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事业高质量发展.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742402 上传时间:2024-12-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课讲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事业高质量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党课讲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事业高质量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党课讲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事业高质量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党课讲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事业高质量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党课讲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事业高质量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党课讲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事业高质量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事业高质量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事业高质量发展同志们: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之后,围绕这个新概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重要理论指引。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理论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的高质量发展。一、系统理解新质生产力202

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全面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一是从系统论角度来认识新质生产力。深刻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从系统论角度来理解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

3、复杂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一个系统可从“要素一一结构一一功能”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生产力系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工具)、劳动对象要素组成,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组合(如生产单元、企业、产业等)存在,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功能的有机整体。不同时代,生产力系统要素内涵变化以及生产力要素组合结构的不同,都将推动形成那个时代的现实生产力,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新质生产力系统,是当代的生产力系统,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要素组成,这些新型要素的“新型”内涵主要是以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趋势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生产力要素发生的质的变化。新型劳动者代表现

4、代劳动力的转变,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通常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不仅掌握传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具备跨界融合的综合能力。新型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机器人、物联网、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新型劳动工具迭代涌现,这些新型劳动工具的创新使用必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新型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生产

5、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和信息可以被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利用,从而催生成为新型劳动对象。二是新型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在产业层面表现为新型要素优化组合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新业态等蓬勃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物质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从低端迈向高端,各产业之间高效循环,具有现代知识技术密集、创新能力强、附加值率高,在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系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应当是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协调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和要求。三是

6、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其体现为新型生产要素和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带来的生产能力提升和效率改善,体现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内在统一地把握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安全发展。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功能取向上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体现的是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发展具有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需要、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

7、为根本目的这样的特性,具有这五方面特性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通过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论,这为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生产力理论基础。从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出发,新质生产力具有五方面特性。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创新是第一动力、发挥主导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居首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生产力是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一一新质生产力一定是创新能力及其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

8、的发展,这意味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是其关键的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创新发挥主导作用,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演化过程中,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为基本特征的新科技正在推进传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方式发生质的变革。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结构协调平衡。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求学会“弹钢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强调发展要素要优化组合、发展结构要平衡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理念要求其产业结构承载和区域结构布

9、局要注重平衡协调。一方面,从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上看,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注意把握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的协同,在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同时,必须重视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传统产业和产业链上,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从新质生产力区域布局看,要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优化重大新质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重要的理论论断,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内涵。发展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要求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度重视自然资本增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形成和完善绿色低碳供应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永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全球范围开

11、放融合、互联互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万物互联社会的加速到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全球化特征愈发鲜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在开放中不断拓宽生产力要素系统边界,支撑生产力结构系统的升级,并驱动其生产力功能系统的整体协调与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共享包容。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就是要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体现人本导向,追求的是人的价值实现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数字化的趋势下,要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发展、协调发

12、展与共享发展内在统一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一方面,努力实现新质生产力关键技术领域创新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要积极预防和消除城乡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鸿沟,推动数字技术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最大程度地扩散应用,使数字经济红利尽可能广泛惠及社会大众。三、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及改革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结构变迁带来的一系列

13、挑战,在供给层面,劳动力数量加速下降,对经济潜在增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而我国创新能力、创新投入和创新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需求层面,外需占比下降、内需结构失衡问题凸显,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出迫切要求,同时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也潜藏着新的收入分配问题。这一切都要求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一是从供给角度看,随着19621975年生育高峰期出生人口陆续步入退休年龄,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加速下降,而且下降速度高于美国和欧盟,也高于已经深度老龄化的日本。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推算出我国2021年2035年每年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到2035年我

14、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至7.5亿人,较2020年减少近9000万人。二是从需求侧结构看,我国外需占比下降是必然趋势,长期依靠投资驱动尤其是政府主导的物质资本投资也难以持续。无论是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直接改善人民福祉看,还是从发展可持续性要求看,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占比,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需求侧的重大任务要求。而提高居民消费占比,关键是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三是从经济治理角度看,“逆全球化”给内在统一把握开放发展与安全发展提出新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尤其是要实现产业发展政策与产业安全政策的协同。我国需要加快调整完善产业管理体系和产业政策体系,以有效应对逆全球化“脱

15、钩”、“断链”、数字化驱动的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卡脖子”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快向外转移、工业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供给冲击等多重因素叠加可能引发的重大产业安全风险。对习惯于通过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的地方政府而言,如何统筹本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具有极大挑战性。当前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内卷式”拼营商环境、产业政策同质化等严重问题。各地招商政策重点都针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本地区比较优势较少考虑,造成产业趋同、重复低效投资现象加剧。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曾经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来源之一的传统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已经

