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真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运动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 运动技能:2、 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或是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3、 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法。4、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5、 氧解离曲线:血氧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血液中Po2的高低,反映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6、 氧解离曲线:血氧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血液中P2的高低,反映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7、 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变化为基础,他们有着不同的生
2、理机制,肌肉收缩是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他们联系起来。8、 机梭:呈纺锤形,外有结缔组织被囊。囊内含有212条纤细的骨骼肌纤维,叫做梭内肌纤维9、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10、时间肺活量:在一次尽力吸气之后,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1秒、2秒、3秒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11、最佳心率范围:当心率在(U0、120)(170180)次.min-l时,心排出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称为最佳心率范围。12、最适初长度:13、心指数:15、离心收缩: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16、心力贮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贮
3、备17、运动密度:18、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19、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0、本体感受器:存在于骨骼肌内的感受器。包括肌梭和腱器官。21、肺换气:22、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23、最大吸氧量:24、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利用样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25、血氧饱和度: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含量与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其主要有氧分压所决定26、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27、赛前状态:人
4、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28、肺泡通气量:29、紧张性牵张反射:30、感受器的换能作用:31、力量素质:32、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作用时间。33、磷酸原系统:是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股成为磷酸原系统34、乳酸能系统:是指汤圆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35、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36、能量系统:提供ATP在合成的能量供应系统。依据不需氧和需氧方
5、式的不同可分为三个系统,既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37、静息电位: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38、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迅速而短暂波动。39、膜的极化:生理学上将静息时膜内外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40、去极化:膜的电位负值减小41、超极化:膜的电位负值增大42、复极化:膜去极化后,又恢复到安静时的极化状态43、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44、神经肌肉节点:神经末梢与极限位接触前先失去髓鞘,再以裸露末梢嵌入肌膜上被称为终板膜的凹陷中45、单收缩: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进行一次收缩。46、强直收缩:增加刺激的频率,是每次刺激
6、的间隔短于单收缩持续的时间,肌肉的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的不完全舒张。47、不完全强直:一种在增加刺激频率时,肌肉未完全舒张就产生第二次收缩,肌肉收缩出现部分的融合48、完全强直:一种如果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肌肉在前一次收缩期末之前就开始第二次收缩,肌肉收缩反映出现完全融合。49、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50、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51、绝对力量:一块肌肉在对抗他所能勉强移动的负荷下收缩,所产生的最大张力。52、比肌力:肌肉每平方厘米生理横断面所发挥的最大力量。53
7、、感受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54、等动收缩:是指肌肉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进行同等强度的收缩。55、张力一速度关系:肌肉在有后负荷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范围内,其收缩产生的张力与收缩时的初速度成反变关系。56、长度一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对肌肉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影响。这一关系表明,在最适出长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收缩的效果最好。57、肌肉的收缩能力:肌肉本身的机能状态。58、腱器官:大部分位于梭外肌的肌腱中,是感受骨骼肌张力变化的一种本体感受器。59、脊髓:是中枢神经中最初级部分,它具有介导跟中反射的神经元网
8、络,有感觉传入纤维、各类中间神经元及运动神经元组成。60、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收到外力牵拉时期伸长时,可反射引起牵拉肌肉收缩。61、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收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62、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肉所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受牵肌肉发生部位紧张性收缩63、姿势反射: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肌紧张或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64、脑干网状结果下行抑制系统:刺激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其发放的冲动达到脊髓,能抑制四肢伸肌的紧张性。这部分结构其下行神经路径叫65、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系统:在广大的脑干中央区域,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脑桥的被盖
