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加快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于3月10日致电扎尔达里,祝贺他当选巴基斯坦总统,表示愿同扎尔达里总统一道努力,弘扬中巴传统友谊,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加快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历程2024年是中巴建交73周年。70多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精心培育和促进下,双方已发展成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拥有深厚友谊。保持密切高层交往,长期为两国关系发展提供战略引领。据粗略统计,2013年以来,巴基斯坦总统来华进行国事访问或出席活动6次、总理来华访问或出席会议多达12次。2015年,习近平主席应邀
2、对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领导人还多次通话或在多边场合会见会谈,就深化两国友好合作交换意见。经贸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据巴方统计,中国自2015财年起连续八年保持巴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2019年,中巴签署中巴关于修订自贸协定的协定书。令人瞩目的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启动10余年来,已形成一批早期成果,成为“一带一路”先行先试项目。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巴基斯坦方面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为实现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中国则支持巴方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实现经济稳
3、定,打击恐怖主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巴方还积极支持和参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定支持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人文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频繁。1965年以来,中巴双方共签署了14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2015年,中方宣布在伊斯兰堡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双方建立多对友好城市关系,中国部分主流媒体频道在巴实现落地或设立工作室。2015年以来,10批巴基斯坦青年百人团访华,5批中国青年百人团访巴。双方于2022年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定。1976年中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以来,两国政府已举行18次科技联委会会议。理念共识引领中巴友谊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中国的国家之一。两国1951年建交,初
4、期交往较少。1957年至1969年,巴方调整相关政策,加之1962年中印冲突导致地缘战略环境深刻改变,中巴关系揭开了新篇章。20世纪70年代,中巴关系稳定发展。80年代,中巴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巩固和发展。90年代尽管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巴友好合作未受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中巴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增强。2005年,双方宣布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两国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回顾和总结中巴关系发现,两国形成特别友好关系有深刻内在理念支撑。坚持相互尊重,与邻为善。在中巴相处过程中,两国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
5、领土完整,互不干涉他国内政,使两国关系成为不同政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友好合作的典范。双方支持彼此核心重大关切,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增进人民相知相亲,使睦邻友好深入人心,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坚持以诚相待,高度互信。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巴关系,将巴基斯坦置于周边外交优先方向,不断提升两国战略合作水平。巴方则将深化巴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其外交政策基石。过去几十年间,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但两国友好却始终坚如磐石,高度互信已成两国关系最大特点,发展中巴特殊友好关系成为双方全社会共识。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中国将谋求共同发展作为中巴关系战略目标,主张发挥互补优势,助力彼此发展振兴。中
6、方提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倡议,始终以互利共赢为核心开展合作,为巴吸引大量外资、改善基础设施,惠及巴整体国家发展。巴方亦衷心希望深化同中国各领域合作,更好实现自身发展。坚持同舟共济,共对挑战。长期以来,巴方克服种种困难,为维护中国西部边陲安全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中方则帮助巴方加强反恐和安全能力建设,同巴方配合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双方还在彼此面临经济困境、严重疫情或重大自然灾害时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巴关系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我们要加快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弘扬传统友谊,深化战略合作。坚持中巴关系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的定位,同巴方提
7、升全方位战略合作水平。支持巴方改善民生,深化中巴战略防务安全合作,加强反恐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问题上继续相互支持。保持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高水平合作,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共同推动落实好中国“三大全球倡议”,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使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充实中巴命运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实践平台。中巴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先行先试项目,双方应共同努力,建设增长走廊、民生走廊、创新走廊和开放走廊,将其打造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示范性工程。加快推
8、进瓜达尔港配套设施建设和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改线项目,推进实施巴基斯坦1号线铁路干线升级改造项目,推动开展D.1.汗-兹霍布公路项目。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夯实两国特别友好关系的硬基础。推进落实中巴产业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巴基斯坦工业化发展。支持巴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鼓励中资企业参与相关项目开发和建设。加强矿业合作,共同开展地质调查、地矿联合研究、人才培训、矿业产业园区规划。深化农作物种植、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技术交流等方面合作。强化信息技术产业交流合作,推动数字技术高质量发展。促进经贸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提高两国综合联通水平。支持巴方提升出口能力,扩大对华出口。加强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9、提升两国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促进两国投资和经贸往来与合作。继续推进两国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结算清算等合作。加强长期空间合作,推动两国在前沿空间任务中发挥带头作用。加强两国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支持举办“中巴旅游交流年”、文化艺术展等活动。(作者系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守征来源:学习时报在2024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
10、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做出部署,动员全市上下始终坚定自觉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市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四个必须”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重要遵循,把“必须”的要求转化为“必然”的自觉,更有针对性地强基固本、培元兴新,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牢牢掌握着发展的主动,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做出发展改革系统的应有贡献。一、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丰富内涵完整准确全
