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西厢记.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5585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西厢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三章西厢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三章西厢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三章西厢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三章西厢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西厢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西厢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章西厢记第一节作者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他的生平事迹存留下来的极少。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并排在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和关汉卿同时,但年岁略晚。贾仲明在吊词中形容王实甫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飙飙派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实甫对勾栏生活十分熟悉,与演员、艺人的关系也比较密切,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已为天下所知。另外,还可以看出一点,即王实甫比较擅长写作男女爱情方面的剧本。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一共有十四种,现在留存下来的仅三种: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另外,贩茶船和芙蓉亭各残留曲文一折。在这些作品当中

2、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自然是西厢记。贾仲明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恰当地指出了此剧在元代戏曲史上的地位。如果以单部作品而论,西厢记可以说是元杂剧中影响最大的。它以五本的宏大规模来敷演一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不仅题材引人喜爱,而且人物能刻画得更丰满细致,情节能够表现得更曲折动人,再配以与浪漫的内容相称的秀丽优雅而又活泼的语言,自然有一种不同寻常的魅力。关于西厢记的作者,有王实甫作前四本、关汉卿续作第五本的说法,也有说关作王续的,现在一般的看法是五本均出于王实甫。但第五本有一折中数人对唱的情况,这明显不合元杂剧的体例,且为前四本所无,它与前四本的关系乃至出现的年代,恐

3、怕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王实甫流传下来的其他作品成就不如西厢记,但可以作为我们研读西厢记的参考。在贩茶船中,王实甫写妓女苏小卿怨恨书生双渐负心,痛责茶商王魁“使了些精银夯钞买人嫌”,要“把这厮剔了髓挑了筋刚了肉不伤廉”,她敢爱敢恨,是个敢于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破窑记中的刘月娥,看中穷秀才吕蒙正后忠贞不渝,意志坚决,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宁愿住在破窑中也不愿离弃自己的恋人;芙蓉亭中的韩彩云,“夜深私出绣房来,实丕丕提着利害”,主动到书斋追求所爱的书生,也是个敢作敢为的姑娘。在她们身上,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面影。西厢记的故事,在王实甫之前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段传奇演绎

4、发展的历史。第二节西厢记故事的流变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原作的情节比较简单,中心人物只有张生和崔莺莺两人。故事本来是一个悲剧:张生游蒲州,寓居普救寺,适有表姨郑氏孀居,携女崔莺莺亦居寺中。其地军人扰乱大掠,张生与其将领之友相善,护卫了崔家的生命财产,在郑氏所设的答谢宴会上,张生见到了莺莺,遂生爱恋。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以诗向莺莺求爱,开始遭到了她的严词斥责。数日后,于张生绝望独寝之际,莺莺来奔,以身相许。在普救寺西厢,二人幽会近一月。后张生应试赴京,数月后再游于蒲,明年,张生应试不第,滞留长安,与莺莺各自嫁娶,张生偶然途经其所,以表兄身份求见,莺莺赋诗拒之,自此两人

5、“绝不复知二小说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生动地塑造了崔莺莺这一女性形象。首先是把崔莺莺情爱意识觉醒并战胜理性的过程,表现得非常细腻。她出身名门,举止端庄,严于闺阁之礼,当母亲让他出来拜谢张生的救护之恩时,她先是“辞疾”,在母亲的严命之下,“久之乃至,常服眸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但她“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美打动了张生。张生以春词二首表达爱意,打动了她的春心,她以“明月三五夜”之诗相答,并相邀于西厢下相会。然而,春心的萌动只是表达在了书简上,真的要付诸行动时,她所接受的思想束缚、她的理性,还是战胜了她的情感。当张生逾墙而来的时候,她又“端服严容”,责备张

6、生“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并且把她的邀请函牵强地解释成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这次相会的陈词,与其说是在阻止张生,毋宁说是在劝说自己“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情爱意识一旦觉醒,便难以凭理性压抑,数日之后,她便主动投入了张生的怀抱。当然,她还是羞怯的,“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娇啼宛转”,“终夕无一言”,“泪光荧荧然”,并且“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她毕竟清醒地意识到,她的行动是违背礼教的,她的内心有深刻的矛盾与不安。然而这一步跨出之后,她便不再是礼教的牺牲品,爱情在她的心间终于占了

