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民间社火活动中闻仲脸谱的三种寓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述民间社火活动中闻仲脸谱的三种寓意.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浅述民间fct火i三3J中闻仲脸谱的三种寓意【摘要】现代民间社火活动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它来源于对土地和火的崇拜。在民间社火表演中,闻仲脸谱造型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并被赋予了天、地、人三种不同的寓意。【关键词】民间社火;闻仲脸谱;寓意一、民间社火活动与闻仲“社火是中国汉族在农历正月期间以祭祀土地为主的民间活动,通常以“社”“村”为单位进行神明游演展示,也是一种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由于南北地域及文化的差异,在社火活动中的表演内容及具体呈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我们通常所看到的诸如舞狮、舞龙、秧歌、高跷、旱船、高台等都属于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表演节目。社火来源于对土地和火的崇拜,是随着古老的
2、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据传社火起源于隋唐,那时的祭祀活动称“射虎”,取其正压邪,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本意。“射虎”流传到后来就变成了“社火”,在南方地区被称之为“迎神”仪式。1它的题材多来自神话传说或者戏剧故事,取其中一个或一组人物故事进行表演,这即为“一转”社火。社火中人物表演时有程式化的化妆服装道具,其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包含丰富寓意的就是脸部装饰,也就是我们所知的“脸谱”,它是各种故事中人物形象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在脸部装饰上的反映。同时社火在游行表演的时候是一种队列式的群体展示,尽管人物不同,但队伍中一般均具备一些程式化的搭配,比如在队列之前的是踏马,代表“社”或“村”的会旗跟随其后,然后
3、是火铳队(炮队)、旗队,最后是锣鼓队。社火表演形式还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造型社火,主要是将人物造型和工艺以游行的方式展示出来;另一种是表演社火,主要是有故事性的打斗表演,并且在固定的场院进行。社火活动通常是在同一时间段,在若干个相邻的村社之间同时进行。在进行祭祀祈祷的同时,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之情会外化为村社之间社火角色的展演对比,如每一个村社都希望展示出比别人更多、更厉害的人物,以表现人丁兴旺,同时表达对天地的敬畏、祈求一年生产丰收。正是因为人们在社火活动中需要那些被赋予了神性的角色,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就成为了社火活动很好的素材来源,故事里每一个在社火中活动中出现的人物都拥有代表性的脸谱图案。
4、比如闻仲这一角色(人们多称为“闻太师”),是商纣王之父帝乙驾崩后的托孤老臣。闻仲师从截教碧游宫金灵圣母,精通五行变化,头生三眼,额中之眼辨奸邪忠肝、人心黑白。他先是辅佐帝乙,在商纣王时期凭一己之力护卫着殷商的江山社稷,却在西征西岐时战死绝龙岭,“被封神为九天应无雷神普化天尊,持雌雄鞭,坐墨麒麟,督雷部二十四正神,能兴云布雨,使万物托以长养;诛逆除奸,善恶由之祸福”2。闻仲是一位有智慧且忠心耿耿的人物,却辅佐了一位暴敛的亡国之君,所以民间对其人褒贬均有。社火中闻仲的脸谱造型多有不同,根据其图形,可分为三类,一方面自然是体现出人物的特征和属性,但更主要的是通过具有不同寓意的图形来满足人们祭祀活动中
5、所需要的内容,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与祈祷。二、民间社火活动中闻仲脸谱的三种寓意民间社火活动中,闻仲脸谱有一张古谱(图1),此谱以白色为基调、阴阳眼、右边三道黑色火纹,脑门的日月角用两个大黑点表示,表明此人相貌奇异、雄才大略。从戏曲脸谱的角度来分析,此脸谱属于白脸范畴。这张脸谱为闻仲的天眼塑造在一些阶段出现的不对称起到重大作用,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是在特定环境中才会出现的。闻仲脸谱图形的呈现是多样化的,其脸谱造型的寓意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脸谱中“天”的形式。此脸谱中眼睛对称,采用立眼形式出现,立眼也必须和对称脸型搭配,用以表垣角色忠正勇猛的性格;眉毛部分在白底之上以慧星、点、日月、曲线等图案构
6、成。3我们可以从闻仲脸谱上看到,如图2脸谱的眉中各出现三个点,而图3脸谱的眼角有九个点。脸谱的面颊和嘴都采用了社火中的特定造型,脸谱装饰主要在上半部,减弱了嘴巴的表现。这与青铜器中的饕餐纹的格局编排几乎是一样的,借用饕餐纹样的威慑力,来表达“勇猛”的形象,从原型的意义分析是以“凶神”的面目出现。为了进一步表达形象的可信度,还应用了天象(日月、星象)中大众所熟悉的图形。图2、图3这两张谱图中的天眼及外形都在不对称中寻求“阴、阳”平衡。图2的脸谱在天眼的上方加了三个点,下方加了两个点,也是圆形点的变形。三为天数、生水;二为地数、生火;相加为五,五行俱备而生动。图3的脸谱则对阴阳之概念用更明确的方法
