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医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时代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发(2022)44号,进一步推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实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产业规模更大、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形成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力争全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总规模超30亿,年均增长10%以上;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培育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
2、计中心等创新平台5个以上,重点医药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o龙头企业实力显著提升,培育新增1家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1家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二、重点领域(一)现代中医药传承特色发展以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和标准化基地为基源,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加快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推动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建设,推进中药材饮片、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大力发展小包饮片、精制切片、超微饮片、工业切片、鲜制切片等新型高品质中药切片。加强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筛选经典名方、名老中医验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开发研制中药新品种,持续推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休
3、闲、健康康养有机结合,积极推进汉代医简文化园建设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责任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一)高端医疗器械数字智能发展持续推进重离子医用加速器临床应用,带动集癌症精准治疗、高端装备制造和运行维护服务为一体的碳离子医疗产业发展。推动用于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慢性病、肿瘤等疾病筛查的体外诊断产品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市卫生健康委)(三)化学药及制剂创新绿色发展积极培育引进化学药品制造企业,
4、建设农药原药及中间体、医药原药及中间体等产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推进由化工原料、医药中间体生产为主向医药原料药及制剂产品为主转变。加强原研药、新型制剂等研发,形成“基础化工原料一医药中间体一化学原料药一化学制剂”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四)生物信息深度融合发展开展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推进企业5G内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技术网络和企业生产控制系统融合应用。支持化工企业更新装备智能化设备,在危险化学品输送、投料、反应、分离和干燥等全过程采用DCS、SIS等智能化控制,实现“机器换人”
5、。积极推进化工领域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和经验做法。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个体健康诊断以及药物研发等领域深度应用,培育发展智能医学影像、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理等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三、重点任务(一)构建1个引领创新生态系统全过程部署创新链。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支持产业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和示范应用。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支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协会等成立企业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中的短板。打
6、通创新链全流程的“双向链接快车道”,驱动更多科技资源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企业集聚,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标志性建设产业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普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宣肺止嗽合剂扩能生产为基础,围绕原料药的种植、加工、销售、使用等环节细分产业链,明晰产业链上下游横向、纵向分布,补齐薄弱环节,全力做好补链、延链、强链的文章,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使重点细分产业链核心环节在区域内产生根植性,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市发展改革
7、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高标准打造人才链。畅通科技人才流动使用渠道,做好内留外引。加强与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依托院校的强势团队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产业化高端人才。探索建立灵活的院企合作模式,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以专利共享、技术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一一多层次拓展资本链。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用好用活省内相关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新型投融资方式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完善“政银企”新型合作机制,深化产融对接合作,分领域、多形式的开展“政银企”+租赁、担保、基金、创投等
8、专业性融资对接服务,延伸服务网络。发挥“科技+金融”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科技信用贷、科技担保贷、知识产权质押等服务,加强信贷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银保监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二)形成3大梯次发展产业集群巩固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建设道地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基地,开展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推行“龙头企业+加工车间+专业合作社+种植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和管理体系,形成全链条风险可控的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产业规模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强化要素支撑、优化服务保障,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重点链主企
9、业,做大做强中医药优势品种。推进中医药医养康融合,开展融合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建成一批医养康护一体化的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示范机构。力争到2025年,全产业链形成20亿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全力打造生物制药产业集群。支持大中型企业集团、链主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联合小微企业共同打造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紧盯产业链图谱,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对接,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实现“由弱到强”,强化生物制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显示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效益优的重大创新药品和器械的产业化项目,建成集研究
10、开发、中试实验、孵化培育、加工制造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一一聚力建设以高端原料药引领的化学药及制剂产业集群。积极发挥精细化工基础条件,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专利药原料药生产项目,培育化学药物产业“链主”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筛选综合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研发投入大、发展潜力较大的创新型骨干企业重点培育,支持企业延伸开发建设新项目,实施高端特色新型原料药产业化项目。支持原料药中间体生产企业扩规模、增品种,建设特色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基地,推进原料药集约集聚发展。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辐射
