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系列电视片江南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系列电视片江南解说词.docx(7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化系列电视片江南解说词第一集在水一方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里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与风采。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未来就从这里开始吧。周庄、同里或者者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了江南的精神与风采。水流在水里,风淡淡地吹着风。在这里,流水与流水,不就是江南翻飞的水袖吗?不就是把江南舞动得风姿绰绰、灵秀飘逸的水袖吗?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这水做的江南,这江南的
2、流水啊。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以来。十多年前,古镇的农民耕田的时候,掘到了一些石斧陶器与玉镯玉琰(读:愿),这一个发现,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门的注意与重视,考古学家们从各地赶来,认真看过了这些石斧陶器与玉镯玉谖以后说道,这是赛泽、良渚(读:主)文化时期的文物,离开现在,应该有五千五百年了吧。五千多年前的古镇是什么样子,我们不能明白,我们只能明白,五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曾经在这里编织着生活,在这里的山下,在这里的水边,他们随意地唱着自己作的歌曲,一些鱼儿,悠闲地从他们身边游过。我们不能明白,我们的先人从何而来,他们是千里迢迢赶来还是风尘仆仆路过,我们只明白
3、,当他们与这一片山水相遇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他们在这里开荒种田,纺纱织布,然后生儿育女,这一片山水,是我们的先人最初的家园。我们也不能十分清晰地勾划出五千多年以来春夏秋冬的交替与风花雪月的演变,我们还是只能从古镇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石中,领会岁月浩渺与沧海桑田。江南的水乡都是这样的,一半儿是水,另一半儿是岸。那一些石阶从水上升起,通到屋前宅后,水乡的生活与水紧密相连,水乡的生活就是水做的生活。这一条河贯穿古镇,这一条河仿佛就是一棵大树,两岸的房屋,就是生长在这一棵大树上的树叶与果实了。上桥下桥,船来船往就是水乡古镇的日常生活。一些东西要送到镇里来,装船,一些东西要运到镇外去,还是装船。一
4、些人要往镇外去,上船,另一些人回到镇上来,下船。古镇人家的一部分就是船,而船的一部分,就是古镇人的家了。就这样看过去,古镇的河上,不就是一幅书法吗,水面是宣纸,船是写在纸上的行书,二岸的石驳岸,就是这一幅书法的装裱了。然后,河的两岸,就是街了,青石板铺砌(读:气)的街。才下了一阵小雨,青石板显得光亮与明净。许多年往常,小镇的街是用小石子铺砌的,叫蛋石街。今天的青石板,尽管少了蛋石街雨天可穿红绣鞋的诗意,但依然透着一丝苍古,同时溶入了古镇的人情风貌,很与谐。周庄的清早大抵如此。象往常一样,最先醒来的人生起了炉子,夜里面把煤炉熄灭了,不仅仅是节约蜂窝煤,也是为了防火。然后街上有了买菜的人,扫地的人
5、与上学的孩子。老人下着店铺的门板。当地人把店铺的门板叫作塞板。这样的塞板在苏州已经不多见了,只有一些古镇还保留着。在今天看来,下一扇塞板,日子就翻过去一天。下完塞板的老人,独自在一边坐着。这一坐,就像是已经坐了百年。关于周庄来说,百年就像昨天,老人经历着昨天外婆唱的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说我好宝宝,我说外婆蚕宝宝外婆桥,上了年纪的人都这么说,外婆桥就在周庄,是富安桥?还是那双桥?还是又说不清晰了。这个桥,那个桥,周庄有许多的桥,周庄人每天都会走过这些桥,走过这些桥的时候,他们就没有想到,这些石桥日后会改变他们如清晨般宁静的生活。在周庄人看来,富安桥,或者者双桥,几百年来,它们只是人们行走
