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融入“双廊”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河口市融入“双廊”建设实施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梅河口市融入“双廊”建设实施方案2023年12月J=.刖三2021年7月,中共吉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将“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提升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路线图、施工表。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利于落实国家对吉林省的布局要求,实现新的突破;有利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立足吉林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开放通道等条件,重构战略布局,重塑发展优势,筑牢振兴基础。作为“一主六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城市,梅河口市在环长春四辽吉松
2、工业走廊、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中承担着促进工业和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的重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全面融入“双廊”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增长极,依据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20212030年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82025年梅河口市“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结合梅河口市产业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一、发展现状(一)发展基础近年来,梅河口市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以“三三四四五五
3、”战略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趋优、质效齐升、活力增强的态势,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动能持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通化市北部、长白山西麓、辉发河上游,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区的过渡地带,是长春和沈阳两大经济圈的区位中心,是东北亚经济圈、长春经济圈外廊联动区重要节点城市。梅河口素有“长白山门户”之称,是长白山区出入松辽平原进入环渤海经济圈的咽喉要道,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形成了接轨长吉图、沟通渤海湾、连接长白山的综合交通体系。工业基础更为巩固。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
4、4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年平均增速达6.9%;先后成功引进四环制药、步长制药、鲁南制药、天衡药业等国内领先药企,中如建工、世基集团、泸州老窖、广州江楠集团、皓月集团、东旭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以及泰国正大集团、新加坡三达膜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达88户,产值超亿元企业26户,超10亿元企业达2户;四环制药口服固体制剂、惠升制药产业化生产车间、谷红制药GMP、新梅河精酿啤酒、弘越果仁、菊乃香清酒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工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67亿元,工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取得新成效,工业支撑作用凸显,医药健康产
5、业集聚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形成百亿级规模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发展到17户,拥有剂型56种,批准文号543个,药品品种452个;通过引入新装备、新工艺,技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果仁、啤酒、大米等食品加工产业“老树发新枝”,传统产业内涵式发展态势愈加显现,建设健康食品产业园,进驻规模企业50户,食品加工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装备制造、建筑及其配套、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蓬勃发展,成功引进中如建工、北京住总、苏州绿可等企业,成为梅河口市工业发展新引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与中科院、深圳人才专家联合会、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吉林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建立了长
6、期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搭建合作平台,加快了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4家、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梅河口市始终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着力转变和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梅河口市自成为全省行政审批改革试点以来,加快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方面发挥高位推进、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了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从政环境。大力推进“只跑一次”改革并积极推进“帮办帮跑”,完善各项审批服
7、务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设立了10亿元的产业和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以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融资难问题,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开展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产业生态基础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全部淘汰燃煤小锅炉;严格排查企业在水、气、声、固废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二)存在问题目前,梅河口市特色产业在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建筑及其配套、新兴
8、产业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但也应该意识到工业发展短板弱项还十分明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链、价值链有待延伸。产业在上游供应链环节较为薄弱,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本地缺乏相应配套企业和产业链条下游产业。传统产业发展尚未摆脱“低准入门槛、低水平扩张、低成本优势”的传统路径,食品加工业仍以粗加工为主,加工程度浅,精特优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不高,新兴产业多处于“高端领域、低端环节”,自主研发和设计产品较少,整体竞争力不足。二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工业企业较少,多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储备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比重较低,自
9、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缺乏,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和生产制造水平双低,以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传统产业改造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目前只有部分医药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较高,多数企业不重视品牌建设,品牌定位不准确、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不够大。与国内知名品牌相比,无论是区域品牌还是龙头企业,都缺乏叫得响、立得住、耳熟能详的全国知名品牌,品牌竞争力不足。四是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有待加强。目前,企业招聘硕土以上学历高端人才存在一定困难,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同时,未能及时配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教育、医疗、住宿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利于人