11、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不犹疑,不偏向。市委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特别是要防止“四个冲动”,即防止不按规律办事、盲目大干快上的政绩冲动;防止不顾财力、无视风险、盲目举债的投资冲动;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项目卷土重来、“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项目冲动;防止只追新兴产业风口、不顾传统产业升级的不当倾向和冲动,确保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因此,不论形势如何变化,都决不再走急就章、唯GDP的老路,要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切实将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要求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全面落实“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更好地推动经济实现
12、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落实“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不仅体现在质的提升,也要有量的增长,其中质的有效提升是核心,量的合理增长是基础。要立足我市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以稳定对全省贡献份额不变为目标,统筹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既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又注重把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效上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功能定位、特色发展,加快形成差异化发展新局面。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13个县(市、区)有4个经济总量过千亿。要从基础条件、发展特色、比较优势出发,跳出行政板块、梯度发展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以“1+3”重点功能区建设为统领,更好地找准各
13、自的发展定位、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全市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开辟发展新赛道,积蓄新动能。绿色低碳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我市制造业规模全省最大,人均国土面积和环境容量全省最小,是全省生态环保压力最大、挑战最多的市份之一。要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念,聚力攻坚产业结构偏重、环境容量超载等问题,坚定不移推进美丽*建设,更大力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域建设幸福河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经济
14、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当前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和风险隐患仍较为突出。从“苏南模式”到“昆山之路”,从“张家港精神”到“园区经验”,我市始终领风气之先,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立足新时代,更要坚定“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聚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创新扩大开放的方式举措,大力推动外资外贸创新发展,不断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
15、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通过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维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持续缩小区域、城乡和群体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二、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经济强”的实力更加彰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亿元,居全省第二,增量近三年均为全省最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4年位居各地市之首。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居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省领先,民间投资占比接近70%o外贸进出口总额达*亿元,居全省第二,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亿元,
16、10个先进制造业和3个新兴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五年来,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2.3%,城乡收入比由2.28进一步缩小至2.11,分别达到6万元和2.8万元,是收入差距最小市份之一。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万人,占全省*以上。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4%o聚焦民生“七有”目标,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沆“环境美”的色彩更加绚丽。加强长江经济带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国家警示片前四批次披露的54项问题率先清零,沿江生态环境发生“沧桑巨变”。五年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3.
17、7%和19%,PM2.5年均浓度下降33.3%,优良天数比率、国考断面水质优HI比例分别提升5.2个、30.4个百分点,太湖治理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亿元,居全省第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成效明显,大运河文化带*段成为全省示范样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创成全省文明城市,文明城市数量居全省第一,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同时也应看到,与党中央要求相比,与群众期盼相比,与兄弟市市相比,我市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短板弱项,经济发展还存在实体制造业不优、现代服务业发
18、展不充分、优质企业数量不多等问题,人口发展还存在结构性问题突出、区域发展差异明显等不足,绿色发展还面临环境容量超载、空间开发超限等制约,开放发展还面临双向开放水平仍需提升、外贸结构有待优化等挑战,区域发展还存在能级不强、江强海弱等短板。三、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重点举措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强化先进制造业“骨干支撑”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以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为主抓手,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示范为引领,加快组建市场化为导向的战新基金集群,推进突破战略性、前瞻性、先导性前沿技术,系统构建“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
19、设,协同制定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综合性政策措施。二是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牵引赋能”作用。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331”工程和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积极发展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实施“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工程,争创更多的全省“两业”融合试点。三是激活数字经济“关键增量”作用。研究制订“数据二十条”贯彻落实意见,加紧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加速等7个专项行动,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数字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发展新增长点。一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深入实