6、的路,或者是老人邻居聊天的地方。富安桥是周庄最老的桥,桥的四角建有四座高大的桥楼,这样的造桥方法在江南水乡难得见到。双桥交错着,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画家陈逸飞先生那幅故乡的回忆就是取材于双桥。这双桥使陈先生名扬海外,更使周庄名扬天下。臼天,周庄的白天是属于旅游者的。今天周庄人的生活,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的。坐在船上游览,这是游览周庄最好的方式。穿桥过洞,颇有情趣。每穿过一个桥洞就出现一种景色;每拐过一座桥境,又另有一种意境。就像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又豁然开朗。好心情的旅游者听着船娘的歌声,触摸着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就好像沾上了江南的好风水。有一位诗人这样描述周庄:水乡的路,水云浦,进庄
7、出庄一把橹。河水慢慢流,船橹慢慢摇,当年沈万山站在家中,指挥着他的大小船只进进出出,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那情形一定繁忙,或者许是鸦雀无声。旅游者议论着沈万山的财富,说得最多的就是:南京的城墙有一半是沈万山造的。当年他还想犒赏朱元璋的军队,却不料因此惹恼了朱皇帝,流放云南了。多年往常,已记不清在周庄的哪条小巷的巷口,有一个德记酒馆,卖酒的人是女子阿金。由于阿金的美,引得南社诗人柳亚子、叶楚伦等人常去那里饮酒,他们为阿金写了许多诗歌,并把小酒馆叫作迷楼。I贞丰桥畔屋三间,一角迷楼夜未关,尽有酒人倾自堕,独留词客赋朱颜。这是柳亚子迷楼曲中的句子。前辈的风雅让我们看到,滴雨的檐下,小镇的少女酷酒而归
8、来,纤巧的身影,在悠长的巷子里飘逸,而那一把油纸伞,仿佛就是江南最诗意的岁月里,正在盛开的莲花。迷楼还在,而当年的浪漫却已飘去,周庄的阿婆们只有在吃阿婆茶的时候还重复着往事。吃阿婆茶,这是一个属于周庄的节目,在江南其他的小镇是没有的。每天下午的时候,周庄的阿婆们便聚集在一起,今日她家,明日你家,一家一家挨着轮。做着针线,拉着家常,叽叽喳喳的,嘴渴了,便吃点茶。江南人管喝茶叫!吃茶,喝茶的同时,还要吃点茶点。热烈地谈着,朗朗地笑着,或者许阿金姑娘正在其中在周庄,再一次说起曾是周庄人的叶楚伦,使我们又回忆起当年周庄的那一次划灯。收割的日子里,出门在外的手艺人纷纷放下手边的活儿,回到乡村。农忙以后,
9、丰收的喜乐与劳作后的休顿,还有,就是对乡村对家的眷恋,使得手艺人将离乡的日程一再推迟,闲暇日子,他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划灯。他们希望为家乡的亲人制造一些欢乐,而留在家乡的亲人,更是希望他们将家乡的欢乐收进行囊,收在出门在外人的心底。象以往一样,村里的男人伐来竹子,制好了竹蔑,再将竹蔑编串成各式各样的架子,村里的女人,织起了绢花,再将调好了的五颜六色涂在上面。这一架子,安装在船上,再放好蜡烛,然后,他们在等待着一个清风明月夜的来临。就在乡村的人们为划灯忙碌的时候,日本人迈着整齐的步伐向上海而来,他们肩上的枪炮直接了当地告诉中国人,我们不是来作客的。而这样的蛮横无理,自然地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感与对不
10、速之客的阻止。这一仗因东洋人的疯狂与中国军民的英勇顽强而惊心动魄。消息传到距上海数百里的乡村,很多人觉得,划灯的事就算了吧,也有人不一致意。正在这当口,国民党元老叶楚伦何乡省亲。这一件事传到他耳里,老先生想了想说,还是搞,日脚照样过,让小日本看看中华人的精神。船儿连成一排,蜡烛点燃起来,水面上顷刻间万紫千红,流光四溢。大家汇合在沿河二岸,全是一付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样子。最后一刻,第一条船上突然将竹蔑架子点上火,抛进河里,接着连在后面的船也依样而行。这是一个前所未有举动。一条火龙在水上行走,它要告诉人们,这是我们的家园,在这里,水也能燃烧。周庄的故事,因周庄而生动,而周庄,由于这一些故事而厚重
11、。然后,我们上同里去。隋唐的时候,同里很富有,叫富土。后来的富土人,不想富过头,就将富J藏了起来,删去顶上抛头露面的那一点,再把下半身埋在土里,富士就成了同里。因此,同里就显得很亲切了。这是一条悠长而逼仄的弄堂,刚好一个人直面而走。我们踩在街石上,街石发出咚唐,咚唐的声响来,如歌的叩击,使这一个清早绘声绘色地美妙起来。南园茶楼,就位于同里镇最南面,在15条河港纵横分割川形地形的环境中,它很别致地座落在十字河岔口上。现在,我们就坐在南园茶社的楼上,四方八仙桌,一杯新龙井,细细地喝,缓缓而品。南园茶社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馆。开办福安茶馆的是同里镇上一家小户人家。同里人喝茶的风气盛,茶馆的市口也好,再
12、有了小夫妻热情周到的招待,生意也真是不错。就这样,五年过去了,有一天,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福安茶馆转眼之间化为灰烬。常在福安茶馆喝茶的,有个叫顾达昌的生意人,顾达昌做的是古董生意,收进来,卖出去,再收再卖,闲瑕之间,就是上福安茶馆泡壶茶,说一些话。茶馆没了,走过废墟的时候,顾达昌的心里空落落的。顾达昌通过废墟,是去熟食店买酱肉,他看上了熟食店盛酱肉的那只瓷盘。这一只盘子也卖给我吧。顾达昌买了酱肉后说。这盘子?不行。店主说,这是镇店之宝,大热天酱肉放在这只盘子里,四、五天也不改味道的。顾达昌笑笑,转身走了。一次,二次,接二连三,店主终于松口了。瓷盘落到顾达昌手上,顾达昌连夜
