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城视角”提升“吸城引力”——长三角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双城视角”提升“吸城引力”——长三角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以“双城视角”提升“吸城引力”长三角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全面融入大太原都市圈,是新阶段晋中大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事关晋中人的切身利益。近日,市委政研室课题组赴长三角地区无锡、昆山、嘉兴三市开展学习调研,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各城市各显其能,一个集全球经济、文化、高科技产业为一体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成型。与长三角都市圈相比,太原都市圈的发展较为滞后,本文借鉴其推进一体化的经验,对我市融入大太原都市圈进行了一些思考。战略为先目标定位“投其所好”从长三角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作为对接上海中行政级别、综合实力较为弱势的一方,无不是立足于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扩
2、大开放和强化自身能力,拓展新空间、推动新发展;无不是精准谋划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分享对方公共资源及人才溢出等优势的同时,以“双城视角”探求给双方带来的好处,才能形成“你我都是主角”的对接意愿。战略定位:“换位思考”。昆山市提出“融入上海、配套上海、服务上海”的发展理念。一是错位补位。明确昆山的产业创新链定位和重点领域,实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二是追赶伴跑。“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强与上海科技园区和产业项目的对接,加快对上海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制度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努力从科技创新的“追赶者”变为“伴跑者二三是主动服务。以“店小二”的服务精神,主动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为上海科创
3、中心做好配套服务,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互利共赢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功能定位:“门户城市”。嘉兴市努力建设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与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做大做强城市能级,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吸引力,努力打造资源集聚、现代产业、先进文化、创业创新的“桥头堡”,成为要素流通、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科技转化的“门户”,确保要素资源“引得进”“留得下”,最终实现对区域腹地的带动作用。抓手定位:“吸城计划:一体化发展中,行政作“推手”,内在动力和吸引力才是根本。嘉兴把杭州湾区经济作为展现开放性、宜居性、创新性和国际化的主要支点,使嘉兴成为杭州湾北岸的璀璨明珠;把文化作为主要传媒,充分发挥嘉兴文化璀璨、
4、秀水泱泱的人文生态优势,大力弘扬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全力推动城市环境改善和城市品质提升;把科技城作为产城融合的主要载体,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产业新城典范,全方位满足高品质生活所需;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主要抓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的政策体系和配套措施,努力推动创新政策集成、人才集中、资源集聚、项目集合,使嘉兴成为区域创新最活跃、人才最向往、发展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晋中作为大太原都市圈中溢出的第一站,区域地位同样是都市圈城市接轨太原的“桥头堡”和“门户”城市。一方面要具有优越的区位连接能力、强大的战略支撑能力和强劲的城市发展活力,在大太原都市圈战略机遇中发展自己、强大自
5、己,为全省域融入一体化发展当先锋;另一方面要具备配套协作、流通服务、承接转化三种能力,切实展现“门户”形象和服务能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谋求开放对接、服务太原,在服务中打造竞争优势,把晋中打造成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枢纽。晋中在处理与太原的关系时要以提升“吸城引力”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双城视角”为契机、以太原的“痛点”为切入点、以“反客为主”的理念、以行政推动常态化方式,深入实施“吸城计划”提升工程,学太原所长、创晋中之新,以资源共享、利益共有为原则,形成更加有效的对接工作制度,努力实现理念、产业、基础设施、政策“四个接轨二要加快功能融入,把晋中发展成为太原都市圈的生态安全屏
