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59137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4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京政发(2011)54号附件:北京市“十二五”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二C)年H月序言1新起点新发展3(一)发展成就3(二)面临形势5(三)总体思路6(四)发展目标7二、加快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8(一)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错误!未定义书签。()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全面增强文化创意产业软实力错误!未定义书签。(四)积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保障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应需发展都市型现代产业错误I未定义书签。(六)继续限制和淘汰低端产业错误I未定义书签。三、彰显首都城市功能产业新格局21(一)做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错误I未定

2、义书签。(二)培育四大高端产业新区错误I未定义书签。四、创新首都现代产业发展方式27(一)提升创新支撑能力错误I未定义书签。(二)发挥品牌带动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强化产业融合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壮大产业资本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错误I未定义书签。(七)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错误I未定义书签。(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保障规划实施41(一)加强组织协调统筹错误I未定义书签。(二)强化产业准入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三)保障产业空间需求错误!未定义书签。(四)优化政策服务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完善

3、规划实施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努力打造“五个之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阶段。为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首都现代产业体系,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特

4、制订本规划。本规划是规划纲要在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对各产业和功能区的专项规划具有指导意义。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首都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突出了创新驱动、消费拉动、品牌带动、改革推动、区域联动五大动力,提出了大力促进产业融合,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生活性服务业为保障、都市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打造“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多层次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及首都现代产业发展的八大战略举措。本规划把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着力点,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

5、济的首都经济特征,充分考虑首都资源能源约束瓶颈和生态承载力,统筹规划首都现代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在产业选择方面,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的产业,实施更加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等准入政策,继续限制和淘汰低端产业,最大可能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立足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着眼于引导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做强现有高端产业功能区,培育高端产业新区,提升专业集聚区,实现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与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在产业发展路径方面,强调内涵式增长路径,并提出在更大区域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服务,着力缓解首都资源能源及环境压力。本规划是指导本市各级政府及部

6、门推动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制订各项政策的重要依据。本规划实施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一、新起点新发展“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北京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更趋稳固。(一)发展成就。首都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时期,全市GDP总量由6969.5亿元增长至14113.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1.4%,超出“十一五”规划纲要预期目标2.4个百分点,人均GDP提前一年突破1万美元。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三次产业结

7、构由2005年的1,3:29,1:69.6调整为2010年的0,9:24:75.1,服务业规模在全国城市中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并实现翻番。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3.2%。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2.3%和19.5%,新兴业态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累计超过20万件和10万件,均比“十五”时期增长1.5倍。签订技术合同25.6万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422.8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64%和2.8倍。第三代移动通信、等离子刻蚀机、高性能计算机、闪联标准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标志性突破。经济运行

8、质量稳步提高。“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由919.2亿元增长至2353.9亿元,实现翻番。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6.5%,提前一年完成节能目标;全市万元GDP水耗下降39.5%o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十一五”时期,全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近5个百分点,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和16%的能源消耗,集聚了全市四成以上的资产,实现了四成多的利润和税金,创造了四成的地区生产总值。全市一半以上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七成以上的现代制造业、九成以上的高技术产业集中在六大功能区。中关村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占到区域增加值

9、的60%。金融街金融业占到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70%。产业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时期,颁布实施了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服务业、建筑业、高技术产业、工业、中小企业等11个专项规划。发布落实了促进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制订实施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都市工业、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等振兴规划。同时,首都经济服务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辐射半径有待延伸。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产业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活力及文化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对全市经济带动辐射作用有

10、待增强,其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特征需进一步强化。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相比,竞争性行业实力不强、垄断性行业活力不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多,整体产业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面临形势。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重组时期,依靠科技创新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并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取得先机,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及国际产业转移,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深化。首都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和国际竞争,提升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出口导向、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11、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任务。首都经济圈的统筹规划,进一步凸显了首都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首都应抓住国内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进一步强化首都经济优势,在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战略部署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提升首都整体功能和产业发展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首都发展也受到资源环境、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因素的约束。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促进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相协调。(三)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2、为主线,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全面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打造“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两大品牌,突出创新驱动、消费拉动、品牌带动、改革推动、区域联动五大动力,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率先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生活性服务业为保障、都市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优化以“六高四新”为重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培育壮大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群,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相协调,将北京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杆,实现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四)发展目标。

13、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企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实现全市GDP年均增长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以上,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制造业实现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力显著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和都市型产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超过8件

