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北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87803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北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松北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松北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松北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松北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松北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北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4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松北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序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少年强则国家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资源和不竭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儿童事业发展,建立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妇儿工委)协调、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儿童工作机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全面培养少年儿童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儿童事业,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加大经费投入,推进项目实施,儿童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儿童

2、健康和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惠及儿童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儿童的参与权利和人身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和保护,儿童发展和儿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我区儿童事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松北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要求和儿童及其家庭的新期盼仍有一定距离。贯彻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实现城乡全体儿童健康全面发展使命艰巨、任重道远。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执行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深入实

3、施对标浦东、复制深圳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三区一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儿童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必须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科学规划儿童全面发展的新目标任务,确保儿童事业与松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同频共振、协调发展。遵循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黑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哈尔滨市松北区(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区经

4、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儿童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称儿童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儿童发展道路,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坚持和完善最有利于儿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为实现第二个百

5、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儿童事业发展的政治方向,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儿童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2.坚持对儿童发展的优先保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发展需求。3坚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4坚持保障儿童平等发展。创造公平社会环境,消除对儿童一切形式的歧视,保障所有儿童平等享有发展权利和机会。5.坚持鼓励儿童参与。

6、尊重儿童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三)总体目标保障儿童权利的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促进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儿童优先的社会风尚普遍形成,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儿童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儿童享有更加均等和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普惠和优越的福利保障,享有更加和谐和友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儿童在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等领域的权利进一步实现,思想道德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二、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一)儿童与健康覆盖城乡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7、,地区和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 .主要目标(1)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一一区级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一一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达到1名以上,床位增至2.5张以上。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至少配备2名专业从事儿童保健的医生。(2)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一一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监测防治体系巩固完善。一一婚前医学检查率提高。一一产前筛查率达到75%以上。一一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3.5%以下。一一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9%以上。一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5%以上

8、。(3)降低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一一新生儿访视率保持在90%以上,新生儿死亡率降至3%。以下。一一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一一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4%。以下。(4)提高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水平。一一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一一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达到90%以上。0至6岁以下儿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及孤独症等残疾筛查、康复、救助率提高。一一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街(镇)为单位保持在95%以上。(5)提高儿童疾病防治能力。儿童重大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得到预防控制和及时治疗。一一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母婴阻断率达到99%以上。一一儿童常见疾病和恶性肿瘤等

9、疾病得到有效防治。一一12岁以下儿童龈患率控制在25%以内。(6)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城乡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供给稳步扩大。一一儿童早期发展的知识、方法和技能逐步普及。(7)提高儿童营养水平。一一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60%以上。一一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控制在8%以下。一一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5%以下。一一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8)预防和控制儿童近视。一一儿童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一一0至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一一小学生近视率降至38%以下。一一初中生近视率降至68%以下。一一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降至78%以下。(9)提高儿童身心健康素养。一一儿童健康

10、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儿童及其照护人健康素养提高。一一学生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o一一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40%以上。一一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增强,92%以上的中小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10)提高适龄儿童性教育和服务水平。一一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性教育,性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一一儿童性健康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2.策略措施(1)优先保障儿童健康。将儿童健康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儿童健康主要指标纳入政府目标和责任考核。完善涵盖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儿童医疗保障政策与公共卫生政策衔接。加大对儿童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投入力度,关注农村

11、和边远地区儿童健康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妇幼健康服务均等化。建设统一的妇幼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妇幼健康信息平台与电子健康档案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儿童健康全周期全过程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2)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区级儿童保健医疗服务网络,以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为重点,统筹规划和配置区域内儿童健康服务资源,支持建设儿童医学与健康中心。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优化提质,全面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强化考核结果应用,保障妇女儿童享有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建立完善以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街(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完善儿

