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05307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一、课程思政实施的原则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教育部于2017年12月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三全育人的格局,实施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性原则大思政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

2、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育人为根本。事关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涉及专业概念、学术理论、学术观点、学科文化等学术问题,理性分析、客观评介。因此,政治性原则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首要原则,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并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理念。因此,政治性原则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首要原则,面对培养什么样

3、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并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理念。(二)协同性原则课程协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上存在一定的“两张皮”现象。有的专业课程过于偏重专业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忽视了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这一教学的核心要素,有的为了与国际接轨,完全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从概念、内容、方法、范式、观点等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西方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所有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在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上保持目标和方向的一致,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

4、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在立德树人中的主体作用,其他各门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课程协同效应。教师协同。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被认为是思政工作者的事情,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度相对不足。“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必须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尤其要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在提高育人质量和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

5、环节协同。思想政治理论和课程思政元素从知识学习角度上是需要记忆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头脑中而不能转化成行为,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则难以落实。思政教育内容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体验性,课堂宣贯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形成知识记忆,与内化为思想和行动的实效性要求相去甚远。实践中萃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实践性教学模式进行还原,将各个课程环节进行协同,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教育学生“内化于行”,提高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就是在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学与其他课程双向有机协同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第二课堂,加强文化育人;通过讲座、调研、辩论、研讨等课

6、下教学活动把课上思政理论、方法、原理学以致用;将校内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认识与校外的实践活动进行协同,通过参观、游览、实习等活动,把知识和认识转化为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三)求实性原则因“课”制宜,不同类型课程不同,不同课程不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性。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高职土建类专业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同时,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工作,凸显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具体课程打造、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并且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思政特色促进办

7、学特色,以专业思政特色突出人才培养特色,进而彰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四)相融性原则课程思政的理念就是把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其精髓在于将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传授相融共进,不留痕迹,润物无声的效果,而不是增加课程或者生硬地增加无关的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所有课堂都要发挥育人功能,让全部课程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这就需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信息

8、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系列讲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教师要与自己学校的特点相结合,从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业志向和专业伦理三个层面进行价值引领,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现与正常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引领效果,实现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的。5.1.5创新性原则结合建筑行业属性和土建类专业特色,

9、深入挖掘建筑鲁班文化,做到思政教育易开展、接地气、有成效。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10、、全面发展的人才。二、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一)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曾指出,要从实践活动中理解人,要在人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中去认识人的本质。从人与社会、教育的三维互动的前提出发,克服片面思维模式,建立系统的、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协同合作观。教育活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门课程和所有教育教学环节发挥协调作用,需要所有教育者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首先,必须确立协同教育的理念,各门课程、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立德树人开展工作。二是确立整体教育理念,全面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政治品格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各环节各要素的整合。要充分挖掘

11、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有课程教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础内涵和基本要求。(二)顶层系统谋划为根本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土建类专业本身也有自己独特的行业属性、学科属性和知识体系。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规划和保障,解决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发展、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教育效果等一系列问题。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抓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正常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院校党政领导干部应深入课程思政的前沿阵地,亲自听课,指导课程思政的建设。院校教务部门要统筹教育资源,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方案、建

12、设标准和评价标准;人事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师资培训、职称评审等方面适度倾斜。结合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需要,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将立德树人目标作为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主要依据,充分发挥各课程的育人功能。要优化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与管理,侧重开设和建设有益于提升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课程,不断开拓学生跨专业视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规范教材选用制度,二级教学单位要严把教材选用的政治关,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其他课程教

13、材均应该优先在国家公布的教材目录中选用。各专业要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载体。要加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推动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要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教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建设与思政有机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要促进专业负责人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起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提高相关业务能力和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课程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1.师德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

14、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2 .政治导向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3 .专业伦理“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

15、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即行业未来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4 .学习伦理“学习伦理”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守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对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伦理,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人性、弘扬人性、完善修养,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让勤奋学习成为青

16、春飞扬的动力。5 .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采用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中,注重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

17、教案、课件,同时注意收集、丰富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学生反馈与感悟等可体现改革成效的相关材料。(三)思政元素挖掘为关键根据高职土建类专业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思政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

18、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技能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虽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有所差异,但是课程思政应立足课程,整体把握,可将各门课程的德育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例如工

19、程建设法规课程的德育目标为: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工程建设的法律意识,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可以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相结合,同时可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学习讨论之中。(四)思政教学设计为重点课程思政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是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如下:1 .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

20、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3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

21、现与时俱进。4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5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

22、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6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教师通过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五)保障条件建设为

23、基础1 .学校党政重视建立工作机构。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分管院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学院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质控办、科技处、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各履其职、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会,重点研究制定挖掘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强化工作落实。学院党政工团

24、,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单位和部门要在年度工作计划、实施与考核中落实立德树人责任,全面提高“三全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二级教学单位党组织要自觉把立德树人纳入日常工作,进一步发挥好教学单位、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推动作用。2 .教学资源建设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重点收集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的案例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库。(六)师资队伍培训努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好新进人才的思想政治关。新进人才,除要加强对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能力

25、水平、身心状况等方面的考核外,还要严格把握政治要强、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确保教师队伍“根正苗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交叉学科教师团队集体智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

26、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三、不同类型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特点目前高职土建类专业门类众多,各有特色,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设计中通常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思政教育目标(德育目标)、思政教学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一)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德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法制观为指引,形成对自身、家庭、职业、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土建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27、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直接进行思政教育,需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作为教学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同时深入挖掘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其与思政政治理论课形成有机联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公共基础课是思想

28、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显性教育色彩,其特征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主要以正面、直接的宣讲为主,以塑造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以使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符合国家的要求和规范。公共基础思政课为专业课提供了价值导向,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事关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的德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工程终生负责制意识、形成遵守规则意识,诚实守信的习惯等。专业理论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

29、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土建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土建类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外,还需进一步与时俱进,自觉不断深入开展学习,要根据土建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土建类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土建类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特别是典型人物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不懈

30、奋斗的光荣历程,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建筑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能力,强化当好学生引路人的责任和使命。专业理论课程通过思政元素的引入、评价方式的变化,使思政教育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进一步延伸,实现思政教育永远在路上的目的。专业课多具隐形教育的属性,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主要以隐蔽、间接的传播为主,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专业课又为公共基础思政课提供了知识依据,突显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31、,专业课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挖掘学科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在推进课程思政时,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各具特色、功能互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应注重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有机结合。(三)专业实践课实践课的德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团队协作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等,具有良好的专业工匠精神的基本职业素养,引导学生自觉实践建筑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在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中,是学生以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工匠精神为主要职业素养的直接体现,是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土建类专业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

32、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做一个卓越的建设者。同时,通过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教育学生“内化于行”,提高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总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

33、效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职院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的实施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思政课程向三全育人的转变,实现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全覆盖,提高了思政教学成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职业基本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积极向上的职业思想和职业行为习惯,提升了土建类专业人才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