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是一座“诗史”的丰碑〔180〕.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9479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壕吏》是一座“诗史”的丰碑〔18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石壕吏》是一座“诗史”的丰碑〔18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石壕吏》是一座“诗史”的丰碑〔18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石壕吏》是一座“诗史”的丰碑〔18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石壕吏》是一座“诗史”的丰碑〔18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壕吏》是一座“诗史”的丰碑〔18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壕吏》是一座“诗史”的丰碑〔18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石壕吏是一座“诗史”的丰碑(180)一、典故及其语义典故:1、三吏三别;2、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语义:1、原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以实录笔法创作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的分组概称,后指代一切有类似历史价值的文艺作品;2、原意为活着的人(儿子)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儿子)也就永远不能复生了,后转为,在大灾难后,对他人或自己的鼓励话,有“往者不谏,来者可追”的意思。杜甫画像出处:1、杜工部集;2、新、旧唐书杜甫传。参资:古诗文网石壕吏赏析。二、石壕吏的创作背景759年,安史之乱的第五年,唐军平叛战争仍处胶着之势。年初,在邺城大战中,60万唐军全线崩溃,损失惨重

2、。为了补充兵力,官府疯狂抽丁抓人,百姓苦不堪言。其时,杜甫48岁,他从洛阳接取眷属,赴华州任所。他夹杂在逃难的人流中,路经新安村、石壕村,穿越潼关,晓行夜宿,向西前行。一路上,满目疮痍的村邑,忍辱负重的百姓,生死离别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诗人,他情不自禁,忠实地记录下来,没有虚构、也没有矫饰,陆续赋成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后人用“三吏”和“三别”概称这两组长篇古体诗。诗人高瞻远瞩,超越一己之穷达,把忠君爱民和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注入理性思考,在神圣的诗坛上,他超凡脱俗,高自建标,让普通人成为“三吏三别”的主角,用泣血的文字描画他们的人生和感情,把“史”写成“诗”,每

3、首诗都记录了社会主体老百姓的心跳,都是一段鲜活的沉甸甸历史。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古代诗歌的一座丰碑,标志着诗人已经登临诗歌艺术的巅峰,成为伟大的实现主义诗人了。三年后,到了763年春,唐军终于平定叛乱。此时,玄宗、肃宗早已过世,唐代宗登基大半年了,而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未除,盛世烟消云散,大唐风流不存,整个帝国局势,正如杜甫所言:“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诗人此言,出自石壕吏,而此诗正是“三吏三别”中的一首佳作,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杜甫组诗“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组诗三吏三别三、石壕吏的基本情节与结构石壕吏,“三吏”中的第二首,五言古体叙事诗,24

4、句,计120字。诗中写的石壕吏夜间捉人故事,是诗人在该村投宿时,一整夜的亲见亲闻。在诗中,诗人通过“见闻”,以时为序,如实地记录了故事的全过程。先从“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时的所见起笔,最后到“天明登前程”时、独与老翁的辞别收篇,中间写夜间的所闻,详细记录“吏妇”的对话,全诗布局有序,谋篇老到,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前4句为第一段,诗人写所见:有吏夜捉人时,老夫妻俩的应对行动,导出下文所闻。那时刚经过战争,当是官道上驿站被毁,社会秩序不宁,诗人在暮色中,只好急奔石壕村投宿。正是在这种异常的环境背景里,诗人已睡下的“夜”间,发生了“有吏捉人”的奇事!诗人以老夫妻俩的熟练反应,表明这类事情经常发生

5、。多年来,百姓饱受抓丁之苦,心有不安,深更半夜,也不敢安睡,门外一有响动,肯定是官府搞突然袭击,趁“夜捉人”,于是,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画其时,诗人虽为政府官员,但已睡下,没有参予其间,只是隔门而听,做个事件见证人。首段,简要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时间、人物与事件,言简意赅,直入主题,是全诗的总纲。接着16句为第二段,诗人写所闻:听“吏妇”对话,简写差吏残暴无情、详写老妇致词的悲苦惨状,是全诗主体。诗人先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揭示双方矛盾突冲的激烈程度,从而引出老妇的“致词”。这13句致词,是一次写完的,其实不是一气说出,而是诗人采用寓问

6、于答写法,省去逼问语,而转述的。依据中间转韵三次,当是为了叙述简洁,突出重点,省去差吏的三次“怒呼”。(吏呼:你家的男人都哪里去了?)老妇致词,全家壮丁尽抽:三男成、二男死;(吏呼:难道再无别人?)孙方乳、媳无裙;(吏呼:你家到底谁去服役?)老妇衰、急应役。差吏同意,才息“怒呼”。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画这段“吏妇”对话,揭示了全诗主题。这个家庭,原有一大家人,父子兄弟、祖孙姑媳,如今祸患惨烈,落得如此下场,真是“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不复聊生了!这样的对话,形象地揭露了当时政治黑暗、差吏如狼似虎、兵役制度残酷,同时,又具体地表明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与百姓流血牺牲、忍辱负重的苦难情