12、童急救体系。加快儿童医学人才培养,提高全科医生的儿科和儿童保健专业技能,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3)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建立多部门联动防治出生缺陷的工作机制,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加强知识普及和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推广婚姻登记、婚育健康宣传教育、生育指导一站式服务。强化婚前孕前保健,提升产前筛查和诊断能力,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和多学科诊疗协作,规范服务与质量监管。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建立筛查、阳性病例召回、诊断、治疗和随访一体化服务模式,促进早筛早诊早治。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加强出生缺陷监测。(4)保障新生儿安全与健康。深入实施危重新生儿筛查与评估

13、、高危新生儿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新生儿死亡评审等制度。加强新生儿规范化访视工作。完善医疗机构产科、新生儿科质量规范化管理体系,加强新生儿保健专科建设。依托现有机构加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强化危重新生儿救治保障。(5)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加强儿童保健门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儿童保健服务质量。扎实开展。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推进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及孤独症等五类残疾为重点的O至6岁儿童残疾筛查,完善筛查、诊断、康复、救助相衔接的工作机制。提高儿童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常见病预防保健能力,按标准配备校医、幼儿园及托育机构卫生保健人员和必要保健设备。加强

14、对孤儿、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6)加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管理和预防接种。扎实推进国家免疫规划,维持较高水平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及补偿相关政策。(7)强化儿童疾病防治。以早产、低出生体重、贫血、肥胖、心理行为异常、视力不良、龈齿等儿童健康问题为重点,推广儿童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建立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机制。加强儿童口腔保健。加强儿童重大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管理以及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工作。完善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等重病诊疗体系、药品供应制度、综合保障制度。加强罕见病管理。推广应用中医儿科适宜技术。(8

15、)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建立健全多部门协作的儿童早期发展工作机制,开展涵盖良好健康、充足营养、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安全保障等多维度的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服务。加强对家庭和托育机构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探索推广入户家访指导等适合农村边远地区儿童、困境儿童的早期发展服务模式。(9)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关注儿童生命早期100o天营养,开展孕前、孕产期营养与膳食评价指导。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强化爱婴医院管理。加强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公路、轨道交通等客运场站及其他具备条件的公共场所普遍设置专席及绿色通道。普及6月龄以上儿童合理添加辅食

16、的知识技能。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评价,加强个性化营养指导,保障儿童营养充足。加强食育教育,引导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预防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发挥松北区综合优势,依托优质农畜产品和林下食品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奶制品和健康绿色食品,整体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加大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完善食品标签体系。(10)有效控制儿童近视。加强0至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推动建立儿童视力电子档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导监督学生做好眼保健操,纠正不良读写姿势。保障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室内采光、照明、课桌椅、黑板等达到规定标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

17、用眼护眼知识并引导儿童科学用眼护眼。教育儿童按需科学规范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确保儿童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不少于1小时。(11)加大儿童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依托家庭、社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加大科学育儿、预防疾病、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合理膳食、应急避险、心理健康等知识和技能宣传普及力度,促进儿童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构建全媒体健康知识传播机制。发挥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作用。推进医疗机构规范设置孕妇学校和家长课堂,鼓励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相关社会组织等开展健康科普活动。预防和制止儿童吸烟(含电子烟)、酗酒,保护儿童远离毒品。(12)增强儿童身体素质。

18、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保障儿童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运动,培养儿童良好的运动习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和体质监测制度。鼓励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儿童开放,落实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政策,支持学校向体育类社会组织购买课后体育服务。进一步加大户外运动、健身休闲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安排儿童作息,保证每天睡眠时间小学生达到10小时、初中生达到9小时、高中生达到8小时。(13)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构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评估治疗、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公共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儿童珍

19、爱生命的意识和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关注和满足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心理发展需要。提高教师、家长预防和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能力,加强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大力培养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人才。(14)为儿童提供性教育和性健康服务。提高性教育教学效果,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和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引导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根据儿童年龄阶段和发展特点开展性教育,加强防范性侵害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与医疗机构密切协作,提供适宜儿童的性健康服务,保护就诊儿童隐私。设立儿童性健康保护热线。(二)儿童与安全儿童伤害防控体系更加健全