14、,技术交易额突破180()亿元。在高端产业和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拥有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国际品牌,推出一批创新型产品。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1万亿元,最终消费率达到60%以上。万元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万元GDP水耗下降15%,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80%o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培育壮大一批“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国际品牌企业,形成若干围绕核心业务,具有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跨行业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增加、领域拓宽、排名前移。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150家,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

15、力加速提升。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四大高端产业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形成3个万亿元级收入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和若干千亿元级收入的专业集聚区,培育一批百亿元级收入的特色街区和服务业综合体。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货物、服务贸易占全球比重均突破1%,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200亿美元。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规模实现年均增长20%,达到35亿美元。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0家左右,推动设立1至2个保税物流中心。二、加快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根据首都经济内涵和资源特色,结合首

16、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彰显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通过集聚高端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完善产业生态环境等方式,进一步做强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五大优势产业,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将北京打造成为服务区域、面向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完善首都金融服务功能。巩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地位,强化总部金融、特色金融的发展优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城市。大力推进金融组织创新和政策创新,优化金融制度创新环境,积极吸引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基金管理、融资租赁

17、、财务公司、交易所等新兴机构落户。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促进证券、期货、保险、信托、创投、基金管理等业务发展,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强化债券发行中心和清算中心功能,扩大技术交易所等要素市场的全国影响力,培育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等要素市场。大力开展金融业务创新,积极培育离岸金融、券商直投、信托租赁等新业态,加快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等新兴金融创新发展。强化信息服务业领先优势。推进通信、互联网技术与重点行业、专业领域应用技术的融合与突破,全面提升信息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发展能力。做大做强软件业,围绕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通用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以及各类专用基础软件

18、,加强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信息传输服务,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运营服务,强化国家互联网中心地位。巩固IT服务外包产业和软件出口领域全国领先地位,依托总部资源和媒体资源,进一步提升首都信息集聚和发布功能,成为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服务枢纽城市。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抓住全球研发外包服务转移和国内研发服务市场壮大的机遇,发展第三方研发服务,壮大合同研发组织群体。发挥国内权威检测认证机构密集优势,大力发展检测认证服务,吸引全球知名检测服务企业落户。面向矿山、石油、煤炭、钢铁、建筑等国家支柱性行业,发展地质勘查、环境评估等专业技术服务。大力发展北京

19、技术市场与知识产权服务,做强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国家技术交易中心,搭建国家基础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建设,支持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商务服务业。有效对接国际先进经验和运营模式,培育一批本土龙头企业和高端服务品牌,打造成为全球性商务服务网络的重要节点。鼓励国内外企业总部的运营中心、结算中心以及国际组织落户本市。引导法律服务、广告等优势行业并购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改造提升城区现有楼宇资源,建设吸引中小专业服务企业、外埠总部或分支机构入驻的专

20、业商务楼宇。在会计、审计、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人力资源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大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业务外包力度,引导培育档案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商旅管理等新兴业态。加强与国际会展组织协作,举办有影响力的重大会展活动,吸引国际一流的大型会展机构落户,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综合会展设施,加快怀柔雁栖湖生态示范发展区、顺义国展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会展之都。进一步推进总部商务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京西制造业总部集聚区、通州侨资总部集聚区、旅游总部集聚区、民营企业总部基地等新兴总部商务集聚区,加快昌平科技商务区建设发展,提升丰台总部基地、东二环总部商务区、望京

21、研发总部基地等集聚区服务功能,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加快培育密云绿色低碳高端商务区、平谷峪口商务休闲总部基地等。优化提升流通服务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及金融服务配套等手段,提升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把北京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商贸中心。加快交通枢纽、大型物流节点和流通网络建设,强化批发业和物流业的营运控制功能。鼓励商业流通企业采取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模式,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贸易企业和品牌代理商。壮大一批物流口岸,打造国际枢纽空港口岸,完善提升天竺综合保税区功能,大力建设平谷国际陆港口岸,加快建设通州马驹桥、大兴京南等物流基地和北京亦庄保税物流中心,探索北京新机场临空型产业群

22、发展。推进商贸集聚区发展,提升王府井、西单、CBD等综合性商圈,发展专业性商圈,在重点新城引导培育新兴商圈。(二)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作用。积极贯彻实施北京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瞄准国际创新前沿,以关键技术研发和核心装备研制带动重点领域突破,以重大工程建设和示范应用培育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现代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深化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商业化应用,在核心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产品、网络建设、运营服务等方