13、去了上海,然后,揣着一包银元回到同里,找到了福安茶馆的老板,顾达昌说,我要把福安茶馆再造起来。福安茶馆梅开二度,还在原先的地方,还是原先的风貌。每逢大年初一,还是免收茶资,新的一年,有一个开心与灿烂的开始。福安茶馆的故事,仿佛是泡在白瓷杯中的清茶,让坐在楼头的品茗的人久久Pl味。福安茶楼改成南园茶社,是后来的事。当年南社的陈去病柳亚子常来喝茶,推究起来南园茶社取代!福安,也应该是陈去病、柳亚子的建言,南园茶社四字的头尾刚好是南社,这也不是巧合了。现在的南园茶社已经是修葺过了,就像一张旧画,重新揭裱了一下。重新揭裱,就是原先的气息与韵味还在,历史的沉淀还在,历史沉淀的光芒还在。因此,初来乍到的游
14、人与常来常往的朋友都来到了这里。我们就这个话题说开去,想起了好多年前与朋友来。说一个名字,就觉得是发了一份邀请,邀请他们到南园来坐一坐,也不谈文章,文章已摆着呢,也不谈人生,人生还走着呢,就这样的,围着八仙桌,坐一坐,坐二袖清风,坐一杯清茶。在同里还是老街。随意地走在沿河的街上,偶一回头,旧房子门前坐着的老太太,嘴巴一蠕一动的,以为是叫着你的小名,这时候感受同里,真有一种问家了的亲切。任意记起一个深藏在心底的同里故人的名字,柳亚子或者者是陈去病或者者是范烟桥,想着你是来拜访他或者者他将要来探望你。就是在这个地方。实在遇见或者者不遇见都是无所谓的,甚至记起了或者者不记起也是不在乎的,你站在桥头看
15、看流水与水上的帆影,看看老街与街上的乡亲,还有老屋,古树,还有不远处的另一座桥头,另一个站在桥头看风景的谁。心情与风景是特殊会心。也能够轻便地找个话茬,找个熟悉的朋友或者者是不熟悉的过路人,或者者就是你与你自己聊上几句。没有开始也没有结论,没有问题也没有答案。说就说着,听就听了,对就对着,错就错了,记就记着,忘就忘了。不用去理会别人在想些什么,也不怕人家读懂你的心事,轻轻松松,散散淡淡,平平常常,实实在在,从从容容,真真切切,甚至是退后一步三思而行也不要,就这样,在同里的街头走着。这一些是我们在同里很真切也很深刻的体会。这体会仿佛栖落在心之枝头的一只青鸟,一只时时在我们心底鸣唱的青鸟。在我们生
16、长的城市,大家全是一付忙忙碌碌的样子。制造与建设,生活象一只自行车的后轮,紧紧追着踏在前轮上的我们,几乎松不出气来。大家自然也不能闲着,起早摸黑,东奔西走,迎来送往,扶老携幼。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有滋有味地过去。也有一天,突然莫名其妙地觉得苦了累了,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同里来了。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好象是一面孤帆,一面疲惫地举着但己经见着港口,一面远航的孤帆。同里就该是这样的港口。然后,让我们来谈谈乌镇吧。乌镇的长廊是很有特色的,长长的长廊,长到了什么程度呢?那时民间有个传说,叫做:有天无日。乌镇的长廊长得把太阳都遮掉了!唐朝的丞相裴休裴先生就喜欢这样的长廊,他坐在长廊的藤椅里,看得见乌镇的美丽景色却
17、晒不着太阳。他在长廊里吟诗作画,喝酒饮茶。兴致所致,他或者许还会玩一把文字游戏呢。哥字分开两个可,颜色相同与尚与尼姑。与尚吃青菜,尼姑吃蘑菇;林字分开两个木,颜色相同饭与粥。一根木头烧饭,一根木头烧粥;朋字分开两个月,颜色相同雪与霜。一个是阶前雪,一个是月下霜;吕字分开两个口,颜色相同茶与酒。一个口喝茶,一个口吃酒。诞生唐诗的抒情年代,在乌镇,曾经有过这么一位意趣风发的丞相。穿过唐朝长长的长廊,我们去看社戏。修真观戏台建于清同治年。石质台基,台框高三米多。戏台背河当街,面对修真观,三面都能够看到戏台上的情景。戏台上也有副对联,叫做: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小镇上爱看戏的
18、人很多,特别是妇女,假如今天戏台那儿有唱戏的要来,从一清早开始就心神不定了。看戏呀看戏去,锣鼓一响,脚底发痒,看越剧看花鼓戏看京戏看昆曲看皮影去!逮住什么就看什么!有关乌镇,还有姑嫂饼与蓝印花布作坊。用极细爰粉与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臼糖者,味甘而润,远近闻名。这是茅盾笔下的姑嫂饼。很久往常了,乌镇有一家家庭作坊,专门做一种小酥饼,味道很好,有一种甜丝丝的香味,生意自然是好。但是,这家人家有个规矩,就是做酥饼的技术传媳不传女。这家的小姑就不服气,有一天深夜,偷偷地往嫂嫂做小酥饼的配料里撤了一把盐,一一仿佛撤下了心中的一口恶气!惊奇的是,第二天的小酥饼居然出奇地好吃,它既不是甜的,也不是