10、才的“引进和扎根”,高端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三三四四五五”战略布局,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融入“双廊”建设为主攻方向,牢牢把握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争创全国先进水平两条主线,坚持工业强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推动梅河口市工业做大做优做强,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
11、能,构建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研发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建设以医药健康产业为主体、以食品加工产业为重点,以装备制造、建筑及其配套产业为特色,以新材料、清洁能源和环保、信息产业为突破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工业发展贡献梅河力量。(二)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灵活运用市场机制,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办法,增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各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积极发挥政府在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方面的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直接投资产业园区建设,为产业
12、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2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支撑把创新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地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能规模,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医药健康、食品加工产业的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聚,增强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以主导产业为基础,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3 .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立足自身优势,聚焦重点,突出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业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能发挥优势和特色重点领域创新和产业化中。选择重点项目进行突破,积累、推广成功经验,带动工业全面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企业,努
13、力在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领域中取得突破,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整体提升。4 .坚持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坚持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大力引进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发挥其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聚氛围,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企业以及配套设施,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使企业的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O5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的红线,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
14、、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建设产业上中下游纵向和关联产业横向之间的循环经济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构建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新局面。(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产业生态更加优化,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布局和结构更加合理,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建成东北亚区域性大健康产业基地和食品加工产业高地,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扩大。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逐步落实推进,节能降耗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特色鲜明、首位产业突出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上等水平,梅河口市在“双廊”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工业实力大提高。全市工
15、业稳步增长,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工业产值迈上一个新台阶。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其中,医药健康产业产值220亿元、食品加工业产值23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产业体系新优化。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0%,新兴产业成为梅河工业发展新增长点。龙头企业做引领。引导特色产业企业和项目向重点区域集聚,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企业整合重组,培育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企业1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4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
16、亿元企业30家以上。创新品牌促升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科研投入力度持续提升。到2025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新增省级技术中心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在优势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点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绿色发展谋双赢。瞄准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整体工作要求,推进特色产业全链条绿色发展,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下降均控制在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三、主要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积
17、极对接“双廊”建设,坚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医药健康产业,巩固提升食品加工业,着力发展建筑及其配套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提速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工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一)做大做强医药健康产业化学制药。坚持仿制与创制相结合、引进与自主研制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加强国外专利到期药物的“抢仿”、非专利药物的仿制与开发研究,尽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现有化学药优势产品开展技术提升,不断增强现有的化药和制剂产业发展优势。鼓励四环制药、步长制药等现有医药企业实施扩能改造、新品种引进及市场开发。现代中药。立足长白山北药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现
18、有中医药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升级改造,加大新产品研究开发投入,重点发展中成药及制剂,形成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积极推进以长白山道地中药材为基源的新药创制,围绕重大工艺改进、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标准、药效机制、临床再评价和药物经济学等研究,推进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加快现代中药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强化中成药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中药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水平。生物制药。加快生物医药工业园区建设,布局新引进医药项目和现有企业扩能改造项目。依托四环制药、步长制药等龙头企业,坚持创制与仿制并举,开展重组蛋白、抗体药物等基因工程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培育发展一批以心血管疾病
