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述PPT课件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一.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624153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述PPT课件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述PPT课件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述PPT课件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述PPT课件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述PPT课件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述PPT课件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述PPT课件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一.ppt(4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述,案 例,(1)一位年轻的妈妈听到她2个月大的宝宝哼哼着哭了,就判断是宝宝小便了,需要换尿布。于是打开包住宝宝屁股的尿布,刚刚提起宝宝的小腿,宝宝正好尿了出来,差一点尿到妈妈的脸上,妈妈觉得很好笑。宝宝是有意想让妈妈发笑吗?,案 例,(2)在宝宝五个月前,父母抱着她到室外,如果邻居中谁想抱一抱,宝宝都愿意,而且别人逗她,她也很高兴。可是五六个月后,她更多地只要父母抱,拒绝邻居抱她。宝宝的情绪发展出现了倒退吗?,分析,每个人出生时都带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宝宝出生后饿了就哭,小便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等,都是出于本能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其行为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民族文化特点及社

2、会规则约束,完全是他的自然属性的展现。随着他的生长发育,儿童在受到成人悉心呵护照料的同时,也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特别是直接照顾他的成人发生互动。在此过程中,儿童感受到安全、照顾、关注,同时也逐渐感受到约束、限制,学会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学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情感和需求,学会与人交往儿童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社会化,形成个人的社会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含义(1)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就是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包括其中的事物)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2)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又称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

3、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就是幼儿逐渐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幼儿逐渐发展起在社会中独立生存、成长和发展的能力,成为一定社会条件下、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的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过程,就是幼儿作为生物的人逐渐成为一定社会人的过程,也是其生命的价值逐渐实现的过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时所形成的心理特征。,二、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以其个体生物因素为基础,不断与各种

4、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生物因素为其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环境因素构成其发展的必要条件。,(1)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个体因素 1)遗传素质 2)先天因素 3)生理成熟 4)幼儿个人的行为特征,1)遗传因素 遗传为个体发展提供必需的生理基础,不仅表现在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方面,还深刻地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速度和特点。例如,以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划分的不同气质类型就是由遗传决定的。因此,不可能要求一个抑郁质为主要气质类型的幼儿能够在各种活动中都积极主动地展示自我,虽然教育者要通过各种影响培养他活泼开朗的性格,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更适应独自安静的活动方式,因为目前还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遗传基因,

5、更何况正是因为人们表现的不同差异,这个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2)先天因素 这里的先天因素是指胎儿在母体内受到各种来自母亲的影响(药物、母亲的情绪变化、营养条件、工作环境等)而造成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孤独症幼儿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不能与周围人和环境进行正常交往,有些科学家指出,造成幼儿孤独症的重要原因是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了对胎儿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受到先天不良因素的严重阻碍。,3)生理成熟 生理发展水平,特别是脑的发育,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社会化水平受其生理成熟水平的限制。当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善、思维水平出于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时,他是不可能去理解抽象

6、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教育者只能从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活动中去培养他具体的社会行为。例如,让幼儿学会玩滑梯时轮流排队,而不必让他一定懂得并记住“轮流”“秩序”这样的抽象词汇。,4)幼儿个人的行为特征 幼儿在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个体行为特征对照顾他的人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这也将影响其社会性发展。例如,一个经常以默默流泪的方式表达他的感受的幼儿,往往会被成人和同伴忽视,或较多被成人呵斥,在多数情况下,其社会行为的表现就比较被动、退缩;而一个活泼爱笑的幼儿往往受到各种鼓励更多,其社会行为也更积极主动、大胆。幼儿的性别可以影响父母和社会对他的期望,影响父母对他的养育观念和言语行为,进一步影响其社会角色和社会行

7、为特征。例如,父母希望男孩子更坚强、更独立,经常会对他说“男孩子不哭,勇敢”。于是,随着他的成长,男孩就逐渐形成“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社会角色特征。,(2)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环境因素 1)物质环境 2)人际环境 3)家庭环境 4)社区环境和大众传媒 5)幼儿园教育,(2)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间接影响幼儿社会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风俗文化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社会性因此带有地理因素、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深深印记。例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们能歌善舞,大胆活泼;

8、而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就更为含蓄一些;南方人多精明、细腻,北方人多淳朴、豪爽,这与其生活环境中的地理、气候不无关系,生活在其中的幼儿也因此形成带有一定地域特征的社会行为特征、交往态度和方式等。,2)人际环境 人际环境是幼儿社会认知水平、社会情感态度和社会行为塑造的根本动因。对幼儿来说,其人际环境主要来自照顾他的成人(这里主要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和幼儿园里的老师)和他周围的伙伴。,3)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最初场所,父母与幼儿间有着天然的、亲密的互动关系,幼儿开始社会化过程并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对幼儿社会化直接发生作用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观念、养育情感态度和养育行为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成就

