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心理学复习资料2套(考试必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98695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2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心理学复习资料2套(考试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专升本心理学复习资料2套(考试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专升本心理学复习资料2套(考试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专升本心理学复习资料2套(考试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专升本心理学复习资料2套(考试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升本心理学复习资料2套(考试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心理学复习资料2套(考试必备).docx(5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专升本心理学复习资料2套(必备)专升本心理学复习资料(一)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或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形式,它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在心理过程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一注意。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现象,它随着心理活动过程的产生、发展、变化而存在,并保证着心理活动过程的顺利进行,离开了注意的参与,心理活动就不可能

2、产生。(二)个性心理:个性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或称个性心理或个性。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是人心理和行为积极性的动力系统,决定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中最稳定的特征因素,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面貌,是把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特征因素之所在,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活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发

3、展,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心理过程就不可能形成个性心理。另一方面,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制约着心理活动过程,影响着心理活动的进程和特点。可以概括地说,既没有离开个性心理的心理过程,也没有脱离心理过程的个性心理。二者相互融会贯通,共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心理面貌,其结构示意图如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注意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三、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和揭示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基本任务具

4、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研究心理和脑的关系、研究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关系、揭示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探讨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一)心理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有助于抵制和消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有助于其它邻近学科的发展。2、实践意义: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是师范生成为真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对于未来的人民教师来说,学习心理学有如下几方面

5、的意义:1.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科学地解释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自觉地同各种唯心主义观点作斗争。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应具有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了解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研究并揭示人的认识过程中各种心理活动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可帮助师范生深入了解和把握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息的输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及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正确应用感知规律把握事物的外部特征及联系;科学利用思维规律认识事物的本

6、质属性及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合理利用有效的记忆方法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刻印在大脑中;恰当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促进所学知识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从而把人类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3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认识青少年各种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阐明了人的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水平的科学鉴定或测量方法。可帮助师范生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积极地根据有关规律,创造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其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

7、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并消除消极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青少年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规格标准健康地成长。4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明确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加强自我教育,成为合格教师。心理学好象一面镜子,可以帮助师范生有效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评并自觉地同 严格要求自 在思想上和因为任何教价,客观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心理品质上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及产生原因,做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相对照,找到自己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己,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各种不良行为,行为上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的人05 .学习心理

8、学有利于学习好其它教育课程。心理学是其它教育理论课的基础,育教学活动实质上都是一种师生双方的交往活动,是一种以心理活动为主的人际作用过程,任何教育教学研究,都必须从探索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开始,才能有效地揭示出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性。因此,学好心理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其它教育理论科学。四、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结构体系学科性质:边缘学科。结构体系包括四大分支系统: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分支;研究不同主体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分支;研究不同社会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分支;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支。五、心理学研究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9、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什么是观察法?有何优缺点?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表现及其发生条件有研究目的的观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是探索心理规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保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资料比较真实,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是,观察法也有不足之处,表现为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研究中不容易控制变量,只能消极地等待被观察者的某种行为表现,比较费时;另外,观察所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作数量化分析,很难精确确定这种心理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有效地采用观察法,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计划

10、,以免出现遗漏;其次,应力求使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避免主观性;第三,要反复多次地进行系统观察,以获得全面翔实的资料;第四,要尽可能做好全面而细致的记录,并可利用一些现代化手段,如录音、录像等,以备反亚观察之用;最后,要事实是地分析材料,做出切合实际的推断和结论,切忌主观臆猜。2、实验法:实验法是是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实验者的某种心理现象,借以根据外部条件与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实验法的特点主要在于研究者可以主动地选择时间、地点和严格控制条件,以引起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并能依据目的,使心理现象重复出现,以便进一步反复观察,积累材料,做出准确的科学

11、结论。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此外,还有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教育经验分析法。六、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心理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次年出版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1920年南京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年中国成立了心理学会。(二)、西方近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1、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

12、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态三种。强调内省法。2、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著名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意识流”。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主张研究意识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环境决定论”(华生)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

13、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6、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计算机理论和技术背景;心理学是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实验法来构造心理模型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对心理学的批判: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动物儿童);心理动力学:伤残心理。8、策动心理学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强调行为的目的性,认为本能是策动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科学的心理观: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表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检验

14、的。一、脑是心理的器官生理解剖学的发展,临床研究,从物种发展史也可看出,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以上的科学事实足以说明,心理活动与大脑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依存于大脑这块物质。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一)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主要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由胞体发出的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之间是靠突触传递信息的。(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周围神经系统。它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