6、障区、文化旅游示范区、绿色产业拓展区、健康宜居样板区,发展成为太原都市圈协同发展地、太原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娴熟的产业工人输出地、全域特色的旅居目的地,构筑“不是太原、就在太原”的战略地位,提升晋中在都市圈城市中的地位,增强晋中在太原都市圈的价值感召力、经济掌控力、话语影响力,在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战略下,谱写更多的晋中项目、晋中内容、晋中篇章。科创为核科技资源流动共享科创资源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昆山市积极推动沪昆资源流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加速各类创新要素跨区域开放、共享和流动。创新资源“面对面”。老师与老板面对面。昆山市实施“技术攻关计划”“千企千校产业科创合作万里行”等产学研
7、对接活动,推动企业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技术与需求面对面。企业针对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与上海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各类载体平台10余家。仪器与用户面对面。联合上海牵翼网、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仪器共享平台,开展“科学仪器共享一一上海行”仪器设备资源对接交流活动,利用上海仪器设备开展研发创新项目。科创成果同频共振。呼应配套上海科创中心创新政策,制订出台昆山产业科创中心建设方案,推进普惠性政策、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支持。联合上海团队建设科创园区载体,引进运营团队,通过绑定孵化绩效和经营收益,实现沪昆合作共赢。鼓励上海各类市场化运作科技服务机构来昆拓展业务,推动沪昆科技协会
8、、学会在科技智库、科技创新等方面延伸合作。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借鉴上海技术转移类科技创新券管理经验,积极谋划机制突破,推动昆山中小企业借力上海优质研发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助推上海沉没科研资源实现价值,在长三角率先实现跨区域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昆山企业可以直接使用科技创新券购买上海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上海服务机构可直接在当地兑现昆山财政扶持资金。晋中要按照“量质并举、以质为先”和“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的方针,谋划与太原等地合作开展都市圈产业链招商、项目合作和项目培育,力求价值链协同、空间链协同、创新链协同、要素链协同。充实招商队伍,建立招商工作联系机制,依托晋中现有企业了解其在太原的上下游协作厂商;
9、通过行业协会、社会智库等第三方机构了解项目来源,积极开展“小分队、多批次、主题化、专业性”的产业对接活动,吸引更多的项目、资源、技术落户晋中。平台为桥创新载体优化整合与有形的地理阻隔相比,横在嘉兴和上海之间的还有行政藩篱这一堵无形的“墙”,而建设跨省(市)合作的科技园区,是两地开启创新合作的“捷径工“省校(院地)合作”:从科研成果到产品的转化。嘉兴科技城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开创省校(院地)合作,健全全链条服务体系、海外孵化器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壮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协同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与15
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去年又引进了五大院校,形成“2+5”创新载体体系。十年实践证明,“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亩均论英雄“:从大平台到大项目。嘉兴市落实“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亩均效益”开发区领跑行动,开展平台整合提升攻坚行动,培育高质量产业体系。每个县区均退出30%以上工业平台,重点打造21个“万亩千亿”能级的大平台。“大平台引来大项目”,中晶(嘉兴)大硅片生产基地等一大批“大好高”项目落户嘉兴。“五个一”:从上海到嘉兴。嘉兴市发挥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的主平台作用,开展“五个一”活动,与上海各类高端资源进行深度对接
11、。与一个上海开发区(园区),一家上海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一家上海金融机构,一个上海行业协会或驻上海外国商(协)会、咨询机构,一家上海大型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招引一批高质量企业、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成长型科技企业、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来到嘉兴。借鉴嘉兴等地的做法,晋中要将搭建有影响力的接轨载体和平台作为重中之重,以院地共建为援手,谋求与太原科技创新平台及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模式。比如,与太原共建一批产业园区平台,引进一批优质项目,举办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对接交流活动,推进平台共建、企业合作、柔性引才、协会互访、共办展会论坛等工作,为我市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移、高端人才引进等服
