资源禀赋,分类分级分层负责,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大水漫灌”,实现贫困人口真脱贫、脱真贫。3
16、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弘扬劳动光荣、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孝亲敬老等传统美德,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光荣脱贫、勤劳致富。4 .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合力攻坚。科学编制全市实施方案,把脱贫计划与行业部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有机衔接,发挥政府引领和市场机制作用,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引导市场主体、扶贫对象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互为支撑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5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行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
17、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对象范围本实施方案,聚焦4.886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留“死角,不留“盲点覆盖10镇2乡所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四)脱贫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稳定实现8个贫困乡镇全部退出,96个贫困村(含40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退出,4.886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城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解决。
18、(五)脱贫计划在2017年贫困人口脱贫3.2221万人、贫困村出列18个的基础上,编制2018至2020年的滚动脱贫计划。2018年实现17个贫困村退出,1.9346万人口脱贫。2019年实现36个贫困村退出,2.9521万人口脱贫;2020年实现退出贫困村提升巩固,脱贫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三、重点任务(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持“揶穷窝”和“换穷业”并举原则,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对30户以下、贫图发生率30%以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达到脱贫出列条件的村庄实施整村整组搬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广
19、泛动员、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对符合搬迁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做到“应搬尽搬、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推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精神,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市内进一步优化县区间搬迁任务,优先保障鲁甸县易地扶贫搬迁需要。鲁甸县在抓好原有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718户3272人落实的基础上,新增县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2517户10725人,随迁户229户897人,接收外县搬迁7703户31808人。采取新村建设、进镇、进城等多种安置方式并加大就业促进力度,确保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
20、如期实现稳定脱贫。由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在今后的实施工作中,我县将认真贯彻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最新政策,提高脱贫质量。建设中,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万人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2022号)和我省易地扶贫搬迁有关规定,人均住房面积控制在25平方米以内,并结合乡村发展规划、县城建设规划和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承、特色民居保护等因素,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以统规统建为主,统规自建为辅,确保住房安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好鲁甸卯家湾安置点基础设施,为贫困人口搬迁进城、进镇安置和劳动力充分就业创良好造条件,并将安置区交
21、通、电力、水利、教育、卫生等设施,以及农贸市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等设施建设规划,统筹纳入“贫困村提升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统一验收;对搬迁人口就业,采取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城乡公益岗和县内就近转移就业、省内县外转移就业、省外转移就业等措施,强化就业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统一纳入“产业就业工程”“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统筹安排,重点培训,确保稳定就业率达98%以上。(一)产业就业扶贫工程针对贫困人口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生产发展组织化程度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等实际,把产业发展和充分就业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稳定增收脱贫重要支撑和根本途径,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合作
22、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依托高原水土无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丰富等优势禀赋资源,走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路子,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企业到我市从事产业开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加工储运业等,促进企业增效、财税收入、农民致富除兜底保障外,使8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1至2个增收产业项目覆盖,确保到2020年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目标。1 .发展特色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152463.2亩,包括蔬菜、马铃薯、水果等;经济林果种植212048亩,包括核桃、花椒等;中药材种植5336亩。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项目覆盖面达60%以上,使41193户133653人建
