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党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专题党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同志们:按照局党组工作安排,今天,我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为题,给大家讲一堂党课,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学深悟透、把准方向,切实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主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去年,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我省、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月,“新质生产力”正式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全面系统阐释了“什么是新质生
2、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前几天,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进一步强调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一)聚焦“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重要着力点。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是基于对当下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对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的深度考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全局性、战略性。第一,生产力是大国博弈的胜负手。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作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
3、因,生产力的先进程度、领先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我们唯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第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源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除外部严峻复杂形势的影响外,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够强、产业能级不够高、有效需求不够足、社会预期偏弱、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要突围破局,唯有向“新”而行、向“高”跃升。我们要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乘势而上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建设
4、注入强劲动能。第三,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质优,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时代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新的“成长的烦恼”的有效路径,要求我们更好处理发展与安全、速度与质量、城市与乡村、开发与保护等重大关系,统筹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全面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实现多目标协同。(二)聚焦源头本质,准确把握变革创新是增创发展优势的必然路径。培育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来讲是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六大
5、变革”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系统性变革,特别是紧盯科技创新短板聚焦用力、超常发力,构建形成了以甬江科创区为龙头的创新平台体系,以“大优强、绿新高”为导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2070”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主要承载、“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内容的生产力布局体系,以头部企业为引领、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为骨干的市场主体支撑体系,明确了数实融合标杆城市、新能源汽车之城、智能网联试验区、未来产业先导区等重点发展方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了扎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对标中央要求、对照先进地区,我市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因地制宜”,就是要立足已有的优势,直面存在的劣势,顺应发展的大势,
6、从而找到适宜自己的方式,奠定面向未来的胜势。我们既要强化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也要保持变革勇进的信心定力,做到“视创新为生命、抓创新像拼命”,让新质新域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持续稳健。(三)聚焦示范先行,准确把握“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聚焦生产力构成要素中“人”这个最为活跃和最为主动的因素,部署“三支队伍”建设重大任务,其中蕴含着以“第一资源”支撑三个“一号工程”、做强创新“第一动力”、推动现代化走在前列的深刻考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人的创造性,提升
7、能力素质是基础,更新思想观念是前提,必须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正本清源、革故鼎新,防止思维误差导致行动偏差。一要避免概念“泛化”。新质生产力不是对既有生产力修补式的调整完善,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在实践中,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演变为名词创新、花式包装。二要避免过于“极化”。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但并非高不可攀,专指“高大上”的未来产业。总书记在这次全国两会上特别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尤其是对我市而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务更为迫
8、切、意义同样重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三要避免路径“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特别是要破除新质生产力是“大块头”专属、与“小个子”无缘的惯性思维。“大块头”的技术积累深厚,产业生态多元,应用场景丰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更多、空间更大;“小个子也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一个爆点就可能带来系统性重塑和突破式增长。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方向,积极主动拥抱新技术、布局新赛道、开拓新领域、挖潜新动能,在变革重塑中壮大新质生产力。四要避免工作“简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命题,也有生产关系调整的课题,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
9、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作为党委政府,重中之重是系统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知识、技术、人才、数据、资金等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五要避免措施“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守株待兔”等出来的,更不是“撞大运”撞出来的,必须有敢闯敢试的魄力、真金白银的投入、善作善成的行动。要坚持千字当头、实字为先,做到谋划要实、政策要实、项目要实、推进要实,蹄疾步稳、攻坚克难实现新质生产力、综合竞争力的大提升。二、乘势而上、塑造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体把握、统筹推进。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
10、辑、演进逻辑、实践逻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打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奋力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前列,更好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提供有力支撑。(一)顺应科技创新大势,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引擎。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必须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筑“高原”、攀“高峰”0这些年我们以一流标准谋划打造甬江科创区,中科院我市材料所、甬江实验室、我市东方理工大学、西工大研究院、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但高能级科创平台、创新主体不足的局面还没有
11、根本性改变,科创平台之间的协同协作还不够紧密。要强化科研整体布局,加快提升甬江科创区创新浓度,积极争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动中科院我市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原创性科研平台跨越式发展,尽快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的重大突破,促进创新策源能力和成果转化效力一体提升。二要攻“关口”、补“缺口”。关键核心技术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必须聚焦“卡脖子”问题和国产替代等重大任务,深化新型举国体制的我市实践,加快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着力打通“四性”深度融合的堵点卡点,推出更多制胜未来的硬核科技成果。三要增“魄力”、强“定力”。高价值的科技创新一般都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较长
12、的特点,既要在选择技术路线等关键节点上一锤定音,也要在漫漫创新路上十年破壁。要坚持深谋善断、谋定笃行,既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认准目标、前瞻布局,又要增强“滚石上山”的韧劲、“静待花开”的耐心,立足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布局新设施、培育新主体、打造新产业。(二)放大产业集群优势,筑强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要迭代实施“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更加突出新质新域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大优强、绿新高”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要向“新”而立、“智”胜未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
