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周边传播探赜.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5069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周边传播探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周边传播探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周边传播探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周边传播探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周边传播探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周边传播探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周边传播探赜.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周边传播探15责【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与核心内容。讲好黄河文化和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搞好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对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传播中华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周边传播理论为分析框架,对黄河文化的内涵底蕴、传播模式和传播空间以及路径做了较为系统的阐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关键词】黄河文化;周边传播;基本规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孕育的摇篮。那么,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的生成密码是什么?黄河文化经历了怎样的传播历程?网络时代的黄河文化如何再现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运用周边传播理论,从自然黄

2、河、文化黄河、媒介黄河和精神黄河四个层次,讨论并力求回答上述问题。一、黄河文化的丰厚内涵与价值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含有信息和能量,其运动和流播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和能量的转化,还有价值的传播与实现。从传播的角度来看,黄河不仅仅是一条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文化之河,还是一条媒介之河。系统研究,深入挖掘,黄河不仅能为先民带来诸多便利,更能为今人带来无限价值。(一)“自然黄河”的丰厚内涵与价值千百年来,黄河在大西北高山峡谷和苍茫的黄土地上千回百转,奔流不息,创造了数不清的自然景观。如黄河龙羊峡、黄河九曲第一湾、黄河石林、青铜峡黄河大峡谷、老牛湾、乾坤湾、壶口瀑布、小浪底水库、黄河入海口等,无

3、不赏心悦目。一路奔腾的黄河腾云化雨,削锋为砾,每年将10多亿吨的沉积物输入大海。1入海的沉积物或者填海造陆,形成或者扩大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或者成为海底的土壤,继续养育无数的海洋生物。数千年来,黄河流经的黄土地养育了数以亿计的中华儿女,为东方农耕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被中华民族亲切地视为母亲河。(二)“文化黄河”的丰厚内涵与价值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和核心内容。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创造了包括农业器具、灌溉工程、传统医药、技术发明等物质文化和政治制度、社会制度、节庆礼仪等制度文化,以及炎黄始祖传说、诸子思想、旷世史学、文学巨作、宗教信仰、伦理观念等精神文化2在内的黄河文化体

4、系。这个文化体系在黄河而生、沿黄河发展、向黄河周边传播、融黄河周边文化,形成了源远流长、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沿黄河两岸,从西向东,中华民族先后创造了闻名世界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明。龙山文化以后,夏、商、周三朝还先后建都于黄河流域,并分别创造了璀璨的二里头文化、殷墟文化与礼乐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三)“媒介黄河”的丰厚内涵与价值滔滔黄河,澎湃不息,为中国早期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作为自然形成的“流淌”的媒介,黄河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媒介传播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早

5、期人类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媒介。作为便利的运输通道,黄河使流域两岸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能够从水路由近及远地传播四方,促进了早期族群的融合、商贸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二是成为孕育、呈现并传承中华文明的传播媒介。物质生产及其技术系统构成的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文化创造的主要中介。3在中华文明孕育和延续的过程中,黄河流域既是发明创造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一一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都是首先在黄河流域发明和应用的,并且沿着黄河向四方乃至世界各地流布和传播。火药的主要成分也来自黄河流域的硫磺、硝石等物品。此外,历朝历代治理黄河创造和积累的治水技术在世界上

6、也是一时独步。至于黄河流域孕育的农耕技术和农耕文明,更是推动了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通过黄河走向遥远的四面八万O三是成为自然生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表征的风向标。黄河水质状况和黄河流域环境生态任何细微的变化,既是流域或周边居民行为的结果,也是黄河对流域或周边居民释放的信号,是黄河与沿岸人民交流的媒介和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主要来源。(四)“政治黄河”的丰厚内涵与价值周边传播理论认为,周边如门,也可以为墙。河流既然可以是交流的媒介,当然也可以是交往的阻隔。山川形胜,塑造了无数的国别和省县市之留号的行政之别。在明朝以前的黄河流域,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以黄河为界设置大行政区。如