7、上风。其次,是把崔莺莺面对不可避免的爱情悲剧的深情、执著、无可奈何,而最终走向坚强的心理表现得十分真实。对于两人的私情,崔母已无可奈何,“因欲就成之”,而张生无缘无故地要西游长安,“始乱终弃”的苗头已经显露,莺莺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她不便明言反对,“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将行之再夕,不可复见”。数月后张生归来,以文挑之,“亦不甚睹览”,“愁艳幽邃,恒若不识二夜间,她操琴以抒发内心的凄恻愁怨,“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这是一种被动的反抗,符合她“喜愠之容,亦罕形见”的性格。张生以“文调及期”为由,再次离别,愁叹于其侧,小说写道:崔己阴知将诀矣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

8、其是曲也。左右皆敷欷,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遂不复至。“恭貌怡声”,表明她压抑着内心的感情波澜;她意识到这是诀别,在操琴之时,感情已不可压抑,致使“哀音怨乱”令在座者皆感叹唏嘘。她的深挚的恋情,以及这恋情遭遇挫折时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在情爱意识的支配下,她冲破了封建礼教的壁垒,但没有获得应得的幸福。她既深情又冷静地对待这一结果,“没身永恨,含叹何言”,但没有后悔,“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当二人各自婚配之后,张生请求再见,“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她忠告对方:“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J她终于以坚强的态度与张生决裂。与深情执著的莺莺相比,张生只是一个薄情的

9、“好色”者。小说开始,便写他自称“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及至遇到莺莺而惊艳、“惑之”,而以词挑之,而请托于红娘,当红娘劝她“因媒氏而娶”时,他说:“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给人的感觉,他之慕恋莺莺,更多是出于色欲的目的。崔母本已答应二人的婚事,而他却感到了厌倦,寻找理由离开莺莺。他是一个十足的薄情郎。小说的创作态度混乱矛盾,一方面着力表现了莺莺的端庄美丽、温柔多情,另一方面又视之为“尤物”,篇末借张生之口大发议论,并称张生为“善补过”,“文过饰非,遂堕恶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关于崔母、红娘这类次

10、要人物,小说落笔甚少,形象扁平。至于张生,因为带有自传性质的缘故,对其恋爱心理,不但缺少想象和虚构,而且有意避开。莺莺传之后,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宋代时曾改编为多种形式的说唱文学,赵德麟(令畤)作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将西厢故事改变成鼓子词,将原小说分为十段,“或全摭原文,或止取其意”,基本未脱离原来的框架。首卷称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把二人的乖离视为悲剧,明确谴责元稹的薄情。在具体描写上也略有发展。金代,董解元又据此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改变了原作的主题,并将此故事扩展成一个大型的叙事文学作品。董解元,金章宗(1190T208在位)时期人,事迹不可考。“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

11、泛称。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解元西厢记或董西厢、弦索西厢、西厢记弹词。在西厢故事流变过程中,西厢记诸宫调有了重大突破。首先,莺莺传原作只有三千余字,诸宫调却成了五万余字、一百九十多个套数的说唱文学,增加了张生闹道场,崔、张月下联吟,莺莺探病,长亭送别,梦中相会等情节和场面。其次,随着这些情节的增加,人物形象也更为鲜明生动。张生见到秋波婉转的莺莺之后,“胆醉心狂”,忘形失态,不顾和尚法聪的劝告,欲造访莺莺之居,说“便死也需索看;爱上莺莺之后,“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执著于爱情;在科举成功之后,他回到了一直思念他的莺莺身边。莺莺也改变了纯粹被动的性格。红娘在这里成为

12、活跃的人物。莺莺的母亲则成为阻碍崔、张结合的礼教的代表。再次,整个作品贯穿了礼教与私情冲突,颂扬爱情、颂扬青年对礼教的反抗。莺莺传所写的崔、张私情,尽管在性质上是违反礼教的,但在作品中并未受到礼教干预,小说也丝毫未涉及私情与礼教的冲突。西厢记诸宫调则通过莺莺的内心矛盾铺写了这一点,而且表现出赞美私情、反对礼教的明确态度。这以后,中国的戏曲、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反礼教的作品,考其源流,实以西厢记诸宫调为最早。最后,作品努力于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刻画。中国在这以前的叙事文学,无论为写实的或虚构的,都重在事实的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是在描绘事实的过程中作为次要的部分稍加交代。而西厢记诸宫调则以大量篇幅写人物