15、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机体活动的最高调节者或“司令部”,由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组成。(1)低级中枢。低级中枢主要包括脊髓、脑干、间脑和小脑四部分(2)高级中枢。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是大脑,其最高级的调节者是大脑皮层。分左右两半球,由耕服体连结。覆盖于整个大脑表面的一层叫大脑皮层,是人类心理活动最直接、最高级的物质基础。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比较重要的沟裂有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它们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撅叶四个机能各不相同的区域大脑皮层各叶分别聚集着某一类型或功能的神经细胞,具有特定的机能。额叶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最晚的部分,然而却是最发达的部分,约占皮层表面积的29%o额叶的

16、中央沟前回是躯体运动区,这部分损伤,会使机体活动局部或全部瘫痪;顶叶的中央沟后回是躯体感觉区。枕叶与视觉有关,如果枕叶部位受损伤,就会失去视觉能力,看不到任何物体;颍叶与听觉有关,如果撅叶部分受到损伤,就会失去听觉能力,听不到声音;以上各部分大脑高级中枢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人除以上高级中枢外,还有特殊的言语中枢,包括书写中枢、言语运动中枢、言语听觉中枢和言语视觉中枢三、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神经系统的活动,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活动。所以,神经系统的活动,实质上是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一)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兴奋过程是神经细胞由静止状态转向

17、活动状态,进而引起或加强相应器官、腺体、肌肉的反应活动。抑制过程是神经细胞由活动状态转向静止状态,进而压抑或减弱相应器官、腺体、肌肉的反应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总是时而兴奋,时而抑制,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2.兴奋或抑制的相互诱导。四、心理现象产生的基本方式一一反射(一)反射的含义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保证反射顺利实现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损伤,反射活动就不可能实现。反射弧并不是单向的神经通路,其

18、终末环节并不意味着终止。效应器的效应活动会作为新的刺激引起神经冲动,再传向神经中枢,中枢对效应活动的质量予以“评价”,这一返回传递过程称反馈。正是反馈的作用,才使得人们对刺激的反应更完整、更精确。反馈活动得以顺利实现的生理机制叫做“反射环”或“反射圈”。(二)反射的种类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本能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定向反射、防御反射和性反射。无条件反射对人和动物具有维持生命、延续种族的重要意义。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后天活动中,经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获得性反射。如望梅止渴,有机体依靠条件反射,可以适应更杂的经常变化的环境,使自己的行为更具有灵活性、主动性

19、和预见性。()条件反射的形成1 .定义:人和动物在后天活动中,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反射。2 .种类:(1)经典性条件反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2).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3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条件反射就其生理机制来说,是神经系统活动的过程,是生理现象;就其揭露条件刺激的信号意义来说,是心理现象。不同点: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动物主动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动物被动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出现在操作之后,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与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因此,在现实生活

20、中,操作性条件反射大大多于经典性条件反射。(四)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由这种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止渴”属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第二信号指由语言中的词组成的刺激。是一种抽象和概括化的信号,可以代替第一信号而起作用。如,谈梅生津。由第二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反射系统,借助于这个系统的活动,人才能间接而概括地反映现实,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传递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第二信号系统永远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如果词脱离了具体事物的支持,不代表具体事物,它就失去了信号的意义。

21、五、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脑是不能产生心理,它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如狼孩)、)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唯一标准。第三章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22、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二)意义:首先,感知觉是人们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其次,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再次,感知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感觉和知觉对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保证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感觉与知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的产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联系: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所以人们常常把它们合起来统称为感知觉。2、不同:感觉是对物体个别

23、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四、感觉与知觉的分类(一)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在这些感觉中,视觉对人的认识作用最大,在人接受的外部信息中,8090%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听觉次之。(2)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肌体觉。(二)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包括,听知觉、视知觉和肤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2)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知觉;正确的知觉和错

24、觉,错觉包括对物的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和运动错觉)和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和刻板印象)。五、感觉与知觉的规律(一)感觉的规律1、感觉的感受性及其变化:(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2)感受性的变化: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适应。这是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在时间上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后来刺激的感;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人的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相互影响,其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

25、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3).感受性的发展: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弥补.例如,有些盲人有高度发(二)、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人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因素:(1)客观条件: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是否明显、对象的运动和变化、对象的特征是否明显。(2)主观条件:人自己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活动目的和任务。2、知觉的整体性: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26、刺激在不完整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自己的知觉仍保持完整性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客观因素有,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排列特点、被感知事物的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主观因素有,人的知识经验。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事物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赋予它确定的含义,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从而把它标志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影响因素有: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活动任务以及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4、知觉的恒常性:当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发生变化的时候,但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

