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夯实法治建设基层基础,深化法治龙泉建设,切实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根据中共中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的意见等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加强党对基层法治建设的领导为根本,以深化落实基层法治领域顶层设计为抓手,以全面提升乡镇(
2、街道)依法行政能力为导向,以破除束缚乡镇(街道)法治建设体制机制障碍为突破口,强化数字化改革引领,扎实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建设综合改革,提升基层组织公信力、执行力和依法治理水平,为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品质龙泉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二)主要目标通过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到2025年,党对乡镇(街道)法治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制全面建立;乡镇(街道)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权责清单、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覆盖率达到100%,行政争议总量、行政诉讼败诉率持续下降;基层社会依法治理水平稳步提高,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到90%;法治监督机制初步形成,法治督察和市委对乡镇(街道
3、)巡察实现全覆盖;法治保障全面加强,配备公职律师或法律专业人员的乡镇(街道)达到80%;法治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公民法治素养全面提升。到2030年,基层法治建设主要指标全省领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二、主要任务(一)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1 .健全党对乡镇(街道)法治建设的领导体制。落实乡镇(街道)党(工)委法治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及时研究解决影响基层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专题研究法治建设工作每年不少于2次。将法治建设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明确具体办事机构承办法治建设日常事务,对重要涉法工作有
4、部署、有协调、有检查、有督办、有留痕。(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2 .规范法治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任务分派、督导检查、量化考核评价、培训登记等制度,完善乡镇(街道)法治建设决策、协调、落实等工作规程。健全乡镇(街道)普法教育和党员干部学法用法机制,建立应知应会法律知识清单和试题库。(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委组织部、市司法局)3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法机制。明确述法重点,细化述法内容,推进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述法全覆盖。加强述法评议,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委组织部分别牵头)(二)推进乡镇(街道)依法行
5、政工作改革4 .明晰县乡权责关系。建立健全县乡权责清单、政务服务清单和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事项清单,纳入浙江政务服务网权力事项运行库,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构建运行顺畅、充满活力、执行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强化权力清单刚性约束。(市委编办、市行政服务中心)5 .提升依法决策水平。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决策工作机制。依法制定公布乡镇(街道)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年度目录,强化目录分类动态管理。将公职律师和法律顾问参与决策过程、提出法律意见作为依法决策的重要程序。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对可能引起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不利影响的重
6、大决策,要开展决策风险评估。探索建立重大行政决策责任倒查机制。(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府办、市司法局)6 .提升合法合规性审查质效。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行政合法性审查工作规定,强化合法性审查清单化管理,并依照规定实施动态调整;加强对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行政机关合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合法合规性审查工作,开展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涉法事项的合法性审查。(市司法局、市委办、市府办)7 .推进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深入开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稳妥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以“高频率、高综合、高需求”为导向,在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统一目录和乡镇(
7、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中,梳理出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专业技术要求适宜、易发现易处置的执法事项,编制乡镇(街道)具体实施的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实行动态调整。编制调整乡镇(街道)具体实施的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需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向社会公布后组织实施。依法委托或授予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的同时,在编制、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同步予以配套保障,确保权力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强化乡镇(街道)在执法中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按规赋予其在工作考核、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权限。(市综合执法局、市委编办、市委组织部共同牵头,各行政执法机关)8 .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
8、法“三项制度”,对照乡镇(街道)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及执法实际,更新完善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清单,明确进行法制审核的重大执法决定类型、事项,做到“应审尽审”。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完善配套制度,包括行政执法程序规定、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和评查制度、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处理投诉举报制度、评议考核制度等。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处理和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推广柔性执法、教科书式执法和“综合查一次“监管方式。(市司法局、各行政执法机关)9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公民和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机制,制定完善乡镇(街道)公共服务办事指南和工作规程,推进民
9、生、营商“一件事”一站式办理。落实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规定措施,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推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推进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流程全规范,提升法律救济质效。(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经济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分别牵头)(三)推进基层社会依法治理工作改革10 .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社会治理法律风险预警防范。迭代完善“基层治理四平台”,加强乡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建设。深化基层网格治理,推进网格规范化建设,细化网格管理服务体系,提升网格治理实效。依法建立健全基层调解组织网络,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健全矛盾
10、纠纷流转处置、信息互通、联合调处机制,做好和解、调解、信访、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有机街接的多元纠纷化解工作。(市委政法委、市委办、市府办、市信访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IL完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健全行政争议排查和分析研判机制,对多发性、群体性、类型化的矛盾纠纷,开展分析研判;健全乡镇(街道)守信践诺机制,将行政复议决定履行情况、乡镇(街道)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行政裁判执行情况、司法建议和检察建议反馈与落实情况纳入考核管理。建立复议纠错诉讼败诉案件“一案一书面报告”制度,书面分析报告均上党政联席会讨论。行政败诉案件、被复议纠错案件过错人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市司法局、市委政法委)12
