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笔记.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238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原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原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原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原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笔记.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三、国家1、国家国家的起源: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国家是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作为政治统治亦即阶级统治,国家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国家的职能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对外两类。国家的对内职能表表现在两个方面: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强制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服从,并且镇压其反抗,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以特定的民主和专政确保统治阶级的

2、利益不受侵犯。()社会职能:即执行社会公共事物的组织和管理功能,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国家的对外职能则是国家作为特定的社会主体。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另一方面,根据本国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开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内外职能的关系:国家的内外职能相关。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二者都是国家阶级的本质体现。3 .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国体: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这是规定国家类型的主要标志。政体:即政权的构成形式,指

3、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国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自己。同时.,政体的构成形式直接涉及到国体的巩固与否,种国体要采用何种政体,一方面由国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受具体的历史条件。如阶级力量对比、民族文化传统等制约。归根到底,国体是决定政体的首要因素。4 .类型:四种类型:a.奴隶社会:国体一奴隶主专政;政体一帝国政体和共和政体b.封建社会:国体一封建主专政;政体一君主专制c.资本主义社会:国体一资产阶级专政;政体一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d.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人

4、民群众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有史以来真正成为“人民国家”。同时,它不仅要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防御外来的侵略,而且还要实现对整个社会全面而深刻的改造,消灭阶级、废除国家。它是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有国家向无国家的过渡性国家。5 .国家权利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的比较快。它可以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的中的一种。四、科学技术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的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科学技术的水平

5、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代科学技术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标志着科技革命已经成为实现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和根本途径。2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主要通过进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等。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包括科学实践。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技革命对

6、人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共产主义社会的三层含义(特征)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1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2 .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3 .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没有商品,没有货币,没有市场,那时,由于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生产,以及共同分配产品,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

7、益达成了直接统一。4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1 .阶级消亡。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保障,社会不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并进行相互间的斗争了。2 .国家消亡。随着国家的消亡,人类第一次作为同意的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在没有阶级和国家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来对社会进行组织和管理,但这种机构,只具有人们自我管理的性质,而不再具有政治压迫和暴力镇压的功能。3 .战争不复

8、存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消灭,国家消亡人类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对抗也会消失,政治斗争不复存在,战争现象随之消失。4 .“三大差别”消失。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必然归于消失。5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由于阶级消失,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社会以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6 .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这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三、实现每个人

9、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要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1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含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质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了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

10、。2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旧成分的消除.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2 .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及其理论品质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而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最根本的要求,实事求是,主要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

11、哲学的精髓,这是因为:1 .实事求是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2 .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3 .实事求是是现代化最具科学性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一种不断更新、开放性的学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0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1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地革命性和自觉地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

12、性尤为重要。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2 .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所以,我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3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中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总之,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