19、咸的,它是椒盐的。嫂嫂当然也尝了椒盐小酥饼,同时尝到了小姑子心里的委曲。好了好了,你这个聪明的倔Y头,我算服了你。我们给这个新产品取名叫姑嫂饼,好不好?小姑嘴巴里塞满了I姑嫂饼,她轻轻地捏了一把嫂嫂丰腴的手臂,表示自己喜悦的心情。乌镇一带称兰印花布为拷花布,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它取天然植物蓝草的色素为染料,以黄豆粉与石灰粉为防染浆,刻纸为版,利浆漏印,染色而成。就像乌镇人介绍的那样:蓝印花布融进了青铜饰纹的高古,秦汉砖瓦的粗犷,宋瓷的典雅,苏绣的细腻,剪纸的简洁,织锦的华贵。我们说蓝印花布得以源源流长生生不息的原因是它的平民化。纺纱、织布。在没有成为蓝印花布之前,蓝印花布是一匹匹刚刚从织布机上下
20、来的白色土布,它们身上带着江南女孩手上的余温,而颜色,是与生俱来的本白色。它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织布机,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可能离开那些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了,任伊老了,在江南,它们的目光也不离开,这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啊,乡村土布对江南女孩子天老地荒般的爱情。蓝印花布,它的工艺,它的图案,均来自民间。工艺是染布。一一江南的女孩子谁不可能染布呀?就像江南的女孩子人人都会绣花一样。图案是花卉草木,也不复杂的,江南女孩子眼睛里天天都是花花草草的影子。一一江南的女孩子既是水做的女儿,更是花草蒸香的女儿啊!乌镇人将染好的蓝印花布挂在太阳底下晒的情景确实叫外地人感到惊奇,一幅幅蓝印花布从高高的云天直挂而下
21、,太阳照着的时候,蓝印花布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别致的花儿仿佛呼之欲出;而当风吹过的时候,那些悬挂着的布匹们则作着优美的舞蹈,一眨眼功夫就能飞到天上去的感受。我们在这些悬挂的蓝印花布前站了很久,我们要读出它们清香的味道,要读出它们缤纷的图案,要读出许多江南女孩灵动的青春,要读出染布工人乌青手下一颗美丽的心。暮色降临,我们听到了远方慈祥的声音:你寄我的信,到今天才收到,或者许是你写好信以后没有马上去投寄吧。你拍的照片我看过了,还不错的,但你自己不很满意,这是严格要求,我很欣赏,准备作一首诗给你,你不要性急,何时作成说不定的。这是晚年的叶圣陶,与他孙子的一封家书。写信,是叶圣陶晚年生活中,重要的一
22、项内容,写完以后,是急忙地寄出去,然后内心的牵挂与远方的等待大概才有了着落。这一些信显得平与友善。寄完信之后,老人久久地看着窗外,眼睛有一点迷惑了,而这时候,在老人的心底慢慢地清晰了起来的,是小桥流水,藕与苑菜。文化系列电视片江南解说词第九集水源木本阅读:7728这是一个谜语:二人下山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骑马一路行。这个谜语的谜底是四个字:徽州朝奉。按着国学大师胡适的说法,朝奉,原先指的是当铺中的工作人员,而徽州朝奉,则是一切徽州土绅与商人的泛称了。乡间的道路是乡土做的。就在这里,徽州朝奉走了出去,就在这里,贞节牌坊树了起来。沿着这条乡间的道路,我们走进徽州。徽州
23、在黄山与齐云山之间,南宋淳熙新安志说,徽州是“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山限壤隔”,就是自为一体,独立成篇,“民不染他俗”,自成一家,别具一格。而徽州的地望,素有“吴楚分源”的说法。“吴楚分源”就是说到了这里吴与楚有了一个分界,徽州,是江南的风貌,徽州又是江西的风气。因此我们看到的徽州,是一个黑白的徽州。黑白两色应该是徽州最木质的灵魂了。黑是黑得完全,白则白得坦然。黑色瓦面,白色马头墙;它的青石板路与两旁紧闭的黑色木门;白色的门罩,残缺的砖雕;阳光下溪水泛出耀眼的光芒;一个老太走过我们的身边,旧式的帽子下面藏着苍老的面孔,隐隐约约,我们看到了几缕白发。黑白两色假如有声音的话,那一定是静与寂这两
24、种声音。因此我们看到的徽州,是一个旧气的徽州。古意森森。锈蚀的镜子。或者者,落满灰尘的条桌上的老式花瓶,没有插花,也没有插那把IH气的鸡毛弹子。徽州是旧气的,旧得只剩下黑白两种颜色。徽州的这种旧气是本质的,自然天成的,仿佛一个家教很好的小姑娘,见了人总是笑咪咪地问好。即使是做了媳妇,做了婆婆,也是心平如水的样子,心里明白生活是艰难的繁重的,即使是这样,家教很好的小姑娘脸面上也决不露出半丝懊恼。与旧气相呼应的是“旧时月色”。这四个字真好。形容月亮的文字实在太多,而旧时月色。好像我们穿旧了的衣裳,那种初穿新衣时的拘束已过,剩下的只有旧衣裳的软绵与体贴。因此我们看到的徽州,是一个幽暗的徽州。这是时间