23、档立卡贫困人口直接受益,有长效稳定的产业支撑。2 .发展特色养殖业。畜牧养殖289046头,包括牛、猪、山羊等;家禽养殖17.4万羽,包括生态土鸡等;在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项目覆盖面达50%以上使46055户16868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养殖小区建设为贫困村所有农户提供全覆盖服务。3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发展加工储运服务业,包括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培育农林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农产品冷库建设、物流服务业等。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99个,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组建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消除集体经济“空壳”,培
24、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有钱办事,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开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13个,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以集体经济为主,集中建设旅游特色村,发展高原风情乡村游、生态农庄观光游、特色旅游商品、休闲观光游,实现贫困人口务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努力力实现贫困户增收。扶贫车间建设,包括民族手工作坊、传承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成立电子商务服务点,开展特色产品网上销售、信息咨询服务、市场预测测等服务,以产业扶持资金和生产型用地等入股方式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形成较为稳定股份分红收入。4 .转移就业。采取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导、东西扶贫协作、粤滇帮扶和省内对口帮扶等,加大
25、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通过县内就近转移就业、省内县外转移就业、向东莞等省外转移就业,增加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通过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让缺资金、缺土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直接受益,有稳定收入来源。专栏1产业就业扶贫项目1 .发展特色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152463.2亩,其中马铃薯种植88009.7亩,蔬菜种植35867.5亩,水果种植18580亩,种植中药材5336亩;经济林果种植212048亩,花椒132760亩、核桃79288亩。2 .发展特色养殖业。畜牧养殖464246头,其中养殖生猪270931头,肉牛14833头,山羊3282只,家禽养殖17.4万羽,蜂养殖1200箱。3 .创新产业
26、扶贫模式。(1)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贫团村集体经济组织99个,乡村旅游项目13个。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主要实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组建造林合作社、生态公益岗等生态扶贫工程,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生态保护建设脱贫,努力建设全省全市生态保护排头兵先行示范区。1.生态保护。贯彻落实国家森林法和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依法依规保护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新增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68.1万亩,用好用足用活天然林保护政策、完善湿地保护体系等;实施农村清洁能源替代,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500套。2 .生
27、态修复。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到2020年实施退耕还林84000亩,惠及20429人贫困人口,并给予退耕农户补助其他生态建设,采取扶持、改造、重组等多种方式培育扶贫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贫困人口参与造林、抚育管管护等。3 .组建造林合作社。依据云南省林业生态扶贫实施方案(即将印发)规定,在生态保护任务最重、贫困人口最多的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林业工作站的指导下,负责本村造林、护林、抚林、管林等营林业务工作,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贫困户户要达60%以上,贫困户原则每户有一人以上劳动力在合作
28、社通过劳务获取工资和分红收益。4 .生态公益岗。按照国家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排生态护林员的要求,结合鲁甸县生态保护面积大的实际,扩大深度贫困地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规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森林管理护工作,将贫困户劳动力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实现林业生态扶贫和精准脱贫。到2020年,全县选聘生态护林员达到180人,带动56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专栏2生态扶贫项目1.生态保护。新增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68.1万亩。2.生态修复。实施退耕还林84000亩。3.生态公益岗位。全县选聘生态护林员达到180人。针对基本医疗保障不足及地方病、
29、结核病多发等实际,进一步强化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的落实,重点做好高原病、结核病、艾滋病、精神病及贫困老人、重患者残疾人等的筛查和救助,切实加大对全市健康扶贫支持力度,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和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目标,采取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等措施,有效解决1325户456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1 .村级卫生室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6个,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至少有1名村医执业。2 .乡级卫生院建设。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规范科室诊疗流程,完善诊疗制度,优化医疗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3 .县级医院达标建设。县级
30、医院标准化建设,力争达到二级医院标准。4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12个乡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同时,全面建成远程医疗服务体系。5 .县乡村医技人员培训。开展县乡村医生培训及村级医生学历达标等培训420人次,通过加强乡村医生培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6 .地方病及重点疾病复查和防治。开展对地方病、心血管疾病、结核病及艾滋病等重点防治,计划筛查地方病和心血管疾病2200人,开展艾滋病检测86471人次.7 .医疗设施配套1项。8 .重病兜底保障2901人。9 .解决医务人员缺口问题:鲁甸县各乡镇医务人员编制共490人,总缺编105人。专栏3健
31、康扶贫项目1.村级卫生室标建设。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6个,其中:文屏镇1个,龙树镇3个,新街镇1个,梭山镇1个,10 县级医院达标建设。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11 县乡村医技人员培训。开展县乡村医生培训及村级医生学历达标等培训,力争培训达到420人次。12 地方病及重点疾病复查和防治,开展地方病和心血管疾病筛查2200人;开展艾滋病检测86471人次。(五)教育扶贫工程瞄准全县教育薄弱环节,完善“控辍保学”机制,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着力开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存量资金、增量资金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全县教