27、的恒常性在视觉中最为明显,主要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颜色恒常和亮度恒常等。知觉恒常是有条件,主要是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什么是观察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比较系统、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比一般知觉有更强的积极性和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观察的全过程和注意、思维等密切联系。(二)观察力及其培养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客观事物的各种典型的不显著特征的知觉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技巧,培养西、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应作好以下工作:1.要有明确

28、的观察目的和任务。2.观察前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3.要有周密的观察计划。4.做好观察记录,巩固观察结果。七、如何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1、合理利用直观教学形式2、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第四章记忆一、什么是记忆(一)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记忆是比感知觉更为更杂的心理现象。记忆兼有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特点。(二)记忆的基本过程和环节: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阶段。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保持是识记内容在头脑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的过程。再认和回忆是对过去经验进行提取时的两种不同形式。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

29、过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再认和回忆则是提取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三者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三)记忆的意义:记忆是心理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记忆是人实践活动的保证、记忆是任何教育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记忆信息储存的形式主要有语词和表象两种。1、语词记忆是信息以语言符号的形式被储存在人脑中。2、表象:(1)定义: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所以表象又叫记忆表象,其产生的基础是感知。(2)表象的特征,形象性和概括性(3)表象的意义: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

30、理性认识的桥梁。因此,表象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与形式、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三、记忆的分类(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二)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信息保存的时间很短,一般是0.252秒之间。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子是视觉后象。其特点是:保存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时间很短;记忆容量大于短时记忆。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也称为电话号码记忆。其特点:信息的容量有限,大约是7+2个记忆组块

31、。“组块”即记忆单位,组块的大小因人的知识经验而异,知识经验越丰富,组块也越大,扩大短时记忆容量的办法是加大记忆单位。(2)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容易受干扰,不易恢复。(3)记忆内容保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分钟,经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超过1分钟,容量很大,没有限制。信息输入经过意义编码,这种编码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制约。四、记忆的生理机制一般认为,客观刺激作用于分析器,在大脑皮层上就会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这些暂时神经联系在刺激物作用终止以后以某种痕迹的方式保留在头脑中,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重新活跃起来。依据巴甫洛夫的分析,记忆就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32、、巩固和恢夏过程。遗忘是暂时神经联系的消退和被干扰。记忆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保持是经过复习和强化,暂时神经联系的巩固;在刺激影响3暂时神经联系又恢复起来,就是再认和回忆。这就是记忆的生理机制。五、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一)、识记1、定义: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象和经验的首要过程。2、识记的种类: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1)无意识记: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在教学中正确组织学生的无意识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收到良好

33、的记忆效果。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片面性,单凭无意识记不能迅速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2)有意识记: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在学习和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容易使人疲劳。人的知识经验都是通过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获得的。就识记效果而言,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作为教师,了解识记的这一规律,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任务,使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理解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在识记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

34、顺序,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而进行的识记。(2)意义识记。意义识记也称理解识记,是在对识记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实验研究证明,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尽量进行意义识记。但最好布置一些机械识记的内容作为必要补充,使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结合起来。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愈多,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也就愈多,识记直观形象材料优于抽象材料,视觉优于听觉)、识记的方式和方法。4、如何科学识记(识记策略):目的明确、积极思考、多种感官并用、动手操作、内容适量、过度学习,且程度达到150%效果最好。(

35、二)保持和遗忘1、保持及其变化规律:保持是识记过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积累、储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识记的内容被储存后,并非一成不变,其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1).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记忆内容发生的改变,表现为:内容更加简洁、概括,不重要的细节被省略、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具体、合理和有意义、内容变得更为夸张和突出。(2)保持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记忆内容的量变包括记忆回涨和遗忘两个方面。记忆回涨也称记忆恢复,记忆的恢复现象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1)学习者理解水平低。识记时不能立即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知识经验的逐渐积累新旧知识间才建立了内在联系

36、;(2)材料的相互干扰。(3)识记时的累积抑制。保持内容量变的另一种情况就是遗忘。2、遗忘及其规律的应用(1) .遗忘的含义: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地再认和回忆。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记忆内容的消失。(2) .遗忘的分类。根据遗忘时间的长短,可把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根据遗忘的内容,可把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3)遗忘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学说: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压抑说,也叫动机性遗忘说、同化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4)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是有其规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先快