20、,儿童成长的家庭、学校、社区环境更加安全,全社会维护儿童安全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儿童伤害事件大幅下降。1.主要目标(1)预防和减少儿童遭受意外和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儿童伤害死亡率以2020年数据为基数下降15%o一一儿童溺水死亡率持续下降。一一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头盔推广使用,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下降。一一儿童跌倒、跌落、烧烫伤、中毒等伤害的发生、致残和死亡减少。(2)预防和减少儿童食品用品引发的伤害。儿童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一一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3)预防和减少网络对儿童的身心伤害。一一儿童沉迷网络得到预防和干预。一不良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4)提高学生欺凌综

21、合治理能力。一一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多部门合作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一一学生欺凌得到预防和有效处置。(5)预防和制止针对儿童一切形式的暴力。一一防控儿童暴力伤害的多部门合作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儿童遭受意外和暴力伤害的监测报告系统进一步完善。2.策略措施(1)创建儿童安全环境。树立儿童伤害可防可控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加强执法、使用安全产品、开展评估等策略,创建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学校、社区安全环境。开展安全自护教育,提高儿童及其看护人的安全意识,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技能,培养儿童安全行为习惯。落实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等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开展儿童防伤害、防暴力、避灾险、会自救等教育活动。(2)建

22、立健全儿童伤害防控工作体系。加大儿童伤害防控领域执法力度。构建完善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防控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伤害防控。制定实施地方儿童伤害防控行动计划,探索创新并大力推广儿童伤害防控适宜技术,优先制定实施针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伤害防控措施。(3)预防和控制儿童溺水。加强看护,保证儿童远离危险水体。隔离、消除家庭及校园环境的溺水隐患,加强农村地区相关水体的防护隔离和安全巡查,加强开放性水域、水上游乐场所、船只等安全管理并配置适用于儿童的应急救援装备。加强预防溺水和应急救援知识技能教育,普及儿童游泳及水上安全技能,引导儿童使用安全游泳场所。(4)预防和控制儿童道路交通伤害。

23、提高儿童看护人看护能力,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推广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安全头盔和儿童步行及骑乘非机动车反光标识。道路规划建设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点,完善校园周边安全设施,严查严处交通违法行为。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5)预防和控制儿童跌倒、跌落、烧烫伤、中毒等伤害。消除环境危险因素,推广使用窗户护栏、窗口限位器等防护用品,减少儿童跌倒、跌落。教育儿童远离火源,引导家庭分隔热源,安全使用家用电器,推广使用具有儿童保护功能的家用电器,预防儿童烧烫伤。推广使用儿童安全包装,提升儿童看护人对农药、药物、日用化学品等的识别及保管能力,避免儿童中毒。提升看护人对婴幼儿有效照护能力,预防婴幼儿窒息。规

24、范犬类管理及宠物饲养,预防动物咬伤。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儿童及其看护人针对地震、火灾、踩踏等的防灾避险技能。(6)加强儿童食品安全监管。强化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婴幼儿辅助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抽检监测及不合格食品处罚力度。落实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消除儿童集体用餐各环节食品安全隐患,加强校内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严肃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7)预防减少产品引发的儿童伤害。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儿童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对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儿童用品依法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持续开展儿童用品质量安全守护行动,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鼓

25、励消费者依法投诉举报产品安全问题。加强对产品造成儿童伤害的信息监测、分析、监督检查和缺陷产品召回工作。杜绝毒跑道”毒校服,保障游戏游艺设备及大型游乐设施安全,引导儿童安全使用电动扶梯、旋转门等设施设备。(8)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落实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保护责任,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儿童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加强网络监管和治理,完善和落实网络信息监测、识别、举报、处置制度,依法惩处利用网络散布价值导向不良信息、从事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针对儿童使用其服务依法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不得为未