32、育增量资金主要用于满足建档立卡35625户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需要。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9%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左右;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升到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90%,毛入学率达到95%。全县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贫团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在各教育阶段中均获得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资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让1264户6330人因学致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切实提升贫困地区办学水平。学生资助1.学前教育资助:学前教育资助落实助学金,每人每年300元,共补助7
33、662人;2 .高中阶段资助:高中阶段资助落实助学金、生活补助、免学杂费,每人每年5400元,共补助10215人;3 .雨露计划:雨露计划每人每年3000元,共补助6378人;4,职业教育资助:职业教育资助落实国家助学金、免学杂费,每人每年3000元,共补助787人;5 .普通高等教育及以上资助:考起全国规定158所高校(985.211)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学费奖励,每人每年5000元,共59人。学校建设1 .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贫困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学前教育办学条件,优化学前教育布局。2 .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7所。解决好乡村弱、城镇
34、挤、大班额”等问题,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3 .普通高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普通高中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学校布局,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4 .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就业难和成才能力弱的短板问题。5 .教师队伍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按需施训、学以致用”的原则,分类别、分层次、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教师队伍培训,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教育能力偏低的瓶颈问题,结合“国培计划”,开展校园长、骨干教师及班主任培训*万人。以县区、乡镇组织开
35、展全员培训为辅,通过多种方式,培训教师1750次。教师缺编2214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缺编493个;高中阶段缺编244个;学前教育缺编1477个专栏4教育扶贫项目1.学生资助25101人次;2 .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施7所;3 .教师缺编2214个。其中: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缺编493个;2、高中阶段缺编244个;学前教育缺编1477个。(六)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需要,大力提升贫困人口技能素质,充分发挥技能培训在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做到精准发力、精准扶贫。通过培训一批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贫困人口、转移输送一批有劳动技能的贫
36、困人、创业扶持一批贫困人口就业,大幅提升全县贫困人口就业技能,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支持乡镇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闲置场地等措施,推进国内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对有劳动能力的适龄贫困人口开展1次以上的技能培训,让每个有适龄劳动人口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技能劳动者就业,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获得岗位推荐就业服务,80%以上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本,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115人次的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平均每年培训5000人次左右,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能力素质的有效提升。培训工种分类:1,开展技能培训(电工、焊工、钢筋工、汽车维修工、混凝土工等工种)4
37、528人次。2,开展专项能力培训(核桃栽培、花椒栽培等工种)2981人次。3,开展职业培训(挖掘机、装载机操作、计算机、家电维修等)4074人次。4,开展引导性培训(外出务工须知、厂规厂纪、卫生防疫、消防安全、安全生产、法律、礼仪等知识)2532人次培训人员:全县共培训14115人次,其中:文屏653人,桃源310人,茨院1551人,江底741人,小寨329人,火德红530人,龙头山700人,乐红1868人,龙树1679人,新街2143人,水磨1425人,梭山2186人;(三)补助标准:技能培训人均补助IlOO元;专项能力培训人均补助800元;职业培训人均补助900元;引导性培训人均补助100
38、元;(项目库涉农整合资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东莞中山企业稳定务工三个月以上可享受IoOO元。对外出务工稳定三个月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给予不超过500元每人一次性交通补助。乡村公共服务岗位补贴资金。全县共12个乡镇共97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安排3个乡村公共服务岗位,每个乡镇安排1个,共303个岗位,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每月共需资金15.15万,每年共需资金181.8万元,2018年-2020年三年共需资金546万元。(七)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加强全省脱贫攻坚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意见要求,在严格控制建房面积避免建房致贫返贫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加固改造