13、的思想感情,使得抒情性与叙事性可以紧密结合起来。后来元杂剧的注重人物思想感情的刻画、注重叙事与抒情的结合,走的就是同样的道路。西厢记诸宫调不是戏剧,而是说唱文艺。它仍有不少粗糙之处。比如情节不够紧凑,有些枝节铺衍过甚,兵围普救寺一场,用了大量笔墨铺叙对阵斯杀,显得过重;比如人物形象有时不符合自身性格的逻辑,张生因为得不到莺莺,痛苦得要自杀,跳墙被莺莺拒绝后,竟要与红娘“权作夫妻”;见到与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时,忽然又觉得自己同他“争一妇人,似涉非礼”,没有据理力争,反而退缩避让。崔莺莺已经和张生以诗唱和,表达了彼此爱慕之心,但当张生进一步以情诗相赠时,她却骂张生“淫滥如猪狗二这些地方表明,作者在

14、塑造人物时,分寸掌握得不够准确。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董西厢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其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其二,让剧中人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一一老夫人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追求爱情,毫不让步,矛盾冲突变得更加激烈。这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第三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王实甫的西厢记与其它的杂剧作品不同,它一共有五本二十一折,超出了一般剧本好几倍。剧中的主要人物也由原来的两人增加到四人,即张生、崔莺莺、

15、老夫人和红娘。全剧由两条基本线索贯穿,第一条为主要线索,即由崔老夫人为一方,由张生、莺莺、红娘为另一方所发生的矛盾冲突线索。此剧的男主角张生在赴京赶考途中于普救寺偶然与亡故的崔相国女儿崔莺莺相遇,两个人一见钟情。正当两人爱情在老夫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有所发展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情况。乱军首领孙飞虎带领一队人马围住普救寺,要劫莺莺去做压寨夫人。危急之下,老夫人宣称,寺内但有退兵之策的,情愿将莺莺与他为妻。这时张生挺身而出,一面设计稳住孙飞虎,一面派人送信给自己的朋友杜确将军,请他前来解围。险情解除后,老夫人设宴酬谢张生,席间,老夫人以崔相国生前已将莺莺许给侄子郑恒为由,推翻了自己的承诺,要莺莺

16、称呼张生为哥哥。这一赖婚举动给了两个年轻人以沉重的打击。冲突自此在两代人之间展开。第二条线索是张生、莺莺和红娘这三个年轻人之间发生的误会性冲突,这是一条辅助性线索。张生对爱情有热烈的追求,但在老夫人的威势面前,却又变得软弱悲观,束手无策。于是他受到了红娘善意的嘲笑。在红娘的热心帮助下,张生鼓起勇气,通过弹琴、写信,向莺莺大胆表露自己的爱意。莺莺作为大家闺秀,一方面期盼与张生发展爱情,另一方面,又受到心中礼教观念的束缚和老夫人的拘管,处于高度矛盾的状态,再加上对红娘的心思猜不透,担心她向老夫人报告,于是行动自相矛盾,出尔反尔。先是写信给张生,约他晚间在后花园相会,届时张生翻墙进来,又翻脸指斥张生

17、越礼妄行,使张生害起了相思病。她与红娘两人之间也是真真假假,矛盾不断。在红娘热心、真诚的帮助下,一对年轻人克服了重重障碍,终于走到了一起,私自于西厢结合了。上述两条线索交替进行,互相促进,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不久,此事让老夫人察觉,她通过拷问红娘,问清了真相,而红娘又乘机数落老夫人,批评她不守信义。老夫人无奈之下,承认了两人的关系,却马上催张生赴京赶考,不中科举不让归来。于是,又有了长亭送别的动人一幕。就在张生考试及第,传来喜讯之际,郑恒来到了寺庙,他谎称张生已被京城卫尚书招为女婿,老夫人听后再度变卦,要把莺莺再次嫁给郑恒。此时,张生授河中府尹之职衣锦还乡,杜确也随同前来,真相终于大白,张生和