7、秦朝的邯郸郡、河内郡、河东郡与三川郡,汉朝的兖州刺史部和冀州刺史部,唐朝的河南道与河北道,元朝的中书省与河南江北行省均是以黄河为界。今天的山西省和陕西省也以黄河为行政边界。世界上以河为界的国家也不计其数,如中俄之间以黑龙江为界,中朝之间以鸭绿江为界,中越之间以红河为界。与“自然黄河”的交通媒介功能和“媒介黄河”的周边传播功能不同,“政治黄河”是作为周边各方物理空间的屏障和政治边界的区隔而发挥作用,甚至被用作军事攻防的武器。也就是说,作为一道冷兵器时代难以轻易逾越的天险,黄河在中国历史上还具有划界、割据、抵御进犯和保卫政权的行政功能和战略作用。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从商周时代开始,黄河的北方和河套

8、地区就有匈奴、东胡、西羌等十几个游牧民族出没。西戎(犬戎)和北狄(鬼方)就是以黄河为界、分处南北的。据史料记载,北宋初期,宋太宗和大臣论政时明确表示,要利用黄河“巨堑”来限制辽、西夏、金等北国南下。宋廷采取凿冰黄河、捣毁黄河上的桥梁和船只、设置沿河都巡检使、沿河广置仓储、在南岸修筑城寨等措施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黄河两岸对峙。在现代,黄河也曾作为阻击外敌侵略的屏障,以水代兵溺亡敌人,但也让几百万黄河沿岸的老百姓陷入泽国泥潭,近百万人溺亡。(五)“精神黄河”的丰厚内涵与价值在华夏儿女心中,黄河不仅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还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黄河文化的精神是流域的人们在与黄河相处的千百年中生存

9、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深化和升华,是在治黄、用黄、利黄过程中凝练出来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导向。4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一路蜿蜒向东,经过黄土高原、太行山脉、华北平原,最终注入黄海,可谓山高水长,这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黄河东流的过程非常曲折,这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历史记载显示,在过去的2500年间,黄河决口或改道乱流600余次,仅五代十国53年间,就决口18次;首都就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北宋王朝在短短的168年里,竟然决口了89次。黄河无数次的决口和改道给流域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生命与财产损失,但也磨练了黄河流域人民历尽磨难成大道的抗争精神。从某种程

10、度上说,黄河的无数次决口、改道也象征着黄河流域的人民乃至中华民族“求变图新”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志。黄河身上体现的百折不挠、不改初心、生生不息、求变图新特征,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因此,黄河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体现和最好诠释。二、黄河文化的传播模式依据信源和信宿之间的传播关系,周边传播理论总结并提出了人类历史上的四种传播模式,即信息传播的“外溢模式”“内卷模式”“晕染模式”“飞地模式”5o黄河文化的传播完全遵循了这“四个模式”。(一)黄河文化的“晕染”式传播周边传播理论强调日拱一卒、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渐进是阶梯性的螺旋式上升、圈层性的外晕式扩大、浸润性的逐步式深化。周边传播理论还认为,

11、任何信息或文化传播“晕染”的路径无外乎四个,即沿山、沿水、沿路、沿边(周边传播的“四沿说”)6o大江大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更是人类文明传播的大动脉。人类灿烂的文明遗产几乎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哺育与滋养。人类的四大古文明一一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和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无不都是依水而兴、傍水而立、沿水而传,但只有中华文明或者说黄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从远古时代开始,华夏先民就在黄河两岸的上中下游创造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各个区域文化一边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周边传播,一边沿黄河上下左右互动传播。这种互动不是大张旗鼓的拒斥或接纳,而是潜移

12、默化地相互“晕染”和渐进性传播。如汉语和蒙古语以及鲜卑等其他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原物种与中西亚物种的相互交流与传播、音乐上中国和西域乃至中西亚乐器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如果把黄河流域比作一条黄丝巾,那么,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地域文化就是丝巾上“晕染”而成的一个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光彩夺目而又婀娜多姿的文化“图案”。(二)黄河文化的“外溢”式传播周边传播理论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信息或能量的传播都遵循由原点向周边、由中心向边缘、由近及远的圈层式扩散的基本规律。7通过经济贸易往来、人口迁徙、部族联姻、冲突征战等方式,中国版图从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不断向周边拓展,原本相互隔绝的