39、等低成本改造方式,鼓励采取统建农村集体公有住房,加固、置换或长期租赁闲置房屋等方式,兜底解决7800户等4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加大配套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开展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实施危房改造的同时,统筹推进特色村寨、特色民居建设,同步改厕、改圈、改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4470户143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1 .危房拆除重建。实施C/D级危房拆除重建74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416户)。2 .危房加固改造。实施C/D级危房加固改造39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7户)。(八)贫困村提升工程将深度贫困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40、支持重点,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改进帮扶政策举措,促进巩固脱贫成果,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用好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加大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结合实际,加强贫困村村组道路、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人居环境、党群活动场所等建设,着力改善5个深度贫困乡镇、40个深度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使深度贫困村实现100%宽带网络覆盖、80%以上有信息服务站。全面改善35625万户12866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居环境条件,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最急需的困难问题。1.村组道路建设。改扩建村组道路1746.808公里,桥梁3座。2 .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实施巩固
41、提升工程彻底解决65500人饮水安全问题,让12151户4352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直接受益。3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覆盖12个乡镇。4 .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新建331个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新建公厕设施43座,新安装太阳能路灯2323盏,对4766户农户实施改厕、改圈、改院。5 .串户路硬化。硬化串户路300204.9平方米。专栏5贫困村提升工程1.村组道路建设。新改扩建村组道路1746.808公里。6 .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彻底解决65500人饮水安全问题。7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示
42、范工程,覆盖12个乡镇。8 .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新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站331个;新建公厕设施43座;安装太阳能路灯2323盏;实施改厕、改圈、改院等4766户。5,串户路硬化。硬化串户路300204.9平方米。(九)兜底保障工程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兜底保障能力。在深度贫困村实施居家养老和集中供养为主的养老行动,做好留守老人照料服务,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为贫困村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建设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为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开展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职业培训与教育、就业前训练等业务,组织残疾
43、人从事简单生产劳动,以及提供相应的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切实解决建档立卡贫困老人及五保户、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居家养老及托管问题,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四、投资规模(一)项目总投资鲁甸县脱贫攻坚项目库总投资规模776916.43万元。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投资概算476940.14万元(含外县迁入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638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108354.36万元;转移就业资金2623.37万元;交通扶贫资金92217.91万元;教育扶贫资金9399.16万元;健康扶贫资金9491.8万元;生态扶贫资金9900万元;兜底保障资金21189.02万元;文化公共服务已达标,无项目资金需
44、求;饮水安全及土地整治项目9390.54万元;贫困村振兴工程及巩固提升资金21030.21万元;(二)分年度投入2018年计划投入141397.63亿元,易地扶贫搬迁投资概算48440.64万元(含外县迁入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113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21896.02万元;转移就业资金1391.98万元;交通扶贫资金25609.2万元;教育扶贫资金3864.86万元;健康扶贫资金3118.34万元;生态扶贫资金5580万元;兜底保障资金6525.4万元;饮水安全及土地整治项目6500.91万元;贫困村振兴工程及巩固提升资金7520.25万元。2019年计划投入556743.69亿元,易地
45、扶贫搬迁投资概算428499.47万元(含外县迁入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52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69796.57万元;转移就业资金746.59万元;交通扶贫资金30586.57万元;教育扶贫资金2696.2万元健康扶贫资金2933.82万元生态扶贫资金2340万元;兜底保障资金7045.67万元;饮水安全及土地整治项目2000.01万元;贫困村振兴工程及巩固提升资金4848.8万兀O2020年计划投入78775.1亿元,产业扶贫资金16661.77万元;转移就业资金484.7万元;交通扶贫资金36022.14万元;教育扶贫资金3018.1万元;健康扶贫资金3439.65万元;生态扶贫资金1
46、980万元;兜底保障资金7617.96万元;饮水安全及土地整治项目889.62万元;贫困村振兴工程及巩固提升资金8661.16万元。(三)按照资金来源分:总规模776916.43万元。涉农整合104064.5万元,行业资金365400.1万元,社会资金(东西扶贫协作资金)56439.1万元,贷款资金50000万元,缺口资金201012.7万元。(四)按照脱贫攻坚类别分:一类脱贫基本保障658360.43万元,二类巩固提升118556万元。项目资金投入构成表项目类别财政资金投入(万元)小计2018年2019年2020年合计776916.43141397.63556743.6978775.1一、易
47、地扶贫搬迁476940.1448440.64428499.47二、农村危房改造16380111305250三、产业扶贫108354.3621896.0269796.5716661.77四、转移就业2623.371391.98746.59484.7五、交通扶贫92217.9125609.230586.5736022.14六、教育扶贫9399.163864.862696.23018.1七、健康扶贫9491.83118.342933.823439.65八、生态扶贫9900558023401980九、兜底保障工程21189.026525.47045.677617.96十、文化公共服务十一、饮水安全巩固
48、提升及贫困村振兴9390.546500.912000.01889.62十二、脱贫巩固提升及贫困村振兴21030.217520.254848.88661.16五、政策措施(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和集团帮扶资金支持,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资金、措施落实落地。(二)强化金融扶贫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脱贫攻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建档立卡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一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给子5万以下,1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的小额贷款,在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二是加大扶贫再贷款支持力度,使扶贫再贷款余额占支农再贷款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