20、施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指导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引导苏州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高校院所布局未来产业基础研究,构建起从平台到高校到企业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培育链路。推动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发展,支持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二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深入落实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坚持优势产业和短板弱项并重,精准发力十大海洋产业链。实施“123”引培工程,着力打造海洋产业特色园区10家、海洋创新平台20家、海洋产业优质企业30家。设立规模100亿元的海洋经济投资基金。三是加快推进平台经济。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供应链服务、能源互联网等平台。鼓励平台科技推进
21、场景模式创新,支持平台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推动平台企业开放合作,优化海外发展布局,助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标准国际规则适应能力。积极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聚人”,建立人口与重大生产力布局协调机制。支持南京、苏州等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功能,综合施策提升城区和县城人口承载力。二是围绕“知人”,建立健全基础制度安排。搭建上下贯通的人口基础信息库,加强市市县(市、区)三级人口监测分析,深化人口中长期发展的形势分析、跟踪预判。三是围绕“用人”,加快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力资本普惠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创造和用好人才红利。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市县建设,提升
22、青年职业发展能力,健全覆盖合理需求的综合服务体系,更好地引导青年集聚发展。四是围绕“承载人”,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放宽城镇落户限制,拓展城镇就业容量和完善服务功能,使县城成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增量空间,进一步稳定提升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五是围绕“服务人”,构建基本、普惠、高端相互支撑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统筹线上与线下、居家与机构等多元服务供给方式,加快实现更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和相对欠发达地区跟上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一是大力实施节能改造硬措施。制订出台传统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
23、全市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进行整体部署,强化政策创新,形成高效管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作用,推动重点行业成立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联盟。扎实开展传统行业节能降耗改造专项行动,一企一策制订改造方案。二是更多采取市场化办法。积极用好价格手段,研究探索能耗强度高于全市平均的地区在电价上予以惩罚性加价、低于全市平均的予以奖励性降价的政策制度。推动设立市绿色股权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节能降耗。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用能权交易,通过市场平台获取碳排放配额、能耗指标,引导碳排放、能耗要素向有需求的项目配置。探索建设零碳产业园区(社区)。三是抓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订出台贯彻习近
24、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方案,统筹抓好科技创新、区域创新链融合、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等工作。支持化工、钢铁、纺织、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开展优化升级试点,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抓好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深入实施营商环境“1+5+13”行动计划。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深入研究、全面对照世界银行宜商环境评估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第二批营商环境试点。二是加快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抓紧完善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体制机制,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安
25、全可靠的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充分发挥循环枢纽作用。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畅通流动与高效配置,积极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打造公平竞争市场。三是更大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研究制定民营经济条例,尽快出台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入落实促进民间投资23条政策措施,建立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加快建立“三清单一平台“,在交通水利、清洁能源等领域,明确一批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点细分行业,扩大民间投资范围。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对头部地区,鼓励聚焦转型提质发展,打造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组成板块。推动头部地区在优势
26、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引进12家具有产业链带动力的领军引航企业,在潜力突破产业集聚一批拥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单项塔尖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县域实施未来技术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率先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对薄弱地区,支持聚力特色产业做强,着力提升发展位次,更好地联动城市经济。实施重点薄弱地区与结对地区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建行动,因地制宜承接传统支柱型产业转移,推动每个县至少创成一个市级以上园区。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支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鼓励与重点结对的苏南地区开展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加强政策引导,争取更多县进
27、入“千亿县”行列。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建设高层次的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加快打造区域人才高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金融资本汇聚中心,扩大金融双向开放,围绕国际产业合作完善与境外国家和地区的双向金融合作。二是建设高能级的综合交通枢纽。研究制订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方案,加快全市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及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高水平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徐州一连云港一淮安建设综合性物流枢纽,推动徐州与连云港协同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三是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开放合作环境。积极把优质外资企业“引进来”,更多地引进外资头部项目和总部经济。支持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合理布局海外产能,大力发展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地瓜经济”。落实好外商投资条例,制定外资研发中心支持政策和新版外资总部鼓励政策,争取更多外资储备项目列入国家重大外资项目清单。四是建设高水平的经济社会交流平台。持续放大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发展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内涵和影响力,推动更多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深耕我市。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