12、务,让技术供给方及时获取我市企业技术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交通为基空间战略拉近时空嘉兴、昆山、无锡三市均以交通接轨为先决条件,持续打造陆、水、空、信息四张网和铁路、航空、海河联运三大枢纽,提高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弱化与上海的时空距离。空间网络无缝衔接。昆山以“城市大脑”建设为契机,推动城际交通“通勤化”,综合交通“立体化”,市域交通“一体化”,市内交通“快捷化”,现代交通“智慧化”,构建快速、便捷、高效的骨干网络。昆沪两地创新跨省道路工程建设机制,率先突破断头道路对接难题,实行“双方立项,一方代建”模式,依托道路对接合作备忘录框架协议,实现规划同图、建设同步、管理协同。空间融
13、合城乡统筹。昆山将全市划分片区,促进差别化发展。中部片区强化组团式集聚发展,通过轨道交通串联滨水城市中心、科创中心、昆山南站、商业中心、传统文化集聚区等五大功能区,通过“五区一线”打造城市精致化发展样板区。南部片区是基本农田保有的核心空间,富有历史人文特色、滨水临湖景观、田园自然风光的村庄,则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显著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业。空间品质标准融合。昆山市认识到,对接上海不仅仅是道路交通、生态、创业等区域战略性、功能性的对接,还应在建设理念和建设标准上“对标上海”,为全体市民、科创人才提供与上海可媲美的高品质生活工作环境。一是完善“十分钟美好生活圈”,丰富完善文教体卫、养老、公园
14、绿地、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配套,提高配置标准;二是注重滨水空间品质的提升,大力建设高品质空间;三是拟定一系列公共空间设计规范与要求,注重小微空间的改善与提升。近年来,晋中一直以“同城化”为目标,持续推进交通网络建设,多条快速道路规划在案,太榆同城立体化交通雏形初显,但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晋中太原通勤主要以地面交通为主,舒适快捷度、出行成本及无缝换乘还有待提升,积极谋划城际交通全方位无缝接轨仍然是重中之重。要挖掘现有铁路潜力,激活沿线站点,加密班次,增强通勤能力;按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网,连接重要节点,构筑同城化交通优势;加强与太原联系道路一体化衔接,增设跨市城际公交。机制为纲产业规划政策协同
15、嘉兴市围绕深化与上海产业协作配套,在机制创新、规划布局上发力,激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服务体系“七位一体: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首创提出的“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依托省校共建的独特优势,坚持科技成果转化不动摇,开展应用性科技研究,利用清华优质的教育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创新管理复合型人才;推进金融与科技有机结合,发挥经济的桥梁纽带作业,促进各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有机结合,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发展之路。产业规划“强链补链”。嘉兴市协调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优质项目,以技术、人才、项目对接为抓手,积极推进重点平台、企业与周边地区对接
16、,形成“协调对接、错位互补”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周边地区的先进高端资源,改善优化跨区域产业布局,增强跨区域上下游联动,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协同。营商环境“最多跑一次”。嘉兴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畅通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渠道,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及与国际高标准相衔接的经贸规则体系;完善“无差别全科受理”工作机制,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平竞争审查等制度,便利开办企业和跨境贸易;推进开发区管理数字化,实现“掌上办事”和“掌上办公”,提高开发区管理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目前,晋中全面接轨太原的对接机制尚未建立,还存在资源共享不充分、合作机
17、制不健全、利益协调不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协同研究不够等障碍。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运转程序和运转机制,筹建市营商办,实质化运作太榆同城化事务,活跃晋中市人才、资本、土地等诸多要素在都市圈的流动;要明确承接范围和引进目标,组织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做好产业承接提升文章;要培育和壮大具有晋中特色的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增强经济互补性;要通过产城融合推进城市转型,从太原的发展战略出发,寻找晋中产业战略空间,开展产城融合度评价和创业类型分类,决定哪些产业可以围城,哪些产业必须进行退出;要加快集结大院大所专家资源,加快设立科技人才资源库、“星期天工程师”资源库,帮助晋中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难题,推动两地企业、人才和行业协会之间逐步建立规范的对接渠道和对接机制。时来易失,赴机在速。当前,融入太原都市圈的大势已成,携手做大“蛋糕”、共享“蛋糕”的机遇就摆在面前,拖不起、慢不得,如若不跑上去、迎上去,坐家里看、动嘴说说是等不到红利的。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迎风起跑,以“双城视角”提升“吸城引力”,真正把融入大太原都市圈的历程,转变成催化晋中发展质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