9、、成长经历、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以及因此形成的家庭文化氛围等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母亲的态度、情感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用是关键性的。,而在一般家庭中,父亲往往是外部世界的代表,父亲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和智力发展来说,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埃里克森认为,在学前期和学龄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的两个维度是对孩子的接受维度和控制维度,接受(或拒绝)是指父母对待孩子本身和其各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反映,控制是指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和监督。由教养方式的两

10、个维度,可以组合出四种类型的父母:权威型父母(控制、接受的)专制型父母(控制、拒绝的)宽容型父母(允许、接受的)放任型父母(允许、拒绝的),不同类型父母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经调查表明,幼儿时期感觉被父母“拒绝”、“不关心”、“冷漠”是幼儿成年后发生抑郁的重要因素;而感受父母关爱、鼓励、反应及时,幼儿就容易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稳定的安全感,比较顺从少逆反,与人相处(父母、同伴)融洽,自尊心较强。,(4)社区环境和大众传媒 不同社区的人员素质和从业状况、教育资源、物质设施和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其成人后的社会行为方式也表现出明显差异。比如长期居住在单元楼中的幼

11、儿,其中很多人的交往能力比“四合院”长大的幼儿逊色;居住在学校附近或商业区周围的幼儿,对读书、从商的理解有很大区别。“孟母三迁”这个故事的广为流传。说明国人早已认识到社区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所实践了。,近年来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类电子传媒的广泛普及,使得电子传媒成为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环境因素,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据调查,很多家庭中的小宝宝从出生两三个月就开始看电视,幼儿期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约为23小时,一些不足1周岁的幼儿甚至出现只要醒着就得看电视的“行为问题”。,电视可以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助于他们了解外部世界,认识其

12、社会角色和其应有的社会行为,获得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但是因为看电视时幼儿是被动接受的单向活动,而且缺少与其他人的交流,因此,经常看电视也给幼儿的社会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一部分幼儿表现出明显的语言交流困难、攻击性强、退缩行为、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怒、睡眠不安等行为问题,有的心理学家和幼儿医生称之为“高楼综合症”或“电视综合症”。,(5)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在家庭和幼儿园,幼儿园环境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桥梁,帮助幼儿进行社会化、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性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幼儿园环境无论是物质因素还是精神因素都不同于家庭环境,给幼儿社会性发展以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幼儿园的人际关系、

13、文化与心理氛围,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3)活动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也是在活动中进行和不断发展的。幼儿的活动,主要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生理、心理活动(看不见过程,看得见表现和结果)和实践活动;幼儿的实践活动最主要是他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逐渐发展社会认知水平,形成一定的社会情感态度,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推动幼儿社会化的动力就是对他的活动产生影响的他人和群体。,三、幼儿社会化的意义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和水平,影响幼儿在社会生活中

14、的生存状态,对幼儿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的状态又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帮助幼儿发展积极良好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就是帮助他感受生命的价值,能够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也是在间接地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工作。,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幼儿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根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从心理学角度来分,可以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个方面;从教育学角度来划分,主要是指道德品质、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掌握并形成必要的行为规范等。美国心理学家默森认为,儿童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和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

15、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可以分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自我意识是幼儿社会性的核心,幼儿首先从认识他人而形成自我认知,进一步产生自我评价、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因自我意识而产生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幼儿的自我意识,源于对周围各种环境因素的认识和交互作用,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活动,逐渐发展自我意识。,1、自我认识 婴儿基本上是物我不分的。1岁以后,婴儿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最初的认识,知道眼睛、鼻子、嘴、手、脚等身体器官的名称,开始感觉到并能做一些简单游戏;2岁,还不知道名字是自己的符号

16、,他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同称呼其他的物体,不能分清主客体;2岁半到三岁间,婴儿开始逐渐使用“我”来取代自称名字,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一大飞跃,他终于能把作为主体的自己和周围的客体分别出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认识。以后,他逐渐开始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几岁了、自己有什么要求和感受、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和父母及周围人的关系等,并逐渐形成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意识;到5岁左右,幼儿形成比较明确的性别角色意识。,2、自我评价 幼儿开始了对自己的认识,也就开始了自我评价的学习。幼儿的自我评价与他的认知水平和情绪、情感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表现出如下特点:1)依赖性和被动性 幼儿期的幼儿多数还不能

17、对自己做出独立的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受成人对他的评价的影响,基本上是成人评价的重复。2)表面性和局部性 幼儿的自我评价是根据他的某些个别的外部行为表现进行的,不会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评价。3)情绪性 幼儿的自我评价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色彩,多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所以幼儿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高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3、自我控制 幼儿初期的自我控制水平很低,其行为过程需要成人的支持。在3岁左右,幼儿能在没有外界监控的环境中短时间内服从成人的要求。延缓自己要求的行为;在4岁以后,幼儿能在成人提出要求时,尝试用语言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当成人不断提醒、并采取一定的强化手段时,能按成人的要求适当约束自己