26、满十六周岁儿童提供网络直播账号注册服务。加强网络语言文明教育,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加强儿童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9)加强对学生欺凌的综合治理。完善落实学生欺凌综合治理的部门合作工作机制。营造文明安全校园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社会交往能力。严格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健全学生欺凌早期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干预等工作机制,提高教职员工、家长、学生对欺凌的预防和处置能力。依法依规调查和处置欺凌事件,发挥教育惩戒作用。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将学生欺凌专项治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10)预防和控制针对儿童的暴力伤害。宣传倡导对儿童暴力零容忍理念,提升

27、公众的法治意识和儿童保护意识,增强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强化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保护责任,建立针对防控儿童暴力伤害的部门合作工作机制,健全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平台,落实针对儿童暴力伤害的发现、报告、干预机制。落实密切接触未成年人机构和人员的强制报告责任,鼓励公众依法劝阻、制止、检举、控告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依法严惩针对儿童的暴力违法犯罪行为。(11)提高对儿童遭受意外和暴力伤害的紧急救援、医疗救治、康复服务水平。广泛宣传儿童紧急救援知识,提升看护人、教师紧急救援技能。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配备。完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加强儿童伤害院前急救设备设施配备,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有效衔接,加

28、强康复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儿童医学救治及康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12)完善监测机制O建立健全儿童遭受意外和暴力伤害监测体系,通过医疗机构、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社区、司法机关等多渠道收集儿童伤害数据,促进数据规范化。建立多部门、多专业参与的数据共享、分析、评估和利用工作机制。(三)儿童与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主要目标(1)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一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一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并保持在90%以上。(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率工作

29、发展,建立工作台账。一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3)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6%以上。发展特色现代职业教育。(4)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一一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根本保障。一一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安置率达到95%o一一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巩固水平进一步提高。(5)提升儿童综合素质。以提高儿童综合素质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构建完善,儿童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儿童科学素质全面提升,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断提高。(6)加强友

30、好型学校建设。 营造友善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一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建设友好型校园学习生活环境。(7)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2.策略措施(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智育水平,发展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坚持健康第一,深化体教融合,帮助学生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改进美育教学,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

31、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2)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重中之重。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完善各教育阶段财政补助政策。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3)全面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创新。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教学。探索具有特殊才能学生的培养体系。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提高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和管

32、理的能力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线辐射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加快发展适合不同学生的信息化自主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4)逐步推进学前教育全面普及。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重点补齐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及城市薄弱地区的普惠性资源短板,基本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街道、村集体举办公办幼儿园。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公办园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非营利民办园收费监管,遏制过度逐利行为。注重科学保教,建立健全幼儿园保

33、教质量监测体系,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全面提升保教质量。(5)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布局城乡学校建设,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学校规定,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精准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支持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6)进一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

34、多样化发展需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深化职普融通。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建设优秀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7)保障特殊儿童群体受教育权利。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全覆盖,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坚持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工作。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完善

35、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在特殊教育学校大力推广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8)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落实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完善初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

36、政策,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9)培养儿童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加强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创新德育工作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10)提高儿童科学素质。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开展学前科学启蒙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完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想象力,

37、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社会协同,注重利用科技馆、儿童中心、青少年宫、博物馆等校外场所开展校外科学学习和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加强专兼职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科学教育质量和儿童科学素质监测评估。(1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领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坚守教书育人职责。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加强教师进修培训,提高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38、(12)开展民主、文明、和谐、平等的友好型学校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构建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美化校园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推进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为学生提供安全饮用水、卫生厕所和适合身高的课桌椅,改善学校用餐和学生寄宿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13)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加强家园、家校协作,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化。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托育机构和社区的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经验。统筹社会教育各类场地、设施和队伍等资源,丰富校外教育内容和形式,鼓励儿童积

39、极参与科技、文化、体育、艺术、劳动等实践活动,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区情、社情、民情。增强校外教育公益性。加强校外教育理论研究。规范校外培训,切实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严格监管面向低龄儿童的校外网络教育培训。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完善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和措施,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科协、关工委等组织的育人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四)儿童与福利面向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儿童福利水平不断提升。1.主