9、、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以及下丘脑中线核群等部位,刺激它,能使正在进行的四肢牵张发射大大增加,这一步为区域及其下行路径叫66、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地撤回,这一反射叫。67、中枢模拟发生器:控制协调的行走运动的环路必然在脊髓中,产生节律性运动活动的神经环路叫。68、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轴部位内许多形状和大小和各异的神经元组成脑区,其间穿行着各类行向不同的神经纤维呈网状,解剖学叫。69、迷路紧张反射:头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内耳迷路耳石器官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70、颈紧张反射: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和颈部肌肉受到刺激后,对四肢紧张性的
10、调节反射。71、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72、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即为73、血红蛋白氧容量:血氧饱和度达100%时,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最大氧气量74、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每一种抗体都是针对某一类特异性抗原的。75、气体交换:生物体把环境中的氧气吸进体内,同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环境中的过程76、分压: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77、氧扩散容量:肺泡膜的氧分压差为0.13千帕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气量。78、自律细胞: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组成可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产生
11、节律性兴奋能力。79、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80、传导性:心肌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闺盘,可通过缝隙连接,将局部电流直接传给相邻细胞,导致整个心脏细胞的兴奋。81、收缩性:心肌细胞在刺激作用下能产生收缩的特性。82、“全或无”收缩: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心脏的所有及细胞就会全部收缩一次,即使再大的刺激也不会使其收缩的幅度增加,如果刺激达不到阈值,心肌细胞就不收缩。83、期前收缩:正常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有规律的收缩、舒张、单若心室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机受到人工的刺激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刺激,心室也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84、代偿间歇:在一次
12、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85、心动周期:心脏没收缩和舒张一次。86、心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87、等容舒张:虽然心室仍在收缩,但不射血,心室容积不变88、减慢射血期:快速射血之后,心室收缩力量和室内压逐渐减小,射血速度减慢89、心电图:将引导电极至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所记录的新电变化的波形。90、搏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91、心输出量:每分钟有一侧心室所排出的血量。92、心脏做功: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所消耗的能量。93、心肌细胞收缩能力:心急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94、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95、收缩压:心室收
13、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中期动脉血压达到最大96、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下降,在心舒末期主动脉压力最低97、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会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98、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99、直接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同相微静脉的通路。100、动静脉短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动一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向微静脉的通路。101.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102、静力性力量: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他是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103、动力性力量: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
14、力量,此时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104、最大肌肉力量: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105、快速肌肉力量: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106、力量耐力: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107、肌肉横断面:横切某块肌肉所有机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108、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109、肌肉肥大:主要有肌纤维增粗、肌肉横断面积增加和结缔组织增多等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现象。110、超负荷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超负荷不是指超过人体的最大负荷能力,而使之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强度符合、负荷量、力量训练频
15、率等。111、力量训练的特异性: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映或者是赢的生理学现象。112、等长练习:肌肉收缩而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力量训练方法。113、等张练习:肌肉进行收缩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114、离心练习:肌肉收缩产生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方法。115、等速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训练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116、电刺激法:通过点刺激替代有大脑发放的神经冲动是肌肉产生收缩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117、震动力量练习:通过给人体施加一定频率和强度的机械震动来保持和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118、有氧工作能力:能反映本人的有氧功能的能力。包
16、括最大吸氧量、维持最大吸氧量和次最大摄氧量的能力119、乳酸阈:在有氧功能的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的值接近,可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120、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121、需氧量:单位时间内人体所需要的氧量。122、吸氧量:单位时间内人体从肺泡中获取的氧量或全身各组织器官从毛细血管血液中摄取的氧量。123、氧亏:运动中由于氧运输系统的功能惰性或供氧能力的限制,吸氧量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而出现氧的缺陷。124、血液循环:心脏和血管组成了集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
