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2幼苗长大了.3植物开花了4植物结果了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二单匹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6沙漠中的植物一7水里的植物一8石头上的植物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三单无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10声音的传播一11不同的声打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13纸一4金属15塑料一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五单元观测天气16测量气温17云量和雨量18风向和风力19天气和气彳慧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科学阅读科技发展历程3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关于教材内容的处理,我尝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
2、们讨论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条件。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了初步的预期。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条件的猜测和讨论,我成功地保留了他们的不同观点,为后续的实验验证创造了条件。在探索环节的设计上,我着重让学生体验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通过以“土壤”条件为例的集体讨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设置实验条件、预测实验结果以及确保实验的公平性。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们分组讨论其他可能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计划。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虽然我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
3、时强调了对比实验的公平性,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未能完全理解并应用这一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比实验方法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其次,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在完成实验计划后未能及时开展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调整教学进度,为学生留出更多的实验时间。总的来说,这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魅力以及学生主动探索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2幼苗长大了朱
4、老师在引导学生分组想办法比较叶子时,巡视发现他们的比较方法有很多,有比较颜色的、有比较形状的、还有很多组比较大小。活动中,同学们都在摆弄自己的叶:有的认真端详着,靠视觉分辨叶的大小、颜色;还有的组量叶的宽窄以比较大小;更多的组则将几片叶子重叠起来进行排列只有一组例外。这组同学无一人拿叶,只是都用尺子忙乎着;其中一位同学在量自己的大拇指甲盖儿,其余的则分别量各指的第一关节处,我很纳闷,但看着他们那认真的样子,又不忍去打扰他们,就悄悄地走到他们身边,待往下细看,我才恍然大悟。我装作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不量叶子,一位代表站起来说:现在落叶随处可见,我们应随时观察,做有心人。假如观察时没带尺子等工具,我
5、们还可以用量过的指甲盖儿或手指第一关节去量叶子,那样不就能比较出叶子的大小了吗?她的回答真让我惊喜。是的,科学课学习以来,学生已逐渐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观察,如果能在观察前,先测量清楚自己的指甲盖儿、各指关节处、个指长、一抱(俩臂伸直,左中指到右中指的距离)等,在手头无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就用这些数据去估算,也不失为一种最佳办法。我真为他们的这一创新而高兴,并在马上表扬了他们,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同时又告诉学生:指甲盖儿或第一关节等的大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去量,以减少误差。真的,从这节课中我学会了: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中应多一些尝试,灵活选择方法,以达
6、到预期的目的。3植物开花了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学起来不容易记牢,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如在讲解花的结构”时,让学生解剖菜心花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图片,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按新课标要求,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我注意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具体操作是,上课开始时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动态过程,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在
7、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最后让小老师轮流上台讲解,让听众们修改补充并作出评价,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同学们学会了倾听,还增强了自评和互评意识。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学生活动多,一节课上完觉得比较紧张,因此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t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否则学生就容易散了,收不回来,容易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4植物结果了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四课,也就是说本节课是植物的一生的第四个阶段。结合前三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
8、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学生汇报西红柿(或黄瓜)的种植观察记录(从发芽到结果)一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的果实(发现共同点,了解果实的组成)一对生活中可食用植物进行分类(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一回顾植物的一生,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哪些可食用,哪些不可食用)一拓展提升(人类怎样利用植物)好的方面:1.大部分学生有认真的去种植西红柿(黄瓜),并且详细记录了种植植物生长过程的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做到实事求是;2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部分学生可以很快总结出果实的组成,并判断是否可食用;3,在回顾植物的一生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上可以很快将前面的内容整合到本节课的新知识中,做到了知识的迁移和整合