18、莺莺正式结为夫妻。此剧的主题,正如第五本第四折清江引一曲所唱:“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原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它是一篇歌颂人间美好爱情和自由理想的颂歌,同时,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这当然不错。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很少从观念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可以说,作者把反对礼教的主题充分生活化了。像一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19、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则存在着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弹着香肩,只将花笑捻。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这里并没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的爱悦,而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在经过一番艰难曲折之后,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虽然这种胜利不得不以剧中冲突双方的妥协、矛盾的

20、消解为代价,以男主人公中进土然后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模式来完成,但毕竟是张扬了受抑制的情和欲的权力,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尤其成功。张生是一个忠于爱情、又带几分有书生傻气的“志诚种”形象。他一方面聪明机灵,能诗善文,临危不惧,敢于挺身而出、急人危难,会设计谋退贼兵;另一方面,软弱忠厚,如红娘所说:“文魔秀土,风欠酸丁”,身上具有一定的喜剧性。他非常痴情,第一次见莺莺,觉得“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唱“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通过不懈的追求,他终于赢得了莺

21、莺的爱情。同时也应看到,他的性格中还有轻佻的一面。这个人物身上带有元初关汉卿、王实甫等落拓文人的时代特色,同时也受了元代社会中市民阶层趣味的影响。崔莺莺属于大家闺秀,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内向、矜持。她有向往爱情的美好愿望,又受到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约束,故性格处于矛盾的状态,行为举止表面上刻板严肃,又常常言不由衷,造成了某种喜剧效果。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剧情变得十分复杂。但是,她终于以大胆的私奔打破了疑惧和矛盾心理,显示人类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会变得更强烈。这一形象较之在诸宫调中,显得更加可信和可爱了。而作者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女性对爱情的主动追求,使得这个剧本更有生气和光彩。作品揭示了她青春的觉

22、醒、对爱情的追求,以及走向叛逆礼教的过程,特别是描写她的思想矛盾和恋爱心理,使她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红娘在西厢记中所占笔墨较西厢记诸宫调又有大幅度的增加,成为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在剧中虽是一个婢女,却比女主人公更有主见。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正义感,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受到过她的讽刺、挖苦或者驳斥。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但却善于用他人的信仰来讲道理。所以她的道学语汇用得最多,一会儿讲“礼”,一会儿讲“信”,周公孔孟,头头是道,却无不是为己所用。这个人物形象当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但也并非没有现实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会的人生态度,而

23、市井人物本来受传统教条的束缚较少,他们对各种“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从实际利害上考虑的。她在崔、张恋爱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汤显祖认为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并把她比喻为崔张爱情的军师,说“有此军师,何攻不破,何战不克!”后来“红娘”成为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婚姻者的代名词,可见这一人物影响之大。老夫人是一个封建卫道士的形象,她冷若冰霜,无情无义,处处给年轻人设置障碍,不愿替女儿的幸福着想,一心只惦记着“相国家谱:她一方面顽固得令人厌恶,另一方面在年轻人面前又显得愚钝、可笑,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喜剧性。王实甫将剧中的人物放到多重的矛盾冲突当中,写活了这几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24、第四节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能够在问世后打动了历代无数读者,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善于设置多重戏剧冲突,从而使情节的推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并且在多重戏剧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理把握得十分细腻,人物的心理转变与情节的展开达到高度结合,从而使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戏剧的展开,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柩归葬的几个月。佛寺是清净之地,而作者却让两位青年的恋爱故事发生在这里,把庄严妙境变成了培育爱情之花的园地;按照礼教,在父丧期间不能考虑婚恋问题,连念头也不能有,而莺莺却在这时生出了一段风流韵事。联系剧本的中心主旨来看,这一巧妙的矛盾起到了嘲弄封建礼教的作用

