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新质生产力”专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篇“新质生产力”专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3篇“新质生产力”专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核心任务,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要全面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创新、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要在新质生产力创新和人才驱动的新赛道上取得突破,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创新人才的新特点,提升人才发展的质量,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进而培养闯关夺隘的定力,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在探寻“创新人才”的新路径时,我们应坚定立足于科技前沿,以坚定的决心和毅力攻克难关。正如黄旭华先生为国深潜30年,朱有勇院士将论文写在大地上,顾方舟先生以身试药,以子试药,这些“创新人才”一直是引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明亮灯塔。为了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生产力跃迁,我们必须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创新人才的供给。为了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抢占先机,我们需要着眼于应对未来的挑战,前瞻性地进行人才布局,紧密结合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战略,领先一步、高瞻远瞩地引进和培育人才。通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功能,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全方位引进和培养一批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勇
3、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战略性急需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通过聚集各类创新型人才,我们可以持续释放“人才红利”,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和颠覆性跨越。在追求“人才发展”的质量提升时,我们需要创造优越的成长生态,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人才是创新要素集成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为了发挥人才的主体作用,我们需要不遗余力地优化人才成长的“土壤环境”,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使其贯穿于新质生产力从初步形成到全面发展的全过程。要营造“创新无忧”的环境,需要“活机制”和“优生态”的协同作用。一方面,我们要优化人才体制机制,坚持破旧立新,分类制定并完善评价标准,避免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另一方面,我们要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常
4、态化开展专项行动,为不同阶段的创新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支持和引导,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普惠性支持力度,推进人才服务事项的便捷化,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提供坚实的保障。在发挥“四链融合”的力量时,我们要突出成果转化,凝聚协同发展的合力。产业因人才而兴旺,人才因产业而聚集。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要实现从科研到产业到市场的转化。这需要我们紧紧抓住“四链融合”这个关键环节。产业链是基础,创新链是动力,资金链是保障,人才链是聚集“三链”的主体力量。通过深化“四链”融合,我们可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求实问效、提质加速。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
5、环保等新兴产业布局的需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研判自身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尖端企业等创新平台集群,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现教学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精准补链、固链、强链,加快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雁阵”格局,以海纳百川的人才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融通共赢。关于“新质生产力”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是当之无愧的热词。“新质生产力”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这无疑是释放出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在于依靠创新驱动、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是
6、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而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则必须重视人才的作用,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而我们人才发展又绕不开培养和发展,这是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因此,优化引才聚才用才方式,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人才“智”能。为了能将科技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关键就在于创新驱动,核心在于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平台是创新的载体,没有平台的创新就是无本之木,因此
7、我们要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只有弄清楚人才与平台之间的中的相互作用,不断优化环境,搭建好平台,才能真正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人才方能有借助平台融入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中,才能施展才华,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坚持因地制宜,做好人才“治”能。江苏代表团谈新质生产力,总书记着重强调的是四个字一一“因地制宜为什么强调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这是总书记始终强调的重要方法论。我们人才工作也是如此,如何用好人才,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人才能力,这也是我们在人才“治理”中,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强调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
8、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o我们人才工作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摸清人才底数,了解我们的人才储备和人才缺口的情况,同时要做好培育引领科技前沿的顶尖人才,培养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技术人才和“高精尖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他们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做出重大贡献,推动效能提升。此外,我们要建立健全人才奖励制度,用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体现多劳多得;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给予适当奖励,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坚持高质发展,激发人才“质”能。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工作。要实
9、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个目标,我们人才工作者必须做实做细人才引育用留这篇文章,不断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人才环境。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根据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建立相应的人才考评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健全人才分类考评制度,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为人才晋升、奖励、培训和承担重大项目提供依据。二是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平台和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立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更大的舞台和更广的创造空间。人才
10、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源头活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必须继续做好人才与新质生产力这篇文章。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的机制,不断提升人才管理服务实效。牢牢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让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真正把人才这一关键力量将不断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学习“新质生产力”座谈会上的发言稿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论的最基本范畴,生产力既是人类历史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最革命的要素,没有
11、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作了深入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
12、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旧动能转换发挥着引领性作用,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二者都是向“新”而行、向“实”发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们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
13、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先进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不断创造新价值。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技术成果已经到了应用转化的临界点,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可控核聚变、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
14、术和前沿技术进入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窗口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我们要牢牢把握这次新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全面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2024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15、伟业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
16、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形成强大的人才支撑。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
17、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2024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天津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
18、集群。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厚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效应,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产业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数实融合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高效能、高质量的集群化方向发展,通过建立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机制,加大研发力度,构建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2024年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瞄准世界
19、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能源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必须坚定走能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