19、防治和糖尿病治疗为主的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和一批以诊断试剂和天然药物为主的生物制品。积极推动重组人胰岛素类似新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升级,加快吉林四环胰岛素中试进程,尽快形成产能,建成全国最大的糖尿病药物生产基地;建设四环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及抗肿瘤口服固体制剂中试生产平台,打造抗肿瘤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四环制药特医食品产业园项目投产达效,打造集技术研发、技术转化、生产孵化、国际合作于一体的特医食品产业基地。医疗器械和医药包装。按照“健康中国”建设要求,顺应医疗器械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知名企业,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加快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一批重点医疗器械升
20、级换代。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发展医药配套产业,支持相关企业开发药品内包材、外包装及印刷品、药用胶囊等包装材料和制品,建设医药包装产业园。(二)巩固提升食品加工产业粮食加工。加强粮食加工能力,构建较为完整的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实现从初加工向深加工、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产品加工向系列产品加工转化,重点打造以大米和速食食品、玉米食品、杂粮食品为主的粮食加工产业。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梅河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优势,不断提升优质稻米产业链,促进产品向高、精、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发展营养强化米、优质米、膳食纤维、氨基酸、稻米油等深加工产品,加快打造梅河大米加工基地;依托
21、大长今食品有限公司、韩香汇等企业,大力发展以大米为原料的冷面、米线等各种方便食品深加工。积极发展鲜食玉米加工和玉米主食化生产,探索玉米精深加工,推动玉米加工向膳食纤维、氨基酸、植物蛋白等领域拓展,重点开发玉米淀粉糖、玉米蛋白粉等玉米食品。推动杂粮在初加工的基础上,向营养、保健和复合食品等领域延伸。果仁加工。充分利用梅河口获得的东北亚果仁集散中心、国家级出口果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松子产业贸易和加工示范区等称号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加快发展果仁加工,打造梅河口市亚洲最大果仁加工集散地。整合现有果仁加工企业,引进优质果仁加工企业,建设果仁产业园,推进果仁加工企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鼓
22、励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果仁系列产品,加强与,三只松鼠”“百草味,等知名企业合作,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脱皮果仁的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推广果壳生产可降解环保型餐饮具、造纸浆粕、活性炭等技术的应用。通过举办大型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酒精及酒类产品加工。发展壮大酒精产业,鼓励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打造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阜康酒精加快转型升级,支持阜康酒精实施“上量”“上市”“双上”工程,注重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世界级酒精生产基地。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园区开展全面合作,引进泸州老窖等知名酒类企业落户梅河口开展
23、生产和销售,促进酒类生产企业资源整合,支持企业提升制作工艺和装备水平,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档次,培育开发药酒、保健酒、果酒等特色系列酒类产品。推进10万吨新梅河精酿啤酒项目、菊乃香清酒、泸源酒业2万吨白酒项目建成投产、形成销售网络。加大品牌宣传与营销力度,积极拓展省内外市场,将梅河口酒业品牌打响、打亮。畜禽加工。持续提升畜禽产品加工业集中度,通过兼并重组与合资共建等方式筹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一批生态、绿色、有机的肉类加工企业,着力构建生猪、肉鸡、鹅、长白飞鸭等畜禽精深加工体系。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物流、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推进畜禽标准化屠
24、宰,鼓励正方农牧、曙光农牧、东北福食品等企业加快开发分部位冷鲜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冷冻肉、熟肉制品等产品,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和附加值。积极发展以肉类和乳制品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和旅游食品。支持发展畜禽皮毛骨血综合利用,研究骨、内脏、血液、羽毛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骨粉、骨油、高品质血粉、血浆蛋白粉、肠衣以及具有保健功能的生物制品等,提高其附加值。依托现有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产业基础,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畜产品新型产销模式。菌类及果蔬加工。重点发展食用菌、蔬菜、水果等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与深度开发,重点开发即
25、食、干燥、冻干、速冻等系列食品,重点推进即食咸菜、饮料、焙烤食品、保健品等菌类深加工产品,果酱、水果罐头、果干、饮料、冻干粉、花青素、保健品等草莓、蓝莓深加工产品以及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粉末蔬菜、即食蔬菜等蔬菜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保健品、膳食营养补充剂、化妆品等,推动果蔬深加工向维生素、精油、功能饮料等美容保健领域延伸。(三)着力发展建筑及其配套产业聚焦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实施对建筑及其配套产业的需求,推动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积极布局关键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建筑及其配套产业。引进一批高资质建筑企业和建筑材料生产加工
26、企业,深化与碧桂园、中如建工等企业合作,建设建材产业基地,推动新型建材行业向轻质高强、应用领域宽、资源循环利用和使用周期无污染方向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建筑新材料等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推动形成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引进苏州绿可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推动中国建材、中联重科、北京住总等企业谋划建材生产项目。谋划建设建筑业配套产业园,打造“五厂两站一中心一基地”,(建筑产业化工厂、机电一体化工厂、绿色新型模架工厂、高新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制造工厂、装饰部品和预制工厂、新型建筑装备租赁站、建筑材料物流站、绿色建
27、筑科技孵化中心和建筑人才培训基地),围绕商磴、干粉砂浆、水泥物流销售,推动投资3亿元占地400亩的建筑业配套园区起步区建设。(四)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吸引国内外在细分领域规模、实力、技术、品牌、市场优势比较明显的装备制造企业,布局发展汽车配套产业和通用装备制造产业,突破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高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打造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基地。对接融入一汽集团,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汽车配件加工制造、机械铸件制造、汽车电子配件等产业,培育壮大汽车配件、机械铸件等优势产业;聚焦“旗E春城旗动吉林”工作目标,全力以赴确保各
28、项任务如期完成,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鼓励相关汽车零部件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或企业战略联盟,逐步向高端零部件及模块部件产品延伸,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整体水平。深化与长春汽开区、旭阳集团、北汽集团、四平新吉运合作,谋划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启动投资上海申龙(梅河口)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生产线项目。(五)提速发展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巩固扩大弘业钢管、跃兴公司等新材料、专利产品的市场份额,聚焦产业链完整度与高端化,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重点发展先进复合材料、建筑新材料、不锈钢新材料、轻型环保新材料,培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
