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四五”渔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十四五”渔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7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福建省“十四五”渔业发展专项规划目录前言1-第一章规划背景2-第一节自然条件-2-第二节发展成效2-第三节发展机遇6-第四节面临挑战7-第二章总体要求9-第一节指导思想9-第二节基本原则9-第三节发展目标11-第三章优化渔业发展空间布局15-第一节推动淡水渔业空间差异化布局-15-第二节构建海水养殖立体化发展格局-15-第三节优化调整近海捕捞作业结构16-第四节优化远洋渔业“三大洋一大洲”发展布局-17-第四章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渔业质量效益18-第一节推动水产种业振兴18-第二节强化渔业科技创新20-第三节加强技术推广创新22-第五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渔业全产业链24-第一节提升养殖业发展水平
2、24-第二节优化捕捞水产品供给29-第三节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32-第四节促进产品流通和产业集聚34-第五节加快发展休闲渔业38-第六节探索发展渔业新兴产业40-第七节推进海洋牧场融合发展43-第六章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45-第一节完善资源保护制度45-第二节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45-第三节提升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水平-47-第四节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48-第七章完善渔业治理体系提升渔业治理能力50-第一节健全法治保障50-第二节加强渔政执法50-第三节推进水域滩涂养殖权制度改革53-第四节推进渔业经营体制改革53-第五节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55-第八章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渔业防灾抗
3、灾能力57-第一节完善渔港建设管理57-第二节强化安全生产监管58-第三节优化海洋预报预警服务60-第四节推动渔船安全升级改造62-第五节提升安全应急处置能力63-第九章推进开放发展促进合作共赢65-第一节加强远洋渔业国际合作65-第二节建设海外渔业基地66-第三节推动水产品投资贸易合作67-第四节共同开展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养护-69-第十章强化规划指导保障规划实施71-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71-第二节优化投入保障71-第三节建设人才队伍72-第四节强化项目支撑72-第五节加大宣传引导73-第十一章环境影响评价74-第一节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74-第二节规划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74-“十四五”时期
4、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重大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十四五”渔业发展专项规划,是我省海洋强省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2035年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规划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决定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意见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和“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等重
5、要文件编制,规划期为20212025年,基期为2020年,展望至2035年。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渔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条件福建省属于亚热带气候,水域滩涂资源丰富,是最具发展渔业潜力的沿海省份之一。毗邻台湾海峡,海域广阔,拥有闽东、闽中、闽南、闽外和台湾浅滩等5大渔场,总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有记录的海洋动、植物达5000多种,是重要的海洋捕捞作业区。沿海大小港湾125个,大陆岸线长3752千米,海岛岸线长2804千米,岸线曲折率居全国首位,海岛2214个,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1321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海水规划可养殖面积约224.8万公顷,发展海水养殖的
6、条件得天独厚。江河水系密布,“六江两溪”流域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淡水规划可养殖面积约61.4万公顷,稻田养鱼面积达1.64万公顷。第二节发展成效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2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833万吨,居全国第二;其中,海水养殖产量527万吨,居全国第一;养捕比从“十二五”末的67:33提高到74:26o渔业经济总产值313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5.56:36.22:18.22调整为2020年的45.37:35.97:18.66,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超2.4万元。实施第三轮水产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凡纳滨对虾“闽水科1号”、宽厚型海带、早厚成耐高温海带、双斑东方葩、菊黄东
7、方t5个水产新品系选育成功。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40多家,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突破70%,大黄鱼、鲍鱼、海带、紫菜、菲律宾蛤仔、牡蛎等主要养殖品种苗种产量位居全国首位。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6家,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近7000亩,累计达26万亩,升级建设环保型全塑胶养殖网箱57.5万口、深水大网箱4000多口、塑胶筏式养殖面积35多万亩,“振渔1号”“福鲍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试验投产。30项省地方渔业标准颁布实施,累计达123项。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确认渔业官方兽医393名,设置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申报点75个、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点178个。水产加工品年产量达到370.41万
