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岗区妇女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岗区妇女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9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南岗区妇女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规定,遵循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黑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212025年)哈尔滨市妇女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南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本着符合国情与兼顾区情相结合、全面保障与特殊保护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2、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围绕南岗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不断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推动性别平等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充分发挥妇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半边天”作用。(二)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妇女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妇女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2 .坚持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将
3、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专项规划,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同部署、同落实,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妇女。3 .坚持男女两性平等发展。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两性的现实差异和妇女的特殊利益,营造更加平等、包容、可持续的发展环境,缩小男女两性发展差距。4 .坚持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利益,有效解决制约妇女发展的重难点问题,统筹推进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妇女的均衡发展,协调推进妇女在各领域的全面发展。5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
4、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充分发挥妇女的重要作用,促进妇女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三)总体目标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得到深入贯彻落实,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创新完善。妇女平等享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妇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素质能力持续提高。妇女平等享有经济权益,经济地位稳步提升。妇女平等享有政治权利,参与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管理的水平逐步提高。妇女平等享有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支持家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得以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广泛弘扬。妇女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二、发展领域、主要
5、目标和策略措施(一)妇女与健康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妇幼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妇女健康水平提高,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延长。1.主要目标(1)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改扩建区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健全完善区、街(乡镇)、社区(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基层网底和转诊网络进一步强化。(2)延长妇女健康寿命。妇女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提高。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提高。妇女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的比例提高。(3)改善妇女营养状况。妇女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孕产妇贫血患病率下降。老年妇女低体重和贫血患病率下降。(4)提高孕产妇保健水平。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孕产妇死
6、亡率下降到14.5/10万以下。(5)控制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到2%以下。 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到98%以上。 艾滋病和梅毒孕产妇感染者治疗率达到95%以上。(6)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妇女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知识全面普及。 非意愿妊娠减少。 剖宫产率得到合理控制。 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率降低。(7)提高妇女“两癌”综合防治能力。 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适龄妇女宫颈癌人群筛查率达到60%以上。 适龄妇女乳腺癌人群筛查率逐步提高。3545岁妇女接受高效宫颈癌筛查的比例达到65%以上。,宫颈癌患者治
7、愈率达到85%以上。(8)提高妇女身心健康素养。健康知识得到普及。妇女焦虑障碍、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妇女的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2.策略措施(1)完善保障妇女健康的制度机制。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母亲行动“,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行业监管、科技支撑的妇女健康保障工作机制。(2)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以区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区域内专业医院为支撑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提升妇幼健康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推进区妇幼保健机构优化提质,强化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妇幼
8、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基层网底和转诊网络,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3)建立完善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针对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的健康需求,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妇幼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为妇女提供宣传教育、咨询指导、复查评估、综合干预和应急救治等全方位健康服务。(4)引导妇女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行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妇女有效利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入各类健身组织。提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鼓励支持工会组织、社区开展妇女健身活动,培养妇女运动习惯。(5)提高妇女营养水平。持续开展营养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因地
9、制宜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提高妇女对营养标签的知晓率,促进妇女学习掌握营养知识,均衡饮食、吃动平衡,预防控制营养不良和肥胖。开展孕产妇营养监测和定期评估,预防和减少孕产妇缺铁性贫血。预防控制老年妇女低体重和贫血。(6)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提倡科学备孕和适龄怀孕,加强对流动孕产妇的管理服务,持续推进高龄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分类管理和服务。完善医疗机构产科质量规范化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等制度。降低分娩并发症,推广无痛分娩。(7)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母婴传播。全面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孕早期检测率。加大艾滋病防控力度,加强防治知识和相关