11、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立领导定期接访制度,充分发挥街道班子领导接访值班作用。优化乡镇(街道)处置信访工作流程,完善事件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建立矛盾纠纷受理、分类、分流、解纷和跟踪、反馈流程,实现统一登记、对口分流、归口管理、协同调处、限期处理、督查评估的全过程处置链,确保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实落地。推进信访事项处置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工作,依法规范信访处理意见。(市信访局、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13 .推进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代表联络站建设等人大法治监督工作。促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社会治理衔接结合,推动“民生议事堂”、委员工
12、作室、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在乡镇(街道)覆盖,有条件的可在村(社区)建设“协商驿站二建立健全民情沟通、村民议事、民主评议等村(社)议事协商方式,对工程项目、征地拆迁以及村民关注的民生问题开展民主协商。(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分别牵头,市委政法委、市委依法治市办)14 .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加大“四治融合”模式推广力度,推广村民说事等机制,强化德治教化和诚信建设。落实社区戒毒、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等工作职责。强化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建设更高水平“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推进法治广场、长廊、书屋等阵地建设,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法治文化。广泛开展
13、“法律进企业”“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法治建设,优化网格化管理。(市司法局、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四)推进乡镇(街道)法治监督工作改革15 .完善法治监督工作机制。将法治建设纳入市委对乡镇(街道)巡察范围,健全法治督察与市委巡察工作协作机制,发挥巡察综合监督作用。整合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等力量,推进法治监督员队伍建设,完善机制、规范流程,强化对法治领域突出问题监督。(市委依法治市办、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委巡察办、市司法局)16 .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机制。发挥乡镇(街道)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办公室作用,
14、依职权落实对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情况的协调监督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资格管理、案卷评查、评议等方式,整治执法突出问题。完善审批、监管、处罚等衔接机制及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各行政执法机关)17 .规范党务政务信息公开。依法依规推进乡镇(街道)党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机构和人员。结合基层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编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立足需求,重点围绕征地补偿、拆迁安置、涉农补贴、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民生事项,提高政务公开针对性。完善政务(便民)服务中心政府信息查阅和公开申请、办事咨询答复、
15、政策宣传解读等功能,推动线上线下信息公开。(市委办、市府办分别牵头,市大数据发展中心)(五)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建设保障机制改革18 .加强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迭代升级“1411”体系,系统梳理平安法治跑道核心业务,优化岗位设置,健全岗位管理机制。积极实施法治人才培养规划,力争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具有1名法学本科以上学历工作人员。常态化开展法治队伍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乡镇(街道)法治工作能力水平。(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人力社保局)19 .推进基层法治数字化改革。紧扣数字化改革体系架构,坚持“大场景、小切口”理念,系统梳理基层法治“一件事”集成应用,全力打造“基层
16、法治一网通”平台。全面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落地,促进县乡执法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市委政法委、市委依法治市力、市综合执法局、市大数据发展中心、各行政执法机关)(六)推动乡镇(街道)法治建设网格化改革20 .构建法治网格体系。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共享法庭”、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站、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平台作用,将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及各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律服务力量充实到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体系中。加强网格内成员法治交流与互动,提升干部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深耕基层法治土壤。(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17、、各行政执法机关分别牵头)21 .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推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检察室、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注重选配具有法治实践经验的干部。强化公安派出所能力建设,推动派出所法制员派驻全覆盖。依托司法所具体负责协调推进、督促检查乡镇(街道)法治建设工作。推进司法所综合改革,优化职能定位,强化在平安法治平台中的功能作用,保障人员力量、经费等与其职责任务相适应。加强人民法庭、检察室建设,充分发挥“共享法庭”作用,推动司法服务向基层末端延伸。加强法治机构协调联动机制建设,推动访调、警调、诉调对接实体化运作,提升基层法治工作合力。(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公安局、市检察
18、院、市法院、市司法局、市综合执法局分别牵头)22 .完善网格工作机制。梳理网格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和联络人,并进行公示。建立网格信息采集目录,广泛收集网格内社情民意、矛盾纠纷隐患、群众涉法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等重点热点信息,及时归类总结上报。建立法治网格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法律服务职能得到及时有效发挥。定期对法治网格的实施情况开展评估,确保取得服务实效。(市司法局、市委政法委共同牵头)23 .推动法治力量进网格。为网格配备人民调解员,建立调解员与网格员的协作机制,协调网格员参与矛盾调处工作。积极引导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社工进网格,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加大安置帮教对象帮扶力度。整
19、合“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资源,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进网格,为居民提供公益法律咨询服务,开展网格员培训。组织引导法律明白人、法律带头人等法治宣传人员深入网格,推动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社区民警等网格人员联动开展法治宣传。推动乡镇(街道)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下沉网格,全面整合“1+3+N”网格力量,将“一支队伍管执法”与“一张网格统全域”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兼)职网格员巡查上报前哨作用。(市司法局、市委政法委共同牵头,市综合执法局、市司法局,各行政执法机关)三、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部门要充分认识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工作保障。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细。市委依法治市办要牵头抓总,及时研究协调改革中的重大事项。(二)深化评价考核。各乡镇(街道)、部门要将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晋升、职务职级调整的重要参考,让法治这一手真正硬起来。鼓励探索创新,完善执法司法人员依法履职免于追责机制,做好容错纠错工作。(三)打造标志性成果。各乡镇(街道)、部门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完善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上加强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及时发掘、总结、推广改革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讲好基层法治故事,提升法治龙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