8、吨,居全国第二,冷库日冻结能力达到10.83万吨,居全国第三,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获得批准。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扎实推进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黄鱼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成立海洋生物种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闽东海洋渔业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卫星海洋遥感与通讯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成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与渔业装备产业、大黄鱼产业、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海湾养殖设施升级改造等技术创新联盟。30余项渔业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厦门大学的“鲍远缘杂交育种技
9、术与产业化应用”和省水产研究所的“福建特色海洋生物高值化开发技术与产业化应用”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推动组建福建省协同创新院海洋分院,促进180余项渔业技术成果成功对接。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落实海洋渔船“双控”制度,截止2020年,海洋捕捞渔船数较2015年压减8416艘,功率压减13.9万千瓦,全省国内海洋捕捞年产量153万吨,压减47万吨。建设莆田南日岛,诏安城洲岛等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2000多个,5万多空方。增殖放流各类海洋生物超过170亿单位,制定省地方标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顺昌县麻溪半刺厚唇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获批。编制实施市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累计清退超规
10、划养殖面积2.29万公顷,清理各类废旧渔排23.1万口、白色泡沫球495万个。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养殖尾水处理模式。组织实施环三都澳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初步建成宁德三都湾、沙堤港海上绿色养殖示范区。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实施渔港建设和整治维护工程,全省渔港数量达到273个,渔船就近避风率达到67%,启动“5G+”智慧渔港建设。压减老旧、木质渔船1276艘,更新改造海洋捕捞渔船2420艘,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海洋渔船的北斗卫星应用网络,创新研发海洋渔船“插卡式AISv设备,渔业生产安全条件明显改善。完善海洋观测监测布局,建成49套观测设施设备系统。建立海洋与渔业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处置各类
11、海上船舶突发事件302起,组织渔船、公务船619艘次,救助遇险船舶302艘,成功救助遇险船员3361人,挽回经济损失10.7863亿元。完善渔业互助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967亿元,探索研发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海上渔排财产保险等渔业创新保险险种。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远洋渔业规模稳步增长,全省远洋渔业企业达28家,外派渔船总数605艘,作业海域分布在三大洋和9个国家,2020年产量达60.79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产值49.85亿元,运回国内产量36.15万吨。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获批建设,建成宏东毛里塔尼亚等一批境外渔业基地,加快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全球
12、渔业资源整合能力显著提升。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渔业专业博览会,推进福清元洪国际海洋食品园、平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建设。2020年,水产品出口量达8L81万吨,出口额达59.69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一。治理能力提升成效显现。修订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和闽江水域禁渔期制度。清理取缔登记上报大中型涉渔“三无”船舶1813艘,清理违规渔具5万张(个、顶)以上。开展“蓝剑”执法行动67次,历时800多天,共出动执法船艇8593艘次、执法人员10万多人次,登临检查船舶2.4万艘次,查获涉嫌违法船舶1379艘。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合
13、格率保持在97%以上,4000多家生产主体纳入水产品一品一码追溯系统,未发生大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第三节发展机遇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和“三农”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一场种业翻身战”。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意见,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渔业领域聚集,为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增长潜力不断发掘。城乡居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休闲渔业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成为