13、内外周边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以相对先进的黄河文化为中心的华夏文化也在与周边众多部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如波纹般向远处“外溢”。相较于中国其他早期文化,黄河文化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其先进性和优越性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文化“势差”8,因而不断向周边地区或部族传播,或被周边部族主动吸纳。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回纥、沙陀、契丹、女真、蒙古、满等中原地区周边的民族先后建立起来的北方政权乃至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虽然都保留有诸多鲜明的本民族特点,但其基本的制度文化和礼乐文化,无一例外都是在吸纳了中原农耕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丰富完善建立的。黄河文化除了对中原周边民族的文化产生了重

14、要的“溢出”影响外,还越过国界“溢”向周边的其他国家,对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黄河文化最丰硕的文明成果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的“君臣父子”“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被周边的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引入其治朝理政、社会规制和文化建设中,并被长期传播和传承。产生于河南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古代先进技术通过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传播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黄河文化的“内卷”式传播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原本不相干的周边各方产生了各种互动与联系。黄河文化并不是单一和单向地向外传播,而是

15、不断地与周边地域文化、周边部族文化互动与融合,形成了黄河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多向互动传播,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甚至可以出现黄河文化吸纳多于输出的“内卷”(内流)传播模式或被周边传播的模式(周边向内传播)。中国历史上黄河文化被周边文化传播的现象不断,但最大规模地被周边传播主要有三次。黄河文化第一次被周边传播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F室的东边和南边是辽阔的海洋,西边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海洋和高原是天然的保护屏障,能有效阻挡来犯的异族,只有北边是相对平坦的高原和草原。由于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北方(鬼方)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袭中原地区,给中原部族带来了很多困扰,但也给中原文化带来了一些新的文

16、化血液。与此同时,从商朝开始,中原的黄河文化也开始向南发展,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长江文化相遇,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也给黄河文化带来了南方文化的基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周边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辐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黄河文化与周边文化进行的第二次大融合时期,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敕勒歌和木兰辞就是民族融合的结晶。这个时期,中原文化大量吸收了来自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文化和南方的百越文化、百濮文化,中华文化的版图继续扩大。黄河文化与周边文化的第三次大融合是在唐朝。在汉朝张骞、班超等杰出的外交家、军事家的努力下,通往西域的丝绸之

17、路开通并不断延伸,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中西亚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到了唐朝,黄河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的传播与被传播现象更加普遍,在朝中出将入相的周边少数民族乃至外国人屡见不鲜。在中亚国家大名鼎鼎的唐朝大将高仙芝就是高丽人,“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和朝廷倚重的藩镇重臣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突厥人出身。经过不断地吸纳来自于周边少数民族乃至外国等异质文明的成果,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文化也达到了历史上开放与繁荣发展的新高峰。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中国大规模地吸纳周边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历史上也有三次:一次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来自印度次大陆的佛教东传,一次是清末鸦片战争后(1840年以后)的西风东渐,一

18、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这三次“内卷”式周边传播(被周边传播)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次使佛教超过中国本土宗教,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佛教的大本营;第二次使得中国改朝换代,走向现代;第三次使得中国民富国强,从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一味地对外传播和一味地被周边传播都不是好事,而是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黄河文化或中华文化适时地吸纳一些周边文化,可以更加强壮,更加自信,更加繁荣。(四)黄河文化的“飞地”式传播所谓“飞地”传播,就是信息或文化的空间非连续传播。黄河文化沿黄河上下左右的传播是常规传播。由于战乱、避难或迁徙等原因,黄河文化在中国现有版图

19、内就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飞地”传播:一次是西晋末年因为战乱、饥荒等社会原因发生的中原汉人大规模迁往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衍生出著名的闽南人和闽南文化(包括潮汕文化);二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汉人为避战乱,陆续南下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形成后来的客家人和客家文化。这两种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远离黄河流域的文化母体,和周边文化迥然有别,与后来受北方游牧文化反复“漂染”的中原文化也有很大差别,成为典型的中原古代文化“飞地”。从国际传播的大格局来看,中华文化除了在周边国家(如越南、日本、朝鲜)传播以外,还随着华人移民的脚步走向了世界各个角落。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华人移民较多的国家内部形成的众