25、,也使整个剧本因此充满了喜剧色彩。下面我们将结合这部杂剧的各本详细阐述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设置与人物心理的刻画。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老夫人一上场,交代自己的身世家境,就定下了冲突双方各自的基调。她慨叹:“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也呵!”于是命红娘“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J透露出她对女儿管束之严、用心之细。莺莺上场,则唱道: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然后是崔张恋爱悄然在这个环境中展开,虽然未与老夫人正面冲突,但到处可以看到她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阴影。闹道场之前张生与红娘的一段对白:末云小生姓张,

26、名琪,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云谁问你来?末云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红怒云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君子“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二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子,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莺立谢而言曰:“今当改过从新,毋敢再犯。”是他亲女,尚然如此,可况以下侍妾乎?先生习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礼,不干己事,何故用心?早是妾身,可以容恕,若夫人知其事,决无干休。今后

27、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下末云这相思索是害也!红娘把张生的这些话告诉小姐,并说:“姐姐,我不知了想甚么哩,世上有这等傻角!”然后莺莺笑云红娘,休对夫人说。天色晚也,安排香案,咱花园内烧香去来这话看似平淡无奇,却很有意味:一是莺莺并不反感张生对自己的爱慕,二是他深知老夫人的知道这件事后会怎样训诫她。三、烧香正好可以作为“休对夫人说”的掩饰,稍稍带过,四是下面的故事将在烧香时发生。一方面她烧香祝拜:旦云此一柱香,愿化去先人,早生天界!此一柱香,愿中堂老母,身安无事!此一柱香做不语科红云姐姐不祝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旦再拜云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长吁科

28、这时张生正在墙外等着,他听到小姐的叹息,自思、:小姐倚栏长叹,似有动情之意。我虽不如司马相如,我则看小姐颇有文君之意。我且高吟一绝,看他则甚:“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旦云有人墙角吟诗。红云这声音便是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那傻角。旦云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首。红云你两个是好做一首。旦念诗云“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如果说,两人初遇是爱情刚刚萌芽,到此时则开始滋长篁延了、逐渐沁入心扉了。于是大胆的张生撞将出去,这时:旦做见科他陪着笑脸儿相迎。红云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莺回顾下红娘的催促、莺莺的若有情又无奈,可以说都体现着老夫人的阴影。

29、第四折,在道场之上,张生饱看莺莺,莺莺顾盼张生,但二人的关系已无法再进展下去。于是,作者安排了孙飞虎上场。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孙飞虎欲掳莺莺做压寨夫人,这是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事态出现了突然的变化。老夫人为退兵而许婚,张生自是喜不自胜,莺莺也唱“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红娘唱: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俺一家儿死里逃生。舒心的列山灵,陈水陆,张君瑞合当钦敬。当日所望无成;谁想一缄书倒为了媒证。如果二人成为婚配,故事就要结束了。但作者让许婚之后的老夫人变了卦。这样,封建势力与自由恋情的矛盾激化了,戏剧冲突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安排,一则凸现了封建势力的顽固,二则增加了崔张爱情

30、的曲折,三则把封建势力放到了无理的境地,为红娘的转变和二人反抗封建礼教的合理性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张生责问老夫人,老夫人自觉理亏,答应让张生留在书院。这使得二人有了亲近的空间,红娘态度也转变了,当张生跪下来求她、并且说要自尽时,她回答说:街上好贱柴,烧你个傻角。你休慌,妾当与君谋之。末云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红云妾见先生有囊琴一张,必善于此。俺小姐深慕于琴。今夕妾与小姐同至花园内烧夜香,但听咳嗽为令,先生动操;看小姐听得时说甚么言语,却将先生之言达知。若有话说,明日妾来回报。从此之后,青年恋爱与封建势力的矛盾便告一段落,戏剧冲突转移到崔、张、红三个人的误会性冲突之上。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31、莺莺面对红娘,一方面要利用她传书递简;另一方面还怕她是老夫人的耳目,不得不遮遮掩掩。面对张生,她一方面热情如火,但又要顾及大家闺秀的自尊与矜持,于是生出许多真假难辨的言语。红娘虽决心帮助莺莺,但不便直说。她知道莺莺对她会耍滑头,有时还会倒打一耙,于是不得不小心翼翼。下面莺莺与红娘的一段对白:旦上云自那夜听琴后,闻说张生有病,我如今着红娘去书院里,看他说甚么。叫红科红上云姐姐唤我,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旦云这般身子不快呵,你怎么不来看我?红云你想张旦云张甚么?红云我“张”着姐姐哩。旦云我有一件事央及你咱。红云甚么事?旦云你与我望张生走一遭,看他说甚么,你来回我话者。红云我不去,夫人知道不是耍。