17、安一地方向终而复始流动。125、异常自身调节:指神经、体液因素无关,由于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一种调节方式。126、肌肉力量:集体以高肌肉收缩科夫和对抗阻力来完成动作的能力。127、特异性原贝力量训练的特异性或专门化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驯良产生的特定反应或适应的生理现象,影响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128、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能力。129、反射时:指从刺激作用与感受器到反应所需要的时间130、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变化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一机能叫131、训练效果:通过反复身体练习
18、,是人体在结构与机能方面发生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这一好的变化叫。132、运动负荷阈:指体育课或训练课中适应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范围。133、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断继续技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34、运动性力竭: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集体衰损的表现。135、自由基: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136、积极性休息:转换活动方式消除疲劳的手段。137、肌电图: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138、感受器:在任何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
19、置。139、化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具有单向传递、可塑性和突触延搁等特性。140、神经递质:化学性突出传递是通过突触前摩释放的化学物质完成的,这些化学物质叫。141、受体: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核中对特定生物性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的大分子14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源与它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143、大小原则: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细胞大小成负相关,而其抑制性与细胞大小成正相关,这种现象被运动神经元活动的大小原则。144、减压反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至延髓心血管,导致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心交感中枢活动减弱,动脉血
20、压下降,称。145、血液的重新分配:运动时心排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排出量并非平均地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称。146、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的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147、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的状态。148、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
21、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运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的状态。14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集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150、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的状态。151、氧脉搏:每搏输出量所摄取的氧量,即每分摄氧量与心率的比值。152、最大氧亏积累MAoD:人体从实极限强度运动时,完成该项运动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
22、量之差。153、最大做功量:受试者在递增负荷达极限量时所完成的功。154、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55、运动性力竭: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机体衰损的表现。156、自由基: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157、恢复过程:人体在健康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与提高的过程。158、超量恢复: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159、积极性休息:是指用转换活动的方式消除疲劳的运动手段。160、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
23、,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成为能量统一体,他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云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161、后负荷:肌肉刚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162、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的外环境自然界,细胞外液使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二、简答题1、 什么事有氧耐力,简述其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能力。生理学基础: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器官活动吸进肺,与非循环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心脏的泵血公恩能够保持有效的“通气/血流比值”;弥散进入血液的氧,有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携带,并运输到肌肉组织附近;红细胞释放出氧并弥散进入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利用样进行有氧代谢活动。
24、心肺功能。肺的通气与换气技能影响人体吸氧能力。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骨骼肌的特征。及组织的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有氧耐力神经调节能力能量供应特点。糖和脂肪在有氧耐力的条件下,能保持长时间功能的能力是影响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均为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其值越大,有氧耐力水平越高。基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肌糖原的衰竭,运动中大量水分丢失、肌细胞膜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有氧氧化的活性等因素与有氧耐力有关。2、 试述无氧耐力的生理础。1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时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能力,又叫无氧能力。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称无氧训练。进行强度较大的运
