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99498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实用技术手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医实用技术手册一、针刺技术3二、灸法10三、三棱针刺法11四、耳针疗法12五、拔罐法19六、推拿技术20七、刮疼技术23八、常用脸穴25一、针刺技术一、毫针刺法1 .毫针的结构毫针的结构分为5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2 .针刺前准备(1)选择针具1)选择硬度、弹性和韧度较好的不锈钢针具2)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腌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2)选择体位体位选择以患者舒适并能持久,便于医者取穴和操作为原则;有条件情况下尽量采取卧位。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2、。(3)消毒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3种)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C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水沸后煮1520分钟,可达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对锋利的金属器械,易使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

3、120C,且可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腌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脸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脸穴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3 .进针手法持针操作的手-刺手;辅助进针的手一-押手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1)常用单手进针法:一般用右手持针,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2)常用双手进针法:包括4种

4、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适用于长针的进主要用于皮肤松主要用于皮肉浅针针弛部位的脸穴。薄部位的胸穴4.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直刺斜刺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腌穴。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腌穴。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如头部的脆穴等。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在临证操作时除了遵循每个胸穴的常规针刺深度外,还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方面决定。二、行针与得

5、气1.行针:行针,又称“运针”,是指针刺入腌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1)手法:行针的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从古至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是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即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手法种类操作方法刺激量大小提插法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构成了提插法。指力一定要均匀,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

6、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捻转法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后捻转动作,针在腌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在180度左右,不能单向捻针。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就小。辅助手法: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六种:分类操作作用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循行径路,在脸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循法可催气。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加强针感

7、,助气运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向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以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分直立针身而摇和卧倒针身而摇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感应;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震颤法针剌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可促使

8、针下得气,增加针刺感应。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2.得气得气,又称“气至”,“针感”,得气,是指针刺入腌穴后所产生的针刺感应。黄帝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的表现: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医者刺手指下的 感觉医者的刺手能体 会到针下沉紧、涩 滞或针体颤动等 反应。针刺入腌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喟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脸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三、留针和出针1.留针:指进针或得气后,

9、将针留置穴位内一定的时间。在留针过程中,还可间歇行针,以促使得气或加强针感及保持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2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是指将毫针拔出所刺腌穴的操作方法。出针的方法,是以干棉球轻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的捻转并顺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拔离。四、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针刺;3 .妇女怀孕不易针刺腹部、腰箴部腌穴;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肩井等穴不宜针刺;4 .有自发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不宜针刺;5 .胸、胁、背部腌穴;眼睛周围脸穴及项部腌穴针刺应注意角度、方向及深度等。五、针

10、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1、隼针原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因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针刺过程中突发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症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状便失禁,脉微细欲绝。立即起针。患者平卧,头低足略高,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处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髅、内关、足三里、理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初次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对针预刺的顾虑;最好采

11、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防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许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2、滞针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脸穴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或留针时间过长。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脆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

12、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预消除患者精神紧张,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防I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3、5针原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因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

13、折断,留在体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预、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防外物硬碰和压迫。4、手针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原全部刺入月俞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因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症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状部没入皮肤之下。医者要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层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镶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处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

14、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理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镶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行针或留针时,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不宜将针身预全部刺入腌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防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5、血肿原I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

15、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二、灸法灸法种类很多,常用灸法有多种,我们仅介绍常用的:1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常见艾条灸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腌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

16、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2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可发挥针与灸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即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病证。在针刺得气后,留针时在针柄上放置一段长L52cm的艾条施灸,或在针柄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待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应用本法时应注意在穴位皮肤上,放置一纸板,以防灰烬落下烫伤皮肤。三、三棱针刺法三棱针

17、,古称“锋针”,是一种柄粗而圆,针尖锋利的针具。常用来刺破人体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达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又称为“刺血络”、“刺络”,现在称为放血疗法。三棱针刺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点刺法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点刺法操作方法:1 .在预定的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液积聚针刺部位;2 .消毒医者双手和点刺部位;3 .右手持针,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随即出针;4 .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干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注意:临床可用采血针代替三棱针行点刺放血治疗。四、耳针疗法【耳廓表面解剖】耳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耳轮耳郭卷曲的

18、游离部分。耳轮结节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耳轮尾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对耳轮体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耳屏耳郭前方呈瓣状的隆起。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耳垂耳郭下部无软骨的部分。耳甲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

19、,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外耳门耳甲腔前方的孔窍。【耳穴的分布规律】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区域。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与头面相对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耳穴的部位和主治】1、耳轮穴位穴名部位主治耳中耳轮脚处耳轮呃逆、尊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尿、咯血,出血性疾病直肠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便秘、腹泻、脱肛、痔疾尿道直肠上方的耳轮处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外生殖器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睾丸炎、附睾炎、