10、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妇女感染者特别是流动、农村地区妇女感染者的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心理和社会支持等服务。(8)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普及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等疾病防控知识。在学校教育不同阶段以多种形式开展科学、实用的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掌握生殖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将生殖健康服务融入妇女健康管理全过程,保障妇女享有避孕节育知情自主选择权。加强产后和流产后避孕节育服务,提高服务可及性,预防非意愿妊娠。推进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等婚前孕前保健服务更加公平可及。(9)完善妇女“两癌”综合防治体系。提高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意识和能力。推进适龄妇女人乳
11、头瘤病毒疫苗接种试点工作。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定期进行女职工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10)加强妇女健康素养提升工作。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引导妇女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学习健康知识,掌握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科学就医、合理用药等知识技能。提高妇女参与传染病防控、应急避险的意识和能力。面向妇女开展控制烟草危害、拒绝酗酒、远离毒品宣传教育。引导妇女积极投向爱国卫生运动,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11)促进妇女心理健康。根据妇女需要开展心理咨询、评估和指导,促进妇女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预防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重点关注青春期、孕产期、
12、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的心理健康。(二)妇女与教育强化对妇女的思想政治引领,深入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女性平等接受各阶段教育,终身教育水平显著提高。1.主要目标(1)加强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妇女的思想政治意识不断提高。引导妇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教育工作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全面推进。教师和学生的男女平等意识明显增强。(3)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在园儿童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并保持在90.11%以上。(4)保障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K以上。(5)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13、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6.5%以上。(6)提高女性终身教育水平。女性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女性青壮年文盲基本消除。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7)培养壮大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女性科技人才比例提高。男女两性的科学素质水平差距不断缩小。2,策略措施(1)面向妇女广泛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不断增进妇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促进妇女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厚植爱国情怀,引领妇女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充分发挥学校教育
14、主阵地作用,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全过程和校园生活各方面,融入学校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各类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通过教育联系服务,凝聚青年女性、知识女性、新兴产业从业女性。通过培养、评选、表彰、宣传妇女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励妇女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2)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增强教育工作者自觉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推动因地制宜开发性别平等课程,加强专题师资培训。促进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学校教学内容、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性别平等教育
15、模式。(3)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强化公办园所建设,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保证适龄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对于家庭困难、孤儿和残疾女童切实提供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4)保障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确保女童平等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确保女童平等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健全精准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监督法定监护人依法保障女童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农村女童、留守女童和残疾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支持学业困难女童完成义务教育,提高女童义务教育巩固率。(5)提高女性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保障女性特别是农
16、村低收入家庭女性平等接受普通高中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女性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破除性别因素对女性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6)促进女性接受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为进城务工女性、女性新市民、待业女性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职业院校和社会相关机构,面向高校女毕业生、女农民、去产能女职工等重点人群开展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I。(7)持续扫除女性青壮年文盲。完善扫盲工作机制,消除女童辍学现象,杜绝产生女性青壮年新文盲。各类职业培训向农村妇女、残疾妇女等群体倾斜。深化扫盲后的继续教育。(8)大力提高女性科学素质。开展女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进校园活动,引导中小学女
17、生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和科技竞赛。关注培训义务教育阶段女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志向。深入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支持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增加女性科技人才参与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机会。(9)构建平等尊重和安全友善的校园环境。促进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睦的师生、同学关系,鼓励学校设置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防性侵、防性骚扰的相关课程。中小学校建立完善预防性侵未成年人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管理、预防排查、反诉处理和调查处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三)妇女与经济鼓励支持妇女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作用。1 .主要目标(1)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就
18、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保持在40%左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40%左右。女大学生充分就业。(2)促进女性人才发展。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45%以上。女性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3)提高妇女经济收入。妇女获得公平劳动报酬,男女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低收入妇女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4)保障女性劳动者劳动安全和健康。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明显降低。侵犯女职工劳动权益案件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5%以上。(5)保障农村妇女经济权益。农村妇女平等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农村妇女平等享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征用安置补偿权益。2 .策略措施(1