23、面进行布局。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驻地网建设。发展高世代液晶显示,积极培育三维立体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兴显示产业。攻克物联网高端传感器、核心芯片以及核心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设一批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推进超级计算和云计算融合发展,建设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完善和强化中关村软件园、创新园、北京数字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等专业集聚区建设。实现生物产业跨越发展。坚持生物高端制造与医药研发服务并重的发展模式。加快新型疫苗、蛋白质药物、人源化抗体、生物芯片、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医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农作物、畜牧产品和

24、水产品等动植物优良新品种选育。突破酶工程、代谢工程、纤维素乙醇、微藻生物柴油等工业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研发外包服务,实现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集聚区的产业集聚作用。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先机,巩固太阳能领域研发和高端制造优势,提升风电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大力发展太阳能热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核能技术、核安全技术与装备研发服务。提高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的技术研发水平与工程服务能力。培育发展北京绿色能源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中核科技园。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普及运用。发展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

25、产业,加快发展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垃圾处理领域的环保产业,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培育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等节能环保服务业,推动设备维护、监测认定、安全审查及标准制定等服务发展。大力培育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和运行管理为一体的系统集成商。积极提升环保园,培育发展延庆智能电网示范区。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推进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三大关键系统及部分关键配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及充电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积极推动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制,加大纯电动汽车的示范应用力度。着力提升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适应电子信息、生物、

26、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发展的新材料产业,形成半导体材料、金属磁性材料、生物医药材料、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太阳能电池材料、新型绿色建材、非晶材料以及高温超导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永丰产业基地等一批集新材料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和集散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打造以发动机、系统控制和航空技术为核心的航空产业。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面向应用需求的卫星遥感产业等空间信息服务。优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重点在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27、,积极发展一批成套设备,大幅提升高端装备的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等系统集成能力。加速建设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丰台轨道交通装备示范基地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现代制造业高端发展和传统制造业升级。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撑现代制造业高端发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推动现代制造业由大变强,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密集优势,重点在高端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建材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以制造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加快高端制造业专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建设数字电视产业园、北京现代汽车

28、生产基地、北京航空产业园、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三一重工北京制造中心等专业集聚区。(三)全面增强文化创意产业软实力。着眼于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地位,充分发挥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打造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首都文化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传播和运营中心。加快广播影视业高端化发展。构建广播影视节目营销网络,加强国际影视传播平台建设。实施影视剧精品创作工程,加大对精品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创作开发

29、力度。全面推进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应用工程,加快北京卫视全频道高清化建设和城市高清交互网络改造升级。加快电影院线建设和影院数字化进程,打造东方影视之都。重点打造CBD国际现代传媒产业功能区,怀柔影视会展与旅游产业功能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提升文艺演出业影响力。充分利用首都演出资源和市场中心地位,统筹规划场馆设施,继续推动国有经营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打造一批经典演艺品牌,提升文艺演出业发展水平。规划建设集创作、制作、演出、出版、发行、交易为一体的首都核心演艺区,实施北京国际艺术节海外推广计划,进一步提高首都文艺演出的国际影响力。规划建设北京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基地,着力推进1919音乐文化产业基地、北

30、京音乐创意产业园、天桥演艺园区、中国乐谷等特色集聚区发展。强化新闻出版业辐射力。实施出版精品战略,鼓励出版单位进行资本合作与联合重组。支持北京新闻出版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国际知名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集团。打造国家级版权产业要素市场,加快版权交易、版权贸易、版权综合业务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完善版权产业融资和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打造全国出版创意和传播中心。着力推进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等专业集聚区建设。提升艺术品交易专业化水平。鼓励艺术品交易经营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品化发展,繁荣艺术品交易产业。加快建立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发展潘家园、琉璃厂、报国寺等艺术品交易市

31、场。建设北京美术中心区。探索文物商店管理模式,构建艺术品产业交易平台。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原创发展。推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促进移动电视、手机电影、网络视听节目等新媒体建设,争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北京,推进宽带无线多媒体专网示范工程。完善集研发、产品孵化、展示销售、体验等为一体的动漫游戏链条,鼓励和扶植动漫游戏原创,支持企业开发优秀动漫游戏产品,加快建设中国动漫游戏城。重点打造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功能区、中关村创新创意产业功能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加速创意设计产业品牌建设。实施“首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支撑“北京创造”品牌发展,努