9、。4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种植的植物没有成活,没能完成观察记录;5 .部分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设计不科学,观察日期间隔太长或者太短;6 .在辨别是否可食用的环节里,很多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能够很好的去判断。改进措施:1.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专门的培训。比如,观察的时候观察哪些点?如何有效的做好记录。2,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经验非常贴近,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时时给学生建立“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习思维,并积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积极地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能够灵活应
10、用各种方法,寻找证据,发展思维,建构概念。本课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真实探究的理念。1.紧扣目标,以学定教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起着导向作用。本课教学目标很明确,要求学生知道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能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课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平时见过一些植物,但并没有认真地观察过,有的甚至叫不上名字,更谈不上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结构典型的植物,由于人工培育、物种迁徙等原因,有的也脱离了原生环境,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基于以上学情,围绕教学目标,本课以有结构的材
11、料引导学生开展了有效探究:一是在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水葫芦、仙人球等植物,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分组实验,还现场解剖了一个直径为12厘米的大仙人球。和观察图片、听他人介绍相比,学生对实物观察兴趣更浓厚,观察更细致,发现更多,认识也更深刻。二是对于不能采集的实物,如莲、骆驼刺、梭梭树等,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所采用的图片是生长在原生环境中的植物图片,将植物和生长环境同时呈现给学生,可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教学反馈的情况看,本节课紧扣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探究材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了他们的主动探究。2,优化设计,以生为本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三个特点:一是保证了充足的探究时间。本课用了33分钟
12、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探究。学生通过对水生植物、沙漠植物和其他环境中10多种植物的研究,有效地建构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的这一核心概念。二是设计了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对于“水葫芦里面可能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先掂一掂、摇一摇、捏一捏,通过外部感知来验证猜测,修正认识,然后进行解剖。这样由表及里的观察和验证,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三是强化了实证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发现葫芦里面的海绵状结构,说出里面有空气的情况后,教师继续追问:有办法让我们看到里面真的有空气吗?引导学生通过“通气实验”观察现象并发现葫芦的内部结构,为后面分析、推理这些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事实依据。
13、3真实探究,培养思维本课以海南旅游为背景,用照片呈现芭蕉树生长的环境,提出问题:在我们宜昌能见到这么多的芭蕉树吗?如果到我国北方,这样的景观还会常见吗?学生在由南向北环境变化和由多到少数量变化的对比中,思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将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长环境建立联系。进而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环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通气组织主要作用是通气,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通气,设计实验:将去掉叶子的葫芦放在水中轻轻挤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葫芦的茎和叶柄处均有气泡冒出,认识到水葫芦的“葫芦”里面有通气组织。6沙漠中的植物这是我的第二次公开课。我的课堂有诸多的不足,尤其是把握课堂
14、,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方面急需改进。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节课内容简单,与生活联系紧密,本节课应重要把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此目的。要多让学生做,多让学生说,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教师可以少讲。提问方式也应多样式,除了一般的随机抽查之外,还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学习的知识迁移非常重要,教学中逐步渗透给学生有利于知识迁移的方法,课堂的语言表达要力求高效、简捷,符合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使学生容易接受。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具备定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所以该节课应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进行探
15、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更容易被接受而且印象也更深刻。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必要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合作学习容易耗时过多,对课堂时间的把握和调控,这点教师一定要做好。7水里的植物学生有了前面几课对陆生植物大树和小草的观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但是相比陆生植物而言,学生对水生植物的认识就比较少了,这就需要老师的精心引导。在上课之前我就已经带领学生初步认识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并且试着让有条件的学生去准备水葫芦、水花生、金鱼藻、浮萍等水生植物,并且做好安全教育,一定要在家长的陪伴下去准备这些材料,危险的地方不能去。学生在自己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对这些植物有了初步的探索