29、有地位的龙头企业。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着力构建完善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依据地势特点,加大风能资源勘测力度,提高微观选址技术水平,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研究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积极推进常规风电、低风速风电开发建设,引入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推动中能建投梅河口市300MW风电等项目建设;坚持按照集中式、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光伏发电模式,提高光伏发电质量和效益,加快吉林省梅河口市百万千瓦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本地区丰富农林废弃物资源,统筹原料收集及负荷,推进梅河口市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发展环保产业,加
30、强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研究,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推进环保产业园、纳米过滤膜材料制备及成套膜设备制造基地、吉林省泽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态环保、吉林双泰秸秆利用有限公司年综合利用3.6万吨玉米秸秆皮生产3万吨玉米秸秆纤维素等项目建设。信息技术产业。紧跟数字经济、新基建发展趋势,加快推动以电子信息产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软件开发及应用、大数据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重点培育互联网+医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5G+”等新兴产业,培育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以高新区为载体,大
31、力发展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产业,支持重点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企业研发低功耗集成电路、车载云终端设备等新产品,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链。探索拓展云计算应用领域,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医疗大数据、金融大数据、气象大数据、信息安全等服务应用。四、实施路径(一)提升产业水平,夯实发展基础围绕融入“双廊”建设,立足产业发展基础,科学处理好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关系,双轮驱动,整体提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坚持高端化引领、信息化支撑、智能化驱动、绿色化保障,推进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建筑及其配套、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兴接续产业提供支撑。培育壮大新材料、清洁能源和环保、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产
32、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显著增长,成为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提升产业链水平。以链主企业和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实施产业链培育工程,补齐短板弱项,强化优势环节,稳固产业基础,积极构建产业链体系,壮大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建筑及其配套产业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上下游配套中小微企业,培育细分产业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形成更具有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二)坚持创新驱动,塑造发展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平台,推动创新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强化
3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围绕促进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和建筑及其配套等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龙头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支持龙头企业主动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等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争取引入更多科技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平台,重点建设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区域创新研发中心、全国化药中试研发中心等医药健
34、康产业区域创新研发中心。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落实省、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政策,制定并实施高端人才补贴政策,完善配套服务,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梅河创新创业。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第三方培训机构合作,联合开展技术人才培育工作。(三)推进两化融合,提升发展效率抢抓“新基建发展浪潮,着力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开展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改造,形成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态势。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面向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医药健康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示范,实施信息化改造升级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食品加工领域,支
35、持食品加工企业建设产品编码标准和信息追溯系统,推动追溯信息互通共享。装备制造领域,围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装备等重点装备行业,加快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打造智能工厂。引导企业开展“生产上云”,实现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以“数字梅河建设为抓手,推动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培育一批示范典型并复制推广。推动医药健康、食品加工等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新建智能化生产线,全面推行“机器换人”,提升产品产出效率和生产安全性。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推动企业
36、建设数字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引进国内外先进智能生产设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关键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四)完善生产服务,开拓发展领域推动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开拓产业发展新领域。现代物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现代物流与工业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依托主要交通枢纽和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仓储物流园,解决园区医药健康、食品加工、新材料等领域企业仓储和物流问题。推动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集畜禽宰杀、加工、冷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一体化冷链物流中心。大力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