19、)落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参与经济建设、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法规政策。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职业发展、劳动报酬、职业健康与安全、职业退出、土地等方面的权益,保障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为妇女充分参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加大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工作力度。全面落实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政策,创造性别平等的就业机制和市场环境。对招聘、录用环节涉嫌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进行联合约谈、依法惩处。发挥劳动保障法律监督作用,对涉嫌就业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提出纠正意见,或者向相关行政部门提出处理建议。依法受理涉及就业性别歧视的诉讼,提高行业自律意识。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招录(聘)人员、职工晋职
20、晋级等方面发挥男女平等的示范引领作用。(3)促进妇女就业创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化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促进妇女就业的人岗对接。加强女性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妇女职业技能水平。逐步消除职业性别隔离,提高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不断提高扶持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发展。拓宽妇女创业融资渠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鼓励外出务工妇女返乡创业。完善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政策,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创业。(4)缩小男女两性收入差距。全面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保障收入公平。督促用人单位制定实施男女平等的人力资源制度,畅通女性职业发展和职
21、业职级晋升通道。(5)改善女性劳动者劳动安全状况。广泛开展劳动安全和健康宣传教育,加大女职工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提高用人单位和女性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意识。将女职工劳动保护纳入职业健康和宣传生产监督管理范围,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女职工经期、孕期、哺乳期的特殊保护,落实哺乳时间和产假制度。督促用人单位加强职业防护和职业健康监督保护,保障女职工在工作中免受有害物质及危险生产工艺的危害。(6)保障女职工劳动权益。督促用人单位规范用工行为,依法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推动女职工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加强劳动保障法律监督。指导用人单位建立预防和制止性骚扰工作机制。加大对侵犯女职工劳动权益行
22、为的失信惩戒力度。(7)保障女性生育后职业发展。依法保障女职工在怀孕、生育、哺乳期的工资待遇,禁止违法解除劳动(聘用)合同。为女性生育后回归岗位或再就业提供培训等支持。推动用人单位根据女职工需要建立女职工哺乳室等设施。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托管服务。(8)保障农村妇女平等享有各项经济权益。在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中,依法保障农村妇女权益。在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保障农村妇女权益,确保应登尽登。保障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股权量化、权益分配、土地流转和继承等各环节,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家庭成员平等享有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收益权。保障进城落户女农民的经济权益。畅通经济权
23、益受侵害农村妇女的维权渠道。(9)支持农村妇女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支持积极发挥妇女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鼓励支持妇女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高素质女农民培育,引导女农民争做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农技协领办人和新型农业经营管理能手。(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平等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参与水平全面提升。1.主要目标(I)保障女党员和女党员代表比例。全区中国共产党女党员保持合理比例。区级党代表中的女党员代表比例一般不低于本地区党员总数中的女性比例。(2)提高妇女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参政议政程度。一一区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中的女性比
24、例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区级人大代表中的女性比例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一一区级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的女性比例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3)提高妇女在政治协商中的参政议政程度。区级政协委员中的女性比例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区级政协常委中的女性比例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4)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的女干部比例。区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至少各配备1名女干部,担任正职的女干部占同级正职干部的比例逐步提高。注意选拔优秀女干部进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5)提高区级党政部门领导班子中的女干部比例。区级党政部门领导班子中一半以上配备女干部,担任正职的女干部占同级正职干部的比例逐步提高。区级党政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比例
25、逐步提高,担任正职的女干部占同级正职干部的比例逐步提高。(6)提高企事业单位女性参政议政水平。区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的女性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7)提高村党组织、村委会中的女性比例。村党组织成员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村党组织书记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村委会成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0%以上。村委会主任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8)提高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中女性比例。社区党组织成员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社区党组织书记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中的女性比例保持在60%左右。社区居委会
26、主任中的女性比例达到55%以上。(9)支持女性参加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中的女性比例提高。社会组织女性负责人比例逐步提高。2.策略措施(1)加大对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支持力度。破除制约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障碍,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水平与妇女地位作用相适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意识,把推动妇女参政纳入重要议程,提出目标举措。提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党政工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女性比例。(2)提高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和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开展女性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培训,加大基层妇女骨干培训力度,提高妇女在自治、法治、德治中的参与
27、意识和能力,鼓励妇女积极参与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推进城乡社区妇女议事会实现全覆盖并有效运行,发挥妇女在城乡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探索打造妇女网上议事平台,引导妇女积极、有序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和基层民主协商。(3)重视发展中国共产党女党员。面向妇女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扩大党的妇女群众基础,激发妇女入党的政治意愿。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注重从各行各业青年女性中发展党员。在党代会代表推选过程中,充分关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的优秀妇女,确保女代表比例。(4)推进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比例不断提高。落实人大代表选举规则和程序,在选区划分、代表名额分配、候选人推荐
28、、选举等环节,保障妇女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重视从基层、生产一线推荐人大代表女性候选人,候选人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保障妇女比例逐步提高。提名推荐、协商确定政协委员建议名单时,保障提名一定比例的妇女。充分发挥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男女平等事业中的积极作用。(5)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优化女干部成长路径,注重日常培养和战略培养,为女干部参加教育培训、交流任职、挂职锻炼创造条件和机会。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女干部,注重选拔女干部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担任领导职务。注重保持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中女干部的合理比例。落实女干部选拔配备的目标任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应