16、,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令我感到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的材料准备的还可以,水葫芦、水花生、浮萍等水生植物都有,带得多的同学匀一点少数没带的同学,基本能做到每两个同学有材料。我们主要选取了其中的两种水生植物:水花生和水葫芦进行细致观察,这两种植物比较普遍,得来也比较容易,而金鱼藻是生长在水底的比较难弄到,只能让学生稍微感受一下,不能每个小组都进行仔细的观察。而我们重点研究的是水葫芦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学生分别作出了猜测,并且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还剥开了水葫芦的叶柄膨大处,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测,这是三年级学生上课以来的第一次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的热情是很高的,他们也体验到了这种科学探究的
17、乐趣。8石头上的植物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本节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表面看起来是在研究石头上的植物,但不能把它当成一节新授课,而是整个单元的总结课。这节课不是来研究石头上的植物如何生长的,而是通过前面几课的内容(不同环境里的、沙漠里的、水里的植物)认识植物生长必需的条件一一水份、养份等,最后通过没有水份和养份的石头上也能长出植物进行升华,总结出了整体的植物生存环境。本节课开始时出示很多张石头上生长的植物的照片,让学生认识到石头这样的环境也能长植物,激发兴趣,引发思考。从青苔这个共性讲到卷柏这个特例。二、不要给小学生过早、过多得使用书面语,要用他们能理解的语
18、言。如“卷柏的耐寒本领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中,意义这个词对孩子们来说比较宏观,思考和回答的效果可能不好。所以在课堂上除了最后的总结和概念性词语句子外,多用一些孩子们常用的口头语,能让孩子们更快更好得思考出问题的答案。三、科学课要让学生去多发现。青苔是一个主导,很多概念要从对青苔的研究中发现,比如假根这个概念,提出问题“为什么其他根不能生长在石头上让学生用工具(显微镜、放大镜)去观察、发现青苔根的特点(细、短、有绒毛)o而且,既然要研究就研究透彻,学生观察不到的部分,教师应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高倍显微放大图、视频等资料呈现在孩子的眼前,便于理解。而对于其他不是本节课主流的部分就一带而过
19、。四、科学课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科学阅读。科学课不是语文课,齐读可能达不到我们要的效果。给孩子有限的时间,提出要求,让孩子带着问题慢慢阅读,学会阅读。总结:上完这节课要让孩子认识到: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植物生存,植物的特点对应所属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制造声音并观察、比较发声的物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本节课用魔术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带着问
20、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接着让他们用塑料袋制造声音,使同学们多一点对声音产生的感性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层次的实验材料。第一组是可以明显观察出声音的产生时物体振动了,橡皮筋,钢尺,音叉。第二组是物体发声但是振动不明显需要借助其它物体看到振动,小鼓、绿豆、集气瓶、泡沫球。接着,再通过揭秘魔术,反证振动停止声音也随着消失。最后进行了一个拓展活动,进行了升华。总体来说,这节课具有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能有序的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气氛活跃等优点。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1.这节课是声学的起始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一定的困难。之前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提
21、供的材料制造声音,观察出现象,直接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但是课后问学生,有的学生依然觉得是摩擦、敲击等原因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产生的方法混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白“用什么方法制造声音”和“产生声音的原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2 .在实验之前,除了要讲清实验的操作方法,还要强调他们在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如做实验时要边观察边记录,每个实验观察什么等,这样能使他们在实验时更加有目的性,而不是随便玩一玩。3 .在以后的道路中,要继续修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如课堂组织语言、课堂评价语言等。语言是上课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拥有生动的语言是非常关键的。10声音的传播
22、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原有经验为基础。而经验的获得,必须由学生通过实践,自己感悟一内化。只有多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过程,让他们多方位地感受与体验,才会使他们逐步积累自己的经验,并能运用这些经验与当前信息相互作用,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
23、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的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并用神秘的语气、激将的语气和赞赏的语气,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到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感受声音里面的科学,初步掌握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及声音的传播途径。我尽量做到让整堂课自始至终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I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欣赏的眼光、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想法,让教育的内容充实到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实实在