7、况。简洁凝炼,重点突出,笔法老辣。最后一段4句,写天明时,诗人“独与老翁别”,交代故事的结局。诗人忧国忧民,也一夜未眠,“夜久”,听不到说话声了,可耳边还隐隐约约的,又好像听到饮泣的幽咽声音。“天明”告别时,迎客的老妇已被抓走,只能“独与”潜逃返回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理、诗人的感想,都蕴含在“独”字之中。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画一个,独,字,照应了开头,回应了诗中所有人物,又写出了事件的结局,还蕴涵着诗人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全诗内容,都是诗人的见闻,也包含着诗人的感受。诗人直面社会现实,把时局的混乱、官吏的残暴,与百姓的惨况,对比着来写,因此,全诗的主旨,就是揭露官府瓜牙的残暴,反映劳动人

8、民的苦难。同时,在具体的描写中,诗人也表露了自己的爱国悯民之心,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四、石壕吏写作艺术赏析古诗石壕吏结构严谨,故事完整,叙事简洁,语言洗炼,形象地描写出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命的家庭,以及笔录这一史事的诗人的苦闷灵魂,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石康史社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Q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古诗石壕吏首先,全诗以实录笔法,记载故事,句

9、句叙事,不发议论,寓褒贬于叙述,包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艺术。诗人构句,仅用名词动词,而不用形容词,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即使是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也只加上“一何”副词,就像历史书和新闻稿,重在陈述,只将爱憎蕴含其中。当然,少数句子也用了介词、语气词,这是组句的需要,有当别论。此为春秋笔法,堪称“诗史”。第二,采用寓问于答、答中藏问的写法,使内容更紧凑。诗人在写出“吏呼妇啼”的矛盾冲突后,便不再写差吏,而集中笔力写“老妇前致词”的13句,只在中间以三次转韵,暗示是三段答词,而省去差吏的三次逼问(详见上一章),这样,不仅使内容紧凑、语言简洁,更突出了

10、老妇人的苦情与无奈。第三,内容富赡,叙述简洁,藏不尽之意于叙述之中。如一开篇,只一句“暮投石壕村”,就直入主题,说“有吏夜捉人”;只写“老翁逾墙走”,不写何时归;只写“如闻泣幽咽”,不写泣者又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不写她是否被带走;为照应开头、结束全诗,诗人起程时,“独与老翁别”,才含蓄交代老翁已回、老妇已被捉走,而吞声饮泣的人,只能是丈夫刚战死、出入无完裙、正在给孩子喂乳的年轻寡妇了。语言简洁凝炼,内容丰富深邃。差吏捉走老妇画第四,明暗结合,对比鲜明。差吏与老妇,不言而喻,一怒一苦,对比鲜明。其实,诗人明写差吏,实际上是暗写官府,不是后者主使,哪有差吏的怒呼捉人呢?一明一暗,又形成对

11、比。至于在现场的诗人,从描写中可知,他同情老妇人一家人,可是又为什么只做旁观者,而一言不发呢?这是因为他身为官员,深知国家新败,前途堪忧,为了争取胜利,急需增兵,扩大兵源是势在必行的;支持差吏捉人吗?百姓已经付出极其沉痛的代价,诗人也于心不忍。再者,诗人又是一个忠君仁爱的儒者,他的伟大之处,是要两头兼顾,既要忠君爱国,又要爱民忧民,当二者难以兼顾时,他的内心是非常矛盾、极其痛苦的,于是,他在这矛盾与痛苦的煎熬中,无可奈何,只能选择沉默。这一切,也可以叫暗写。把官员暗写,只明写差吏,也反映了他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再者,全诗布局谋篇合理,层次结构清晰,材料剪裁得当,重点非常突出,章法老到,笔法老辣

12、,堪为范文。总之,石壕吏内容富丽,艺术性很高,是一篇完美的古体五言诗,堪称千古佳作。文坛泰斗韩愈品评李杜五、杜甫和李白是并肩的两大诗人杜甫和李白,同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可是气质不同,风格迥异。他俩在大唐诗坛并肩而立,年龄仅差11,却是两个时代的人。李白主要活跃在盛唐,他看到的是盛世的繁荣与鲜花,享受的是金樽美酒,拥有盛世的昂扬激越,他就像从天上而来的,他的诗豪迈浪漫,多表现精神世界,他是诗仙。而杜甫却主要活跃在安史之乱及其以后,他看到的是战争的残酷与血腥,遭受的是蹉跄漂泊与黑暗,拥有理性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他是在大地上生长的,他的诗厚重沉郁,多表现社会生活,他是诗圣。他俩的诗歌,同样“光焰万丈长”,光耀千秋,无论少了谁的,我们的诗坛上空都将黯然失色。因此,诗圣与诗仙,没有高下之分,同是伟大的诗人。我们爱李白,同样也爱杜甫。陈存选2023、03、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