25、与人生的缓慢幽暗。时间走到徽州这个地方,突然不想走了,它任性地停在路边桥上上,看风景去了。而人生呢,也在缓慢与幽暗之中徐徐地展开。胡适说:“我是安徽徽州人J胡适的老家,是在徽州绩溪县城约四十公里的上庄。曾在这里为官的吴拙安赞美这一派风景是“其山清以旷,其水环以幽”。就在这样的风景里,少年胡适诵读着“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九年家乡教育,曾经让胡适津津乐道,让胡适深深怀念。1959年,离开家乡多年的胡适,立在窗子前久久凝望。事实上窗子外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风景,秘书生怕打搅了胡适的深思,悄悄地退出房门。就在这一瞬间,秘书听到胡适轻声背诵起了古诗:“古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一瞬间,胡
26、适想起的,是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徽州。走在乡村的路上,我们首先听到了乡村的吟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情深意长的小夫妻回到家里耕田织布的时候,天仙配,流传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座旧戏台。千年风雨一幕戏,戏下场了,戏台却是风情依旧。并非通常懂得的保护文物,仅仅就是出于感情习惯,戏台的完好无损,不是重新修复的那一种完好无损,锣鼓与琴声一响起来,就能回到当年四时八节热烈的芬围之中,人也变得幸福多了。最初的时候,采茶歌或者者黄梅调,是田野乡村的山歌小调与叙事民歌,安庆的民间艺人就是根据田野乡村的山歌小调与叙事民歌的特点,吸取了安徽地方戏曲青阳腔与
27、徽剧的曲调与表演形式,进行充实与改造,然后,在广大的乡村演出。没有遭到官府的禁锢,也没有受过文人的改造,黄梅戏从来在民间生长,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的生活气息与泥土芳香,健康而纯正。广大的乡村,就是通过唱戏看戏来表达他们生活平安与幸福的感受。每年,在祭祀土地神的日子里,乡村里总要演戏的,这就是社戏,乡村里的唱戏,往往与一些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戏开场了,乡村的人们也得到了某种降福祛灾的保证。安庆史话这样评述黄梅戏:它生长在锦绣旖旎的江南,它不像秦腔那样融会着塞北草原的高昂气势,又不像河南梆子那样充满着黄河奔流的雄健气概,它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芳香,委婉缥绵,轻柔优雅。在外乡人看来,黄梅戏仿佛山野吹来
28、的风,仿佛春日溪头的芳菜花,又仿佛山涧淙淙不尽的流泉。当妩媚亮丽的徽州女子独立于舞台时,她以自己的年轻之心体察世态,以自己的年轻之心表现世态,谁能不切身感受到一种青春活力的激荡与灿烂年华的召唤呢?当翩翩起舞的仙女从天而降,美丽的神话与动人的传说与乡村的生活也就一步之遥,所有的辛劳与苦难,就在这个瞬间心平气与,羽化成尽善尽美的幸福。这时候世俗的欢乐,自然而然地替代了庄严的敬畏,这一时刻,戏台上下,就是乡村生活的娱乐中心了。天上是一轮亮亮的月,地上是几盏明明的灯,河上的风轻轻地吹过去,台上的唱低低地传过来。就在这样悠远的旋律中,我们同过头去,眺望不远处的青山绿水,青山绿水之中的徽州。与所有古老的城
29、镇一样,徽州,比起徽州的现在更让我们觉得恍惚。而恍惚之间,有什么珍贵的东西与我们僻面相逢了。徽州有三绝一一民居、祠堂与牌坊。与名胜古宅相提并论,民居少了几分浪漫与华贵,多了一点平白与朴实,少了几分洗炼与超拨,多了一点散淡与随与,少了几分灿烂辉煌,多了一点人间烟火。在徽州的老街上巷子里走走停停,假如说名人故居是一口古井,那么民居,就是一条河流了。日常生活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正在进行的故事,这一些故事,应该是徽州从前以来的根源与因果,也是打动了我们的最初与永恒。几层小阁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开。游客不知人逼仄,闲评都说好楼台。这是清朝人俞正燮徽州竹枝词中,有关徽州民居的句子。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与自然
30、环境的限定,使明、清时期徽州民居的建筑形态,产生了一种别致的生动。这样的别致与生动,得到了以后岁月的认可并与徽州人日常的生活,达成了默契,从而在日积月累中,沉淀为坚决的理念与程式,沉淀为焕发着熠熠光华的乡土文化。这样高低错落、起伏变化的山墙,就是徽州的“马头墙”。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显著而鲜明的一个标志,它以抑扬顿挫的节奏与韵律,演绎着徽州日常生活的从前以来。在徽州,不管是普通民居还是富商豪宅,几乎千篇一律地建造了这样的封火山墙,最初,是为了防范邻居失火,殃及自家,慢慢地,马头墙成了徽州民居的装饰,成了徽州这一方水土上永久的风景。马头墙的别称是“五岳朝天”,这一个别称表达的应该是徽州人对天的敬畏