24、在感到生活就是教育,让他们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一步步地得到有效的培养。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是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科学知识,训练了能力,尤其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方面都积累了感性经验,受到了锻炼。科学素养就在这样不断探究中不断形成和提高的。11不同的声音1、走近孩子,让科学课成为孩子的课堂。一堂再妙的教学设计,如果学生不敢伸开手脚,缺少了孩子们的*参与,没有了“小手如林”的场景,谁都感到是件挺麻烦的事。为此,我用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玩在一起,和他们聊天、拉家常、讲故事,渐渐地孩子们一个个都放松开来了,围着我问这问那,说
25、东道西,班上许多孩子还画了他们认为最美的画儿送给我。就这样,我不但与孩子们拉近了距离,也顺便了解了他们目前的知识状况。根据从孩子们身上得到的信息,我及时的调整了教学设计,删除了一些不适合这群孩子的教学环节,比如让学生到台上的音调吹奏,音量大小、音调高低这部分内容的深层探究,每个环节力求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孩子“卷入”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2、在“常态”和“有效”上着力。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注常态课堂,聚集有效教学”,因此,从拿到上课内容的那一刻起,我就把本节课备课主旨牢牢定位在“常态课堂”和“有效教学”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力求实实在在,舍弃一些“花式”实验,让学生在平实的课堂
26、教学活动中真真实实地学到知识。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做到简单易行。例如,在音量强弱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上,我所准备的器材相当简单,只有音叉和学生平时用的直尺,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简单:敲音叉一玩直尺一肢体体验一师生互动,对音量强弱的探究活动由远及近、由枯燥到学生感兴趣,从敲*的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到学生玩常用的直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到学生用身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又到老师学生互相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在实验过程和学生的交流汇报上,我注重课堂实效。学生在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时,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实验10多分钟,汇报交流近10分钟,在实验中,让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都真真切
27、切地听到由于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不同而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在交流汇报时,当有不同结论时,让学生当场再做实验,坚持实事求是,对实验结论的产生明明白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研究、讨论同学们自带的物品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对细节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洞观察力,关注到每位孩子,每个细节。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我认为细节也可以决定一节课的精彩。比如:在引导学生小组实验活动
28、时还是有个别孩子比较孤立的现象,强者的学生在操控着实验器材,应当充分让学生意识到实验中要分配合理共同完成任务。其次是评价方式、语言单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要改进。13纸在揭示课题之前,我多次提到“性质”一词,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接受、认识了这个概念。当我在黑板上粘贴用彩纸剪出的课题时,醒目的色彩和形式使得学生中间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讶的感叹。我知道,这个道具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唤起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更在于它已经使人意识到:智慧之花会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随时绽放精彩。经过这一路的引领和帮扶,学生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问题框架,基本上明确了深入探究的方向和目标,奠定了用科学实验解决科学问题的思
29、想基础,踏上了追随兴趣、探秘科学的快乐旅程。接下来的课堂,我和他们一起进行热烈的实验方案研讨、交流、改进、指导、实施、反馈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发现号上顺利远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一旦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以超乎想象的热情一头扎进科学的探秘之旅,在一个个小问号的引领下成为小小的科学家。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带有启蒙性,是个幼稚的阶段,没有了兴趣,生拉硬拽的科学课堂就会扼杀“小科学家”们的智慧,即使在老师的安排下走完了课程要求的探究过程,孩子的情感、科学素养的建立也只会是纸上谈兵。所以我们作为科学课的教师,应该在每一节课的教学导入阶段设置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情境
30、方式,引得活跃,导得充分,才能入得自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仅仅是写教案,还要花时间去搜集资料,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一些实物材料,给孩子们提供实验的借鉴和参照标准,并注重随时设置问题“路标”为学生的探究导航,让他们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随时产生兴趣,感受满足好奇心的乐趣。路培琦老师说:“科学课堂并不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的记忆、理解、获取上,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和体验科学知识获得过程当中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孩子们来说,有兴趣思考、善于提问比动手操作更重要!14金属1、加强课堂驾驭能力。2、教师精讲,把时间留给学生。在生本教学理念下,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与新的教学观念同步,做到
31、敢于放手,精讲精析,把时间留给学生。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又是组织者,教师就要改掉以前一味地讲的做法。如果教师以“讲”为中心,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和身心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探究一研讨为主的多项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做实验,鼓励学生想说就说,呵护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师生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网络。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是积极,活泼,主动的状态,使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动,活泼的展开与整合过程。3、充分准备实验。课前多考虑几种情况,多做几种方法,认真观察现象,总结失败