40、要目标(1)扩大完善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儿童的公共服务需求得到公平满足。一一连续完整的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支持体系基本建成。托育机构和托位数量持续增加,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城乡社区儿童之家覆盖率进一步巩固提高,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巩固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儿童,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医疗救助制度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医疗救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3)提高困境儿童保障水平。一一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生存、发展和安全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一一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覆盖率不断提高,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按规定

41、免费享受基本康复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配置等服务。(4)加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一一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一流动儿童服务机制更加健全。(5)加强基层儿童保护工作。一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基层儿童保护机制建立并有效运行。一一开通并有效运行全国统一的儿童保护热线。(6)加强基层儿童福利工作阵地和队伍建设。一一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养育、康复、教育、医疗、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一根据需要完善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工作机制。 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7)培育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 为儿童服务的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儿童社会工作专业队伍不断壮大。2

42、.策略措施(1)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和救助制度体系。逐步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相关福利制度相衔接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加大困境儿童保障力度。完善儿童福利政策,合理提高儿童福利标准。合理制定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儿童生活质量。(2)提高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水平,将儿童教育、医疗卫生、福利保障事项优先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提高服务智慧化水平。完善面向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环节、特殊儿童群体倾斜。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全面落实儿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游

43、览参观票价优惠政策,推进采取年龄标准优先、身高标准补充的儿童票价优待政策。(3)推进实施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巩固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成果。稳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膳食费用分摊机制。加强35岁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工作,按规定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构建从婴儿期到学龄期连续完整的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支持体系。(4)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务,逐步推动建设一批承担指导功能的示范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

44、供托育服务,鼓励国有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各级政府推动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制定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加强托育服务机构整体布局,逐步建成公办民办并举、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鼓励托育机构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照护服务。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依法逐步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完善托育服务的标准规范,加强综合监管,推动托育服务规范健康发展。(5)提高儿童之家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政府主导、部门统筹、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儿童之家的工作格局。完善儿童之家建设标准、工作制度和管理规范,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发挥

45、社区儿童主任和妇联执委作用,提升管理和使用效能。保证儿童之家服务时长,拓展服务内容,确保服务安全,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入有资质的相关社会组织为儿童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充分发挥儿童之家在基层社会治理和儿童保护中的作用。(6)做好儿童医疗保障工作。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巩固提高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做好低收入家庭儿童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工作。做好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患儿医疗救助。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并推广适宜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大病和意外伤害险产品,统筹调

46、动慈善医疗救助力量,支持医疗互助有序发展,合力降低患儿家庭医疗费用负担。(7)加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明确保障对象,规范认定流程,合理确定保障标准。畅通亲属抚养、家庭寄养、机构养育和依法收养孤儿安置渠道。落实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责任。完善儿童收养相关法规政策,引导鼓励家庭收养病残儿童。健全收养评估制度,探索建立收养状况回访监督制度,加强收养登记信息化建设。推动收养工作高质量发展。(8)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完善儿童残疾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残疾报告和信息共享制度。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医疗、康复辅助器具、康复

47、训练等基本康复服务,促进康复辅助器具提质升级。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标准,增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供给能力,规范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管理。支持儿童福利机构面向社会残疾儿童开展替代照料、养育教育辅导、康复训练等服务。(9)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落实流浪儿童街面巡查和转介处置职责,依法依规为流浪儿童提供生活照料、身份查询、接送返回等服务。流出地建立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落实流浪儿童相关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等政策,教育督促流浪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义务。依法严厉打击遗弃、虐待儿童违法犯罪行为。(10)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提高监护能力。强化区

48、、街(镇)级政府属地责任,落实关爱帮扶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寒暑假特别关爱行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及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行为和安全自护的指导服务。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务工人员加强与留守未成年子女的联系沟通提供支持。落实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Il)完善流动儿童服务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平等享有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以社区为依托、面向流动儿童家庭的管理和服务网络,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融入社区。(12)建立健全基层儿童保护机制。完善区级儿童保护机制。督促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医疗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村(居)民委员会等主体强化主动报告意识,履行困境儿童和受暴力伤害儿童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