13、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谁先破题破局,谁就能羸得先机。要加强对全市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状基础、突破方向、发展重点的系统性研究,细化落实新能源汽车之城、数实融合标杆城市、智能网联试验区、未来产业先导区等重大部署,加强针对性的政策供给、“双招双引”、主体培育、场景设计,确保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加快打造与城市转型升级需求相匹配的算力强市,全力推进先进通信基站、数字李生城市操作系统、超算中心等前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重大战略、催生创新成果提供底层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成就的关系,要强化数字赋能、低碳赋能、品牌赋能、文化赋能,推动我市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适应新
14、的需求、应用新的技术、焕发新的形态、迈向新的高度。二要集“群”而兴、“链”强实力。以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牵引,加快构建“2070”工业集聚区体系,打造更多标志性的产业大平台、特色产业链,不断提升“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要强化“链长+链主”紧密协同,着力引育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链主”企业,放大”以主俄链、拓链兴群”的裂变效应,持续提升产业控制力、资源整合力、协同创新力。同时,要深刻把握三次产业的内在关联,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互赋能,在融合共进中激发更强发展动能。三要逐“绿”而行、“碳”出新路。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适
15、度超前布局新能源基础设施,系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做强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屋顶光伏、零碳园区、氢能储能等示范项目,加快建设新能源发展先行市。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推进。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力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稳健持续、安全韧性、群众有感。特别是今天没有投资,明天就没有产出,更谈不上新质生产力。各地各部门特别是投资促进系统要强化统筹、敢抓敢拼,“一把手”带头抓“双招双引”和增资扩产,对重大项目挂图作战、提速攻坚,放大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琮合效应。(三)巩固人才集
16、聚杰势,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力军。要树牢“大人才观”,深入实施一体建强“三支队伍”十大专项行动,“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培育集聚更多领军人才、青年科学家、优秀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一要统筹人口、人力、人才高质量发展。在稳定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上聚焦发力,形成更加丰沛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供给。要深入研究、系统破解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问题,打好优生育、强教育、促就业、惠民生组合拳,形成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二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构建多元化的高质量人才培
17、养体系,大力建设高教强市,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做大高素质人才蓄水池。要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树牢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充分发挥人才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三要推动人才、产业、城市深度融合。当前,新一轮产城发展模式正由以产业为主导的“产一人一城”模式,向以人才为主导的“人一产一城”模式转变,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关键。要创新共同富裕的我市实践,全面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加快城乡有机更新,重塑城乡功能品质,打造创新创业“磁力场”、宜居宜业“生态圈”、时尚魅力“大花园”。(四)扩大改革攻坚声势,打好新质生产力
18、发展主动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要聚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顺畅流动、高效配置。一要先立后破、激发活力。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牵引,奔着问题去、增强协同性、彰显改革味,在数字经济治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两个健康”、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领域先行探索,加快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战。要坚持活力与秩序相统一,完善对不同行业、不同阶段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的审慎监管体系,提高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引导力和风险掌控力。二要培优育新
19、、优化配置。全面深化土地、资本、技术、数据、劳动力、能源环境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激活发展动力。要完善产业基金、国有资本、财政资金多元投入、联动协同机制,聚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效运用“拨改投”等方式,精准引导更多“源头活水”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三要外引内联、拓展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闭门造车,必须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集聚配置全球优质生产要素。要聚力提升城市枢纽能级,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大力度引进高质量外资,深入研究将“走出去”企业核心环节留在国内的有效举措,持续放大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三、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全面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状态总书记
20、强调,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这次开学典礼,“四大学堂”同时开班,就是要掀起全员抓学习、终身抓学习的热潮。希望大家珍惜学习沉淀的机会,加快思维理念更新、知识体系革新、能力状态焕新,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一)带着信仰学,做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自觉强化理论武装,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以虔诚之心投入学习,透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历史变局与伟大变革相互激荡的宏阔视角,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政治基础。要以求真之道深化学习,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
21、逻辑,更好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要以担当之志狠抓学习,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找准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的使命定位,努力在服务“国之大者”上贡献更大力量。(二)紧盯短板学,做到学知识、长见识、增胆识。新质生产力是知识密集型生产力,对干部、人才、企业家、劳动者的科学素养、专业素质、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立足岗位攻克“知识盲区”,坚持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以高度的“本领恐慌”知不足、补不足,深耕”专业田”、磨亮“金刚钻”,努力成为专家型干部、创新型人才、实业大咖、技能标兵。要横向拓展打破“跨界壁垒”,主动适应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跨领域汇聚、跨行业融
22、合对各个岗位提出的新要求,把“专”的深度与“跨”的广度统一起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不能仅仅满足于当本岗位的“一本通”,还要努力成为各个领域的“百事通”,积极学习掌握产业金融、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生态环保、民族宗教等领域的知识,切实提升抓工作的系统性、防风险的主动性。(三)知行合一学,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要坚持问题导向,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开展学习,特别是要聚焦我市发展面临的科技创新、高等教育、数字经济、现代服务、文化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短板弱项,结合岗位职责、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症结所在、求解破题方法。要强化创新导向,把学习的过程作
23、为创新的过程,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过去怎么样、别人怎么做,而是要在学习先行经验、剖析典型做法中探索再深化、再创新的思路举措,使之更加契合我市实际。要把牢实干导向,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前脚迈出理论“学堂”,后脚就要跨进实践“赛场”,把学习所得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方案、思路方法,以实打实、硬碰硬的重大项目、科研成果、经营业绩、劳动创造彰显学习成效。(四)修身正己学,做到树正念、行正道、扬正气。“四大学堂”既是政治学堂、知识学堂、技能学堂,也是文化学堂、道德学堂、法治学堂。来参加学习的各位同志是“三支队伍”中的优秀代表,要以更高标准加强淬炼、完善自我、提升修为,为全社会树立标杆、当好表率。要崇文铸
24、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大力弘扬“我市帮”精神、科学家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进一步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怀、激扬自信自强的力量。要崇德扬善,党员干部要带头立政德、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广大人才、企业家和劳动者要严守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共同培树文明风尚。要崇法知止,柠紧思想开关,严守法律法规、制度规则,推动外在约束力转化为内在自制力,示范带动我市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向好的局面更加巩固。同志们,埋下头学习、沉下心思考,是为了更好地甩开膀子奋斗、迈开双腿奋进。希望大家以参加集中学习为新起点,进一步积蓄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开拓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在“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的征程上勇立新功、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