32、力打造世界设计之都。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领域,提升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国际化水平,推动建设专业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设计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和设计博物馆,成立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文化与体育的结合,积极推进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依托北京体育业的现有基础,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体育休闲设施和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积极壮大体育竞赛表演业。推动北京文化体育休闲和消费市场的升级。(四)积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保障能力。适应新阶段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费升级,综合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整合旅游休闲、文化

33、娱乐、康体保健、养老托幼等服务资源,增强旅游业和生活服务业多元化、多层次供给,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培育壮大旅游业。立足扩大内需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落实大旅游发展理念,完善旅游链条、优化旅游品种、拓展旅游市场。提升传统观光旅游,开发完善都市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吸引民营经济、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京旅游品牌。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将北京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积极推进密云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示范区、八达岭印象长城、古北水镇休闲旅游度假区、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园博会等一批重点

34、旅游集聚区建设。强化生活服务保障。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基本需求,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公交快速通勤网络、改善公交换乘条件,实现居民便捷出行。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再生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改造、完善城市供热网和城市电网,提升水电气热供应保障能力。完善社区公共体系配套设施,推动文化体育设施面向公众开放。建立和完善基本住房制度。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提升消费服务水平。着眼于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优化生活服务环境,扩大消费服务。优化商业设施和服务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网上商城等电子商务业态。提升餐饮、酒店业发展水平,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新

35、手机报、手机上网、视频通话、手机电视等通信增值业务,适应居民不断增长的沟通交流需求。完善就业推介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卫生、保健、家政、托幼、养老、修理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合理引导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规范房地产中介行业,扩大租房消费服务,完善物业管理服务。培育新兴消费服务。着眼于国际人才之都建设,增强高端服务供给能力。发展高端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加快引进专业化、国际化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机构,鼓励医院与外资或民营资本联合成立健康管理机构。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在生态涵养发展区规划建设高端养老基地。发展留学生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高端职业培训服务。发展公司制家政服

36、务业,提供家庭理财,家庭营养师、高级管家等高端服务。举办文化交流会议、高端商务沙龙,加快建设双语幼儿园和国际社区,满足国际文化交流需求。(五)应需发展都市型现代产业。发展与首都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现代产业,优化发展都市型工业,积极培育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满足首都居民消费和特有的市场需求。积极培育都市型现代农业。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首都农业的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就业增收等功能,推进“221”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面向农业的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市场服务等服务体系建

37、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推进农业企业的资本化、规模化、园区化。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打造“一城多园”的空间布局。优化发展都市型工业。加强食品安全、质量保障和供给体系建设,推进食品饮料业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名优特新产品发展。推进服装家纺业向以研发设计为先导的高端业态发展,加快北京“时尚之都”建设。研发高品质、数字化、环保轻型化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动印刷包装业高端化发展。以满足首都特大型城市消费升级需求为目的,推动工艺美术、家具家装、文体用品等行业开发新产品和培育壮大

38、品牌。(六)继续限制和淘汰低端产业。按照“绿色北京”发展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用地、用水、用能等准入政策,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在京发展,加快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企业整体搬迁,制定石化、建材、食品等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推进各类散小低端行业的整治与升级。制定、修订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低端业态的规范管理。三、彰显首都城市功能产业新格局立足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坚持内优外拓、梯度布局、专业集聚、区域协同,推进现有高端产业功能区功能提升,积极培育高端产业新区,引导产业对外辐射发展,构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

39、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市功能、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与产业布局相协调。(一)做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围绕产业集聚、人才集中、资源集约和功能集成,以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为目标,以优质、高效、安全的公共设施为基础,积极引导国际高端要素、央企和民企总部集聚,强化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自主品牌和自主发展,提升国际辐射力和经济带动力,率先将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先行实践区。全面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自主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根据发展需求适度扩大空间规划范围和调整空间布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

40、高技术产业基地,2015年示范区总收入超过3万亿元。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中心的新格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研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建设的市级统筹和决策。依托“1+6”系列新政策,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科研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等试点,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计划”,支持企业做强做

41、大。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质量。发挥与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的优势,有序推进区域拓展,建设成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首都高技术制造业核心区,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形成数字电视产业园、星网工业园、移动硅谷产业园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巩固提高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支持培育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服务业、都市产业三大支撑产业。引进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引导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引导企业将非核心服务业务从生产制造环节中分离。强化开发区资源能源保障,严格供地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强化金

