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创伤救治的液体治疗(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创伤救治的液体治疗(全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2创伤救治的液体治疗(全文)创伤救治常涉及到液体治疗、凝血病、创伤免疫学、专科救治技术、以及救治手术黄金窗口的确定等若干问题,其中液体治疗是最为基本的手段。一、月景创伤可导致多种疾病,包括休克、颅脑损伤、空腔脏器损伤、实质脏器损伤、骨骼与运动系统损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一般可概括为休克相关并发症(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相关并发症(浅表感染、深部感染、器官或间隙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脓毒症Y脏器相关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急性肾功能障碍、急性胃肠损伤、挤压综合征、腹腔间隙综合征、多脏器功能障碍)和栓塞相关并发症(深静脉血
2、栓形成、脂肪栓塞综合征)。创伤救治常涉及到液体治疗、凝血病、创伤免疫学、专科救治技术、以及救治手术黄金窗口的确定等若干问题,其中液体治疗是最为基本的手段。二、液体种类的选择1、晶体液概述从物理学概念上讲,用于创伤治疗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两种。晶体液又分为等张晶体液与高渗盐水,1880年SydneyRinger首先提出复方电解质溶液的概念,林格液因此得名;20世纪30年代早期AIexisHartmann在林格液里加入乳酸治疗酸中毒,乳酸钠林格液问世;近年出现的晶体液有醋酸林格液、碳酸林格液等。等张晶体液一直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利用大剂量的等张晶体
3、来驱动心输出量和氧气输送到超正常水平。后来研究表明过度液体复苏与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多器官衰竭、中重度低氧血症以及病死率增加呈正相关;基础研究提示过度等张晶体输注引起的细胞内水肿会破坏许多重要的生化过程,包括胰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肝细胞葡萄糖代谢以及心肌细胞兴奋性。Ley等对3000多例创伤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急诊室输注1.5L晶体与患者的病死率增加独立相关。另一项回顾性研究将200名闭合创伤患者,根据院前晶体液的输注分为高(500mL)和低(500mL晶体组的病死率和凝血障碍均高于V500mL组。2、晶体液选择乳酸钠林格液已经应用了很多年,近年随着新的林格液的出现,一个反复被强调的观点
4、就是大量输入含乳酸盐的液体可能引起高乳酸血症,建议治疗休克使用不含乳酸的醋酸林格液、碳酸林格液等。但有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给健康成年人输注乳酸林格液和生理盐水,即使输注量为30mLkg,也并没有发现乳酸林格液会引起血清平均乳酸水平的差异。另有研究表明,利用胶体液降低失血性休克后乳酸水平的效果明显优于晶体液,而不同晶体液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别。临床需要注意的是大量输入含乳酸盐的液体可能引起高乳酸血症,尤其是合并乳酸代谢障碍患者。除等张晶体液外,高渗盐水的使用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第五版欧洲创伤后大出血和凝血管理指南认为高渗盐水、胶体液的使用基本没有任何益处,但有证据表明,对于出血性休克的患者,与使用
5、等渗晶体液相比,静脉使用高渗盐水或高渗盐水/右旋糖酊并没有增加病死率。另有研究表明,对于低血压休克患者接受高渗盐水/右旋糖酊复苏的总病死率要低于接受常规输液的患者;国内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高渗盐水/右旋糖酊液体的研究,也有结论类似的报道。由于高渗晶体液的抑菌、热环境稳定、不易结冰的特点,可考虑院前或特殊环境下使用3、适胶体液选择胶体液分为天然胶体液和人工胶体液,天然胶体液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人工胶体液包括右旋糖酊、明胶、羟乙基淀粉(贺斯、万汶、706代血浆)等。胶体液可提高和维持血浆渗透压,是休克治疗中常用的液体,除了天然胶体红细胞悬液和全血,其他胶体液的使用都有不同
6、的争议。近年人工胶体对凝血、肾脏功能的影响关注较多,总结下来的使用推荐顺序依次为血浆、白蛋白、羟乙基淀粉或淀粉。4、输血对于创伤大失血的患者,能够越早输血,存活的概率就越大,因休克导致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小。考虑到红细胞的携氧功能,红细胞悬液或全血是其他液体治疗不能替代的。按照目前我国的救治规范,患者只有到医院急诊室才能输血,常规流程从入急诊室到输血需要5080min,而通用型红细胞输注流程仅需要18min,对抢救大出血休克的意义不言而喻。急诊室输血不同流程所需时间表。通用型红细胞虽然可不经配型迅速输注,但必须确保其安全性,即不发生或仅发生轻微的溶血反应。O型血血浆中含有抗A、抗B抗体,即使最好
7、的分离技术,也难以把血浆与红细胞完全分离,因此制备通用O型红细胞悬液应选择抗A、抗B抗体滴度低的O型血,目前我们选择的是抗体效价低于1:256的O型血进行制备。Rh血型是另外需要考虑的问题,但由于亚洲地区的人群中99%以上为Rh(+)血型,只有不到1%的人为Rh(-)血型,因此我们制备的是。型Rh()红细胞悬液;对于急救中血型未知的患者,即使患者为Rh(-),但因未受D抗原的免疫刺激,体内无D抗体存在,所以可以输注,但如果知道有D抗体应作为禁忌证。上海市医学会输血专科分会和上海市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心发布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规范并保障通用O型红细胞使用的安全性。2019年发表的
8、应用通用型红细胞输注的病例分析结果提示并未出现跟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国外创伤中心的紧急输血采用O型Rh()全血,通用型红细胞输注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后续需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三、控制性低血压1、概述休克复苏控制性低血压的概念已形成共识,但理想血压值应是多少仍不明确,考虑到个体差异会更加复杂;另外如何精准平稳实施控制性低血压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头部受伤的患者,即使一过性的低血压也可能显著增加颅脑创伤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有关控制性低血压,指南推荐对于没有颅脑损伤的大出血患者,复苏早期收缩压控制在8090mmHg(lmmHg=O.133kPa,平均动脉压5060mmHg),直到大出血停止;而严
9、重颅脑伤的患者(GCS8分),推荐维持平均动脉压80mmHg.2、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一直用于抗休克治疗,面临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时候用?用哪种?由于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的认同,血管活性药与过去相比有使用增加的倾向,但仍应持谨慎的态度。有研究表明,伤后24h内早期使用血管活性药是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高达两倍;而积极的早期晶体复苏有利于存活率的增加。需要明确的是,由于可加重酸中毒和凝血病,低血压患者早期2L晶体液复苏方案已被否定,新的方案建议血压正常时不需液体复苏,低血压时将收缩压调整到80mmHg开始复苏,使用少量的血或血浆(250500mL)将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笔者认为血压下
10、降时临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动脉压是较为安全的做法。使用血管活性药的目的是恢复休克时的组织灌注,根据现有的证据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利弊,肾上腺素不作为首选,多巴胺是最常用的药物。四、结语液体治疗是创伤休克患者的救命手段,是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关键节点,需要从临床和基础两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研究。从临床角度讲,补充晶体还是胶体、选择何种晶体胶体,补充多少容量,维持血压目标值,何时使用何种血管活性药物,都会因伤情不同有着不同的答案,也是目前困扰临床的棘手问题;立足临床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根据各类生理与检验指标的动态变化,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进行决策,可能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从基础研究角度讲,创伤免疫学的研究,新型晶体、胶体甚至人工血液的研究,将会为液体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手段,从而最终提高我国创伤救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