14、渔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湾外养殖、海外养殖、远洋渔业的发展,为渔业拓展新空间。渔业资源养护、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养殖尾水治理、渔业海漂垃圾整治等措施,为渔业绿色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发展理念在渔业领域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培育养殖新品种、采用新装备和新技术、研发适销的新产品、开发消费新业态,扎实推进水产养殖、捕捞、加工、仓储、营销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产量和效益双提升。产业支撑显著增强。科技转化、人才培育、水产技术推广、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渔港群、渔船通导系统、海洋预报预警系统等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
15、推进,渔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集聚效应不断加强,现代渔业建设初见成效。第四节面临挑战产业结构不平衡。国内捕捞产能过剩,近海捕捞业效益下降。养殖结构有待优化,高品质水产品比重偏低,大宗品种养殖效益不高。符合大众消费习惯的水产加工品开发不足,生鲜水产品受捕捞季节、养殖周期、节日消费习惯和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存在季节性的供给过剩和供给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近海捕捞强度过大,渔业资源衰退、水域生态环境退化态势尚未根本扭转。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渔业争夺土地、海域资源的矛盾依旧突出。局部区域超规划养殖、超标排放、海漂垃圾等对水域生态景观的影响依旧存在,破坏社会观感,制约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不
16、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贸易持续低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水产品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水产品出口。国际海洋权益斗争日趋复杂,公海渔业资源管护措施日益严厉,开发利用门槛不断提高,涉外渔业风险加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提升。渔业法律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重要养殖水域保护、限额捕捞、渔船渔港管理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基层渔政执法监管力量薄弱,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有效管理难度大。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
17、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美好生活新需要为目标,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工作定位,全方位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壮大渔业产业、提升渔业科技、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资源、拓展开放合作、加强渔业管理、改善渔民福祉,加快实现渔业现代化,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更大贡献。第二节基本原则树立“大食物观二建设“福海粮仓”,把
18、保障水产品供给作为渔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拓展渔业空间,稳住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基本盘。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全产业链。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强化创新驱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人才和企业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全方位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渔业综合竞争力。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
19、态环境,统筹渔业发展与耕地保护、海岸带保护的关系,发挥渔业的生态服务功能。挖掘渔业减排增汇潜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贡献。畅通“双循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的能力。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提升水产品供给体系对消费需求的适配性。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优势水产品出口,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加强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渔业法律法规,用法治破解渔业改革、发展和管理中的难题。通过法治手段,保障国家、集体和渔民个人利益,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渔民生命财产安
20、全。第三节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持续优化国内外和海淡水渔业发展空间布局,着力打造绿色完善高效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渔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支撑体系,持续提升改造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扎实推进水域生态资源保护,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水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渔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进步,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构建集水产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以及休闲渔业、渔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渔业全产业链,优化养殖和捕捞的占比结构,打造渔业产业集群,建成我国重要的“海上粮仓”。全省水产品年产量达到900万吨,渔业经济规模达到3760
