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师院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01教育技术学概述.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29966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阳师院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01教育技术学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咸阳师院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01教育技术学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咸阳师院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01教育技术学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咸阳师院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01教育技术学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咸阳师院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01教育技术学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咸阳师院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01教育技术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阳师院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01教育技术学概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育技术学导论教案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教学目标:1、掌握几个有关概念:教育、技术、教育技术;2、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3、掌握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和一般科学理论基础;教学重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教学难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学时:6学时【本章内容结构】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和范畴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第一节教育技

2、术学的基本概念一、与教育技术学有关的几个概念1、教育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实质是培养人的活动。2、技术是一个随洋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名词:在工业化社会:认为技术就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物质设备和生产工具。(这种认识把技术限定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现在看来是一种肤浅的、不完整的认识)在信息化社会:技术是人们在生产活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这一定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认为技术包括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物化

3、技术;另一方面包括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方面的方法与技能智能技术,这样定义技术一词就比较全面、深刻)3、教育技术(通俗定义)由教育”、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就是人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综合。它包括有形(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的技术两方面。有形的技术包括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媒体如各种设备、器材、软硬件工具等;无形技术包括各种教学方法、策略、技巧等。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不同于技术的教育应用,教育技术的出发点是教育,即从教育问题出发来选择和利用技术;技术的教育应用的出发点是技术,即先有技术,

4、后到教育中寻找应用的问题,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是相乘的关系,而不是相加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世界各国教育技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硬件建设到软件制作再到过程和资源(系统方法和教学设计)的过程,目前正在向人类绩效技术转移。4、教育技术的基本功能(1)再现功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将所要讲授的教育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相互转化,可使教育、教学的信息以各种不同的信息符号进行传播,从而使教育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2)集成功能能够把教学信息以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融合到一起,向

5、学生提供多重刺激,使学生获得视听觉多种感觉通道信息。(3)交互功能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人一机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人一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4)扩充功能教育技术能提供丰富的大容量多媒体信息源和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需求。(5)虚拟功能由计算机仿真生成的虚拟现实世界,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景的完全真实的感觉,使学习者不仅能感知而且能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5、教育技术的基本作用(1)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是否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道德行为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形象直观

6、的各种教学媒体,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明辨是非善恶,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教育技术能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提高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因为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便于记忆。教育技术还有助于学生能力训练和智力发展。(2)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看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效率问题,主要是速度问题,教育技术能缩短教学时间,也就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为了能说明这个问题,下面先看看关于对学习比率、注意比率、记忆比

7、率三个实验研究的结果(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学习比率:这个研究表明,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这说明,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记忆比率:这个研究表明,对同一学习内容,采用口授,三个小时后能记住60%;采用视觉接收知识,三个小时能记住90%,三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大于前两者之和。注意比率:这个研究表明,人们学习时,使用听觉媒体,其注意集中力的比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为54.6%。采用教育技术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获得知识,能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因而能使学生得到较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3)扩大教育

8、规模教育技术能扩大教育规模,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正在进行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开展各种远程教育,扩大教育规模。如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科研网、Internet通信网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向学校、社会、家庭传播各类教育课程。(4)促进教育改革教育技术的发展,被人们公认为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它在教育上引起了多方面的变革,使得教育资源多媒化、教学信息数字化、教学形式网络化、教育传播远程化。如在教育教学手段方面,将教育技术手段引进教育领域,使教育手段实现了多媒化;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媒传教学法的应用,使教育方法实现了多样化;在教育教学模式上,现代教学媒体改变了原有教育过

9、程的结构,形成了多种人一机一人的教育新模式,在教育教学观念方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思想,新办法;在教育理论方面,由于手段、方法、模式、观念的改变与发展,使教育理论和理论研究得到更大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校观、现代人才观的形成。5、教育技术学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教育,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当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教育技术现象与规律的科学一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不等于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是反映教育技术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教育技术是实践领域,它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出发,开展对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设计、开发、使