20、多“唐人街”。“唐人街”规模大小不一,但几乎都是中国或中华文化的“微缩版”,语言、风俗和节庆文化一如中国本土,成为中华文化向周边传播的海外基地和文化原点。三、黄河文化的周边传播之维黄河文化既是地域文化,也是江河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因此,在继承、拓展和创新黄河文化的内容与空间的同时,强化黄河文化的周边传播和对外传播同等重要。(一)拓展黄河文化空间的三个圈层在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的流动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作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支撑。9在他看来,空间就是社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概念必定是通过服务于社会生活再生产的物质实践活动与过程而创造出来的。法国哲

21、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1.efebVre)提出了“三元组合”的空间概念,认为真正的空间是将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联系起来的,没有哪个空间处于主导地位而否定其他空间,也没有哪个空间会在相互冲突和并置中消失。10周边传播理论则认为,不论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其内部和外部都充满着信息的流动和能量的变换,不同的空间之间可以进行转化。11黄河文化空间的拓展需在具体的自然地理空间、抽象的文化精神空间和社会实践中的经济空间三个层面共同发力。三个空间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可以共同为黄河文化的周边传播献力增值。拓展黄河文化的地理空间。黄河文化的地理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黄河流域的地理空间,二是黄河文

22、化传播的地域范围。黄河既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桀瞥不驯的河流之一。历朝历代对黄河的治理成为基于地理水文而形成的中国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衍生出了众多的精神文化现象。黄河的地理空间孕育了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又超越了黄河的地理空间不断对外拓展影响。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已经在中国大地成为公认的优势文化和主流传统文化。近年来日渐红火的姓氏文化、寻根文化、祭祖文化等在中原的兴起,都说明黄河地理文化的范围和影响在不断扩大。而国家和当地对黄河流域地理空间的治理和生态维护,又进一步优化了黄河文化的地理空间。按照周边传播理论的“三体传播”原理(人体、物体和媒体),物体的扩大或移植本身都是携带各种信

23、息的传播活动。因此,黄河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扩大和优化本身就是一种周边传播。拓展黄河文化的内容空间。拓展黄河文化的内容空间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从时间向度来看,黄河文化内容空间的拓展既要“向远看”也要“向近看”。“向远看”就要通过考古与更为遥远的黄河历史对话,探索、挖掘和利用黄河文化中已经发现和尚待发现的远古文化。“向近看”就要创新性地挖掘传统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价值,结合时代诉求部分地重塑黄河文化的存在或呈现形态以及新的价值内涵,赋予黄河文化时代活力与现实价值。如对姓氏文化、礼仪文化、祭祀文化、孝贤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等黄河文化进行创新性的发掘和艺术性呈现。也就是说,黄河文化的

24、内容空间不是固定的空间,而是可以增添、可以挖掘、可以改造、可以创新的开放性空间。挖掘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创造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讲好黄河流域的文化故事,从时代和世界的视角重新解构人与黄河的关系,创新性发展黄河文化,艺术性地呈现黄河文化,只有内容丰富了,才能为多渠道地传播黄河文化提供更多的“弹药”。拓展黄河文化的经济空间。文化与经济从来就不是相互孤立的存在。经济的核心和顶端就是文化,文化的周边产品就是经济和产业。因此,文化的空间和经济的空间不是平行的空间,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叠加、相互转化、相互加持的复合空间。黄河文化资源丰厚,拓展黄河文化的经济空间就是要把黄河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黄河文化的产品优

25、势,把黄河文化的产品优势转化为黄河文化的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黄河文化产业的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也就是说,要让黄河文化宜于“物化”的部分产品化、产业化、品牌化,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走出去”,让黄河文化的经济空间膨胀起来,超越黄河文化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艺术创造将黄河文化与制造产业、旅游产业、影视产业、文化演艺产业、农业等产业深度结合,打造以黄河文化为源头和核心的相互联动的文化周边产业或周边文化产业矩阵。如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轻工业、手工业产品设计中,开发黄河文化特色产品;发挥黄河流域寻根文化、诗词文化、陶瓷文化、建筑文化、民居文化历史底蕴厚重的优势,发展黄