20、外阴瘙痒症肛门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痔疾、肛裂耳尖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结节耳轮结节处头晕、头痛、高血压轮1耳轮结节的下方的耳轮处发热、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轮2轮1区的下方的耳轮处轮3轮2区的下方的耳轮处轮4轮3区下方的耳轮处2、耳舟穴位穴名部位主治指耳舟上方处耳舟甲沟炎、手指麻木和疼痛腕指区的下方处腕部疼痛风溪耳轮结节前下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尊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肘腕区的下方处肱骨外上竦炎、肘部疼痛肩肘区的下方处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锁骨肩区的下方处肩关节周围炎3、对WF轮穴位穴名部位主治跟对耳轮上脚前上部足跟痛趾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甲

21、沟炎、趾部疼痛踝趾、跟区下方处踝关节扭伤膝对耳轮上脚中1/3处膝关节肿痛,坐骨神经痛能对耳轮上脚的下1/3处就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腰低部疼痛坐骨神经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对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交感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臀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耳坐骨神经痛、臀筋膜炎腹对耳轮体前部上2/5处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痛经、产后腹痛腰概椎腹区后方轮腰般部疼痛胸对耳轮体前部中2/5处胸胁疼痛、胸闷、乳腺炎、肋间神经痛胸椎胸区后方胸胁疼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颈对耳轮体前部下1/5处落枕、颈椎疼痛颈椎颈区后方落枕、颈椎综合

22、症4、三角窝穴位穴名部位主治角窝上在三角窝前1/3的上部角窝高血压内生殖器在三角窝前1/3的下部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早泄、阳痿角窝中在三角窝中1/3处哮喘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症、神经衰弱、高血压盆腔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盆腔炎、附件炎5、耳屏穴位穴名部位主治上屏耳屏外侧面上1/2处咽炎、鼻炎下屏耳屏外侧面下1/2处鼻炎、鼻塞外耳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耳屏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屏尖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发热、牙痛、斜视外鼻耳屏外侧面中部鼻前庭炎,鼻炎肾上腺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链霉素中毒、眩晕、哮喘、休克咽喉耳屏内侧

23、面上1/2处声音嘶哑、咽炎、扁桃体炎、失语、哮喘内鼻耳屏内侧面下1/2处鼻炎、上颌窦炎、鼻毗屏间前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咽炎、口腔炎6、对耳屏穴位穴名部位主治额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偏头痛、头晕屏间后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前下部对额窦炎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偏头痛、头晕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耳头晕、头痛、癫痫、哮喘、神经衰弱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失眠对屏尖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屏哮喘、腮腺炎、睾丸炎、附睾炎、神经性皮炎缘中对耳屏游离缘上,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中点遗尿、内耳性眩晕、尿崩症、功能性子宫出血脑干轮屏切迹处眩晕、后头痛、假性近视7、耳甲穴位穴名部位主治口耳轮脚下方前1/3处耳面瘫、口

24、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症、牙周炎、舌炎食道中1/3处食管炎、食管痉挛贲门后1/3处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胃耳轮脚消失处胃痉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前额痛、牙痛、失眠十二指肠耳轮脚及部分耳轮后1/3处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腹胀、腹泻、腹痛小肠与AB线之间中1/3处甲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心动过速大肠前1/3处腹泻、便秘、咳嗽、牙痛、座疮阑尾小肠区与大肠区之间单纯性阑尾炎、腹泻艇角对耳轮下脚下方前部前列腺炎、尿道炎膀胱中部膀胱炎、遗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后头痛肾后部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遗精、阳痿、早泄、哮喘、月经不调输尿管肾区与膀胱区

25、之间输尿管结石绞痛腹胆耳甲艇的后上部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急性胰腺炎肝耳甲艇的后下部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近视、单纯性青光眼艇中小肠区与肾区之间腹痛、腹胀、胆道蛔虫症脾BD线的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心耳甲腔正中凹陷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痣病、口舌生疮气管心区与外耳门之间哮喘、支气管炎肺心、气管区周围处咳嗽、胸闷、声音嘶哑、皮肤瘙痒症、尊麻疹、便秘、戒断综合症三焦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内分泌屏间切迹内,耳甲腔

26、的前下部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瘗疮、间日疟、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8、耳垂穴位穴名部位主治牙耳垂前上部耳牙痛、牙周炎、低血压舌中上部舌炎、口腔炎颌后上部牙痛、颗颌关节功能紊乱症垂前正面前中部垂神经衰弱、牙痛眼中央部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近视内耳后中部内耳性眩晕症、耳鸣、听力减退、中耳炎面颊与内耳区之间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座疮、扁平疣、面肌痉挛、腮腺炎扁桃体下部扁桃体炎、咽炎9、耳背穴位穴名部位主治耳背心耳背上部耳背心悸、失眠、多梦耳背肺中内部哮喘、皮肤瘙痒症耳背脾中央部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耳背肝中外部胆囊炎、胆石症、胁痛耳背肾下部头晕、头痛、神经衰弱耳背沟对耳轮沟和对耳