25、动时,体内主要靠无氧酵解供能,因此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缓冲乳酸能力、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力。2肌肉内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与无氧耐力:肌肉内无氧酵解能力取决于肌糖元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3缓冲乳酸能力与无氧耐力:肌肉无氧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将影响血液的PH值,但由于缓冲系统饿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值变化不大,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与碳酸酎酶的活性。经常的无氧耐力训练可提高碳酸好酶活性。4脑细胞对酸的耐力与无氧耐力3、 简述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包括:反应速
26、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1反应速度:a反应时间长短取决于感受器敏感度、中枢延搁和效应器的兴奋性。其中,中枢延搁最重要,反射活动越复杂,历经突触越多,反应时长b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与反应速度c运动条件的巩固程度与反应速度2动作速度:概念、决定因素一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3位移速度: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4、 试述影响速度素质的生理因素。5、 简述运动中产生“极点”的生理机制。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运动开始时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体内缺氧或供氧不足,乳酸堆积,血液PH向酸性方面偏移。这一内环境的改变
27、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的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使运动力定性暂时遭到破坏,因此,极点出现时,运动强度暂时降低。6、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有何特点。(1)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进行的,该递质为乙酰胆碱。(2)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因为神经末梢每次动作电位所引起的乙酰胆碱释放量相当大,足以产生较大的终板电位,从而激发肌肉细胞兴奋。(3)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4)时间延搁。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28、。(5)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7、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生理学因素。每搏输出量。如果搏出量增多,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明显升高;而由于收缩压升高,又会使血流加速,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相对增多,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液增加并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增加。心率。心率加快时,心舒期明显缩短,使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液增加,因而主要使舒张压升高。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则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减慢,心舒末期存留在心血管中的血液增多,舒张压升高。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地弹性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具有很好的弹性,能缓冲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使
29、收缩压不致太高,舒张压不致太低,脉压减小。循环血量。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的容量是相适应的,也是相对稳定的。8、 简述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血液充盈血管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血液充盈,就不会对血管塑造成侧压。血压的形成还有赖于心脏的射血和血液流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外周阻力。这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基本条件。9、 简述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运输功能,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液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运输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同时又可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各种代谢产物云出道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其他物质的运输。二、血液的调节功能内环境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三、血
30、液的防御与保护作用。机体能抵抗外来微生物对集体的损害,对自身进行保护和防御,这是血液中白细胞通过吞噬及免疫反应来实现的。血浆只中含有很多免疫物质,使人体免于疾病的感染。10、比较三个能量系统的供能特征。磷酸原系统的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路酸类等中间产物。磷酸原系统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数秒钟内要发挥最大能量输出,只能依靠ATP-CP系统。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测定磷酸原系统的功率输出,是评定高功率运动项目训练效果和训练方法的一个重要指标。简述乳酸能系统供能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
31、导致疲劳的物质一乳酸。由于该系统产生乳酸,并扩散进入血液。因此,血酸乳水平是衡量乳酸能系统功能能力的最常用指标。乳酸是一种强酸,在体内聚集过多,超过了机体缓冲及耐受能力时。会破坏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稳态,进而又会限制糖的无氧酵解过程,直接影响ATP的再合成,导致肌体疲劳。简述有氧化系统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低,持续时间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故该系统是进行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线粒体三竣酸循坏是其三大物质的共同代谢途径,在评定人体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的能力时,主要考虑对氧的利用率及线粒体氧化产能效率。11、简述肌肉收缩时能量供应的代谢特征。12
32、、简述心脏活动的神经及体液调节的机制。13、简述心脏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一样,也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心机工作细胞的生物电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二、自动节律性。三、传导性。四。收缩性14、简述心脏的泵血过程:在心脏泵血过程总,心室所起的作用比心房更重要。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在心房收缩前,心脏处于全新舒张期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力突然升高,导致房室瓣膜关闭。射血期随着心室进一步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心室舒张与血液充盈15、心脏泵血过程的意义: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与舒张对心脏泵血意义重大。心室收缩是造成心室与动脉间压力梯度,导致半月瓣膜开放和心室