21、亿元,水产品加工率达到65%,创建省级“水乡渔村”示范基地30个。科技创新更具动力。形成功能完善、队伍健全、服务高效、适应我省渔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种业创新体系、产业科技体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建设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厦门)分中心,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二水产优势特色品种良种覆盖面达85%。产业基础更具支撑力。建成完善的渔港体系,新建、改造、提升一批渔港,进一步提高渔船就近避风率。渔船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远洋渔船总数达650艘。全面完成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改造传统养殖渔排44万口、贝藻类筏式养殖31.8万亩
22、,建造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888口、深远海养殖装备25台。生态资源更具潜力。休禁渔制度进一步完善,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和限额捕捞制度有序推进,台湾海峡渔业资源潜力逐渐恢复。国内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与2020年相比实现负增长,捕捞产量不超过国家的控制指标,渔获物中的幼鱼比例下降50%以上,每年增殖放流水生生物30亿尾(粒)。养殖尾水排放达到相关管控要求。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绿色养殖示范区。开放合作更具活力。形成管理规范、生产安全、布局优化、体系完善的远洋渔业产业,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初具规模。远洋渔业年产量达60万吨以上,远洋自捕水产品运回国内比例达65%
23、以上。水产品贸易持续增长,保持水产品出口良好态势,增加优质水产品进口。治理体系更具效力。法治保障体系、渔政执法体系、渔业安全管理体系、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体系、渔业应急处置体系进一步完善。养殖权制度改革、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审批改革取得新突破。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220千克,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9%以上,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3万元。到2035年,水产品供给结构更加合理、供给保障更加有力,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跃升,科技对渔业提质增效的贡献更加突出,渔业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渔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更加健全、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全覆盖,渔业开放合作水平再
24、上新台阶,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福建省“十四五”渔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名称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水产品产量833万吨900万吨预期性渔业经济总产值3136亿元3760亿元预期性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99.8%99%以上约束性建设地方特色水产品种遗传育种中心(3个)预期性水产优势特色品种良种覆盖面70%85%预期性12米以上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5752艘负增长约束性增殖放流数量48亿尾(粒)(150亿尾(粒)预期性远洋渔业年产量60.79万吨60万吨以上预期性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3万元预期性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05千克220千克预期性注:()
25、为五年累计值。第三章优化渔业发展空间布局第一节推动淡水渔业空间差异化布局重点培育“点状”分布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场。加强循环水和尾水处理技术的应用,降低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主要养殖鳗鳏、斑蹶、澳洲淡水龙虾等高附加值养殖品种。有序控制“线状”分布的河道河沟养殖区。限制网箱和养殖围栏的数量,鼓励采用非投饵养殖,避免流域富营养化。提升发展“面状”分布的池塘和稻田养殖区。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提高单产,打造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区;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大水体的水库湖泊养殖区生态转型。主要发展增殖渔业,以渔控藻,以渔净水,修复水域生态环境。限制发展网箱和围栏
26、养殖,严格限制投饵性养殖,保障水源安全。控制淡水捕捞。执行江河水域禁渔期制度,控制捕捞强度,保护生态资源。第二节构建海水养殖立体化发展格局提升陆基设施养殖能力。发展工厂化和工程化养殖,应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设备,推广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减少淡水和深井海水的消耗,推进养殖尾水的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提升养殖容量。稳定潮间带贝藻类养殖面积。在取缔非法围垦、超规划养殖的同时,开展标准化池塘改造。科学布局双壳贝类和藻类养殖区,实现鱼虾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提升海域环境承载能力。拓展浅海网箱和筏式养殖发展空间。在符合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范围内,大力发展大黄鱼、石斑鱼、鲍、海参等优质品种养殖,以网箱养殖
27、为主,筏式养殖为辅。合理确定养殖容量,科学布局贝藻类养殖,推动海上养殖转型升级。探索海底生产性人工鱼礁经营利用。根据具体海域的自然条件,结合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投放一批养殖型鱼礁、诱集型鱼礁、增殖型鱼礁、游钓型鱼礁和保护型鱼礁,开展人工鱼礁研究,探索经营利用模式。试点开展深远海智能化装备养殖。集成造船、可再生能源、无线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抗风浪、自动化、智能化的综合型大型养殖装备和养殖工船,在湾外海域开展养殖试点,开辟深远海养殖新空间。第三节优化调整近海捕捞作业结构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以下简称“禁渔区线”)内侧海域,包括三沙湾、湄洲湾、厦漳湾、东山湾等众多海湾,以及闽江、九龙江、晋江和