37、,提升本地物流企业配送效率。电子商务。依托电商产业园,引进第三方电商企业及平台,引导支持零散农户入驻电商平台,积极开展委托加工和订单生产业务。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办电商企业,利用网店、微店进行产品销售,扩大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销量。积极应用“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模式,提升电商平台产品销量,扩大电商业务规模。科技服务。按照服务创新链、升级产业链的要求,围绕医药健康、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加速引进并集聚涵盖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产权服务等功能的科技性服务机构。促进科技信息、技术转让、技术经纪、成果推广、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载体平台建设,更好地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搭建检验检测平台,推动
38、实现产品生产环境自动检测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五)加大企业培育,厚植发展底蕴突出企业发展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立足产业集聚发展需求,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聚焦医药健康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支持四环、步长等有条件的企业不断增强行业话语权和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引领和整合能力,发展成为“链主”企业和领航企业。积极培育和引导企业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开展产业整合和并购重组。推动分层培育中小企业。按照“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的梯度,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分层培育计划,围绕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领域,
39、选择一批潜在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产品竞争力强、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中小企业重点培育。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依托高新区建设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挥大企业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配套。引导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创新带动作用,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六)紧盯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重点推进工业污染治理、节能降耗和工业资源循环化利用,构建高效、清洁、绿色的低碳制造体系。强化节
40、能减排降耗。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加大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工作力度,加大高耗能低产出企业改造提升步伐,倒逼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淘汰部分高耗能企业、落后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推广运用热电联产、变频、余热余压回收等节能减排技术。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低碳化改造。推广清洁低碳生产。推动企业清洁化生产,建设绿色循环生产线,实现废弃物不落地、企业生产残留物内部消化、生产过程环保无污染,全面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加大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方面的科研投入,引导中小企业推广应用清洁技术、绿色生产设备和绿色工艺。鼓励工业园区应用5G、物
41、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智慧环保信息平台,强化对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控和环境执法预警预判能力。建设绿色化制造。以“绿色、低碳、循环、节约”为导向,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以绿色制造标准及评价为支撑,推行绿色管理,加强示范引导,积极推进建立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示范工厂,研发生产和推广普及绿色产品,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企业采用绿色设计、绿色工业规划、绿色材料选择、绿色产品包装、绿色回收利用等技术,打造绿色制造管理体系。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实施围绕本方案,充分发挥梅河口市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推动方案有效实施。建立工信局牵头的工作协调机制,认真
42、履行方案指导、政策落实、协调服务职能,统筹研究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进主要任务的组织落实、跟踪调度、检查评估,各部门做好配合工作,统筹项目建设、基础建设、园区建设、引资引智、技术创新等各项工作,明确目标责任,细化推进方案,强化政策配套,加强监督检查,形成工作合力,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强化政策支撑积极落实关于推进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实施的若干政策、关于推进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发展规划实施的若干政策、争取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围绕重点产业,按照实施路径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完善财政科学投入机制、调整财政科学投
43、入结构,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向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建筑及其配套、新材料等领域。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对接平台,有效引导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创新保障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三)实施项目带动坚持以“项目化”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将招大引强和技术改造作为促进工业提档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链延伸补齐和新兴增量产业培育,科学谋划储备一批投资力度大、产业带动强、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靶向”招引既有产业配套项目和产业链延伸补齐类项目,谋划实施一批无中生
44、有”“白手起家的新兴增量产业项目,动态更新“十四五”产业重点项目库,统筹做好签约项目库、落地建设库、投产达效库“三库联调”,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年度项目滚动机制。加大项目投入力度,推动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四)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改革创新意识,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制度,从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到征地资料组件报批到项目建设再到达成投产,形成一整套产业项目建设流程,针对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项目成立“政府负责人+专业化服务团队,围绕投融资、项目申报、企业认定、知识产权等事项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落地和成长中各类问题,优化办事流程,压缩
45、办事时限,保证项目落地生根、投产达效。各成员单位要层层分解落实,细化项目表,明确各个环节责任,抢抓具体任务的落实,协调处理突出困难,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五)严格评估考核建立责任考核制度,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强对方案实施的跟踪监测。将本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制定任务清单,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制定实施绩效考核工作方案,明确考核目的与内容、考核主体及对象、考核工作程序,开展督促检查,通报年终考核结果。实行动态跟踪评价管理,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适时进行调控或对方案进行局部调整完善,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达到方案指导性和实施性的有机融合。适时组织开展对方案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后评估,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六)重视宣传引导深入宣传方案的思路、目标及主要任务等内容,提高全民知晓度和参与度。通过各种渠道,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提高各职能部门、各企业、各乡镇等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广泛宣传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