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一、选择题1.清朝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棒”,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A.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B.工商业发达,地处交通要冲C.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D.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2.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
2、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 .伦敦之雾,曾被认为是空气污染的缩影。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夺走了超过12OOO人的生命。近乎残酷的空气治理法案随之而来,让伦敦走上了铁腕治污的救赎之路。如今,伦敦每年雾天不到10天,“雾都”之名早已不实。英国伦敦大气开始严重污染最早应起源于()A.中世纪B.新航路开辟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4 .“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在两根立柱间有自己的区域。”这表述的是()A.
3、北美印第安人的民居B.古希腊民居C.古罗马民居D.中国北方的窑洞5 .古希腊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老北京的四合院,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各异,民居风格的选择与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表述正确的是()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统治者的喜好当地的文化习俗A.B.仁D.6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下列能够体现城市居住条件改善的是()A.集中供暖和制冷的普及B.图书馆、影院数量的增加C.汽车数量增加D.商场、超市纷纷出现7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左传哀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谷
4、梁传隐公七年“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A.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8 .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D.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8 .太平御览中提道:“苍梧己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这体现当时的居住方式是()A.穴居B.巢居C.半穴居D.地面筑屋9 .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其研究主题应该是()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
5、进程对比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10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重要现象是()A.手工工场建立B.城市化进程开始C垄断组织产生D.资本全球扩张1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开封”与“苏杭型在前者,工商业者是贵族、地主的附庸,没有成为独立的斗争力量,城市的封建性超过了商品性;后者与之不同,虽然也是封建地租的集中地,但工商业的比重较大。下列在明清属于“苏杭型”的一组城市为()A.南京、泉州B.临清、盛泽镇C.洛阳、曲阜D.北京、景德镇12 .据考古发现,郑州商城内城城内北部为宫殿区,其中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内城外有居民区、墓葬以及铸铜、制陶和制骨作坊等。
6、以下对材料概括错误的是()A.商城的区域划分己有明显的功能区分B.商城有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的区分C.商城结构设计严密,注重防水和蓄水D.商城规模已有定制,属于都邑13 .四合院是北方的传统民居。对如图中的四合院建筑解读错误的是()A.此为砖木混合建筑B.是明清时期的典型民居C受儒家思想影响,主次分明D.属于复合式公寓14 .下表反映了我国人均居住条件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Itf)农村人均居住面积(Hf)1978年3.68.12000年IO24A.三大改造的完成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15.雅典卫城坐东朝
7、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而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B.大国和小邦的差异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D.时代的差异16 .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家中长辈应该住在()C.丙处D.丁处17 .下列关于我国坊市与城镇演变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自周至唐代,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B.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C.宋代以前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D.明清时期城市的商业性、生产性增强18 .明朝后期,随着越来越多农村家庭融入商品经济,江南农村涌现出许多人口只
8、有5002000人的小镇。盛泽、南河、戴泽、乌清、濮院、新市以及江湾等繁盛的丝绵制造中心,发展壮大为具有2万一5万人口的大型城镇。这些市镇崛起的原因有()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商品经济的发展C.雇佣劳动趋于普及D.政府鼓励民间丝绵业发展二、非选择题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涪在南宋时立为镇,到清朝乾隆时已是“烟火万家,商贾云集”的巨镇,有诗云“南涛贾客舟中市,西寨人家水上耕”。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河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吴江的屯村镇自明代以来即为冶铁业发达的市镇,嘉靖
9、时“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产品有农器、厨器还有兵器等。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例如苏州元和县的唯亭镇离城三十里,地处娄江上,为太仓、昆山、松江、崇明必经之要道。自明季以后至清道光年间,“人烟稠密,比屋万家”,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工商业巨镇。一些富商巨贾在经营得利后大购土地,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市镇的发展。如乾隆年间歙人程永洪,“善于商贾,贸易豫章数十年。又建业于浙江兰溪,置田产,家道日渐蒸蒸”;道光年间祁门人倪炳经,“少承父业,窑栈云连,吠亩鳞接”。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材料二江苏太仓所处的苏州地区是乡镇企业的发祥地,
10、当地的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采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农村工业化、就地城镇化的道路,即“苏南模式”。1996年,太仓的乡镇企业开始改革,打破了“集体经营”“行政推动”等传统框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混合型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已形成集体企业(主要是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个体企业“三足鼎立”之势。乡镇企业转制后所有制结构调整基本到位,促进了多种经济的共同发展,带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从原来主要接受上海在人才、技术方面的辐射,到现在接受的辐射无论是地域、范畴还是程度,均有了更大的拓展和提富。为了解决乡镇企业分散
11、布局的现状,太仓市在积极建设开发区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在小城镇开辟一批工业小区,搞好配套基础性设施建设。至2006年底,全市拥有私营企业6267家、个体工商户20873户,太仓市私营个体经济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摘编自孟秀红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江南繁荣的市镇工商业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苏南乡镇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