10、用、管理和评价等活动。而教育技术学属于学科范畴,属于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学科,主要探索教育技术在解决教育问题、优化教育过程的本质特征、方法和规律。二、教育技术新定义一美国AECT94定义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简称AECT)先后七次给教育技术下定义,其中1994年给教育技术下了一个最新的定义:教育技术就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的理论与实践。由此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是:影响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研究性质是:理论与实践。3、研究对象是:学

11、习的过程(人)和学习的资源(物),学习过程既包括教师教的过程又包括学生学的过程;学习资源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资源,又分为人力资源教师、学伴等和非人力资源各种学习资料、教学媒体等4、研究范畴(内容)是: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首先需要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以形成一定的教学策略或产品。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开发:是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并将其转换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具体包括对:印刷技术的开发(文本材料和视觉材料);视听技术的开发(常规教学媒体、软件的开发);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计算机软硬件及多媒体CAl课件的开发);整合技

12、术的开发(多种软硬件媒体的综合开发)。使用:通过学与教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具体包括:媒体利用(对学习资源的系统利用):革新推广(对设计开发的成果进行传播和推广);实施和制度化(对设计开发的成果进行合理利用并将其整合到整个组织机构中);政策和法规(制订保证教育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强制性政策和法规)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与学。具体包括:项目管理(计划、监督、控制教学设计和开发项目);资源管理(计划、监督、控制资源分配以支持系统和服务);传送系统管理(计划、监督、控制那些组织教学材料分发的方法(如何合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以传送教学信息,是用于向学习者呈现教学信息的媒

13、体和使用方法的组合):信息管理(计划、监视、控制信息的存储、转换或处理,为学习者提供资源)。评价:是对一个事物的价值确定。教育技术评价就是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确定。具体包括:问题分析(使用信息收集和决策策略来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范围,是教学评价的前端步骤):标准参照测量(确定学习者对预定目标的掌握程度的技术,是学习者知道相对于标准来说他们目前所达到的程度):形成性评价(包括收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作为进一步提高的基础);总结性评价(收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作出利用方面的决策);5、教育技术五个研究范噂的关系: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这五者之间

14、即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开发、使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前者的输出是后者的输入;管理和评价贯穿于整个内容和阶段;实践者经常需要同时考虑几个范畴的功能;这几个范畴并不是一个线性关系,他们都围绕着理论与实践”展开工作,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与联系6、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启示定义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两个方面考察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学习资源设计一般是指非人类学习资源。教学环境设计,一方面指教学硬件的设计,另一方面还包括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设计。总之,对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既要注意研究教学媒体的理论与作用,更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与学习

15、过程密切相关的教学设计,这就是学习教育技术定义的最大启/Ko三、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理论指导,它关注的焦点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产品在教育教学和学习中的具体应用规律,研究如何应用科技产品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存在三种不同的研究层次:教育哲学层次、教育科学层次和教育的技术学层次。教育技术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问题的层次和目的的差异:3、教育

16、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为了达到学习者既定的学习目标而采用的方法一系统方法,着重研究的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论。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方法”。4、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专业是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现代教育类人才,而不是培养设备维护和操作的人才。我国教育技术学已形成了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完整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体系。5、教育技术是一项事业作为一项事业,教育技术对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扩大教学规模、促进教学改革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此外教育技术学还明显具有应用性学科和综合

17、性学科的特点。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取向1、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描述教育技术现象、揭示教育技术规律提供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以建立理论推动教育技术实践。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主要有三个:一是哲学方法:如唯物辩证法,它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宏观指导性方法。二是一般研究方法: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学科而使用的方法,它又包括三种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实物分析法、行动研究法;量的研究法,包括实验研究法、统计法、测量法、建模法;综合研究法,包括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软件工程方法。三是专门研究法:是针对某一专

18、门问题所采用的特殊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课堂信息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基于量规研究法、学生学习档案评价研究法。2、研究取向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1)描述与观察研究根据研究者的观察,结合自身经验与体会,对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效果进行描述与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初期阶段)。(2)媒体功效比较研究是教育技术研究发展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每当有新的媒体或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后,就同引发大量的关于新、旧媒体功能的对比研究。(3) ATI研究即“能力-处理-交互作用”(Apitude-Treatment-Interaction)。此类研究方法重点是从