29、配尽配,注意保持换届中女干部配备比例数量总体稳定。保障妇女在干部录用、选拔、任(聘)用、晋升、退休各环节不因性别受到歧视。(6)推动妇女积极参与事业单位决策管理。培养选拔优秀女性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决策管理层。推动卫生、教育、文化等女性集中行业提高决策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鼓励妇女积极参与本单位党建和群团组织建设,促进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的女职工代表比例与事业单位女职工比例相适应。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确保妇女在岗位晋升、职员晋级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7)推动妇女广泛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加大国有企业培养、选拔、使用女干部力度。在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促进优秀妇女进入企业董事会、监事
30、会和管理层。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促进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职工代表比例与企业女职工比例相适应,支持女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企业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涉及女职工权益的事项,听取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意见,依法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8)推动妇女有序参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注重从女致富能手、经商务工女性、乡村女教师、乡村女医生、女社会工作者、女退休干部职工、村(社区)后备力量中的女性等群体中培养选拔村(社区)干部。采取提名确定女性候选人、女性委员专职专选、女性成员缺位增补等措施,确保村(社区)“两委”女性比例提高。组织妇女积极参与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制定修订,开
31、展协商议事活动。促进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中的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治理。(9)支持引导妇女参加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大对以女性为成员主体或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加强支持和指导服务,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并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协商。鼓励支持更多女性成为社会组织成员或从业人员,加强对社会组织女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发现培养社会组织女性负责人。(10)发挥妇联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支持妇联组织履行代表妇女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职责,强化妇联组织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
32、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在制定有关促进男女平等和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法规政策以及选拔培养女干部工作中,充分听取妇联组织意见和建议。(五)妇女与社会保障惠及妇女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性别差距缩小,妇女的特殊利益和需求得到满足。1.主要目标(1)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各项社会保障权益。生育保险覆盖城乡所有用人单位,生育保险参保率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所有妇女,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妇女法定人群,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妇女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稳步增加,相关待遇保障得到落实。(2)提高妇女的社会救助和福利待遇水平。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33、。困难妇女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老年妇女、残疾妇女等群体的社会福利需求得到关注和满足。(3)提高妇女养老服务水平。多层次养老服务和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建立完善。老年妇女享有均等可及的基本养老服务,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对老年失能妇女的照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4)加强对妇女的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有困难和需求的妇女得到重点帮扶。2.策略措施(1)完善惠及妇女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支持灵活就业女性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2)提高妇女医疗保障水平。推动女职工和城乡女性居民持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满足妇女基本医疗保障需求。促进多层次医疗
34、保障互补衔接,做好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妇女医疗救助。推动建立女职工医疗互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宫颈癌、乳腺癌等重大疾病的保障作用。(3)促进妇女享有可持续多层次养老保险。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包括女职工在内的全体职工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断增加妇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促进妇女依法公平享有基本养老保险权益。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包括女职工在内的全体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丰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提高妇女养老保险水平。(4)保障女性失业保险权益。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女职工办理失业保险,提高女职工特别是女农民工的参保率。保障符合条件的失业女职工按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强化失业保险促就业防失业功能,支持女职工
35、稳定就业。(5)扩大妇女工伤保险覆盖面。增强工伤保险预防工伤、保障生活、促进康复的功能,按照国家部署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适时将新业态就业妇女纳入保障范围。督促用人单位特别是高风险行业单位依法为女职工办理工伤保险,确保落实工伤保险待遇。(6)强化对生活困难妇女的兜底保障。推进法律实施,强化政策衔接,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健全临时救助政策措施,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妇女应救尽救。鼓励、支持慈善组织依法依规为生活困难妇女提供救助帮扶。推动建立统一的救助信
36、息平台,加强社会救助分性别统计,精准识别救助对象。(7)更好满足妇女群体的社会福利需求。完善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落实各项补贴待遇,逐步提升老年妇女福利水平。完善残疾人补贴制度,动态调整、合理确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扩大适合残疾妇女特殊需求的公共服务供给。(8)保障妇女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结合服务能力适当拓展服务对象,重点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计
37、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托养服务。促进养老机构提供多元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提高老年妇女生活照料、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水平。支持社会力量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支持邻里之间的互助性养老。依托地域、气候、生态等独特优势,发展避暑旅居康养、生态颐养等特色养老产业,满足老年妇女多样化养老需求。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9)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失能妇女按规定纳入保障范围,妥善解决其护理保障问题。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有机衔接。探索建立相关保险、福利、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提高护理服务质
38、量。为家庭照料者提供照护培训、心理疏导等支持。(10)提高对妇女的关爱服务水平。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关爱行动。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摸底排查,建立完善信息台账。积极为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支持农村留守妇女参与乡村振兴和家庭文明建设,在乡村治理、邻里互助、留守老人儿童关爱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完善特殊困难失能留守老年人探访关爱制度,不断拓展对妇女群体的关爱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重点为生活困难、残疾、重病等妇女群体提供权益保护、生活帮扶、精神抚慰等关爱服务。(六)妇女与家庭建设妇女和家庭成员树立新时代家庭观,弘扬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社会主义核心