12、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李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一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地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
13、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一一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很快的原因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解析:A”开始崛起”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排除;B不符合
14、题干“新特点”要求,排除;题干提及了景德镇、朱仙镇、佛山镇、汉M镇,说明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故选C;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不活跃,D明显错误。2. A解析:7世纪,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在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它们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故A项正确。3. 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伦敦的雾来自近代工业的发展,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广泛使用煤等燃料,产生了严重空气污染,故C项正确;中世纪以农耕经济为主,尚未产生近代工业,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与伦敦环境污染无关,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最早”一词,故排除。
15、4. A5. D解析:统治者的喜好对民居风格的影响不大,故错误,排除带的选项;各地民居风格的形成主要和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有关,故正确,答案选D项。6. A解析:解答本题时需注意限制词“城市居住条件改善”,图书馆、影院、商场、超市属于生活服务的内容,不属于居住条件,故排除B、D两项;汽车数量增加也不属于居住条件的范围,故排除C项。答案选A项。7. A解析:从材料中的“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古代城的产生过程中,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用以保护民众、抵御外来进攻,故答案为A项;材料关于城的产生原因中没有涉及商业因素,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
16、城市的经济和文化职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划的特点,排除D项。8. B解析:从题干材料“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可知是巢居,故选B项。9. B解析:分析材料,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英国城市化进程、俄国城市化。综合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东西方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分析,故选B。A.D不符合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排除;C与题意无关。10. B解析: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组织形式,A项错误;城市化进程开始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之一,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项错误;资本在全球扩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表现,D项错误。1
17、1. B解析:据材料“苏杭型虽然也是封建地租的集中地,但工商业的比重较大”,结合所学知识,临清镇和盛泽镇都是明清时期有名的工商业市镇,故选B项;南京不符合当时工商业经济的特征,排除A项;洛阳、曲阜不符合当时工商业经济的特征,排除C项;北京不符合当时工商业经济的特征,排除D项。12. D解析:AB两项根据材料“宫殿区居民区、墓葬以及铸铜、制陶和制骨作坊”可以得出,故均排除;C项根据材料“商城内城城内北部为宫殿区,其中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可得出,故排除;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商城是否属于都邑,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o13. 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合院为砖木混合建筑,是
18、明清时期北方的典型民居之一,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ABC三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复合式公寓”说法明显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14. D解析:据题干时间信息19782000年可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D正确。15. C解析:两种建筑的风格差别无法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国和小邦的差异以及时代的差异,故排除A、B、D三项;“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体现了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和等级森严的政治文化;“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
19、建,呈现不规则布局“体现出了雅典民主政治特点,故C项正确。16. A解析: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厅堂、居室的布置一定是长幼有序、尊卑不同,一般来说,家中的长辈住在北房,按照方位就是甲处,故A项正确;儿女住在厢房的乙处和丙处,故排除B、C两项;仆人居住在外院的丁处,故排除D项。17. B解析:西周至唐朝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故选B项。其他三项符合史实,排除。18. B解析:据材
20、料“明朝后期,随着越来越多农村家庭融入商品经济”可知,明朝后期市镇崛起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雇佣劳动,排除C项;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政府鼓励民间丝绵业发展,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9. (1)特点:“依河为市”是江南市镇的普遍特征;大都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经济作物产区;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工商业巨镇出现。原因: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加强,统治者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资本、市场、人才等条件深受抑制;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2)
21、变化:由原来的以农业为主体的村镇型经济,转化为以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城镇型经济;企业生产和布局趋向集中,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接受内外投资、辐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原因:经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内引外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政府加强规划和引导,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o20. (1)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垄断组织的形成。意义: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2)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或发展水平不平衡);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原因: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答出其中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