37、后慢的遗忘进程、识记材料的特点对遗忘有显著影响,熟练的技能遗忘得最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容易长久地保持;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慢些;理解了的内容遗忘慢,不理解的内容遗忘快;识记材料很多时遗忘快,较少时遗忘慢。对于系列材料,首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得越慢。对材料记得越牢固,遗忘的自然就慢。研究证明,过度学习能提高保持的效果,减少遗忘。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进行到刚刚能回忆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学习。一般来说,过度学习所用时间以150%为效果最佳。这样既不浪费学习时间,也能取得好的保持效果。(5)科学复习,避免遗忘:及时更习与经常复习结合、集中复习

38、与分散复习结合、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科学用脑,劳逸结合。(三).再认和回忆1.再认及其规律: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过程。影响再认的因素有三:一是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二是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三是当前呈现事物的环境与过去被识记时环境的相似程度。2.回忆及科学回忆方法的应用回忆也叫再现,是指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独立地再现出来的过程。根据回忆时是否需要中介物,回忆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有时不需要太大的意志努力就可以实现,有

39、时则需要较大的努力,进行复杂的思索,才能在头脑中呈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这种回忆叫追忆。要顺利地进行追忆,一要保持平静的情绪状态,二要根据中介线索进行正确的联想。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叫联想,联想是事物普遍联系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追忆时常用的联想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3.再认与回忆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六、记忆的品质(评价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敏捷性、持久性持、准确性、准备性七、回忆策略:联想、推理和心情放松八、常用的记忆方法:直观形象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记忆法、重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提纲记忆法、

40、推倒记忆法和图表记忆法,第五章思维和想像一、什么是思维(一)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二)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三)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思维与感觉、知觉等心理现象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它反映的内容、形式和水平都不相同。从反映的内容看,感觉、知觉只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与个别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的反映;而思维是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及其必然联系的反映。从反映的形式看,感觉和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借着于一定的事物为媒介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

41、概括的反映。从反映水平看,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起始环节,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感知的深化和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第杂、高级的阶段,是认识事物的重要环节,并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O二、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可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三)根据思维凭借的概念不同,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四)根据思维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思维过程,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五)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一)思

42、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因为语言具有概括性和物质性。(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I.从本质属性不同:思维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社会现象。2.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3.从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来看,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4、从律或性质来看,语言的语法规则与人类的思维规律不同。语法规则因民族而异,具有民族性、区域性。而思维规则不然,具有全人类性。四维的过程和形式(一)、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高级形式,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

43、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来实现的。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则是由分析、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来实现的。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或现象中去的思维过程。分析、比较是抽象的基础,抽象又是概括的基础。抽象和概括有两个层次:初级感性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和高级理性的抽象和概括。前者是对事物的具体属性、表面特征的抽象与概括;后者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和关系的抽

44、象与概括。(二)、思维的形式人们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思维活动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或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就是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所谓外延,就是指概念的范围。概念内涵的多少与外延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内涵愈小,外延则愈大;内涵愈大,外延则愈小。外延的大小由内涵的多少来决定。2、判断: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形式。判断是以句子的形式来表达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进而阐明事物,肯定或否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判断

45、主要分为直接判断和间接判断两种形式。3、推理:理是判断与判断的联系,是从一个或数个已知判断推出新的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也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推理主要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形式。三、问题解决的心理分析(一)什么是问题解决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成分。(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知识表征、迁移的作用、原形启发、定势的影响、动机和情绪状态、个性特征和功能固着的影响。四、思维的品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6、(一)、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狭隘性和肤浅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依赖性和随意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固执性和迟钝),思维的逻辑性(缺乏逻辑性).(一)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份,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新颖性,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想像的积极参与,灵感状态。2创造性思维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

47、证阶段。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3)对学生进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5)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6)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五、想像(一)想象及其特征想象是人脑对己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特征为形象性和新颖性。(二)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三)想象的综合过程:想象过程中对己有表象的改组和综合,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粘合、典型化、拟人化、夸张和强调等。(四)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活动是否有自觉的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

48、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类。1、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典型的无意想像是梦。幻觉是一种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它是人们在精神异常或某些药物作用下脱离现实的、不能自己的想象。梦和幻觉均属特殊情况下产生的无意想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意想象只能在这种特殊的甚至是不正常的情况下产生。事实上,日常生活中,无意想象是经常发生的。人们随着意境的出现,可以产生无限遐想。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成分。创造想象是一种比再造想象更复杂的智力活动,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首先,它们都以感知为基础,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