28、赛江等江河入海口,分布着各类海洋保护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鱼类“三场一通道”海域,要优化调整捕捞结构,禁止大中型渔船作业,发展钓、笼捕等轻型作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禁渔区线外侧海域,主要分布在闽外、闽东、闽中、闽南、台浅五大渔场,禁止小型渔船作业,限制大型拖网作业,发展大型敷网、大型围网、季节性深水刺钓作业,要加强渔船安全管控。第四节优化远洋渔业“三大洋一大洲”发展布局巩固提升大洋性渔业,合理布局公海作业渔场,巩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现有渔场,积极开发西南大西洋滑柔鱼、东南太平洋鲸鱼渔场,扩大开发印度洋和大西洋中上层鱼类渔场。稳妥有序发展极地渔业,拓展南极海域磷虾开发利用。做优做强过洋
29、性渔业,加强与入渔国合作,巩固毛里塔尼亚、缅甸、马来西亚、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海域渔场,开拓阿曼、巴基斯坦、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渔场。第四章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渔业质量效益第一节推动水产种业振兴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成首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挖掘我省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开展水产种质资源登记和名录发布,实现水产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扶持一批遗传育种中心和种质资源库,完善保种、育种、扩繁、防疫等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水生经济生物的原(引)种保存与扩繁的规模,加大西施舌、双线紫蛤、泥东风螺、半刺厚唇鱼、细鳞鲤、大刺纵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实施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工程,建设省级水产
30、良种测试中心和若干个水产新品种(系)测试场,实现新品种(系)成果快速转化和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加强水产苗种育繁推体系构建和基地建设,扶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水产原良种场。开展种业创新攻关。建立省级海洋水产种业研究中心和淡水水产种业研究中心,提升省级中心的研发能力,支持各地建设特色水产种业研究中心,构建区域特色鲜明、产学研用一体的水产种业研究体系。综合运用传统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育种、全基因组育种等技术,推动大宗养殖品种商业化育种联合攻关,选育适于不同养殖模式和环境的优质、高效、多抗、安全水产养殖新品种、新品系。围绕大黄鱼、对虾、石斑鱼、鲍、牡蛎、海带、坛紫菜、海参等重点养殖种类,选育新品种和
31、新品系。选育抗风浪、耐噪音的新品种,满足风电场海域和湾外海域的养殖需求。推动种业创新与精深加工研究相融合,选育适合精深加工的新品种,满足水产加工业的需求。提升水产供种能力。巩固对虾、绿盘鲍、方斑东风螺、石斑鱼、大黄鱼、菲律宾蛤仔、紫菜等特色优势种业的全国领先地位,推动四倍体牡蛎育种和三倍体牡蛎产业化。建设水产种业园区和良种产业化生产基地,培育水产种业区域集群,打造一批水产种业强县,实现苗种生产良种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支持种业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保护水产新品种培育者合法权益,提高水产种业效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种业企业牵头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攻关
32、任务,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打造一批设施先进、质量优良的现代水产种业基地。强化水产种业质量监管,扩大水产良种覆盖面,到2025年,我省水产优势特色品种良种覆盖面达85%o专栏4-1水产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地方特色水产品种遗传育种中心3个、水产养殖产业核心品种种质资源库10个以上。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种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创建省级以上原良种场20家,规模化水产种业基地10家。加强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第四轮渔业种业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建设大黄鱼活体种质资源库、规模化繁育基地,选育2个新品系(新品种),建立大黄鱼高产、抗病、抗逆、品质等性状表型测评标准。建设鲍鱼活体种质资源库,收集
33、鲍鱼种质5种以上,培育耐高温等优良性状的鲍鱼新品种。建设完善仿刺参遗传育种创新平台,收集保存经济海参活体种质3种以上,培育耐高温等优良性状的仿刺参新品系(新品种)。开展斑鳏、黑脊倒刺细、半刺厚唇鱼和马口鱼等特色淡水养殖品种新品系开发。第二节强化渔业科技创新构建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特色海珍品五大品类的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建设涵盖全产业链的产业技术体系,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动渔业重大基础前沿研究和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建设渔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打造渔业领域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
34、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院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新型创新载体,建设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厦门)分中心,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建设水产种业重大创新平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渔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导向产业生态系统。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组建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或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以技术开发、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形成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渔业科技成果对接和转化。落实高校、科研院所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进行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的自主决定权。开展科技成果转
