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题会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题会上的讲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题会上的讲话同志们: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发挥教师讲好高校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新时代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里,我讲几点意见。第一,充分肯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在我国高校建设过程中,抓好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一切工作的重要生命线。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20世纪80年代末期党中央提出要改进和加强高
2、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了重大改革,并对建设一支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给予了政策支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特别是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一时期伴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全新规划和编撰,对教材的使用也进行了严格的规范,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调整增设,加强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方案的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都相继完善起来
3、,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了学科支撑,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搭建了广阔而深厚的学术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新媒体等新的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了加速建设的新时代。这一时期重点强调在教育事业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因此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些思想集中体现了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的过程中,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
4、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总体上,新时代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仅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创新入手,而且要着重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贯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首要的就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第二,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业发展上迎来了最好机遇,每位
5、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职业认同感都在不断增强,但是思政课教师也普遍感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提升方面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惑。需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融为一体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把系统抽象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这需要教师能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及其对历史和对现实的关照,同时还需要教师将理论、历史和现实与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信息时代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同时,伴随着党的理论不断创新,思政课的话语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很多经验丰富
6、的思政课老教师也会遇上新问题,教师需要不断发挥主动性,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否则理论和课堂话语体系就有滞后的可能。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手段。广大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教学对象新生代学生特点的把握需更加精准,这需要对学生成长规律加强研究。目前,高校大班型授课与学生专业化、个性化教学的需求矛盾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既要考虑现实教学成本,又提出兼顾教学效果的要求,这使广大思政课教师感到很难两全其美,普遍感到大班型授课提升教学效果有限,一些在专业课程中经常用到的小组研学、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有效方式难以在大规模课堂实现或是效果不佳。二是全媒体环境下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7、学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何在多媒体视觉冲击的课堂上坚持理论性和学理性为主,在课程讲授上如何做到讲清楚讲透彻,内容为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获得感”,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具备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多媒体使用技能。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一岗双能”面临新的考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双能”既体现在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完成好教学的任务,还体现在有较强的学科建设的能力,完成学科建设的任务。事实上,广大教师不仅要上好思政课,也需要产出好的科研成果来促进自身的教学。在现行高校评价体系中,教学成果奖的评价也及时地被纳入职称评审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同时科
8、研的质量和数量是教师职业生涯和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也客观地激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一方面是艰巨的教学任务,每学期教师会有批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程教学安排,另一方面是高校科研对所有专业教师的标准化衡量,因此需要兼顾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巨大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量需教师付出极大的劳动,挤占了用于科研的空间和精力,因此有的专职思政课教师也存在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弱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群体感到特别困惑的难题。第三,牢牢把握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重大举措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宣传教
9、育,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一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与较强的理论性,因此相比较其他专业课教师,在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更高,要在政治上过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还需具备深厚的理论素质,要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解释问题并说服学生。思政课教
10、师还需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在讲思政课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关注的热点为问题导向,依据一定的学术框架,呈现从逻辑起点出发到得出必然的结论的学理分析过程,这样授课才会有神韵,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魅力。显然,要实现这种转换,需要思政课教师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同时还要坚持话语创新,将深奥难懂的学术性语言转化为有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的课堂教育语言。所以在思政课教学和研究实践中,思政课教师需不断接受相关培训,研究如何更好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得到及时更新,并探索有效的做法,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
11、理论素质。厚植家国情怀,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增强教学吸引力。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热爱,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这种情怀体现为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对自身从事的思政工作的热爱,对教书育人的热爱,由于热爱才能真正地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只有扎根新时代,思政课才能真正鲜活起来,只有把我们现在亿万人民正在书写的生动实践融入教学之中,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解读中国实践,解读中国伟大历史性变革中
