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研究小学美术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学科,而审美能力是艺术素养的核心,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正处于逐渐形成审美的阶段,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启蒙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审美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一、从生活出发,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艺术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美的存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如对低年级学生,教师主要引导其观察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描述自己和同学的外形、特征、运动特点等;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在观察的基础
2、上,要引导他们更多地去感受和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春天的颜色”这一节内容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容易把握具体的景象,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机盎然的春天,观察花草树木的颜色,感受春天丰富的色彩。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体会春天的美好景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粗略地观赏,而应该仔细观察。比如一朵花,花朵、叶子等不同部位往往有多种颜色,不同颜色之间还有一定的变化,学生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更精准地把握生活中的事物,也才能绘画得更加生动具体。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发挥想象力,从具象到想象,感受更多的心理变化,将情绪和绘画相结合。如在
3、教学“爸爸妈妈”这一节内容时,描绘父母的外表特征只是教学的一部分,通过外表体现爸爸和妈妈的性格,表现出生活中家长的情绪变化,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另外,在生活中进行观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以教学“画味觉”“画嗅觉”“画触觉”等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与味觉、嗅觉、触觉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观察前,教师可以提问:“人吃到特别辣的东西是什么表情?人闻到了特别臭的味道会做出什么表情?人触碰到柔软和坚硬的东西会有什么表现?”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对这些抽象概念有了形象直观的体会,在创作中就不会无从下手。除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教师还要灵活运用生活中的物品作为
4、教学工具。如在教学“运动的动物”这一节内容时,除了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动物的形态和运动特点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鱼、仓鼠等便于携带且比较安全的小动物,让学生直接观察这些动物的运动特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还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升了学生对绘画对象的感知能力。二、从欣赏出发,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观赏名家名作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主题进行名作欣赏教学,通过观摩这些作品,学生不仅可以领会名家的笔法运用、色彩搭配等基本绘画技巧,还可以感受到经典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透过画作体会文化的变迁和影响。如在教学“画人物”这一节内容时,
5、教师可以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人物画整合起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播放和展示,让学生感受这些著名作家如何描绘人物,表现人物不同的特点,从而初步领会中世纪古典美学、文艺复兴时期、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观看名家名作,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博物馆、画展等渠道观赏原作。网络观看和直接欣赏原作,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原作给人的冲击更加强烈,多看原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对学生积累文化素养具有积极影响。在引导学生欣赏世界名画时,教师要注意介绍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减少学生欣赏画作的障碍。如对小学生来说,欣赏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作品有一定困难
6、,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美术语言,从中发现独特的美。三、从实践出发,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小学教学中,美术课的课时不多,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审美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需要日积月累,才能逐渐提升,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悟,不断提高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以“爸爸妈妈”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学生可以帮助妈妈做家务,体会家长的辛苦和不易。这样的实践活动看似和绘画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而情感对创作优秀的
7、绘画作品具有重要意义。绘画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该在其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和创作。如在学校组织运动会、春游等各种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活动内容绘画,将参加这些活动的所见所思所想体现在作品中。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绘画展、博物馆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中有大量的手工制作课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操作,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动手实践,制作各种带有艺术设计感的物品。如在教学“印花布”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扎染,介绍趣味扎染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四、从评价出发,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美术课程和其他课程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很多时候没有标
8、准答案可以评判学生的创作。因此,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一定不能以自己的审美为标准,而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予积极的反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走进大自然”这一节内容时,由于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没有形成较好的绘画功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必纠结于技法的好坏,要在画作中寻找优点,表扬学生的细致观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创作之后互相评价,并点评其他学生的作品,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作品发现不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在教学“这是我呀”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观
9、看彼此的作品,观察和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是否符合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这样,不仅显著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五、结语在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主要载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教师应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有所区别,从具象到想象,不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此外,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名家名作,并根据具体的学习主题,展示名家相关作品,鼓励学生找机会观看原作,体会到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融合美术教学,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创作情绪。教师可以将教学和其他活动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动手创作,在个人直接体验中领悟艺术的感染力。教师还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避免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