16、不再适用于数字技术革命时期的发展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但这也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尽管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美国的67%,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只有美国的40.3%、德国的43.4%、法国的44.4%、英国的51.3%、日本的61.5乐韩国的65.7机如果到2035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能够达到美国的60%左右,也就相当于目前韩国的水平,那么平均每年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就会超过3个百分点。在此

17、期间,如果每年经济增长为5%左右,那么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度就会超过60%。由此可见,尽管我国依靠要素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愈加有限,但效率提升带来经济增长的空间依然很大,足以支撑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增长。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将有利于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有利于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有利于数智化改造,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最终有力推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来承载新质生产力

18、发展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路径。大力推进科技发展,无疑是提高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化时期。当今世界,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为基本特征的新科技正在推进传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成为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要素。新型生产要素及其新组合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模式,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勃发的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及其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整体推进了产业体系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也正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建设

19、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正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要素,促进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的过程。因此,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关键路径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遵循一般意义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现代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沿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方向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又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协调性、开放性、安全性、包容性的要求。一是保持体系完整性。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致力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

20、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业体系。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所拥有的由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构成的工业体系,已经涵盖了联合国工业分类目录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30%.但是,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组,以及我国进入到工业化后期,我国工业化体系的完备性优势正在受到挑战和冲击。要巩固我国产化体系完备性优势,首先,要以国内产业转移替代国际产业转移,遵循国内版“雁阵理论”,积极推进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其次,通过现代化技术改造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

21、升级,不能简单将传统产业等于低端产业和落后产业而要求退出,要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再次,借鉴日本“母工厂”经验,鼓励企业在国内建设现代核心工厂,将核心制造能力留在国内;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尤其是注重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通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强化各类企业技术经济联系,提高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巩固和强化我国产业体系的完备性。二是提高技术先进性。总体而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工业化技术先进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整体技术水平先进性还有待提高。根据中国工程院2019年的报告,中国26类代

22、表性制造业技术领先5类,技术先进6类,技术差距大10类,技术差距巨大5类,大约60%制造业技术差距还比较大。围绕建设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更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适度超前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加快实施针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积极

23、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努力突破一批带有创新性、标志性的装备;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经济数字化;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抓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化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三是统筹战略协同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构建要素高效配置、产业有机协调的体制机制,进而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资金技术劳动力各要素之间的高度协同耦合,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高效协同的产业运行状态和发展格局,从而使得现代化产业结构呈现出高级化、合理化演化趋势。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协调性方

24、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科技和产业“两张皮”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市场化对接融合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实体经济产业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还不够,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明显,呈现出“过早制造业化”和“过快去制造业化”的倾向,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还有待推进,产业融合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程度不够,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有待深化。这要求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形成“科技一产业一金融一教育一人才”高效联动局面,促进科技一产业一金融一教育良性循环,推进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有效

25、协同,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从而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协调性。要进一步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各类产业要素有效流动配置,基于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完善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布局。四是深化对外开放性。深化对外开放性,要建设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全面开放的产业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强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方面的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市场、规则和标准的联通,深化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促进金砖国家数字化、工业化、创新

26、等领域的合作。要培育更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促进我国产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全球竞争中提升自己的产业竞争力。五是强化产业安全性。未来我国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受到以下三种挑战:首先是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导致的极端情况下产业链断供停摆的底线型产业安全风险;其次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大国博弈背景下战略性产业发展滞后引发的发展型产业安全风险;再次是美欧等发达国家推动全球产业和创新体系“去中国化”导致的开放型产业安全风险。此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较为突出,粮食、铁矿石、石油等对外的依赖性比较强。由于我国特殊的饮食习惯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食用油需求

27、远超其他地区,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始终在75舟以上。作为钢铁工业的基础原料,铁矿石是对国民经济、国防工业都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平均在75%o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高位给国家能源安全带来较大风险挑战,2019年之后,我国原油依存度均在70%以上。六是提升过程包容性。一方面,注意避免现代化进程中“极化效应”,要探索出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背景下主动利用数字经济消除可能出现的“数字鸿沟”,在创造高质量就业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更加积极地预防和消除城乡之间、社会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鸿沟,更加主动地推动数字技术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最大程度地扩散应用,更加主动地通过政策性的教育培训推动劳动者技能更好地适应数字技术进步,更加主动地将数字经济创造的灵活就业转化为国家支持促进的正规就业,使数字经济红利尽可能广泛地惠及社会大众。另一方面,不能信奉经济发展过程一定会所谓“涓滴效应”,而要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通过分配制度的完善来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包容性,使得全体人民都能够分享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成果,从而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