11、面广、带动性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原料药生产龙头企业,打造上下游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小巨人”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三)谋划4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享平台。围绕生物医药领域重大共性技术需求,统筹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资源,通过鼓励强强联合,组织多元投入,加强对外合作,开展协同共建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及研发机构积极承担、参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推动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
12、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结构模式多元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享平台,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建立临床研究支撑服务平台。加大临床转化研究机构、专业及信息化建设,提升临床转化研究能力。支持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和高校院所、检测机构、金融机构等共建实验医学研究所和临床转化中心等平台,形成集平台支持、技术支撑、规范性管理、科研服务支持、多中心协调等多功能一体化临床研究支撑体系。促进市内医学公共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医疗机构建立研究型病房试点,加快专业化、系统化
13、的临床研究队伍建设,组建专业临床研究联盟,为临床研究提供试验设计、伦理审查、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核查、药物警戒、生物统计等全方位服务,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临床研究服务保障体系。(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建立科技成果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利用,加快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增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机构的能力。积极参加科技成果专项推介会、技术对接会、成果推介沙龙等活动,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园区、投资机构充分对接合作,推动技术需求与科
14、技成果的精准匹配,实现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的扩散、流动、共享。(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建立先进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实施市、县区检验检测能力达标工程,健全完善科学权威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建立检测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共享,为不具备建立检验机构的企业、机构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紧扣碳离子等国产大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需要,着力解决放射性治疗器械、无源植入器械、医用光学器械、医用生物防护产品质量评价等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技术“卡脖子”问题,整体提升我市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市工信局、市卫生
15、健康委、市政府国资委)四、重点工程(一)创新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依托普安、泰康等特色医药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离子治疗中心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创新,鼓励组建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等公共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平台发展,积极争取衔接,力争肿瘤医院精准医疗与基因检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申报认定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等科教基础设施,深入开展全产业发展调研分析、政策研究和项目谋划,鼓励开展一批重大课题研究和科研项目,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责任单位:市科技
16、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市教育局)(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推动源头创新和底层基础性技术突破,重点围绕绿色制药技术、种质资源筛选创新应用技术、药材育种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安全技术等新兴领域,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与医药产业交叉融合等热点方向,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支持组建以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医药产业创新联盟、行业技术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市卫生健康委)(三)产
17、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充分发挥生物医药各领域“链主”企业保链稳链作用,依托现有特色医药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打造形成以链主龙头企业为主体,N个多维多层次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套的细分产业链供应链“1+N”生态联合体。加强中小企业补链强链作用,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不断提升产业链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能力,孵化一批瞪羚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薄弱缺”重点环节,统筹推进生物医药领域标志产业链情况摸排,加强防范应对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提升极端情况下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18、。(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四)大企业大品种培育工程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支持现有重点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升企业规模和实力。瞄准国内百强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或境内外上市生物医药企业,突出招大引强、招精引优,深化合资合作。(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强化优势大品种开发培育。增强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加大长期、稳定与持续的经费的投入、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扩大标志性中药材新品种的产出和推广应用规模,增加市场优质原药材份额,提高地标性产品的知名度。将临
19、床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大品种,列入陇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目录,实时动态管理并及时调整。支持医药生产企业建立自产品种的专营药房,鼓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走出去”,带动特色医药品种走向全省、全国。加大优势特色中药品种二次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等改进优化生产工艺,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五)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工程优化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本省自主创新产品,加大对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供应稳定的创新产品采购比重。积极推荐市内创新药品及优势
20、品种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探索创建由医疗机构和企业共建的临床试验基地和品牌应用推广示范基地,为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形成的重大创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六)全产业链招商引智工程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举办综合性、专题性招商活动,推介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搭建交流洽谈平台,吸引省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入驻。抢抓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原料药产业转移,聚力做强原料药制造产业。依托我市中医药资源优势,聚焦三类500强”企业和“专精特新”发展方向的“隐形冠军”企业,招大引强吸引同源企业组团入驻。围绕龙头企业,
21、配套发展一批技术精、质量高的医药中间体、辅料、包材等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结构。(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支持骨干企业与重点高校院所联合广泛对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一批行业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政策柔性供给和刚性兑现力度,完善落实人才安家补贴、住房保障、科技分红等激励制度,强化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保障,健全职称评聘、职级晋升、绩效分配等政策激励机制,全力集聚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五、重点举措(