26、河文化寻根游、黄河文化地标游、黄河沿岸古都游、黄河文化研学游等文旅产业;开发以黄河文化为叙事中心或底版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综艺作品、戏曲作品、动画作品等,并通过将特色产品融于影视和旅游景点,或者将影视、文艺演出融于景点等方式形成黄河文化与经济的联播效应。(二)完善黄河文化周边传播的三个体系文化本身既是内容,也是传播。黄河文化的传播除了要以每一个文化资源为IP原点进行周边开发和传播外,还要创新和完善“三个体系”。1 .完善黄河文化周边传播的学术体系首先,要提升黄河文化研究的声量,形成文化传播势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战略价值和传播价值。要辐射传播得广,站位就要高。因此

27、,地处黄河中游核心地带的河南省有关部门要自信地牵头打造黄河文化国际高峰论坛,构建黄河文化国内外学术至高点,形成高屋建飘的文化研究气场和势态。其次,要创建黄河文化传播共同体,形成文化传播能场。黄河流经青海、四川、宁夏、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黄河文化传播不只是河南省或者某一省份的任务,而是要充分调动流域内各个省份传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创建中州引领、九省区联动的黄河文化传播共同体和接力传播的“龙之队”,形成并不断加持黄河文化传播能量场。再次,要创建黄河文化周边传播研究院,形成智场。研究院是专业研究黄河文化的主阵地,是为政界和业界献计献策的智囊。随着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发展,

28、以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中原文化以及巴蜀文化等著名的地域文化为中心创建研究院是大势所趋。黄河文化周边传播研究院要率先垂范,并在建设和研究上实现三个结合:专业与业余研究结合,省内与省外研究结合,国内与国际研究结合。2 .完善黄河文化周边传播的媒介体系早期黄河文化传播主要以身体媒介、祭祀仪式、文学媒介、视听媒介为传播媒介。12今天的传播不仅仅是媒体的任务,而应是全员传播、“整体传播或全息传播”13。黄河文化周边传播的媒介体系就包括人体传播、物体传播和媒体传播的“三体传播”或“三位一体”传播。具体来说,就是要全心开展以黄河流域的居民“人体”为传播载体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全面强化以

29、“经济黄河”为主体的物体传播方式,全力打造以新媒体为主的黄河文化全媒体传播矩阵体系,实现黄河文化在省内外、国内外的接力传播。3 .完善黄河文化周边传播的向度体系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任何信息或能量的传播都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明确的方向、目标或目的,并且遵循“六个向度”。黄河文化的周边传播也同样遵循这“六个向度”,即“在”黄河周边就近传播黄河文化;“沿”黄河周边发掘和传播黄河文化;“从”黄河沿线向黄河流域再“向”炎黄子孙再向周边国际循序渐进地传播黄河文化;“让”周边地区主动和自动传播黄河文化;与周边其他文化共存、共容、互动和共荣,主动吸纳周边地区或国家优秀的文化,即主动“被周边传播。前者几个向度彰显

30、的是主动传播的态势,后者彰显的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总之,黄河文化既需要继承又需要发展,既需要维护又需要创新,既需要实践的深入又需要研究的拓展。任重道远,但行则将至。参考文献:1劳伦斯C史密斯.河流是部文明史:自然如何决定文明兴衰与人类未来M周炜乐,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135.2牛建强.黄河文化概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21:228.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25.4史鸿文,李萌.论黄河文化精神的生成逻辑J.中州学刊,2021(12):152-157.5高菲,孙延凤.周边传播的基本模式和案例分析中国记者,2021(9):10

31、4-109.6陆地,孙延凤.周边传播视域下的抗日根据地建设研究J1.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62-177.7陆地.周边传播理论在“一带一路”中的应用J.当代传播,2017(5):4-9+34.8牛建强.黄河文化概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21:13.9牛俊伟.从城市空间到流动空间:卡斯特空间理论述评J1.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02):143-148+189.10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12.11高菲.媒体的空间转换与周边传播实践:基于传媒艺术传播的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05):102-109.12禄书果,张海斌.多媒介视域下黄河文化传播的历史形态与当代路径刀.新爱好者,2023(1):87-89.13陆地.周边传播理论范式的建构和深化J.当代传播,2021(3):28-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