20、应用,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支撑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基础。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因地制宜,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务实选择。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各不相同。青海有大量盐湖,用先进技术高效提取盐湖中的锂资源,可推动盐湖开发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海南地处热带,五指山以南区域冬季气温超16摄氏度,为现代农业育种提供了“天然大温室”。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源足、科教实力强、营
21、商环境好,有实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只有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让每个地区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需要注意的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传统经验里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要创新发展,要提质升级。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
22、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科技创新越来越显现出核心要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在依据本地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共融共舞”o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实体经济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活动,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新质生产力不是空中楼阁,需厚植实体经济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不少地方的特色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基础、民生就业等起着稳定器作用。各地要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传统
23、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淘汰落后产能,方能做到稳中求进。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地必须抢抓机遇,靠改革赢得先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针对各地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难点来深化改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子在“实”,特点在“新”,关键在“优”。各地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挖掘区位优势,
24、培育各具特色的先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放弃传统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多年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领域。这些行业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高,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
25、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不仅如此,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密不可分、互为促进。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和动能;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生产力。要正视我国传统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产业基础不牢、创新能力薄弱等。在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等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只有走深度转型升级之
26、路,靠技术创新、要素创新等,催生出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才能重塑竞争新优势。要牢牢咬住高端化不断跃升。推动传统产业优势领域锻长板,强链延链补链,加快转型升级,更要注重在薄弱环节补短板,系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好智能化手段。立足不同细分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数字化。尤其要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搭建开放平台,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27、,降低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成本。要推进绿色化转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遴选推广成熟度高、经济性好、绿色成效显著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企业、园区、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新一轮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升级。还要注意坚持全国一盘棋,综合考虑区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推动传统产业形成集群化、差异化的绿色低碳转型新格局。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
28、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
29、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当前,我国科技体制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破除,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发挥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新潜力。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30、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开放力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1、形成历史性交汇,谁布局得早、推进得有力,谁就有望占据未来竞争制高点、获得发展主动权。以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我们完全有基础有能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使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形成源源不断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体现了深刻的问题导向和现实观照,也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得益于科技创新“先手棋”的布局与推进,这几年,我国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快速崛起,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孕育,新质生产力在支撑我国高质量
32、发展方面的表现引人瞩目。“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定为今年政府工作首项任务,多个省份也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重点工作,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相关领域的竞争势必日趋激烈。越是此时,越要保持冷静理性,打好“预防针”,高度警惕“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口与主攻方向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无论哪一个赛道,涵盖的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资金投入大、时间周期长,产业技术和产品更新迭代快,要想有所突破,绝非一夕之功。倘若忽视产业发展规律,盲目跟风追热,什么热门就干什么,不顾实际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只会欲速则不达,导致
33、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观一域也要知全局。各地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放眼长远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眼下,某些城市出台文件,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5G通信与新一代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互联网等一股脑地都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以生产要素机械性、同质化堆叠来培育产业集群,反映出的正是在全局观上的欠缺。一哄而上,带来的不仅是部分项目“烂尾”造成的资源浪费,还会导致优质资源分散错配,抬高人工、原材料等产业生产要素价格,形成主体分散和布局分散等行业乱象。我们在这方面是有过教训的,当
34、引以为鉴。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重要阶段,更不能犯方向性错误,贻误发展时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乘势而上、善作善成。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地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时、度、效,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布局规划,加强分类指导,持续提升具体执行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准确性,确保人员、资金等生产要素有效集中到关键领域、重点方向,才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就不仅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更是对政绩观一以贯之的要求。摆脱一哄而上的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实事求是、真
35、抓实干,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让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踏踏实实进行现代化建设成为主旋律。六、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找准着力点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参加团组活动,都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行各业都在研究如何开拓思路,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新”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深化认识,共同努力,推动实践。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更是生产力领域的重要变革,涉及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是激发新的动能、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集中精力推动科技创新、集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就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不
36、断取得新的突破,就能够在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趋势的同时,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新质生产力都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把什么想法、什么举措都披上新质生产力的外衣,甚至不顾实际条件,硬往新质生产力上面靠。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对新质生产力的泛化和滥用,不仅容易迷失发展方向,更会错失发展机遇。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需要我们牵住创新的“牛鼻子”,挖掘和发展符合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等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进行生产方式、组织管理的全面革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果忽略新质
37、生产力的边界和特征,把七七八八的工作都纳入进来,就很难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各地各行业抢抓机遇,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迫切感和行动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足够的热情与敏锐,也要保持必须的清醒和冷静,明确本地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谋定而动。有些地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有成熟的条件,并取得一定成果,可以出大力、挑大梁,而有些地方则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产业基础,优化调整要素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要根据各地差异、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的发展潜能和优势,客观看待区域发展落差,把本地特色传统产业改造好,稳扎稳打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真正实现发展动能的转变,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