32、旦云好姐姐,我拜你两拜,你便与我走一遭!红娘把张生请求约会的书简带到,不敢直接交给莺莺,只好放在她的妆盒上,莺莺看到后,“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但他的矜持与自尊及对红娘的戒备让她不能把真情表现出来,反而示人以假意:(旦怒叫)红娘!小贱人,不来怎么!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红云)小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甚么?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旦做揪住科)我逗你耍来。就张生来说,他执著地追求爱情,害相思

33、入骨髓,但对莺莺的心思又琢磨不定,于是束手无策,变得六神无主、痴痴迷迷。莺莺让红娘捎去书简“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他理解为让他跳墙,这是他痴迷的表现。他跳墙之后:旦云是谁?末云是小生。旦怒云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末云呀,变了卦也!这时红娘也以为莺莺变了卦,倒替张生着急:“张生背地里嘴那里去了?向前搂住丢翻,告到官司,怕羞了你!”赖简一折,是三人之间性格冲突的集中表现,是全剧的第二个高潮。三个年轻人之间的性格冲突,是以剧中的主要矛盾为主,换言之,笼罩在他们头上的老夫人的阴影是导致他们彼此试探、不断误会的原因。如果没有老夫人

34、代表的封建势力,这三人之间那样的矛盾不会产生那样戏剧性的效果。王实甫把剧中的矛盾转移到三个人身上,其实是深化了封建礼教与青年恋情的矛盾。第四本张君瑞梦莺莺:崔张真的作了夫妻,老夫人看出莺莺“言语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往日不同”时,便气急败坏,要拷打红娘,封建势力与男女恋情的矛盾再次激化,剧本出现了第三个高潮。在这矛盾激化、崔张皆战战兢兢的关头,是红娘以封建礼教、之乎者也的大道理说服了老夫人。夫人云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红云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夫人云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红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

35、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就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老夫人掂量再三,只好勉强答应了婚事,但他命张生即刻上京赶考,明确提出许婚的条件是得官,为再次赖婚做准备。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张生中榜,衣锦还乡,郑衡跳出来,谎说张生在京师中状元之后游街被卫尚书之女以彩球打中,“他家粗使梅香十余人,把那张生横拖倒拽入去

36、。他口叫道:我自有妻,我是崔相国女婿。那尚书有权势气象,那里听,则管拖将入去了。这个却才便是他本分,出于无奈,尚书说道:我女奉圣旨结彩楼,你着崔小姐做次妻。他是先奸后娶的,不应娶他。闹动京师。”老夫人再次要赖婚,但崔张爱情始终不渝,白马将军也出来支持,相互对立的力量当面对垒,全剧的矛盾到了最后一个高潮,郑恒自讨没趣,一头撞死,老夫人无可再赖,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布置很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剧情山重水复、萦回曲折,这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做到的。这不仅使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爱情的主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王实甫戏剧的语言清丽华

37、美,曲辞犹如一首首意境优美的抒情诗,既富艺术感染力,又切合人物的身分、个性。西厢记的语言可谓文采与本色相生。所谓“文采”,是指西厢记的唱词写得精巧华美,更有许多曲词,广泛融入唐诗、宋词的语汇、意象,运用骈偶句式,以高度的语言技巧造成浓郁的抒情气氛,形成一种诗剧的风格,这里引录两首以示:(混江龙)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兰槛辞春,粉蝶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斗楣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其本色,体现为剧中人物语言与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性格等方面的一致性。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只有一人演唱到底的规则,在五本当中,既有崔莺莺的唱本,也有张生的唱本,还有红娘的唱本,他们的语言各具特色,张生的语言较为文雅,而郑恒的语言较为鄙俗,莺莺的语言较为婉媚,红娘的语言泼辣俏皮。这也是王实甫在戏剧语言方面的一大成就。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认为王实甫的戏剧语言“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后代评论家对此也赞赏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