33、射血的动力;而心室舒张是造成房一室压力梯度,促使血液充盈心事的主要动力。心房虽然只是一个初级泵,其收缩对心室充盈不起主要作用,但却使心室的充盈增加了四分之一,提高了心室泵血的能力。另外,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血液能按单一方向流动,还离不开瓣膜开闭的配合。16、简述新泵功能的调节:一、每搏输出量的调节新泵功能的异常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动脉血压对搏出量的影响。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17、简述呼吸的基本过程。(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他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18、试述决定最大吸氧量的
34、因素。19、试述最大摄氧量的主要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一、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的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人体进行有氧耐力运动时,最大摄氧量反映了集体呼吸和循环系统氧的运输能力。有氧工作能了实质反映本人的有氧运输工作能力。包括最大摄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摄氧量的能力。最大摄氧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绝对值和相对值。绝对值是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吸收的氧量。用绝对值进行个体的横向比较是不适宜的,常用人体的相对值表示最大摄氧量。周期性项目包括各种距离的跑、游泳、自行车等项目。随着距离的延长,速度耐力素质成为主要素质。在球
35、类运动项目中,不仅项目不同最大摄氧量不同,而且在同一项目中,由于占位不同最大摄氧量也不尽相同。可以认为最大摄氧量的大小不仅与运动项目有关,而且与耐力训练有关。影响因素: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遗传因素年龄。种族性别因素训练的影响20、简述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1)反射时。人体进行的各种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整合下所实现的反射活动,完成任何一项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射时是指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出现反应所需要的时间。(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人体运动时,内脏器官必须动员起来以适应肌肉活动和机体代谢的需要。但与运动器官相比,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惰性大。在体育运动的开始
36、阶段,内脏器官的动员及其机能水平的提高远远落后于运动器官。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大是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21、简述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反射时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影响因素:正式开始运动时,机体进入工作状态越快,越有利于运动运尽快发挥最高的工作能力22、简述超量恢复特点与实践意义。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负荷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愈明显。如果活动负荷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缓。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23、阐述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24、简述决定力量大小的
37、生理因素。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一肌源性因素1肌肉横断面积。肌肉横断面积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它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来决定的,通常以平方Cm表示。肌肉的最大横断面积越大,肌肉力量也越大,接近正比例关系。2及纤维类型。分为快肌和慢肌两大类。快肌纤维较慢肌纤维能产生更大的收缩力。3肌肉初长度。人的肌力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长,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4关节运动角度。同一块肌肉在关节的不同运动角度时产生的力量也不同。二神经源性因素1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叫作中枢激活。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多
38、,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中枢激活作用主要表现为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及其同步化的变化,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力量训练能过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2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3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三其他因素。1年龄2性别3激素作用。肌肉力量的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激素作用的影响。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也是促进肌肉生长和肌力发展的重要因子。4力量训练。肌肉壮大与肌肉力量增加有密切的关系。是肌纤维增粗、横断面积增加,即肌肉肥大的结果,其实质是肌肉收缩蛋白合成增加、肌质网和结缔组织增多25、简述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一、肌源性因素肌肉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初长度关节
39、运动角度。二、神经源性因素中枢激活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力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三、其他因素年龄性别激素作用力量训练26、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及其影响活动的生理效应因素:作用: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促进参与活动的有关中枢之间的协调,使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的生理机能迅速达到适宜状态。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从而有效的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使机体在正式运动开始时能尽快发挥最佳工作能力。体温适度升高,使机体代谢水平提高,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增强皮质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的体温过高调解不良的赛前状态