12、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才能真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时刻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关注社会的变迁进步,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与学生共鸣的过程中以情化人,使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从而提升思政课教育的效果。在思政课讲授的过程中融情感与知识为一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强大精神激励,使学生产生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从而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那么教师职业生涯也就有了永恒的价值。做到专攻博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素养
13、和学术涵养。高校思政课教师既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双重身份使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之外,还需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也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决定的。学科专业知识指的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课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有专业知识“综合性”的特点,这些课程涉及哲学社会科学众多门类、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等相关知识,这些学科专业知识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基础,也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素质。其次还需具备辅助的学科知识,辅助学科知识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基础
14、,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扩大自身知识面,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扩大思政课教师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信息时代要做一名好老师,除了要掌握胜任教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依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更新思想观念,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新时代对好老师的要求是要成为智慧型老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够在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首先要有创新思维,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
15、创新,教育者首先应当具备创造性思维模式,新时代是创新引领的时代,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应用创新思维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要有创新的勇气和精神。其次要有开放思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方面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互学互建,扩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视野,主动走出去和引进来,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相关理论培训和学术论坛交流,以扩大自身学识视野,学习别人的经验,经过消化吸收提升自身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积极研究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在信息时代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
16、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开放思维还体现在教师作为教育者,要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时具有探索新知识的敏锐性,与时俱进,主动把自身教学工作放在社会和国家的范围内来考虑,更多地从全局的视野来思考问题,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生动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将正确的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总体上,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衡量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课堂上显性的抬头率和关注度体现的,但同时也要注意思政课教师所创造的精神形态的价值是隐性的和长期的,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即教育本身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思政课教
17、学效果同时也体现在精神产品的创造,将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那么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动力,这需要相关激励机制的配套和完善。在物质激励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师适当的教学补助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从目标激励方面,通过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长期、中期的建设目标,鼓励思政课教师将个人的目标与学院、学科的发展目标相融合,从而实现提高素质的目标;在政策激励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通过一定的政策导向,在项目评审、奖项设置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师适当名额,在马克思主义学科职称评审方面,应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职称晋升体系。在学生激励方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堂也需加强对学生的参与激励,应设立相
18、关奖项、证明,使教学对象有动力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部长在宣传部理论学习中心组调查研究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党课讲稿同志们: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点措施,凸显了调查研究对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极端重要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走出思想的“舒适圈”、突破视野的“熟悉圈”、跳出查访的“忽悠圈”、破解调研的“空转圈”,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向群众请教、向实践学习
19、,推动调查研究更好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服务。这里,我谈几点体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第一,要走出思想的“舒适圈”,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欲事立,须是心立。”调查研究既是跑腿“力气活”,也是解剖“技术活”。党员、干部离开熟悉舒适的工作环境,深入前沿一线,难免滋生思想阻力。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遇事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不想走出“舒适圈”去调研;有的面对基层复杂多变的工作形态,怵头犯难、畏首畏尾,不敢走出“舒适圈”去调研;有的存在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在迅速变化的客观实际面前,跟不上节奏、理不清思路、打不开局面,不能走出“舒适圈”去调研。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
20、的全是办法。党员、干部要勇于突破不想、不敢、不能的禁锢,主动走出“舒适圈”,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守“蹲下看蚁”的精神,保持“解剖麻雀”的态度,夯实“不留尾巴”的作风,聚焦问题、真调真研,以实际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攻坚克难,勇于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对调查研究中可能不期而遇的难题积案、顽瘴痼疾,放弃躲闪绕行、拈轻怕重的念头,做好迎难而上、破难而进的准备,设定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预期,用
21、新理念引领,用新思路破局,用新办法开路,真正为谋事夯基,为成事铺道。第二,要突破视野的“熟悉圈”,找准问题、摸透实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调查研究只有远近都去、好坏兼听,才能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痴迷于“熟悉圈”里搞调研,组织座谈访谈,习惯找熟悉的代表委员、认识的朋友同行,覆盖面不广,代表性不强,观点办法陷入同质化,既缺新意又缺实意;开展问卷调查,偏爱微信群、朋友圈,指尖功夫下的很足,结果收效甚微;外出走访调研,凭借私人感情,乐于找熟人单位,“走场子”“抄方子”,皆按“脚本”行事,把调研当成“调演”。这些调研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内容空空,无法真正摸透情况、找准
22、问题。党员、干部要尽量避开“熟悉圈”,打破视野局限,察得实情、获取真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主动到问题多、困难多、群众意见多、矛盾风险多的地方去,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发现和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不足,以问题查找问题,以问题带出问题,为补齐短板、解决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奠定坚实基础。要坚持目标导向,聚焦破题解难,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以各地之长,补本地之短,创全局之新。特别是对事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部署问题,更要主动调研先进地区的前瞻布局、创新办法、政策举措,不断开拓视野、提升格局,为本地区协同发展、错位竞争找到促进之法,为本领域破解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找到务实管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