31、与虔诚,也是徽州人对生活的自信与神圣。在徽州民居中,与“五岳朝天”并称的是“四水归堂”。徽州民居是一种以天井为中心的内向封闭式的组合建筑,天井是徽州民居另一个要紧特征。天井的大小不一致,形状各异,有人说,天井的的设置,反映了徽州人四水归堂的风水观念,而建筑学家说,这是承袭了人类始祖在远古生活中曾有的设计,是新的意义上的返璞归真。四面高墙围护,高墙也很少开窗,高墙上的窗子很小,窗子仅仅是马头墙上的装饰与点缀。因此徽州民居总是让人觉得幽暗而凄迷。当地的老人说,这叫做暗室生财。除了暗室生财,另外的一原因,是徽州的男子大多经商或者者在仕途上进取,因此徽州的男人,是出门在外的男人,建筑上不开窗子,就是为
32、了家人的安全。而为了屋内的通风与采光,产生了天井。徽州民居通常都建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山村,在交通不发达的明清时代,徽州人为了营造一个理想的家族环境,非常注重室内装饰,他们在屋梁、斗拱、雀替、立柱、隔窗等构件上,雕刻着各类造型的飞禽走兽、花卉云彩、传说故事与戏剧人物,这些寓意吉祥、平安与富贵的雕刻,分明是屋子的主人,理想精神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这是挂在徽州民居中的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同一屋檐下还有这样一幅对联。贾而好儒,这二幅对联正好反映出了徽州商人经营走四方之余,耕读传家的潜在心理。清晨的时候,我们走在慢慢变得明亮的老街
33、上,不疾不徐,行色从容。老街上的行人稀少,宁静的光线配上徽州老式房子,让人觉得是一对恩爱夫妻,琴瑟相与,地久天长。街上的店铺与民居,也是一个静字,都上着陈旧的木板门,有些刻着支离破碎的花纹,有些刷着斑斑驳驳的油漆。一时光飞逝如电,令人触目惊心,而历史只只是是昨夜吊起的一桶井水,随意地冲洗着这些老式门板。然后,让我们穿过老街与老街上的民居走向祠堂。自古以来,徽州就是家族制度比较盛行的地区,因而徽州民俗文化别具风格同时源远流长。这样的特征,寄园寄所寄中也有记载:“千年之琢,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徽州的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通过族人的共同祭祀,活着的人便与死去的祖先在心
34、灵上得到沟通,同时,也增强了宗族成员的同源意识,相互之间更加亲近与团结。“敬爱堂”是西递胡氏宗祠,作为祭祀胡氏列祖列宗之堂,也作为宗族议事、族人举办婚嫁喜庆、教斥不肖子孙的场所。这一个“孝”字,据说就是朱熹造访西递时所写的。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西递村族人每月都要在祠堂举行读谱活动,同时还要诵读家训I、家法族规、祖宗格言与先贤语录等。定期的读谱活动使族人不断重温家族的历史、祖先的功德,铭记祖先的古训:家族兴旺,不忘祖上仙根;历史久长,不离家族脉络。在宗族礼教最为盛行的时期,也正是胡氏家族最为昌盛的时代。朱熹的理学极力倡导恢复与加强人伦关系,推崇儒家的礼教思想,使一贯倡明经学为世儒宗的胡氏家族如鱼
35、得水,他们祭拜祖先,春蒸秋尝。他们教诲子孙,百世效仿。叶村的祠堂里,族人们用属于自己的方式祭祀着一位英雄,一位在三百年前救过全村老少性命的英雄慧安与尚。这是轰轰烈烈的祭祀,这是刻骨铭心的祭祀。贴彩纸,扎灯具,简单而质朴的狮子、麒麟、大象、火牛,它们是用来镇恶驱邪的,这是乡村人心目中的吉祥物。祭祀活动由“出罗汉”开始,挨家挨户的走,这一走,竟走遍了乡村,竟迎来了月色。所有的都是照着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在做。也许只有老人们对曾通过去的经久不忘,也许只有老人们才记得小时候祭祀的做法与习惯。一笔一划,上了年纪的老人认真地为年轻的孩子勾画着脸谱。年轻的罗汉们亮着赤膊光膀,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在简简单单
36、的戏台上,不说,也不唱,只是把崇敬之情藏在心底,充满力量地叠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罗汉造型。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牌坊造型。这是徽州人割舍不断的情啊。这一对门神是秦叔宝与尉迟恭,唐朝的时候,皇宫的大门上也是这样画的。追慕堂供奉的不是胡氏始祖,它供奉的是明经胡氏远祖一一唐太宗李世民。据胡氏宗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公元904年,唐昭宗迫于梁王朱温的威逼,仓皇出逃,驾车东行,途经河南陕州时,皇后何氏生下一个男婴。当时新安婺源人胡三宦游于陕,秘密将太子抱回徽州婺源考水,将其改姓胡,取名昌翼。昌是吉祥平安,翼为翅膀,昌翼平安的飞离了虎口。百年匆匆而去,胡氏五世祖胡士良以公务赴南京,途经西递,立即被