42、融街的辐射带动功能。注重功能完善与服务提升,推进南北连片和核心区的适度拓展,建设成为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订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和金融总部功能主要承载区。充分发挥国家金融决策、管理、结算、信息中心的优势,强化总部金融功能,大力吸引国际一流的法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商务中介机构入驻。重点提升金融标准制订、金融产品研发和金融信息聚散等高端金融服务功能。全面实施金融街地下交通系统工程,实现金融街内外路网与城市主干路网的有机衔接。完善电力、通讯、会议、餐饮、娱乐等服务配套,高标准打造街区人文景观。彰显商务中心区国际影响力。基本建成核心区,全面启动东扩区建设,有序推进区域

43、拓展,建设成为双向国际化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商务中心。着重发展总部经济、国际金融、商务服务、国际传媒等产业,显著提高区域国际化水平。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设立高层级总部,服务其本土化发展。发挥传媒巨头和国际商务品牌集聚优势,大力发展国际金融、商务服务、国际传媒等产业。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开发楼宇,形成各类特色楼宇。提高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教育资源质量和公共文化设施品质,加大国际化社区建设力度。完善和丰富奥林匹克中心区功能。充分利用好现有奥运场馆设施,发展博物馆经济,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体育商务中心和大型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发挥场馆群的规模化效应,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壮大以文

44、化、体育、会展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艺术品交易等新兴业态。深度开发奥运旅游,促进旅游与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对奥运遗产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做好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工作,继续完善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文化展示交流功能。积极探索文化体育设施产业化、经营化途径。增强临空经济区发展承载力。充分利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积极开展保税服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增强临空服务功能,建设辐射东北亚、面向全球的国际枢纽空港。着力吸引航空公司以及与航空业发展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入驻,做强航空物流、特色金融、专业服务等航空型服务业,壮大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大力支持国际顶级专业会展公

45、司入驻,培育新的国际会展品牌。(二)培育四大高端产业新区。着眼于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人口疏散,战略谋划城业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空间,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分时序推进,积极培育四大高端产业新区,逐步积聚实力、形成规模、完善功能,到2015年,力争打造2-3个千亿级收入的高端产业新区。服务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新城建设,加快发展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依托新城开发,以疏解首都中心城区功能、承载世界城市高端服务功能为重点,建设成为彰显国际新城形象的特色高端商务服务区。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康体医疗、文化传媒、会展培训等服务产业,积极吸引侨资总部落户。适应京津冀区域一

46、体化发展,以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区域间产业要素的转移与流动。立足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统筹规划首钢主厂区及周边石景山、门城地区发展,加快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支持首钢、北重等大型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延伸扩展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业务,推动大型工业企业向综合性企业集团转型。突出新兴金融业态和要素交易功能,加快发展丽泽金融商务区。吸引新兴金融及商务总部等机构集聚,建设成为具有全国辐射力的新兴金融功能区。大力发

47、展金融创新、金融信息、金融文化、金融中介等新兴金融产业。鼓励开展金融创新综合改革试验,支持设立各类金融创新机构,开展金融创新业务。创新生态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依托国家深化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对接中央高端资源,探索在生态涵养发展区打造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实践试验区。以雁栖湖生态示范区、中科院科教产业园、中影基地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会展业、科技研发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打造休闲会展产业园、影视文化产业园、科技研发产业园、商贸服务产业园等产业功能园区,逐步形成以产业功能园区为支撑的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支持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48、商务总部、金融、旅游会展、物流、现代制造业等一批千亿元级收入的专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百亿元级收入的品牌特色街区,继续提升什刹海、南锣鼓巷、大栅栏-琉璃厂、马连道等特色街区功能,引导科技、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商贸等功能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集研发、办公、商贸、展示、交流、娱乐等多功能融合的百亿元级收入服务业综合体,引导总部商务、文化休闲、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产业发展,探索商务地产持续经营的模式。加快商务楼宇建设、改造和功能提升,在金融、文化、商务、旅游、信息等领域,在城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聚、三级税收过亿元的品牌商务楼宇。结合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业升级与农民就业增收相协调。在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浅山区及重点沟域,重点打造北京农业生态谷、妙峰山中芬生态谷、十八湾沟域经济带等生态休闲谷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发展休闲度假、总部商务、文化博览、会议会展、生态农业等产业融合的生态型服务经济。四、创新首都现代产业发展方式强化自主创新,强化北京品牌建设,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激发中央资源、国外资源、民营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加速产业和资本的对接,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与发展,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产业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提升创新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