35、化收益分配、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试点,探索试行以产业贡献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推进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专栏4-2渔业科技创新提升行动1.养殖业方面。重点开展水产种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大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养殖设施设备的研发,引进和开发深水网箱养殖技术、高效集约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新技术、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精准防控技术、水产养殖动物新型营养源开发与饲料研制技术、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等。2 .捕捞业方面。聚焦海洋捕捞机械化、精准捕捞、生态节能渔船渔具等重点领域,开展捕捞加工一体船、标准船型渔船、自动化(智能化)捕捞装备、助渔通讯导航等渔船设备的研发和应用。3 .水产品加工业方面。研发水产品加工新技
36、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水产休闲食品、即食食品、预制菜品。提升水产加工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机器换人”,降低单位产值能耗。4 .渔业资源保护与修复方面。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查,适时开展台湾海峡渔业资源调查。完善增殖放流科技支撑,加强增殖放流适宜性评价,强化苗种检验检验、种质鉴定、野外驯化等,抓好后期效果评估Q第三节加强技术推广创新完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围绕乡村“五个振兴工聚焦现代渔业提质增效、技术模式创新推广、基层渔业技术人才培养、渔业资源生态养护和渔民增收致富,充分发挥水技推广机构连接渔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和养殖生产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完善全链条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增强服务支撑能力。
37、加快建立“产学研推用”五位一体的技术创新、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产业服务机制。持续推进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推广经费保障。强化水产技术推广职能。工作重点从产量转向产量质量并重,服务领域从产业拓展到“产业+乡村”,进一步巩固技术示范推广、疫病防控、质量安全指导、渔民培训、信息咨询服务等公益职能。积极拓展服务绿色健康养殖、产业融合发展等新职能,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和适用性验证评价工作。全面提升渔业公共服务能力。创新水产技术推广方式。发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在渔业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渔业技术服务。形成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
38、业等广泛参与、“一主多元、协同发展”的新型水产技术推广格局。实现推广体系公益性平台的资源共享,完善联合协作机制。实施“特聘渔技员”计划,壮大基层服务力量。打造水产技术人才队伍。多形式、分类别、多层次开展水技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水技人员参加学历提升教育,补齐专业知识短板,努力打造一支适应全产业链发展需要的水技推广队伍。积极参加全国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和“最美农(渔)技员”遴选。选拔水产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双师型”推广人才。专栏4-3水产技术推广服务提升工程1 .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水产养殖用
39、药减量行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到“十四五”末,基本实现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广泛应用、养殖尾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水产养殖用兽药使用量大幅下降、配合饲料替代率显著提升、水产优良品种覆盖率明显提高的目标。2 .水技推广服务平台信息化工程。提高水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基层水技人员和渔民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水技推广服务的精准性、便捷性和高效性。建设渔业信息互动平台,完善渔业生产信息服务,不定期地向全省养殖户提供产品价格、养殖技术、病害测报、疫病监测和赤潮灾害等公共信息。3,水技人才和新型职业渔民培育工程。以水技推广补助项目为主要抓手,开展多层次水产能力提升培训,
40、“十四五”期间,计划培训水产技术推广骨干人才100O人次、基层推广人员2000人次,渔民22万人次。第五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渔业全产业链第一节提升养殖业发展水平一、拓展水产养殖空间稳定水产养殖面积基本盘。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稳定和保护基本养殖水域。探索建立重要养殖水域滩涂保护制度,严格限制养殖水域滩涂占用,严禁擅自改变养殖水域滩涂用途,保护渔业基本生产空间。探索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缓解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海域养殖空间的挤压。加快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取缔无证养殖,保障养殖业者合法权益。科学拓展养殖新空间。在充分保护现有养殖空间基础上,科学拓展其
41、他宜渔水域。坚持耕地粮食生产功能,科学合理利用稻田(莲田)资源,以优化种养结构、生产生态协调、三产深度融合、促进增收增效为方向,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实现稳粮促渔、提质增效。推进深远海养殖,合理规划湾外养殖海域,布局建设一批桁架类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和重力式深水抗风浪网箱,有序引导近海养殖活动向外湾、远海转移,构建蓝色粮仓。科学规划布局,利用水库湖泊、河道河沟、滩涂、人工鱼礁等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专栏5-1:水产品供给保障重大工程1.深远海装备养殖试点行动。大力发展深远海装备养殖,开辟外海养殖新空间,实现渔业绿色发展,推动养殖业向深海型、集约型、高端型转变。完善深远海养殖发展规