7、来表达,右边用半圆的曲线相连,寓意为水、阴;左边用折线表示,寓意为火、阳,形成阴阳合一的生殖文化的内容。整个天眼以不是完全对称的形似“北”“巫”字的图形勾画在属南方、火的额头位置上,构成了“阴、阳”“水、火”之象。创作者将青铜纹饰、原始巫术、生殖文化的内容加入脸谱造型中,再加上天象的图形,可以看出其意图十分明显。在这一寓意的脸谱中,天眼的图形反倒不是太明确,成为了第二视觉。脸谱的整体色彩基调以黄红为主。第二种是脸谱中“地”的形式。这类闻仲脸谱中天眼和眉眼是有所变化的,特别是天眼以及嘴巴的处理。天眼的外形开始趋向对称,虽然其是否采用“瓶”和“鱼”的寓意还值得商讨,但是可以看出民俗的“福”文化(福
8、禄寿喜财)和佛教中的“净瓶”(平安)意识。如有的脸谱中的天眼图形已经开始趋向简洁,但还是沿继了前面的“左阳右阴”的做法;有的脸谱中则采用了周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四象”内涵;还有的脸谱中的天眼采用了类似青铜器纹饰的造型,对称的反转曲线烘托和抬高了天眼在脑门中的位置。天眼离开了主视觉的位置,开始与其它如眉眼图形融合,布局得也有条理。这类脸谱中天眼的外形以不同的点线形式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它们在眉、眼、两颊的勾画中与前文所述的脸谱也有所不同,其眉眼中点的数量多以偶数呈现,虽然还存在日月、慧星等图形,但它们基本上应用了“地”的“偶数”的概念参与。当然,社火的程式化造型也应用在两颊之中,可以看见其嘴巴
9、部分的处理开始略有丰富,整体的色彩基调是以红色为主。第三种形式是脸谱中“人”的形式。这类脸谱中的天眼开始变得具象明显,与之配合的图形开始减弱,组成天眼图案中辅助的点、线只作为第二视觉出现。眉、眼、嘴的协调,构成具有条理性,这类脸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两眼的下方勾绘红色线条,两眼之间有红色大圆点。虽然还沿用了天象图形,但是主视觉开始明确,凝视点在两眼之间。在两眼之间的大圆点与天眼中的圆点形成呼应关系。有的脸谱中,两眼之间的大圆点与其周围环绕配合的小点是“七星图”的变化,整张脸谱以豹的形象出现,强调了威猛、杀气;有的脸谱的两眼之间以日月图形构成,这是强调权力;有的两眼之间以虎纹和大圆点配合,天眼以凤
10、眼的形式出现,这是强调智慧。也存在一反常态的,如图4,它以赭色出现,虽然眼睛用凤眼,但天象图式的影子还隐约存留在两颊之中,可喜的是天眼以纯粹的形象出现,成为视竟的中心,十分明显。这张脸谱是用在社火还是戏曲中,目前尚不清楚,但从分析对比来看,它与戏曲靠得更近。三、小结闻仲脸谱的不同寓意,是由民间社火活动的功能和表演所形成的。由于社火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和春祈,所以在人物方面选用了儒道释中的正神,以及民俗信仰中的英雄好汉参与到仪式之中。随着其活动规模的扩大,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历史小说的人物也出现在社火的仪式过程中,闻仲就是一个例子。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天眼之外,脸谱中其它图形与闻仲的身份、地
11、位、能耐、修为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这种现象在社火中频频出现。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只是借用闻仲的形象来设置在仪式中所需要的种种内容,表达人们对天地的赐予所表现出的敬畏与祈祷;另一方面,它只展现大众所熟悉的故事,没有特定的情节,是为祭祀中的仪式所专用。而在秦腔中,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出现了表演和故事情节,开始脱离了仪式的束缚,走上较为单纯的表演。4此时,脸谱迎来了变化,它不单单再现祭祀中仪式所需要的内容,人物的个性化开始逐渐增强,各种地方戏曲以各自的谱式结构对闻仲脸谱进行塑造,并多用红色的底色来加以衬托,以示肯定(图5)。5这样,渐渐地开始了从社火的复合的“神”的位置走向“人”的定位过程,闻仲的
12、脸谱开始从三块瓦到六分脸的谱式定型过渡。如在京剧脸谱中,以红六分脸来塑造闻仲,用于表达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他的定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另一方面,闻仲脸谱在发展到京剧脸谱造型中时,我们看到其天眼高高在上,表现眉毛的大圆点(豹眉)明确且醒目,其位置与天眼交相呼应,形成稳定且突出的等腰三角形(图14)6,这从表演上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视觉焦点,也似乎在时刻提醒着观众。可见,脸谱的功能和目的不一样,其造型和寓意也不同。参考文献:1王瑶安,刘宗昉.陕西社火脸谱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2许仲林.封神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网田荣军.陕西社火脸谱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王保易,张宁中.易俗社秦腔脸谱上下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邹世毅,谢更钧.湖南地方戏曲脸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6赵梦林.京剧脸谱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