19、媒体的物理性质方面转到媒体对人类学习内部过程可能产生的作用方面,研究人的能力与教学处理(媒体运用、内在条件、学习支持等)之间的关系。(4)开发研究主要包括教学媒体软硬件及各种教学平台、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5)实验研究基于主客体分离原则,建设假设,采用一定的控制机制,排除无关变量,对被实验对象施以一定影响,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6)质的研究是与量的研究相对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实物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新问题、寻找复杂性,进行解释性理解,关注过程,进行整体研究。是广大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经常使用的方法。3、教育技术研究的元方法元方法即关于方法

20、的方法。其研究目的是提出新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找、归纳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理念、模式、方法,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技术具体研究问题等。五、教育技术学的具体研究内容(1)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如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目的等。(2)教育技术及教育技术学发展史研究;各国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3)媒体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媒体的分类、性质、教学功能等。(4)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包括以“学为主、以教”为主和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研究。(5)信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各具体学科的应用研究,网络教育应用技术

21、、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的教育应用等。(6)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管理、测量、评价研究。(7)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8)教育技术培训研究。(9)教育媒体硬、软件开发、使用、评价研究。第二节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技术主义1、技术决定论的主要观点:技术是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塑造社会的力量。根据技术决定论,某些特定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或媒体技术或更广泛的技术,通常是社会变革的唯一的或主要的前因,并且技术被看作是社会组织模式的基本条件。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象书写、印刷、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改变了社会”。2、正确理解技术、教育技术把科学技

22、术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之延伸,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作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危害人类的“双刃剑”,在未来观上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一味悲观。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活动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技术是中性的,有赖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引导。教育技术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师生观、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评价观、教育管理观等。二、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1、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要素是: 个体是自由的、自治的,有能力做出自己的个人选择; 人类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 自我观念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有着自我实现的欲

23、望; 现实是由每个个体定义的; 个体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他人负有责任。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过程。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敬,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重学习的情感因素。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解释认为人应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生命派生的,认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是人赋予的。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自我实现的个体,人本主义对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教育目的、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教育内

24、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富有时代的特点,为纠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并且存在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倾向。三、教育技术学系统理论基础(一)系统科学理论的提出贝塔朗菲1968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在不同领域中表现出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同构性”,“找到不同系统、不同学科之间的共同术语、语言,而建立这种共同的语言的理论是可能的J系统科学理论介乎具体科学与哲学之间,具有横断学科性质的一种基本理论,具有一般的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可以理解为关于任意系统研究的一般的理论与方法论。系统科学理论一般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二)系统科学

25、的基本原理1、整体原理2、反馈原理3、有序原理(三)系统方法分析的一般步骤1 .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从而确定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系统应具有的功能;2 .调研、收集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3 .分析选择最优的方案,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4 .具体设计出能体现最优方案的系统;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6 .应用和推广。(四)系统科学的思想、观念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影响系统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技术学以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考察教育过程与现象,把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体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看作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系统科学的运用形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核

26、心思想教学系统设计。四、教育技术的传播理论基础1、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接受与反馈信息的活动。2、什么是信息 消息、情况和知识 是关于事物运动规律与状态的表征 减少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3、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I)亚里士多德模式(2)拉斯韦尔模式一一“五W”模式(3)商农-魏弗模式(4) SMCR模式(D.K.Berlo)五、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S-R)时间:20世纪20年代一一60年代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要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S-R理论)及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理论。有怎样的刺

27、激就有怎样的反应;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局部到整体;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重知识、技能的学习;重视外部行为的研究。(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主要流派: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即S一AT一一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内在的思维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主义探讨学习的角

28、度与行为主义相反; 认为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注重有意义学习、探索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研究(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期,许多美国学者开始认识到认知心理学的不足,认为只谈学习的心理过程,忽略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是与学习发生的实际情境不一致的,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1)基本观点、理念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是学习的一部分,脱离情境的学习是错误而

29、缺乏成效的;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是极其活跃的因素,其主动探索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2)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影响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设计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 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外部刺激被动地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依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不应以传统的集体传授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使用能够让学生进行操作或进行社会互动的方式,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