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说课稿(通用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壕吏说课稿(通用6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石壕吏说课稿(通用6篇)石壕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出处: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本文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反复诵读课文,领会他们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这个单元还有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和大道之行也。(二)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二、说学情(一)学生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没
2、有深刻的感受。(二)在领会诗中精炼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的点拨。三、说教法(一)创设情景、投入情感法。因为八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社会阅历都较浅,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二)探究发现型教学法。自主探究诗中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四、说学法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从授课对象看,我教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是文言文知识不够丰富,因此,在学法
3、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学习法和情景感知法两种学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在教学时我做了一下两方面的设计。(一)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去把握知识,比如我让学生借助注解、查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以及读懂课文大意。(二)鉴于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和语言方面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师要加强指导。五、说教学过程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爱国诗人。本文展现了他怎样的爱国感情?在听录音时,注意配景乐曲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的吻合。说题目的。让学生整体上体会诗歌的颂与痛的感情交织的情感基调,
4、以便与诗人的思想产生共鸣。(二)(忆一忆)回忆作者杜甫相关信息(三)(读一读)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范读、抽学生单独朗读、学生齐读)指导学生对石壕吏进行朗读。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读去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而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四)(译一译)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借助于课本注释和古诗文背诵这一教材来疏通文意,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五)(悟一悟)这一步要求学生在领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感悟作者的情感。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安史之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整个时代的苦难。其次,我带领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诗中老妇人一家的苦痛。(问题:老妇人一家的“苦”体现在哪些事当中?)最后,我和学生一同来回顾诗人
5、杜甫的一生的经历和情怀,去体悟诗人内心的苦闷。(六)(诵一诵)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要检查一下本课学习目标中背诵目标的达成情况。六、说反思(一)体验深刻独特。本节课,我把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成“忆一忆”“读一读”“译一译”“悟一悟”诵一诵”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既独自存在又融为一体,让整个教学条理清晰,学生易于接受。(二)环节教学中,我在“悟一悟”“诵一诵”这两个环节的处理上不够合理,时间显得有点儿紧,内容处理很是仓促。石壕吏说课稿篇2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2、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3、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
6、涵丰富的特点。教学设想: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学程序与策略:一、导入(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源。诗人被迫离开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离家别土的悲剧,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二、准确朗读诗歌1、略微补充些文学常识(古体诗、“三吏”“三别”)2、听范读,注意节奏起伏3、注音:吏逾邺戍咽妪泣4、自由朗读课文一遍三、疏通诗意、把握内容1、速读诗歌,解释重要
7、词语,理解诗意2、提出疑难,共同讨论解决3、分别用一个对偶句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讨论)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朗读诗歌,寻找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并分析意境(练习)五、体验反思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六、小结、布置作业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石壕吏说课稿篇3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
8、风格。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
9、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
10、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V出ZF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2、给生字正音。逾邺戍妪咽3、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4、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大意。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五、问题探究,深入理解。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由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补充。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三部分: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11、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有吏夜捉人。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
12、以表明。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三个方面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第三:被潮艮役:“请从吏夜归。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储蓄地予以揭露。7、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13、。8、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这首诗通过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六、学生活动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表演。七、再次朗读诗歌(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石壕吏说课稿篇4【教学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课前准备】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14、课: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注意重点字词: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绝:没有幽咽:隐约、轻声地哭。犹得:还可以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明确:(悲愤沉郁)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设计意图:本人感觉诗歌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入手,好的朗读是进入“情”的关键,进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认识作品。因此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下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铺垫。】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1、思考:全文围绕
15、那两个字展开的?明确:捉人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4、主要内容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16、?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兵荒马乱鸡犬不宁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全诗的开端,本人在这里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
17、准确的把握住当时的时代气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
18、地。是事件的结局。(4)、总结性研讨:a、吏和老妇的形象。明确:吏(蛮横凶狠)妇(凄苦悲伤)b、文章结构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结局(4)致词的结果【设计意图:这部分本人认为老妇与吏的对话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设计了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学生展示环节,目的是在互动中化繁为简,从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再者结尾部分通过本人启发性的情感引导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五、小结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六、作业1、背诵
19、。2、续写。石壕吏说课稿篇5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教学内容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U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可以让学生
20、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2品读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一一深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
21、何苦、听妇前致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把她逼向勇敢?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一一仓皇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
22、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一一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23、。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3、诵读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学生个别读。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4、议读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提示:(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
24、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5、读写结合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一一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25、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石壕吏说课稿篇6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诵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2)听读课文录音。(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4)全班齐读。2、感知诗意。方法:从字
26、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3)理解文意。出示图片,学生讨论。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三、质疑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
27、”的老妇,原因是什么?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四、探究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门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2、学生齐读。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言上分析)情节生动构思巧妙语言精练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图片:唐代两幅画面。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反映源泉板书:文学生活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六、作业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2、背诵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