40、。生理效应因素: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形式以及与正式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等因素都能影响准备活动的生理效应。一般认为,准备活动的强度以45%Vo2max强度、心率为100-120次/min、时间为10-30分钟为宜,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季节气候、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个性特点因素加以调整,通常以身体出汗或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与正式练习的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15分钟,在一般的体育教学课中以2-3分钟为宜。若准备活动与正式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其痕迹效应则消失。实验证明,准备活动后间隔45分钟起痕迹效应全部消失。27、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单位时间内静脉回流取决于外周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
41、阻力。心脏收缩力量。如果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排空完全,剩余血量少,中心静脉压低,那么,其抽吸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流回心室的力量就越大,静脉回流的量就多,反之则少。体位改变。当身体由卧位转为直立位时,由于血液的重力作用,心脏部位以下的静脉扩张,容纳血量增多,回心血量减少。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人体在站立位时,若下肢肌肉进行运动,特别是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呼吸运动。呼吸运动会影响中心静脉压,进而影响静脉回流量。28、试述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一、超负荷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超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二、特异性原则
42、。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映或着适应的生理学现象,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安排练习原则练习顺序。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多关节运动在前,单关节运动在后;大强度练习在前,小强度练习在后。训练节奏。力量训练的强度、运动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的要求。29、为什么在一定的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呼吸的目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的气体交换。不断的从外界获取氧,供体内的营养物质氧化从而提供体内的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并把体内氧化产生的CO2排除体外。为了更有效的获取0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比提高肺通气量更有意义。因此在
43、运动时期望在吸气时肺泡腔中有更多的含02的新鲜空气,呼气时能呼出更多的含C02的代谢气体。浅而快的呼吸和深而慢的呼吸,肺通气量可能是一致的,但肺泡通气量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结果是不一样的。浅而快的呼吸肺泡通气量小于深而慢的呼吸肺泡通气量。浅的呼吸只能使肺泡通气量下降,新鲜空气吸入减少。而深呼吸能吸入肺泡腔中更多的新鲜空气,使肺泡气中的新鲜空气率提高,PO2也随之提高,最终导致02的扩散量增加。但过深过慢的呼吸,也能限制肺通气量进一步提高,并可导致肺换气功能受阻。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气比浅快的呼吸效果更好。30、简述运动训练对两类机纤维的影响。P63一、训练能否引起肌纤维组
44、成的改变。首先,快肌亚型在训练影响下可相互转化。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个体肌肉中的快、慢肌纤维的百分比,生来就是固定的,不论力量、耐力训练都不能使他们发生改变,即不能使肌纤维互变。二、不同训练形式对肌纤维影响的专门性。实验证明,不同训练形式能使肌纤维发生明显的适应性变化,其表现为肌纤维选择性肥大。31、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长期运动可提高肌腱的抗张应力和抗断裂力量。肌腱是有成束的胶原纤维组成。其横断面面积远小肌肉,但它的抗张应力却很大。运动训练可提高肌腱的抗张应力,特别是肌腱与骨结合能力和力量,从而使肌腱能承受更大的拉力。肌腱抗张应力的提高可能与运动导致肌腱增粗和胶元含量增加有关。运动训练可使
45、肌腱中的代谢发生变化,其中,肌腱的含氮两增加,苹果酸脱氢和琥珀氢酶的活性增加;肌腱中基质含量增加。(2)长期运动可使肌中结缔组织肥大;肌肉超负荷训练后,在引起肌肉的同时,肌中结缔组织也相应增加。肌中胶元蛋白的增加,可能是导致肌中结缔组织增加的原因。32、简述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1)氧解离曲线的上段:相当于Po213.3-8.0千帕,曲线比较平坦,表明Po2在这个范围内变化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即使吸入气或肺泡气P02有所下降,如在高原、高空或某些呼吸系统疾病情况下,只要P02不低于8.0千帕,血氧饱和度就能保持在90%以上,即使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血液中Po2也不会低于8千帕,血液仍可
46、携带一定的氧,为机体摄取更多的02提供了保障。(2)氧解离曲线的中段:相当于Po28.0-5.3千帕,此段曲线较陡,表明在此范围内Po2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Hbo2解离释放出更多的02。每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02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为氧利用率。氧利用率=(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动脉血氧含量*100%。安静时,人体动脉血氧含量为194ml1.,静脉血氧含量约为144ml/1.o因此,安静时的氧利用率为(194.144)194*100%=25.8%o若以安静时心输出量为51.min计算,那么人体摄取的02为250mlmino(3)氧解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
47、5.32-2.0千帕,曲线坡度更陡,表明Po2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就显著下降,大量的HbO2解离出02。当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组织中Po2可能降至2.0千帕左右,血氧饱和度降至22%,这时HbO2解离出更多的氧供给组织利用。若以运动时心输出量增至301.min计算,人体吸氧量可以达到4500mlmino氧解离曲线下段坡度最大,它代表了氧的贮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02的需求。33、简述气体交换过程。在肺泡内P2高于静脉血P2,而PC02则低于静脉血,因此,02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散,而CO2则由静脉血向肺泡扩散,经肺换气后使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当动脉血流组织时,由于组织的P2低于动脉血P2,
48、而PCO2高于动脉血,因此,02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CO2则由组织向血液扩散,经组织换气后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由于肺通气不断进行、组织代谢不断消耗02产生CO2,肺泡气、血液和组织间的02和CO2分压差也一直存在,所以,肺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不断从肺泡获得02放出CO2;而体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则不断向组织提供02,运走CO2,以确保组织代谢的正常进行。34、 .简述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1)气体扩散速率,在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使组织换气的扩散面积也增大,从而提高气体交换速度提高;气体扩散的速度与温度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关系,运动时体温适度升高也有利于气体的扩散通气/血流比值大于0.84,可能由于肺通气过度,也可能肺血流量减少所致.通气/血流比值小于084,这就意味着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剩所以,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