37、西递的山形水势所吸引,很快将全家迁居过来,从而写下了胡氏宗族在西递这块土地上九百余年繁衍生息的历史。这样的结局是唐太宗万万没有预料到的。现在,立在人去楼空的雕梁画栋前面,我们的心里,徒然升起了“如何往事暗伤心,低徊欲对梅花说”的心绪。合姓而居的村庄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不管这一姓后支是大是小,但对祖先的崇奉,是这一姓在现实生活中紧密团结的需要,是一种不能泯灭的家族情感的需要。他们是一些固守乡村理念的人们,他们内心持之以恒地存在着对一个家族历史连续性的期待,持之以恒地存在着对一个家族未来希望的梦想。歙县棠槌村的清懿堂是专门为节妇烈女建造的祠堂,这在徽州,甚至在中国也是少见的。清朝的时候,一位叫
38、鲍启运的棠槌人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建造了清懿堂,后来人叫它“女祠”。女祠的建筑规模并不比同村的宗祠或者支祠小,在布局上也类似其他的祠堂。但是,女祠的大门不象宗祠、支祠是正面敞开,女祠是在山墙上开一小的边门,进女祠不走大门走边门,这反映出建造者在家族观念极强的环境中的一种顾忌、一种妥协。立在严严实实,见不到一扇小窗的女祠前,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恍若隔世的复旧感,更要紧的,是加深了我们对徽州传统生活的理性认识。外乡人称徽州人“徽骆驼”,徽州人说,是的,我们是徽骆驼。徽骆驼实在是徽州人传统的性格与精神,是对徽州人刻苦奋斗全力开创精神的自赏与褒奖。当年的徽州,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由于
39、山地偏多耕地偏少,乡民们因生活的压力而背井离乡,出外做生意。慢慢地,徽州人因善于经商而声名大振,甚至还有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而在“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背后,却是“徽商不蹲家,经营走四方”的飘泊与无奈。牌坊,就是徽州人树在这一路风尘中的标志与符号。郑村就在通往棠檄的公路边上,这里是徽商古迹保留较多的一个地方。郑村的贞白里牌坊,建于元末,这也是徽州现存的最古老的牌坊了。康熙五十七年,程庭归乡展墓,路过这里,“花正烂漫,为之停车玩赏,移时而归。”这是春帆纪程中的记载,那时的郑村,象花一样开在岁月的枝头。而现在,我们只能从依旧耸立的贞白里牌坊与古人的字里行间感受依稀花香。沿贞白里牌坊东去,就
40、是忠烈祠坊。这一座牌坊崇祀的是隋唐年间的汪华。当年汪华安营扎赛的地方,建造起了汪华宫,汪华宫的门上,是这样的一付对联: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垂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这是动荡年代时,兵荒马乱里沧海横流的故事,受到徽州百姓拥戴的汪华,为保一方平安,金戈铁马,攻克被隋军所占的歙、宣、杭、睦、婺、饶六州。武德四年,汪华归顺大唐,并被授歙州刺史,死后谥号“忠烈公”。在徽州,最负盛名的地方神,就是汪华。老百姓尊他是“汪公大帝”、“太阳菩萨”,除了忠烈牌坊,各地还有“游太阳”的祭神活动。油菜花残爰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社公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这一首新安竹枝词把迎太阳描画得
41、热热闹闹,风风火火。乡村的英雄因乡村而更加辉煌,而乡村,也因乡村的英雄而更具风采。还有,歙州名士唐仲实与朱元璋谈论治国之道,朱元璋采纳了唐仲实关于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建议,因此有了龙兴独对坊。这座牌坊,既是对朱元璋礼贤下士的歌颂,也是对唐仲实忧国忧民的品德的赞扬。还有,被当时诗坛盟主王士祯誉为“云间洛下齐名士”的同胞翰林坊。还有许国天下坊、丞相坊、状元坊等等。还有,贞节牌坊。现在,让我们将凝视的目光落在更远的地方,让青山绿水在我们的心里久久回荡,然后,让我们走向尘封的经历,走向遥远年代的凄雨冷风。“少小离家动别愁,杭州约伴又苏州,妾心难逐郎心去,折柳年年到白头”蕴含在这一首竹枝词后面的,是一个
42、叫作“记岁珠”的故事。一对夫妻结婚三个月后,丈夫背井离乡出外经营生意去了。从此,守在家里的妻子靠着做一些刺绣活儿过日子,到了年底,就将日常积攒下来的另钱换回一颗珠子,这是她一年劳动的成绩,也是用来记住丈夫离开以后的岁月。春来秋去,花落花开,妻子没有等到丈夫PI家,就离开了人世。而终于回到故里的丈夫,看到的只有二十余颗记岁珠。松籁箫条烛影幽,雨声与漏到西楼。金炉香断三更梦,玉簟凉生五月秋。人寂寂,夜悠悠。天涯信阻暗凝愁,疏帘到晓檐花落,滴碎离心苦未休。假如这一首徽州女人汪福玉所作的听雨词,是造在纸上的贞节牌坊,那么,徽州的民间谚语“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就应该是听雨的白话翻译了。假如记