32、教训和成功经验。以上是我针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通过这节公开课和所做的实验,让我感到教学中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小的细节,如果你不经意都会出现漏洞,实际上在我们很多实验中都是如此。我们应领会新课改的指示精神,不要还是停留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填鸭式”教学上。利用实验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形式。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了学生学习思维,开发了智力,又显示了本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从而达到“课堂有效教学”的效果。15塑料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联系生活引入课题塑料。第二部分:先做了两个小调查,学
33、生意识到生活中塑料制品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设下悬念塑料到底有哪些优点呢,从而引发对塑料优点的探究。列出四组物品:塑料尺和钢尺、塑料袋和纸袋、塑料碗和瓷碗、塑料椅和木椅,通过学生摸一摸看一看等探究,学生找到塑料优点。第三部分,用多种方法比较羊毛毛线与塑料绳,看一看外表,拉一拉结实程度,烧一烧有什么气味,捻一捻灰烬有什么不同。学生不仅了解了羊毛和塑料的区别,也学会了生活中辨别羊毛产品的方法。第四部分,研讨塑料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塑料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易分解,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用视频、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了废弃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从
34、而使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塑料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接触和了解的也较多,课堂上学生参与度很高,积极性也很高。同时,上完这节课,也有一些问题和思考:1、在探究塑料的优点后,可以让同学展开想象,利用塑料的特点设计替代其他材料制成新的更方便人们使用的物品。2、设计情境时,比较零散,例如比较塑料制品优点时如何更好地和我们生活需求紧密联系,可以从学生需求出发,设计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3、燃烧实验时,用到了打火机,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太熟练,使用时被烫到。4、课堂内容结束后,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调查作业,拓展到课外。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五单元观测天气16测量气温一、测量气温教学
35、反思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气温计的正确读写方法,这节课就要开始实战,学会使用气温计去测量一天的气温,并由此发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聚焦提问,你认为一天中气温是恒定的吗?继续追问,那是怎么变化的?让学生暴露前概念,学生都知道一天的气温在变化,那最高温最低温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学生普遍认为是最高温是中午,最低温是晚上。那就自然引出,我们需要去测量气温寻找答案。探索部分,气温计该怎么放?这里播放了视频,顺便巩固了如何正确读数。接着,一天中该怎么去读数,大多数学生都说的早中晚各测一次。最后提问,选的时间点越多测出来越准确还是越少准确。大家都能说出选的时间点越多越准确。接着告诉学生,我们统一选五
36、个时间点,但是告诉学生不局限于五个点,也不局限于整点,同时强调数据的准确性。接着教学生绘制气温柱状图,这里我是在黑板上做演示,告诉大家绘制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柱状图看出气温变化的趋势。拓展部分以视频播放:了解气象站工作者是如何测量气温的。视频里面提到“体感温度”,大家都特别感兴趣!我正好以自身经历,给大家讲述我在北方冬天和南方冬天的感受,让大家注意到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除了气温还有湿度。二、赛课研讨感悟之前关于听赛课的心得已经写的比较详细,这里就浅浅谈谈今天教研与优秀的老师们交流的一些新感悟。1 .关注学生、学情。几个老师反复提到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设计的内容一定
37、是要学生能理解能消化的,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2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科学课实验课偏多,那很多学生都是云里雾里,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成为了任务执行者,没有真正思考:我为什么要做?我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也和第一点有关,要关注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3 .关注学生思维提升如果学生只是执行者,可以说有动手能力提升,但并没有思维的提升。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我们科学课堂的重点。要学会在设计课堂的时候,还是那句话关注学生!4 .关注课堂氛围,注意教师语气就算是有完美的教学设计,没有教师的调动,那也是枯燥的。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教师本身就具有很强大的魅力,教师可以让教学设计锦上添花。
38、所以,教师的语气至关重要,可以调动课堂氛围,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语言的表达,我想是我一直需要学习努力的方向。以上四点就是我今天最深的感悟!17云量和雨量我在教授云量和雨量时,发现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政进的地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些学生可能对科学概念和计量单位不熟悉,导致他们很难理解云量和雨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此,我箭要更加详细地讲解相关概念和单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它们的意义和应用。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我主要采用讲解、演示和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但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单调和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我需要更多