42、划布局,按照循序渐进、由近及远、从湾内到湾外的原则,围绕大黄鱼、鲍鱼、妒鱼、石斑鱼等高附加值养殖品种开展深远海养殖试点。支持省属企业牵头组建全省深海养殖装备租赁公司,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保障养殖用海需求,推动养殖装备的检验和确权登记,促进深海养殖装备发展和应用推广。构建养殖装备研发制造、运行维护、海水养殖、饲料供给、冷链物流、水产品销售和加工全产业链。全省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25台以上,养殖水体超过47万立方米。2 .稻渔综合种养行动。以内陆地区为主,在水源良好、土壤肥沃、相对集中连片的水稻(莲子)产区,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养殖技术,优化品种搭配混养,推动“稻花鱼”“稻
43、田螺”“稻田蛙”“莲田蟹”等生态水产品生产,打造稻渔全产业链和产业田园综合体。制订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开展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平。3 .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行动。在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科学利用闽江水口水库、大金湖、山美水库等水库湖泊资源,合理选择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方式。科学安排放养种类、放养数量和放养比例,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增养殖,严格区分增殖资源回捕和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合理确定回捕方式。发挥增殖渔业生态功能,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绿色水产品,促进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相得益彰。二、推动养殖
44、业提质增效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强新品种创新培育,增加优质、安全、绿色水产品生产,引导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重点发展大黄鱼、石斑鱼、鳗鲫、对虾、牡蛎、鲍、海带、紫菜、海参、河蹴等优势特色养殖品种,优化养殖布局,着力技术创新,养殖规模保持全国前列,打造千亿全产业链。提升养殖设施设备。实施老旧淤积池塘标准化改造,重点配套进排水及水处理设施设备,建设生态沟渠、生态塘、潜流湿地等生态工程化配套设施。推进深远海养殖装备、大型智能网箱、机械化收获采捕设备、自动化投喂设备、水质净化设备、物联网设备和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装备等关键装备的研发应用。发展高效养殖
45、模式。积极发展陆基工厂化全循环海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养殖、全塑胶渔排养殖和筏式养殖等模式,提高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严格水产苗种生产监管,落实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加强检疫能力建设和监督执法。开展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应急防控、风险评估和净化处理,推进无规定疫病苗种场建设。加快水产疫苗研发和商品化应用。专栏5-2: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综合实验室(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福州市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区域中心建设,组织参加全
46、国水生动物防疫系统实验室能力验证,加强我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硬件和队伍建设。落实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完善检疫技术手段,建设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完善疫病监测网络,开展疫病监测、病情动态跟踪指导、病情测报和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高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疫病联合防控机制,完善水生动物病防专家库,发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和执业兽医的作用,加强“产学研推用”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三、推进绿色健康养殖建立养殖容量管理制度。科学评价水域滩涂承载能力,明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模式的水产养殖容量,因地制宜确定养殖生产布局。养殖规模超过水域滩涂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适当调减养殖总量
47、,调整养殖方式,发展多营养层次养殖等生态养殖技术,缓解养殖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打造定海湾、南日岛、湄洲湾南岸、东山湾、诏安湾等5个绿色养殖示范区。推动配合饲料替代野生幼杂鱼。加强绿色环保的全价配合饲料研发和推广,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禁止投喂畜禽内脏,减少环境影响。实现鱼粉的高效替代,开发低鱼粉海水养殖动物专用系列配合饲料,保护渔业资源。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集成与创新,以系统工程集成先进技术工艺,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养殖尾水治理解决方案。实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改造、池塘内循环集约化养殖改造、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改造、池塘尾水连片集中治理、散养户尾水治理、网箱环保设
48、备改造等工程,推进养殖尾水的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抓好养殖废弃物治理。开展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全面淘汰近海养殖用泡沫浮球,加快网箱粪污、病死生物体收集等环保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发展环保型塑胶网箱养殖,推进水产网箱布局景观化。推进贝壳、网衣等养殖生产副产物及废弃物集中收置和资源化利用,防止污染周边环境。专栏5-3:养殖业绿色发展重大工程1.海水多营养层次养殖推广行动。在沿海内湾海水池塘养殖区、藻类栽培区等大力推广鱼类养殖尾水养蛭、鲍参藻立体生态养殖、鱼虾贝混养等海水多营养层次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有效集成生物防控、环境生态调控、营养增强等技术,提高养殖效果和效益。2.海上养殖设施改造升级行动。全省沿