43、岁珠能够说话,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隐在这庄重神圣的贞节牌坊后面的女人,她是有着如何的凄凉与辛酸啊。然而,关于贞节牌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我在山际,你在天涯”的绵绵相思,更加震撼人心的是富裕商贾对徽州社会礼仪的重新规范。烈妇贞女、婆媳同孀、未嫁守寡、殉夫自缢。这一些贞节牌坊树立起来,多少个鲜活生命暗淡下去。与儒林外史中“徽州府烈妇殉夫”描绘的情节仿佛,林纾的畏庐琐记中,同样记载着这么一段惨烈的故事:“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资为之治椿。”亲戚们象过节一样的高兴,大家凑一些钱,请来乐队吹吹打打,那一位少妇自然也不能闲着,穿上了节口的盛装,游历坊
44、市,一些家境富裕的人家,还在自己门前设下宴席,少妇走过来,酒杯敬上去,然后“以颈就绳而殁”。这一个瞬间,我们不明白是为牌坊的造型之奇、质地之精、雕刻之美而赞叹,还是为慨然登台的少妇与拍手称美的万众而悲凉。当我们拖着繁重的步履走出昔日的经历,再一次面对着倍感亲切的青山绿水,再一次在平与宁静的心情下打量徽州,我们的思绪禁不住地纷飞起来。一切仿佛那么遥远,一切仿佛那么陌生,回首之间,我们又感受到了真实,又感受到了亲切。“白云深处仙境”,这里就是“桃花源里人家”。怡然自乐的徽州人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的,徽州是民族的,天然的,同时也是悠久的,独立于世的,并慢慢地为世界所瞩目
45、的。当世界投来惊奇的目光,它们并不因此受宠若惊。就是这样,徽州足以抵挡现代文明的喧哗与骚动。但是,它们神秘的面纱被撩开之后,许多东西会不可能就在一刹那间烟飞云灭,永不再来?是不是某些神秘的东西确实不可讲述?是不是一个聒噪的世界里面,那种神秘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爱默生说,我们相逢时,仿佛我们素味平生;我们分别时,好像我们从未分别。一一就像我们的开始一样,我们就在这里说分手吧!文化系列电视片江南解说词第五集烟雨青山阅读:7454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徐霞客,徐霞客家有万亩良田,他们家织出的薄如蝉翼的丝绸,远近闻名同时被争相购买。徐霞客能够做一个很潇洒的地主或者者商人,但他却在二十二岁那
46、年离开了家门,这以后的三十多年,徐霞客最要紧的情况就是行走。在广阔的大地上行走,天戴在头上,路就穿在脚下。徐霞客走过黄山的时候,有几片云彩从头顶上飘过,徐霞客抬头望去,两峰矗天,好像云中双阙,这就是“云门峰”了。雄伟同时著名的建筑,通常总在入口之处设上巨阙,黄山自然地将天工寓于人巧,这样的雄秀,使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在徐霞客心底油然而生,因此,徐霞客拾级而上。明朝的黄山只有一个游客,因此静寂,因此徐霞客能够很清晰地听到石头与松树的说话声。徐霞客问道,不是说石不能言最可人吗?石头说,那是由于他没有遇到能说话的知己。徐霞客说,你们在说什么呢?石头说,自己听,听到什么是什么。从山上下来的时候,徐霞客说
47、:“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则天下无山,观止矣。”大家听了徐霞客的话,问道,你能不能说得再细致一点呵?徐霞客想了想说道,比如下黄山吧,“由石笋缸北转而下,群峰或者上或者下,或者巨或者纤,或者直或者欹,侧向穿绕而过。俯窥转顾,步步出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惊。”大家说,还有呢?徐霞客说,我没有空聊天呵,还要接着去行走呢,跟你这么说吧,黄山有泰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衡岳的烟云,匡庐的飞瀑,一句话,就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在徐霞客嘴上行走,徐霞客走遍天下,黄山名扬四海。黄山是仙,仙风道骨,九华山是佛,莲花佛国,我们呢?我们是芸芸众生,我们去黄山,飘飘欲仙,我们去九华山,立地成佛。我见青山多妩媚。也许做人太累了,因此想到成仙,也许成仙太难了,因此还是做人。也许做人太累了,因此想到成佛,也许成佛太苦了,因此依旧做人。天高云淡,人在徽州,让我们再一次踏遍青山。袁枚上黄山的时候,已经是一位迟暮的老人。随园老人袁枚,读了徐霞客游记之后,关于黄山魂萦梦绕,念念不忘。袁枚是由“海马”背负着上黄山的。袁枚的年纪太大了,黄山的道路太险仄了,叫作“海马”的当地人,用数丈长的布匹,将袁枚裹在自己身上。伏在“海马”背上的袁枚觉得辐下里起起伏伏的山峦“状如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