39、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1.主要目标(1)支持家庭和妇女全面发展。家庭功能持续增强,家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支持家庭与妇女全面发展的公共服务不断拓展,构建中心城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2)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3)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妇女引领家庭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妇女成为幸福安康家庭的建设者、倡导者。(4)倡导构建男女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婚姻家庭纠纷对妇女发展的不利影响降低。男女共担家务劳动和家庭建设,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逐步缩小。夫妻共同承担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
40、、保护责任。(5)支持家庭赡养老人。家庭承担赡养老人责任意识增强。老年妇女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策略措施(1)促进家庭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宣传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亲子平等、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革命前辈红色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家风,营造平等、文明、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实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引导妇女和家庭成员自觉把家庭梦融入中国梦。(2)大力发展家庭公共服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综合运用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加快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推动
41、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普惠享有,提升面向家庭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服务,满足家庭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重点为经济困难、住房困难、临时遭遇困难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等提供支持,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帮扶保障力度,加强对退役军人家庭的支持和保障。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物业等服务网络。发展数字家庭。(3)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家庭建设工作格局。将建设好家庭、实施好家教、弘扬好家风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基层社会治
42、理评价考核内容。鼓励家庭成员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增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4)鼓励支持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深化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鼓励妇女带领家庭成员积极参与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参与绿色家庭创建,提升健康素养,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反对、制止浪费。推进平安家庭、无烟家庭建设。(5)促进婚姻家庭关系健康发展。面向家庭开展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促进男女平等观念在婚姻家庭关系建设中落实落地,倡导夫妻平等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反对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开展恋
43、爱、婚姻家庭观念教育,为适龄男女青年婚恋交友、组建家庭搭建平台,推广婚姻登记、婚育健康宣传教育、婚姻家庭关系辅导等“一站式”服务。广泛开展生育政策宣传。推进移风易俗,保障各民族妇女的婚姻自由,抵制早婚早育、高价彩礼等现象,选树宣传婚事新办典型,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婚恋活动和服务的规范管理。(6)加强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健全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发挥综治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作用,强化衔接联动,加强婚姻家庭纠纷预测预防预警,健全纠纷排查调处制度。探索离婚冷静期内对当事人开展婚姻危机干预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实现区级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建设婚姻家庭纠纷人民
44、调解员队伍,搭建“互联网+”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平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多元便捷服务。落实家事审判制度改革措施,加强诉调对接平台建设,构建新型家事纠纷综合协调解决模式。(7)促进男女平等分担家务。倡导夫妻在家务劳动中分工配合,共同承担照料陪伴子女老人、教育子女、料理家务等家庭责任,缩小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促进照料、保洁、烹饪等家务劳动社会化,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增效,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增强家庭照护能力。督促用人单位落实探亲假、职工带薪休假、配偶陪产假等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实施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制度,创造生育友好的工作环境,支持男女职工共同履行家庭责任。(8)
45、增强父母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深入推动实施市家庭教育服务规范,促进父母共同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创造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家庭环境。开展宣传培训,帮助父母树立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摒弃“重智轻德”等观念,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注重言传身教,关注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鼓励父母加强亲子交流,共同陪伴未成年子女成长。(9)提高老年妇女的家庭生活质量。倡导养老、孝老、敬老的家庭美德,支持家庭履行赡养老人的主体责任。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为长期照护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喘息服务工督促用人单位保障赡养义务人的探亲休假权利,推动建立子女护理假制度
46、。建立完善社区老年人关爱服务机制。发展银发经济,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满足老年妇女生活需要。依法保障老年妇女婚姻自由和家庭财产权利。(七)妇女与环境弘扬男女平等、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妇女积极参与友好型环境建设,特殊利益受到关注。1.主要目标(1)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不断增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城乡社区、进家庭。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性别平等评估和监管机制不断健全。(2)提升妇女科学运用媒介的意识和能力。妇女的媒介素养全面提升。妇女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3)引导妇女参与生态文明
47、建设。妇女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妇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践行者。(4)改善人居自然环境。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5%以上。 农村集中供水率和供水保证率提高。 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不断提升。(5)“厕所革命”充分关切妇女需求。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 城镇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6)应对突发事件充分关注妇女。 妇女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高。 妇女在突发事件中作用得到发挥。 妇女在突发事件中的特殊需求得到满足。(7)加强妇女事务交流合作。妇女事务交流合作更加广泛。2.策略措施(1)开展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宣传教育。将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纳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体系。大力宣传新时代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宣传优秀妇女典型和性别平等优秀案例。推动各级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机关、学校、企业、城乡社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