18、的行为,自我控制时间逐渐延长。随着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增强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到五六岁时,许多幼儿能够为了满足某些精神需求(受表扬、得到小红花、能参加表演等)而有意识地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我的语言也逐渐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言语,而且不需成人提示,能维持较长时间。,二、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因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反映,情绪是这种反映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当个人的需要得以满足时,会产生高兴、快乐等积极情绪;当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可知,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因各种需要的满足与

19、否产生丰富多彩的情绪体验。多种情绪情感的产生与人的社会需要密切相关,情绪情感也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动因,并影响社会行为的结果,因此,我们把它作为幼儿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1、逐渐了解别人直接的外在情绪表现 婴儿很早就有同情心的表现,五六个月时,有婴儿看到父亲假装哭就会跟着流眼泪。8个月以后,部分婴儿能根据母亲高兴或生气的面部表情而作出相应的表情。以后,逐渐能够从别人直接的外部表情、语言、动作上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但是这种了解多数只能停留在表面。,2、情绪情感的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婴儿五六个月开始“认生”,2岁多听故事“小松鼠找不到妈妈了”就着急、哭泣,5岁大的小朋友会因得不到小红花而生气,这都

20、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产生情绪体验的动因越来越多地来自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活动过程中。,3、逐渐能够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幼儿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开始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但是控制并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一般要到大班阶段才开始展现并发挥作用。,三、社会行为 幼儿的社会行为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幼儿的交往活动因交往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同伴交往和与成人的交往两大类。幼儿与成人的交往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由幼儿主动发起的行为不多,有些由幼儿发起的如求助、告状等,其实质依然是以成人为主体。因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主要谈幼儿之间交往活动的行为特征,以及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同伴是指“

21、彼此之间有平等地位的人”,因此,即使年龄有差异,幼儿之间仍然能够各自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彼此适应,建立一种相互协作、共同活动的平等的人际关系。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很明显,特别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交往质量、成人对幼儿的态度、照顾、引导都是帮助幼儿发展积极的社会行为的必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帕顿根据幼儿在自由游戏中的交往关系和程度,把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和游戏水平分为六种: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的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结伙游戏、合作游戏等。,四、道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共同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道德体现在个体身上就是道德品质,成人社会化的核心就是道德品质的

22、形成和完善。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帮助儿童逐渐理解并内化必要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准则,使之能自觉以这些准则为指导,参与社会活动。幼儿社会教育的道德教育部分,应以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习惯为重点内容。个体的道德品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1、幼儿的道德情感发展比较早,但带有表面化、情绪性、不稳定性等特征。2、幼儿的道德行为发展表现在一些简单的助人、分享、爱劳动、讲礼貌等方面,这些都是在成人引导下,基于道德情感体验而产生的。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尚不能理解各种行为准则的真正含义和意义,并且其道德情感比较肤浅,因此,还不可能形成

23、真正意义上自觉的道德行为。3、幼儿的道德认识受认知能力所限,发展水平很低,表现在道德评价方面,是非理性的,情绪化的。4、幼儿的道德意志与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水平很低。,四、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倾向性的整合,是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社会性是一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因为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因此,个性和社会性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融合的、不可剥离的。幼儿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也是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也有人称幼儿期为“性格发展的敏感期”。研究表明

24、,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态度、家庭气氛、幼儿的出生顺序、幼儿园老师的态度和方法等都影响幼儿的性格形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有自我调节作用,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培养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也是帮助幼儿形成积极性格特征的重要内容。,美国和新西兰曾分别对本国数千名4-6岁的幼儿进行追踪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幼儿期个性发展较好的幼儿,绝大多数成年后事业有成,家庭比较幸福;个性消极或个性品质较差的幼儿成年后多数生活不太如意。著名美国和新西兰曾分别对本国数千名4-6岁的幼儿进行追踪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幼儿期个性发展较好的幼儿,绝大多数成年后事业有成,家庭比较幸福;个性消极或个性品质较差的幼儿成年

25、后多数生活不太如意。著名的“果汁软糖实验”更充分证实了幼儿期幼儿的个性品质在个体成年后直接表现在他的事业和生活态度中。,果汁软糖实验,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测试“延迟满足能力”的实验“果汁软糖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专家迈克尔.米舍(MichaelMischel)在20世纪60年代所做,它证明了自律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米舍尔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告诉他们:“我有事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谁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结果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糖吃了;有的孩子虽然犹豫了一

26、会儿,但还是忍不住吃了;还有的孩子通过唱歌、做游戏甚至假装睡觉坚持到最后。20分钟后,米舍尔回来了,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块软糖。这次实验过后,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追踪研究时间长达14年。,三、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1、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特点,社会性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道德发展是指作为一种个体现象的个人道德品质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它是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映,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亲社会行为的分类,依据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指向的不同可以将亲社会行为分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分享行为和合作行为等四类表现形式。帮助行为 利他主义 安慰行为亲社会行为 分享行为 互惠主义 合作行为这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化发生在1824 个月,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概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