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培训).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7695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培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培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培训).ppt(6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传染病及传染病护理概要,一、定义传染病是由特殊的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近年来发现的朊毒体等。传染病又可称为有传染的感染性疾病,传染源中的病源体可经不同的传播途径使易感人群患病。,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感染与传染的区别:传染属于感染的范畴,而感染不一定有传染性。,传染病及传染病护理概要,二、传染病护理的特殊要求 全面了解传染病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传染病的观察、抢救和护理技能,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传染病播散和医院内感染,认真

2、落实各种预防措施。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传染病及传染病护理概要,三、传染病护理工作职责范围1、严格消毒隔离措施。2、及时准确的进行疫情报告。3、细致的心理护理。4、严密的病情观察。5、正确指导患者休息和营养,做好健康教育。6、作好皮肤和粘膜的护理。7、正确的采集标本。,传染病及传染病护理概要,四、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临床特点,(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季节性、地方性有感染后免疫,病原体(pathogen),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临床上以细菌和病毒最常见。确定诊断往往依靠检出病原体。,传染性(infect

3、ivity),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传染期的长短可作为隔离病人的重要依据。,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与外来性,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保护性免疫可通过抗体(抗毒素、中和抗体等)检测而获知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属于被动免疫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二)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4、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通常可分为4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肝 脾 淋巴结肿大。,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流行的概念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 转归的过程。,(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空气飞沫传播水、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母婴传

5、播土壤传播,易感人群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 人群易感性。,(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因素(地区性)气候因素(季节性)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2.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流行过程有决定性影响。,六、传染病的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2.前驱期从起病致症状明显期开始为止的时期 症状为非特异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3.症状明显期不同传染病出现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此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有并发症

6、,是治疗、抢救的关键时期 4.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 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 为恢复期。,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复发与再燃复发:初发疾病进入恢复期,稳定退热 一段时间,病原体再度繁殖,初 发症状再现。再燃:疾病进入恢复期,热未降至正 常,又复上升。后遗症 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能复 常者。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一)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

7、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甲类传染病的病种(2种):(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的病种(26种)(也称严格管理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8、、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的病种(11种)(也称检测管理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二)传染病预防的措施,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2、消除各种传染病传播媒介3、加强管理和改善公共卫生状况4、做好计划免疫工作5、严格遵守各项卫生制度(1)、健康检查制度(2)、消毒管理制度(3)、菌种、毒种管理制度,6、做好专业人员的防护和医疗保健7、自然疫源地建设项目的卫生调查8、充分发挥预防保健组织作用,(三)传染病疫情的报告,1、疫情报告人 义务

9、报告人:城乡居民、机构团体、车站、码 头、机场、饭店职工及其他人员 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 疫人员,2、疫情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炭疽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发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12小时内向发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在丙类传染病监测区内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源处理患者或疑似病人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接触者进行检疫,药物

10、预防或预防接种病原携带者治疗、调整工作岗位动物传染源(根据经济价值处理),传染病的预防,切断传播途径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用具消毒,个人卫生。呼吸道传染病:通风换气、空气消毒、戴口罩虫媒传染病:杀虫、防虫、驱虫,传染病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自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种球蛋白)个人防护、药物预防,消毒与隔离,传染病的消毒传染病的隔离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一、传染病的消毒,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预防性消毒 包括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饮水消毒、餐具消毒,目的是预

11、防传染病的发生。疫源地消毒 包括随时消毒、终末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二、传染病的隔离,(一)、基本概念1、清洁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及储物间、配餐间等。,2、潜在污染区(半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3、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

12、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如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4、缓冲间: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二)、隔离原则 应

13、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三)、隔离种类,隔离预防 主要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两大类隔离:一是基于传染源特点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的隔离;二是基于保护易感人群的隔离。,基于切断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1、接触隔离(蓝色标志):指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导致的传播。是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采取的隔离与预防。2、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1)对病人:限制活动范围;减少转运。,接触预防,(2)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

14、、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服。(3)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均应先灭菌,然后再清洁、消毒、灭菌。被患者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空气预防,2、空气隔离(黄色标志):指带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是对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采取的隔离与预防。措施:(1)病人:无条件收治时,尽快转送。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幷限制其活动范围。严格空气消毒。,空气预防,(2)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幷正确处理使用后

15、物品。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病房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戴手套。,飞沫预防,3、飞沫隔离(粉色标志):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是对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采取的隔离与预防措施(1)病人:限制活动,减少转运。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飞沫预防,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应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2)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幷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与病人近距离(1m)

16、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衣;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基于保护易感人群的隔离预防,保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严重烧伤、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等患者。,三、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分级防护原则个人防护(1)洗手(2)戴手套(3)穿隔离衣(4)口罩、护目镜、面罩的应用(5)污染物品、标本、废物的处理(6)针刺伤的防护(7)疫苗接种,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定义: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

17、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核心内容,1.隔离对象: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被污染的物品都具有传染性。2.防护:坚持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负责的原则,强调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3.隔离措施:根据疾病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戴手套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使用护目镜正确处理锐器正确处理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的医疗器具和环境加强职业暴露后的管理,洗手的指征,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2、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3、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4、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6、穿脱隔离衣前后,脱手套之后。7、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8、处理药物或配餐前。,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