39、地运用案例分析、游戏模拟、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云圣和雨圣的知识。最后,我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主动询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意见,也没有及时针对他们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我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更加轻松和有效地学习云量和雨量的知识。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云量和雨量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多样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及学生的反馈和评价。通过不断的改进和调整,我相信我能更加有效地教授云量和雨量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掌握这些量要的地理概念和技能。18风向和风力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
40、一开始对于风向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们不能够确定到底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还是吹去的方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明确指出,风吹来的方向即风向,纠正某些同学头脑中的错误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风向,我以教室为基点,仔细的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方位,让学生先了解自然界,以及平面上方向的不同,然后随机说出任一风向,学生回答是指从什么方向吹向什么方向。接着,让学生了解在气象工作中,我们会利用一个工具来测量风向一一风向标,并指出风向标箭头所指方向即是风吹来的方向一一风向。然后,我利用风向标,假设箭头指的方向,让学生来说出风向,来加深这一概念。天气特征中除了风向,还有一个与风有关的特征就是风速。向学生介绍风速的概念,并
41、用图片展示气象上测量风速的工具一一风速仪。让学生自行阅读了解气象上按风速划分成13级的风力表。重点掌握用小红旗描述区分0、1、2三个等级的风速。然后,我让学生用课前自制的风速风向仪到户外测定风向和风速。但是,我发现其中有些小组成员并没有按要求在测量,而是在玩闹,我觉得这可能是由于我一开始没有分工明确的缘故,下一次应该要实施一定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能更好的完成任务。19天气和气候本节课的主体设计以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对比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
42、理念。本节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理清课堂目标,顺着教材顺序这一主线,完成任务;天气预报员招聘会的环节,让学生在把知识融合的同时,也在生与生之间产生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本节课的辅助手段教学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目标。在课堂中,我使用了课件,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了解天气的途径、环境污染、空气质量日报等内容,同时使用动态的动画,让学生理解天气预报。为了巩固学生知识,我设计了导学案及课堂检测,第一时间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序、学习态度及自我表现评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
43、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活动中,气候这一环节介绍的相对简单,学生没有完全听明白,只知道了概念及特点,没有描述性语言加以巩固,以致于在写第一题时,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如果在本环节再加上一个小的谜语、谚语活动,可能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其次,在讲解卫星云图时,只是说明云区越白,降水可能性越大。没有引导学生去进一步的思想,在有的地区没有云区覆盖,可能产生的天气是什么样的。注意了方方面面,不免有时间仓促,活动不充分之感。还是受应试思路的影响,总想求大求全,不敢放开让学生去展示。总之,通过这次晒课活动,本人要把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
44、,同时学习别人的特点,把好的方法应用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本课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本课需要2课时,第1课时旨在让学生在了解沈括“山顶、山底桃花开花受温度影响”的案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探究中“学会质疑”的品质十分重要。最后布置任务,为下节课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并且能够给学生大量的课后时间收集资料,找到证据。第2课时,学生在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分享交流,通过分享交流,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为其他学生提出质疑提供基础。教师通过引导,能够将课堂转换为有趣生动的“辩论”的课堂。通过3个
45、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一改过去知识点教授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思考、质疑等能力。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参与每个环节,但要注意课堂和学生的管理,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这是我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科学阅读科技发展历程3课标要求: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具体的事实只要了解,并不要求理解,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三年级的学生对科技产品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他们对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有初浅的认识。但学生对科技发展从无到有、能改造自然、改变生活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模糊的。本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三大活动,一是阅读书写材料的发展程,二是阅读指南针的发展历程,三是阅读自己身边人的衣食住行的科技产品的变化。通过观察、描述书写材料、指南针等科技成果的发展历程,孩子们知道科技对人和社会是有影响的并意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达到了课标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阅读,引导交流,使学生在观察、描述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科技对人和社会的影响,通过板书的再现,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意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将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