27、轮上、下脚沟处高血压、皮肤瘙痒症10、耳根穴位穴名部位主治上耳根在耳根最上处鼻帆耳迷根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腹痛、腹泻、鼻塞、心动过速下耳根在耳根最下处低血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耳穴的临床应用】操作方法压丸(豆)法: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压丸(豆)所选材料: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应用前用沸水烫洗2分钟,晒干装瓶备用。操作:耳廓75%酒精棉球消毒,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CmX0.6Cm大小胶布中央,用镶子挟住贴敷在所选用的耳穴上,每次选用57穴,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

28、次每穴按压3060s,35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以患者情况而定。五、拔罐法火罐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玻璃罐。拔罐方法很多,临床常用闪火法(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闪火法:用镶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需注意的是点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刺络(血)拔罐:此法是在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采血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六、推拿技术一、推拿介质的种类和作用1 .推拿介质的种类:常用的

29、推拿介质有:药膏、油剂、药水、药酒、粉剂等。2 .推拿介质的作用:(1)便于收发出操作,增强手法作用;(2)利用药物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3)有润滑作用,保护皮肤。二、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推拿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可适于骨伤科、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等的多种疾病。2 .推拿的禁忌症:(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2)各种骨折、骨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严重心、脑、肺部疾病或体质过于虚弱者;(4)各种传染病;(5)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者;(6)治疗部位有严重皮损或皮肤病者;(7)孕妇腰能及腹部;(8)精神病者,不能配合者。三、常用成人推拿手法滚法以

30、小鱼际掌背侧至第三掌指关节部着力,用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部屈伸、外旋的连续不断的动作。要求压力均匀柔和,滚动时贴紧体面,动作协调、连续,120160次/分钟。揉法以鱼际、手掌、手指罗纹面和肘、小臂尺侧等部位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和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推动,并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压力均匀适度,揉动和缓协调,不动滑动和摩擦,120160次/分钟。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环三指指面着力,用前臂发力,连同腕部做盘旋活动,带动掌、指等着力部位做环形抚摸动作,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动,50160次/分钟。要求用力平稳,不可按压,不带动皮下组织。擦以手掌面或大、小鱼际处着力,进行直线往返磨擦。要

31、求着力部分紧贴皮肤,法但不可重压;不论是上下擦还是左右擦,均须沿直线往返进行,不能歪斜;用力要均匀、连续,先慢后快,以局部深层发热为度。注意不要擦破皮肤,可使用润滑介质。推法以手指、掌、肘部着力,紧贴皮肤,做缓慢的直线推动。要求用力均匀,始终如一,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按法以手指或掌着力,逐渐用力,按压一定的部位或穴位。要求按压的方向垂直向下,用力由轻渐重,平稳而持续不断,使压力渗透。四、小儿推拿简介小儿的手法强调轻柔深透,平稳着实,有频率快、次数多、用力轻的特点。小儿推拿的特定穴较多,而且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有区别,既有点状,又有线状和面状。小儿推拿主要用于3岁以下小儿。常用穴位:1 .天门【

32、部位】自印堂穴至前发际为一直线。【手法】用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2050次。2 .坎宫【部位】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手法】先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自两眉头向外分推至眉梢,推2050次。3 .太阳【部位】两眉外端后方凹陷处。【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揉运,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也可用拇指向耳后方向推,操作2050次。4 .耳后高骨【部位】耳后乳突骨稍下凹陷中。【手法】用中指揉运2050次。5 .腹【部位】腹部。【手法】用掌或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摩500IOoO次。6 .腹阴阳【部位】自中院斜向两胁下软肉处,成一直线。【手法】用两手拇指自中院同时向两侧分推,操作100

33、300次。7 .脐【部位】肚脐正中。【手法】以手掌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操作100500次。8 .七节骨【部位】从尾骨端至第4腰椎成一直线。【手法】用食、中指指腹,自鼠尾推至腰椎称推上七节骨,自第4腰椎推至能尾称推下七节骨。操作100300次。9 .脾经【部位】拇指梯侧自指尖到指根处。【手法】拇指微屈,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拇指伸直,从指根推向指尖为清。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操作100500次。10 .大肠【部位】食指槐侧缘,由指间到虎口成一直线。【手法】从指尖推向虎口为补,反之为清,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操作100500次。11 .八卦【部位】以掌心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