22、一)强化质量品牌带动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强化产区环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道地药材认证,加快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中药材品牌体系。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甘味”中药材品牌体系,创建“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2个以上。引导企业开展商标国内、国际注册,提高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优势。积极推动区域品牌培育和中药老字号品牌建设,整合品牌建设资源,重点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市场潜力大的医药企业进行自主品牌跟踪和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产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完
23、善全流程质量管控。强化种质资源安全和道地药材质量,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快建立道地(大宗)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溯源试验示范基地,落实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验、产地环境动态评价、有效成分分析、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检测等质量溯源配套服务。强化医药质量监控平台建设,加强临床研究规范性建设和监管,健全医药安全风险监控评估体系,构建涵盖医药原料、医药产品、医药服务等质量标准一体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可溯源体系,为医药新品种、中成药大品种、医药新业态产品的质量一致性与品质评价服务提供支持。推动企业严格按照GMP(药品
24、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标国际国内生产质量管理领先水平,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技术,构建完善生产制造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二)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加速数字赋能生物医药。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行动,打造高标准智能工厂、建设数字化示范车间、推进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赋能生物医药企业提质增效。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与药品零售信息互联互通,推动构建覆盖疾病诊疗、药品配送、医疗机构收费、医保结算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形成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
25、业、保险公司、信息技术服务商等共同参与的“互联网+医药”新生态。加快互联网医院发展,推广健康咨询、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等互联网医疗服务,规范推广基于智能康养设备的家庭健康监护、慢病管理、养老护理等新模式。推动药品安全非现场智能化监管体系建设,实现药品从原辅料到成品出库前的全链条、全覆盖、全天候、全自动监测,提升药品监管效能。(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市医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加快绿色升级安全发展。落实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决落实“双碳”要求,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采用新型技术和装备改造优化生产过程,加快淘汰一批挥发性有机物(V
26、OCs)排放高、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风险高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设施,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与环保型原辅材料,有效提升清洁生产水平。鼓励企业围绕药品生产“三废”治理共性技术和标准开展攻关,开展深化副产物循环利用、“三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推进绿色产品、工厂、园区等载体建设。深入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对新改扩建医药产业项目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合理选址,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降低环境风险。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根据环评分级审批及生态环境准入相关规定,加强医药产业项目的环评管理,监督企业配套建设危化品仓储、危废集中处理、废水废气污染治理等安全环保设施,提升污染防治
27、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三)深化开放合作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创新药国内外同步注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投资合作,提升国际市场运营能力,开拓新兴医药市场。引导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许可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企业积极承接国际仿制药、创新药产业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工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四)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强化重点产品应急保障。探索建设一批应急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基地,尤其是针对流通效率低、生产周期长、应急时急需的品类,加强生产能力储备、流通储备和医疗机构物资储备,提高应急扩容转产能力。推动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基
28、地建设,建立市级储备中心,在重点县区建立规模储备点,全面提升医疗物资统筹调配、综合管理、协调联动、分级保障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事件跟踪监测和分析研判,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及时调整储备目录,加强防护用品、短缺药品、疫苗等的储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一一提高医疗应急防治能力。依托市、县疾病防控机构、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平战结合的“四早”防治网络。借鉴方舱医院建设经验,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可在应急状态时转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或后备救济救灾场所。充分发挥中医药防
29、治传染病核心技术作用,依托市中医医院,建设市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推广应用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和传染病诊疗救治能力。(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五)探索产业监测预警构建产业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创新应用信息化手段,集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可视化等前沿技术,打通数据壁垒、整合数据资源,加速向生物医药领域扩展,实现生物医药全产业信息即时、可视、可感知。围绕产业整体情况、产业发展趋势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对国内及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状况监测、产业安全整体态势研判和行业动态监测、样本企业监测,探索构建涵盖生物医药重点产业领域,具有
30、区域纵深性、横向联动性、系统全面性的产业运行智能化监测预测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执法检查局)六、保障措施(一)强化统筹协调。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统筹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要分领域、分环节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措施,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实施指导及协调服务,确保如期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二)完善政策配套。各县区、各部门要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素需求,加强与国家及省上政策的衔接,加大财政、税收、要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发展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优势企业、重点项目、重要环节、重大成果聚集。(三)强化要素支撑。各县区、各部门要积极探索构建多方参与、全生命周期支持的金融服务模式,加大统筹平衡用地、用电、用水、排污等指标,将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环评要求的生物医药产业用房用地优先纳入建设规划和用地需求,鼓励通过科学规划、盘活存量、引入增量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四)加强监测评估。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执行年度总结、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工作流程,及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和发展实际,对规划指标和任务部署进行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