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音乐人类学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音乐人类学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讲义文稿】音乐人类学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一概念提出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同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我国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的关系,只有将各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上,才能实现前途和希望;党的十九大将“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十九届四中全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等特点,概括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党的二十大将“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作为主线意识,重申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经过几次重要会议的阐释和论述,逐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发展成为解决新时代国家和民族命运问题的重要指导理论,以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为新时代开展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二、论述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中国多个民族在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形成的一种整体性认同和社会组织联结,强调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输出。在充分理解这一概念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最重要的是解释“意识”的建立。“意识”是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纽带,是一种认同感、情感、责任感的结合体。在“铸牢中华民
3、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过程中,“意识”是关键的起点,它包括着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以及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同时,意识产生到意识觉醒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要求个体从对自身“小意识”的局限中解放,逐渐认知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独立个体,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和未来的一部分的“大意识”。这种意识觉醒通常伴随着对中华文明的深入了解,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发展的积极参与。这种认知的转变不仅仅局限于个体,也应当扩散至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三、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理论阐释音乐人类学的视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创新性地阐释,可以考虑从音乐作为文化表达的角度入手,探讨音乐
4、在塑造民族认同、共同体意识和社会凝聚力方面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又传递了情感、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音乐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性。当音乐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往往其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性含义。旋律和节奏可以展现特定民族的情感、生活节奏以及历史变迁;歌词则承载着民族的语言、叙事传统和文学精髓,表达着深刻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演奏或伴奏乐器,也反映了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和审美取向。这些音乐元素在演绎的时间与空间之中构建了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此时意识虽然实质上是一种萌芽状态,但所给人们带来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极其厚重与深刻。通过音乐,民族间的交流和理
5、解得以促进,历史、传统、信仰、价值观等文化信息得以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民族音乐的多元性和融合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性和包容性。音乐人类学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能够发现各民族音乐中的共同元素,这为不同民族间的音乐融合提供了契机,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共同体意识。音乐是一种共同的情感语言,它能够拉近不同民族的心灵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团结。通过共同的音乐体验,我们建立更加深刻的共同情感和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音乐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音乐的创作、演奏和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互动是社会群体加深共同体意识的无形手段,而音乐
6、会、音乐节等形式也是民众共同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一种广泛而有效的途径。音乐的创作和表达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历史与文化复杂而深刻的交互关系。音乐家透过音符和旋律,诉说着他们所处时代的故事,传达着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这种音乐的表达激发了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连接。四、结语本文通过音乐人类学视角,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提出与发展、论述逻辑和以音乐人类学视角阐释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多元一体的认同和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意识”起着关键作用,需通过对自身与民族的认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等意识层面的觉醒来实现,而音乐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在形成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音乐的符号象征、多元性和社会整合的功能,加强了民族认同和共同体意识。希望更多学者在音乐人类学的视角下,继续深入研究音乐元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机制,挖掘更多音乐元素对意识觉醒的潜在作用,以推动共同体意识的巩固与深化。同时,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跨学科合作,探索多样化、创新性的音乐表达方式,为加强民族间的情感共鸣、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作出更为深刻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