34、圆,八卦穴既在此圆圈上,又称内八卦。【手法】用运法。自乾位经坎、震运至兑位为顺运八卦,反之为逆运八卦。操作100500次。12 .三关【部位】前臂梯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手法】用食、中指指腹,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300次。13 .六腑【部位】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手法】用食、中二指指腹或拇指梯侧,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100300次。七、刮戒技术“刮疹”是用刮疹板蘸刮疹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工具选择“刮疹板”是临床首选的刮疼工具,“刮疹板”选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制成,形状多为长方形,边缘钝圆,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水牛角

35、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除专用“刮疼”板外,民间常将一些边缘圆滑的生活用具可用来刮疼,如光滑的铜钱、铜勺柄、瓷汤匙等。另外,刮疼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务必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首选的是由天然中药经科学配方和方法提炼加工而成的刮疼专用油剂;也可就地取材用香油、色拉油等作为皮肤润滑剂。二、操作方法1 .操作方法:先将准备刮瘀的部位擦净,用刮瘀板的边缘蘸上刮疼油或按摩油,用手掌握着刮疼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疼。刮瘀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2 .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

36、胸部从内向外刮拭;3 .刮疼时间:用较重刺激手法进行刮疹,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轻刺激手法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510分钟。对于保健刮疼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三、注意事项1.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疹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4 .刮疹出瘀后1小时以内忌洗澡;5 .前一次刮疼部位的疹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疹。再次刮痣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瘀退为标准;6 .刮疼出疼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四、适应症感冒、发热、头痛、中暑、哮喘、心绞痛、颈椎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乳腺增生

37、、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五、禁忌证1 .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禁用刮疹疗法;2 .孕妇的腹部、腰箴部禁用刮疼疗法;3 .凡体表有病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疼;4 .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疼;5 .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瘀;6 .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可行刮疡疗法;7 .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疼;8 .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疹;9 .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疹法,因为刮疹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八、常用腌穴概念:腌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

38、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重要的施术部位。腌穴又称孔穴、穴位。分类: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月俞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腌穴位置的方法。常用骨度分寸:部位起止点分寸部位起止点分寸头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寸背腰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寸面眉间(印堂)至第七颈椎棘突18寸上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9寸部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肢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部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9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上缘18寸胸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寸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尖13寸腹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5寸下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19寸胁

39、两乳头之间8寸肢胭横纹至外踝尖16寸部腋窝顶点至第十一肋游离端12寸部臀横纹至胭横纹14寸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腌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分为固定标志法和活动标志法两种。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腌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3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简便取穴法:常用腌穴定位:1 .列缺【定位】在前臂梯侧缘,楼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梯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操作】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2 .少商【定位】伸拇指,在拇指末节椀侧,距

40、指甲角0.1寸。【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3 .商阳【定位】食指未节税侧,指甲根角旁0.1寸。【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4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L2掌骨间,当第2掌骨槎侧的中点处。【操作】直刺0.50.8寸,孕妇不宜针。5 .手三里【定位】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操作】直刺0.81.2寸。6 .曲池【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联连线中点。【操作】直刺11.5寸。7 .肩鹘【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L5寸。8 .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

41、.20.5寸,不宜灸。9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斜刺11.5寸。10 .下关【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颤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操作】直刺0.51.5寸。11 .头维【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操作】平刺0.51寸。12 .天枢【定位】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操作】直刺0.81.2寸。13 .梁丘【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能前上棘与熊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骸底上2寸。【操作】直刺11.5寸。14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操作】直刺1

42、1.5寸。15 .上巨虚【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操作】直刺12寸。16 .下巨虚【定位】在上巨虚穴下3寸。【操作】直刺1L5寸。17 .内庭【定位】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蹊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操作】直刺0.30.5寸。18 .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操作】直刺11.5寸,孕妇不宜针。19 .地机【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操作】直刺11.5寸。20 .阴陵泉【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牌后下方凹陷处。【操作】直刺12。21 .血海【定位】大腿内侧,骰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外。【操作】直刺12

43、寸。22 .后溪【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操作】直刺0.51寸。23 .天柱【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以向内上方深刺。24 .风门【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斜刺0.50.8寸。25 .肺俞【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斜刺0.50.8寸。26 .脾俞【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直刺0.51寸。27 .胃俞【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直刺0.51寸。28 .肾俞【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直刺0.51寸,可灸。29 .大肠俞【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直刺0.51.2寸,可灸。30 .关元俞【定位】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直刺0.51.2寸,可灸。31 .秩边【定位】在臀部,平第4髓后孔,能正中幡旁开3寸。【操作】直刺1.53寸。32 .委中【定位】在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胭静脉出血。33 .承山【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